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想要了解北碚,先去天府镇附近走一走

北碚天府镇,是曾经重庆最重要的能源企业--天府煤矿矿部的所在地。这个因煤炭而兴,同时也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逐渐衰败的小镇,曾在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个地方有哪些点值得我们去探秘呢?

惜字藏塔

惜字藏塔又名文星阁,是全市字库塔的典型代表,建于清代康熙七年,七层石结构仿楼阁式实心塔,平面是正六边形,底层边长1.4米,高约10米,塔身层层装饰极为精美。

为什么要修字库塔,这里面学问还蛮大,因为古人认为写有文字的纸具有神祗的力量,随意处置字纸是对神灵的亵渎,会受到神灵的惩罚甚至祸及子孙,于是清代社会中的大户人家、商人及读书人联合起来,在各地成立“惜字会”,并建立藏字塔,要求人们敬惜字纸,不要乱丢乱扔。

所以字库塔也算是中国文人情怀的一个缩影,在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这种特有的一种具有儒家文化特色建筑也有广泛分布和遗留。在民间传说中,奎星(俗称魁星)是神话中主持文运的神。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另外,它也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

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多称魁星为主宰文运的神,并建魁星以奉祀。在科举制度盛行及成熟的宋代,读书人多求奎星帝保佑,欲“一跃龙门”。明代中后期开始普及的奎星神信仰持续至清代。清初即有人说:“奎星之祠遍天下”。清代奎星信仰普及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惜字会的普及化,因奎星信仰要求人们敬惜字纸。

当时的著作《善书》有云:“拾路遗字纸火化,百字为一善;遗弃字纸不顾者,十字为一过。”大意是,如果世人在路上拾得废纸,而纸上有文字的就应火化,乱弃有文字的纸,其人必遭天遣。

滑翔机训练场旧址

在北碚即使是你头顶这片开阔的天空,同样也不简单,水陆空都齐备了,这才算对得起传奇码头绝无仅有的一生。就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硬是见证了中国飞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滑翔机运动的诞生。

相对1891年诞生的滑翔运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抗战前夕,天津大公报用读者的捐款跑了趟德国,中国才拥有了第一架滑翔机,悲催的是还没飞一次便由于抗战爆发不得不跟着政府大撤退,到了大后方成都、重庆两地后才有首秀。

中国当时的空军力量极为薄弱,抗战中几乎完全把头顶的天空拱手相让,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让国民政府痛定思痛,在经费有限不能购买教练机的情况下,决定大力推动滑翔机运动来训练飞行员,这使得刚刚起步的滑翔机运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41年4月4日,中国滑翔总会在重庆成立,并开始在全市选址建立训练基地。由于黄桷码头所在区域,正好处在温塘峡和观音峡之间,空中空间开阔,黄桷码头一侧的飞蛾山不仅山壁垂直如刀削,山顶牛角庙还恰好有块非常平坦空旷的坝子,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滑翔机起飞台,对岸北碚码头河滩平坦绵长,又正好降落。

于是1942年3月1日,总会在这里设立中国第一个滑翔站,一方面在北碚码头的河滩上修建起中国的第一个滑翔机场,跑道长400米,宽100米,包括停机坪和一座高15米的初级滑翔台,后又修建了一座机库,以放置滑翔机。

随着滑翔运动的发展,为进行高级滑翔训练,北碚滑翔站又在黄桷码头背后的飞蛾山顶牛角庙修建了一座高级滑翔台,滑翔机在这个滑翔台上被弹射装置弹向空中,然后盘旋翱翔,飞越沟壑交错、荆棘丛生,完成各种训练动作后最终着陆在垂直高度350米、水平距离2500余米的机场上。然后再拆卸之后通过摆渡船从北碚码头运到黄桷码头,最后沿着古道搬上山顶周而复始。

如今从黄桷老街的尽头一路上山,当年的遗迹还依稀可见,笔直向上的石板台阶每一块都足有三四米长,尽管许多已经被周围农民拆去修房铺路,但残存下来的几段依然气势逼人,可能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这竟然是用来给飞机走的,才需要这么大的宽度。

而山顶的牛角庙虽然弹射装置早已拆除,但还能感受到当年架架滑翔机蓄势待发的豪情壮志。也就是在这么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这个黄桷码头上空的训练场还是不负众望,为中国滑翔运动史上开创了首次实施滑翔机双座飞行,首次高山高级滑翔机试飞,首次夜间滑翔机飞行,首次进行水陆两用滑翔机的试飞表演,并成功降落于嘉陵江水面等多个第一的纪录。

最辉煌的时候莫过于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专程到北碚参观滑翔机飞行表演,亲眼目睹了六架高级滑翔机陆续从牛角庙滑翔台弹射升空,然后完成各种世界一流飞行动作,最终平稳着陆,对于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能培养出如此技艺高超的飞行员,华莱士连声赞叹,北碚滑翔站站长胡希文和教官陈国雄也因为在表演中娴熟自然的操作享誉飞行界。

天府的碉楼和寨子

天府的碉楼群建于1927年前后,当时正是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在北碚建设乡村实验区期间。当时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匪患严重,为了防止和消除匪患,推行乡村实验区建设,卢作孚联合当地民团共同修建了一些军事防御设施,碉楼群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这样的碉楼共留存4座,他们是北碚乡村实验区建设的历史见证。

同时,这些碉楼也都沿着北川铁路分布,当年北川铁路沿线分布有好几个袍哥组织,为了确保铁路顺利通过,卢作孚在北碚袍哥的帮助下,斗智斗勇,取得了沿途袍哥组织的支持,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蒙子堡碉楼--地处后峰岩和文星场之间的北川铁路旁边,扼守后峰岩中心区和炼焦厂。

代家沟碉楼--地处代家沟笋厂与北川铁路交接处,扼守笋厂矿厂和北川铁路代家沟火车站。

目前这样的碉楼还剩下4座,最精美的当数原来地名叫桂花园、现在的东山坡33号的刘家大院碉楼,原来是二座,目前仅剩下一座,透过相连一道的门缝,能够观看到还剩下另外一座碉楼残墙断壁的大概形态。

四周有用坚硬条石堆砌而成的围墙,碉堡楼高约20米,正正方方,用出自天府坚硬油咣石以及砂岩石堆砌而成,十分坚固耐用,墙壁是涂抹的耐用三合土,数十年风雨淋漓,几乎都保存完好无损。墙壁上的精美圆形窗框,以及马鞍形细致窗体。还有从碉楼顶撞隐蔽的排水管道,圆形大门,窗棂与射击孔。还有入驻的土兵的平房,设计精美的走廊,长长有梯道台阶。拱形通道,墙壁上装饰精美彩绘和灰雕。

碉楼旁边便是欧式风格的刘家大院,据说刘家为留洋归来,所以在修建自己的宅邸时整体使用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制,但在回廊、柱子、扶梯和窗户装饰上都使用典型的欧式风格,别具一番风味。

在天府山上还有两处比碉楼还要古老的军事工事,天府古寨的城墙和寨门还有一些保存完整;兔儿寨名字则来源于山顶上的几块天然形成的石头垒砌在一起酷似一只兔子蹲在那里。

试想住在碉楼里,会是怎样一番生活韵味?而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人,以后再回忆起这一段碉楼的生活岁月,又会是怎样一番感慨?

如果北碚天府镇是一本书,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只是其中一章,在之后的时间里,让我们慢慢品读--北碚天府煤矿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北川小铁路要重建了 线路周边还有不少传奇
新北川碉楼
【特约专稿】抗战时期兴盛一时的滑翔运动
唐瑞五
记录北碚:别了后丰岩,别了文星场!
北碚大打文旅牌-----北川铁路复建拉开帷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