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伦达'寇丽尼亚'摄影镜头的魅力(六)
翻开任何一本有关福伦达镜头生产历史的书籍,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中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到寇丽尼亚(Collinear)镜头。它的德国版标注为Kollinear,它被众多的专家们一直推举为“福伦达经典镜头中的旗舰”。福伦达是一家著名的相机和镜头的生产厂商,它生产各种类型镜头,其中最擅长的还是制造标准镜头,寇丽尼亚最初也是作为标准镜头面世的。
X

以下是福伦达各款著名标准镜头的生产年表:
1886年Eurvscpo镜头;1895年Collinear镜头;1886年APO-LantharSkopa镜头;1900年Heliar镜头;1912年Helomar镜头;1925年Voigtar镜头;1927年Radiar镜头;1928年LantharVaskar镜头;1953年Ultron镜头;1953年Nokton;1951年Septon。
各具特色的寇丽尼亚
早在1890年,卡尔·蔡司设计出它的Anastigmat正光镜头2+2之前,福伦达公司就已经设计出一直六片两组3+3的双正光镜头。但是由于与德国Steinheil厂在注册专利上的争执,这支被命名为Collinear的镜头在五年后才与对手达成协议后推出市场。福伦达对这一系列镜头将面对的市场可以说是雄心万丈,因此在这个系列中又衍生出四个支系,它们是:SeriesI(光圈f/5.6,视角85°)、SeriesII(光圈f/5.4, f/6.3,视角80°)、SeriesIII(光圈f/6.8,f/7.7,视角90°)和SeriesIV(光圈f/12.5,视角100°)。
有人经过使用寇丽尼亚镜头后得出结论:认为各个系列中的寇丽尼亚镜头成像水平参差不齐,然而根据我多年来使用寇丽尼亚的经验以及对它的了解,我以为事实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福伦达当初为了将寇丽尼亚打造成一个全能的镜头系列,运用了多年以后才在世界工业界广泛运用的模块化设计体系,它在一个光学设计平台上,根据不同的拍摄用途衍生了各具特色的镜头系列。比如,光圈为F/
4.5的镜头,虽然在风光摄影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可它是柔润、细腻的成像特点,令它具备了一支顶级人像镜头的全部素质;IV系列的寇丽尼亚具备的100度的巨大像场涵盖,早已跨越了作为技术相机使用的标准镜头的技术要求,它完全有资格以超大像场涵盖的广角镜头身份存在。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也助长了寇丽尼亚成为“经典中的旗舰”这个神话的延续,那就是Collinear是供应给德国以外市场所采用的名称。在德国本土销售的镜头被成为Kollinear,因此在收藏者和用家中间就有着C头与K头之分,又因为K头的生产数量要远远低于C头,因此也就加剧了这种K头好于C头的心理因素.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寇丽尼亚传奇
2006年初,在与朋友们闲聊镜头品质和成像素质时,自然而然的把话题扯到了福伦达生产的寇丽尼亚镜头上,在看过我用寇丽尼亚镜头拍摄的照片之后,朋友提出了想试一试这只镜头的要求,我于是就借了一支310MM的寇丽尼亚镜头给他。几天后,他打来电话,叙述中的语气充满了惊奇。他在中午的烈日强光,大反差的条件下用这支寇丽尼亚拍摄了一张照片。本以为作为主体的汽车高光部分在保留暗部细节的前提下,会超出底片对高光区的宽容度,无法呈现出影响细节。然而,冲出来的底片显示,高光部分依然保留了丰富的影像细节。傍晚,在疑虑的心情下又在原地重拍了一张,其时天近黄昏,照度低,测光时就知道反差非常低,冲出来的底片暗部与亮部表现依然像中午拍摄的那张照片一样优秀。丝毫感觉不到低反差照片中那种常有的平淡调子。好像寇丽尼亚镜头能够辨别被摄物体的反差,自动调整了被摄物体的反差,仅就这一点便不得不使人惊叹这只镜头对于反差的控制能力。
朋友中有位某照相机厂的工程师,听说他们工厂中有一套专门测试镜头分辨率的光具座设备,我便将一支寇丽尼亚镜头拿给他,请他帮忙做了一次镜头测试。两天后,他把镜头送了回来,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就问:“这支镜头是干什么用的?,我告诉他,这支寇丽尼亚镜头原来是放在老式干板相机上(fullplate,大概等于现在8×10英寸片幅)照相用的,他听后大吃一惊,根据他得到的测试结果,这支30年代生产的寇丽尼亚镜头中心光学分辨率达到了300lp/mm,这已远远超越了现代摄影镜头的需要。要知道,现在大多数高级的135镜头的光学分辨率也只能达到这支镜头的2/3的水平,更不要说是大画幅镜头了。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片幅镜头多数也只能勉强达到它1/3的光学分辨率水平,后来又把这支镜头与其他同类镜头进行了实拍比较,为获得一个相对全面和可靠的测试结果。测试中使用了五支焦距在300mm左右的镜头在8×10相机上拍摄,参加测试的五支镜头分别为:Schneider300mmf/5.6 Apo SymmarL,Cooke 311mm f/6.8 SeriseXva,Fujinon 300mmf/5.6,Commercial Ektar 300mm f/6.3,Voigtlander Collinear310mmf/6.8。

摄于清东陵,使用Deardoff4×5座机,Collinear 132mmF6.5镜头,
反转片经专业扫描后按350dpi尺寸输出,右图为200%放大,
从放大局部可以看到Collinear镜头既锐利又有不干涩的特点
最终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寇丽尼亚镜头确有过人之处,无论再分辨率、暗部层次、反差及影调过渡方面,寇丽尼亚都以压倒性的成绩领先于其它镜头,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叹二战前福伦达生产镜头的技术和工艺的精湛。
记得三年前与朋友去东北长白山拍摄,到了长白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连下三天,开车上了一趟山没到天池就掉头回来,心有不甘之余,又冒着大雨走到树林里察看,只见寂静的树林中,光线非常的柔和,本以为阴暗的林中光线会很暗,但是没想到水滴在树叶山的反光把整个树林反射的非常明亮。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把环境营造得像仙境一般,倾倒得朽木山开着各种不知名得小花,地面上是厚厚的腐叶枯枝,脚踩上去发出各种碎裂的回声。这是一片没有人类涉足的原始地带,千百年来她静静地躺在这里呼吸着大自然地气息…,但是大雨中根本没有办法架起相机拍摄,最后只好带着失望下山了。
按照这样糟糕的天气发展下去,本来计划第四天打道回府了,可是转天凌晨透过窗子看到了满天的繁星,便临时取消计划,马上赶紧准备器材上山拍摄。清早,到餐厅吃了早点准备出发时,熟悉的服务员告诉我们今天最好不要上山,因为雨后的山上肯定雾气弥漫,我们只好先去了附近的十五道沟拍摄一整天。第二天一大早直接开车上天池,拍摄后心中还是念念之前察看得仙境一样得那片原始森林。于是,在下山时特意找到了那片森林,但是进去一看森林全变了,那种雨中得柔美情调全都不见了,代之以强烈的反差调子。刺目的阳光照射到每一棵树干上形成巨大的反差,测量到的反差指数达到十级以上。这时,我想可能只有寇丽尼亚IV系105mmf/12.5镜头可以胜任这种大反差的画面,测完光后增加半档曝光(之后减一档冲洗)冲出来的反转片高光部位细节丰富,地面上阴暗的地方同样纤毫毕现。

摄于吉林长白山十五道沟,使用Deardoff4×5座机,Collinear 165mmF6.3镜头
以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这支镜头的宽容度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不管所拍摄的景物反差如何,寇丽尼亚镜头都会按照它的演绎方式从容还原在底片上。关于这一点我和很多朋友探讨过,这支镜头的表现能力,即便是对于光学镜头设计师来说也是一个难解之谜,这可能就是寇丽尼亚成为”神话”的主要原因吧。
为寇丽尼亚装上翅膀
现在可以找到的寇丽尼亚镜头,除了后期带快门的版本外基本上全是裸镜,也就是说只有镜筒、光圈及前后两组镜片。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配上快门才可以用来正常拍摄。配快门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前后两个独立镜组配上套圈后,再分别固定在匹配的快门上。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选择更可靠的新式快门,而且改制后的镜头比较漂亮。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方式破坏了原有镜头的完整性;其次匹配套圈的精度也令人怀疑。我曾经找一个专业改制镜头的技术人员做过这样的尝试,因为知道改制精度对最终成像质量的影响,所以在提改制要求的时候,对技术人员叮嘱再三,请他万分小心,一定要按照我要求的精度去做。镜头改制完成后,技术人员声称改制精度误差在0.01mm以内,一听这话我就含糊了,因为我知道他的测量工具就是误差为0.02mm的游标卡尺,因此改制精度保证0.01mm以内基本就属于无稽之谈。我仔细测量了改制后镜头两组之间的距离,发现没有问题,但是镜组间光圈的位置误差却达到0.4mm。没说的,只好重新制作,来来回回改动了四次,才算做到我自己测量不出来的误差。之后,实际拍摄的结果依然不尽人意,与之前用裸镜,拿镜头盖来控制曝光拍摄的照片品质有天壤之别。
后来分析,是后配的套圈与镜组的光轴偏差所致。但这已是无法验证的事情了,便放弃了这种改制方式。直至后来去看了加工车间看到了作为工作母机的车床,才知道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出符合我要求的配件。在美国也有一家名为S.K.Grimes的著名车间,专门改制镜头,我见过他们利用此种方式改制的镜头,效果同样不怎么理想。因此现在看来,用这种方式改制镜头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第二种方式就是把原来的镜筒整组的通过配好的套圈固定在快门的前面。这种方式要比第一种简单,精确很多,累计误差也小得多。因为镜头本身得制造精度没有被改动过,只不过是在后组加上了控制曝光时间的快门机构,光圈还在原来镜筒的位置上,需要注意的是选配的快门要足够大才行,大到快门本身的开孔不会阻挡影像投射到胶片为准。另外,由于现代生产的快门中,直径最大也就是3号快门,因此对于某些大像场的镜头匹配快门形成了限制。当然,我们可以选用一些老式的大号快门,例如:Compound5IIIex5、Alphax5Betax5及新款的Sinar机械快门。如此快门本身的体积也限制了应用相机的型号。虽然,绝大部分的老式镜头还都是可以经过精细加工的套圈,很好地装配在各种快门上,在今天的相机上大放异彩。
结束语
从光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设计图纸上也诞生了很多完美的光学镜头,但是能够制造出来的完美镜头就不多啦。至于说到商品化的完美镜头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其中主要受工艺、技术水平和材质的限制。所以我们要善待这些保存至今的完美老镜头,好好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那一份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大画幅相机老镜头那些事
人文摄影随身数码相机选择之二:全画幅无反相机篇
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兼谈徕卡/福伦达镜头选择、开聊片子的调整与润饰
把你的单反装进口袋!饼干头选购攻略
感受德味的毒 6款35mm经典单反镜头大盘点
众神的黄昏 欧美光学厂商风云录—福伦达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