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三章无为无不治 无为为什么会无不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周礼·太宰》:三曰进贤。贤,有才德的人。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民,指所有的人。

这里缺一个主语,根据上下文,这里的主语就是圣人。这句话很好理解,没太多的歧义。但这里会有个疑问,我们的社会中都是尚贤的,贤人是值得尊敬的,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有了榜样,能激起大家无穷的斗志,大家都会去为了成为贤人而努力奋斗。这样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老子说不尚贤?那是因为老子不尚贤的目的是使民不争,让人们不要有成为贤人的想法。圣人不崇尚贤人,让人们不为了成为贤人而产生追逐,这样人民都一样,能够心平气和。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有一句名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王好紫衣,天下紫布贵!”,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就是说上层如果追求稀有之物,那么民众也会跟随去追求稀有之物,而民众没有这个财力去承担这些稀有之物,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去盗取这些稀有之物,这就产生了偷盗。圣人不以稀有之物作为珍贵,使人民不会为了稀有之物而成为盗贼。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个欲可以有几种,有物质的欲望,有名利的欲望,也有情欲。当我们踏入社会,首先是追求物质,当物质有了,就要争取名利,当你名利也有了,就会陷入情欲,这样的追求无止境,最后人总会陷入这些欲望之中不能自拔,最后毁掉了美好的一生。

老子告诫大家,不让人看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也就是没有东西能引起你的欲望,那么人民的心不遭到扰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本句理解的难点就是圣人之治,这里的治到底是治什么?圣人之治很容易理解为是圣人治理国家,如果理解为治理国家,后面的这几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不好理解。根据字面理解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老子用的是愚民政策。因为把这句理解为:让人们空虚,让人们吃饱,让人们的志气削弱,让人们的身体强壮。这一看还真是愚民政策,然后就到处宣扬老子的思想落后。老子是这样想的吗?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圣人之治也有另外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圣人之治理解为治理自己,通篇就很好理解了,如果这里的治理解错误,那么会步步皆错。

老子本章告诉大家圣人怎么治理自己,圣人就是无为而治。老子每篇开始都会举例说明,这里也不例外,他举例说上层去寻找贤能,人民就会失去平常心,也去追求自己变成贤能,上层追寻稀有之物把它作为无上的荣耀,人民就会效仿也要拥有稀有之物,因为这种东西很少,普通人得不到的,从而产生偷盗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呢?老子说:因为看见诱惑自己的东西了,自己的心动了。那要成为圣人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说:第一步,虚其心,虚就是虚空,使心虚空,就是心无知无欲,心没念头,就是虚其心。第二步,实其腹,这个怎么理解呢,总不可能是吃饱肚子,老子也不会这么无聊,认为吃饱肚子就能成圣人,字面意思是使腹部充实,充实的是什么呢?在第一步是虚其心,这里是第二步,是因为虚其心而产生的实其腹,因为虚其心后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第一章所说的有欲观其缴,达到这步就是进入道的世界,就是常说的入道了,这个时候在腹部会产生道气,实其腹就是指这个时候道气充满了腹部。第三步,弱其志,在实其腹之后,这个时候人要像婴儿一样,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要管,不要让志气增长,要变弱到无,这里和第十章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指的在这个时候。第四步,强其骨,前面三步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强其骨,身体发生变化了,这个时候身体内的股变强健了,身体变强壮了,这时的人已经脱胎换骨了。这个是圣人初养成的四部曲,这只是刚开始。

常使民无知无欲。

这里的关键就是理解无知和无欲。

何谓“无知”?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无知就是没有知觉。

何谓“无欲”?

无欲在第一章就有答案:常无欲以观其妙。这里的无欲就是没有任何欲望,也是说你的思维停止了。

如果这里还看着是治理国家,那么把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变成无知无欲,那么以后也就只有在历史书上找到这个国家了。

为什么让人民无知无欲呢?

因为前面讲过:

不尚贤,就是不求名。

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追求财物。

这些都是外物,也是可欲的东西,所以老子总结为“不见可欲”,不要让任何让你产生欲望的东西来侵扰你,老子说这些的目的是“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庄子·外物》:心彻为知。知,心理明白为知。

前一句说“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说人民处于无知无欲的情况下,是懂得了无知无欲后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就是第一章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在前面讲述过,这样目的是入道,进入了道的世界,了解了道的奇妙,那么懂得了这些的人就不敢乱为,因为知晓了道,哪里敢再用有为的方法。

我们对《论语》中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很好理解。

知晓了道马上死了都值得,可见道的无穷魅力。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有个重点就是“无为”,这个“无为”在全书中提到多次,正是因为对“无为”的定义不清,所以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本来老子认为“无为”很简单,很好理解,不想却遭到后人的误解,以至于后人对无为联想翩翩。

何谓“无为”?

“为”就是行为。

要理解“无为”,一定要结合全文一起来理解,前面讲到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得出结论“为无为,则无不治”,可见无为就是无欲的行为。

为无为就是为了做到了无欲的行为。

所以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只有你做到无为了,也就是无私无欲了,那么没有治不了你自己的,因为做到无为就能进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读《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尚贤|治国|老子|贤人|道德经
《老子》第十二章解读
丁小川说道德经 | 03 圣人之治
老子指微 - 第三章
不尚贤章——诗读老子3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