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热中医辩证治疗
午后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内伤发热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例典型午后发热患者,均为女性,通过了解患者病情,病例1诊断为内伤发热气血亏虚,治疗方案为益气补血,采用当归补血汤加味处方加以治疗,病例2诊断为内伤发热阳虚发热,治疗方案为温阳散寒,采用金匮肾气丸化裁处方,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通过2例患者病情的辨证分析,一诊后病情好转,发热感觉明显减轻,但仍存在其他症状,给予二诊巩固治疗后,体温基本正常,余诸症缓解。结论本文讨论了内伤发热的病机,指出午后发热临床虽阴虚导致多见,但并不尽均因阴虚所致,气血亏虚、阳虚也可见午后发热,并举病例进行说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内伤发热;辩证施治;阴虚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引起 的发热。临床上以低热为主或仅自觉发热,自感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但体温并不高,发热时化验血常规并无感染征象,给患者带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针灸:取足少阴经、脾经、督脉,灸之。

1.2.5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针灸:针少阴经、肝经、脾经。

1.2.6瘀阻心脉。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针灸:针手少阴经、手厥阴经。

1.2.7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针灸:针厥阴经、手少阴经、脾经。注:以上或针或灸,选穴时当切、按、寻其经脉,尽量找到有压痛、结节、条索等反应的穴位下手,可获立竿见影之效。

1.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等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有效:上述症状偶尔发生,但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律失常;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结 果

本组病例350例,其中痊愈289例,有效5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9.1%。

3讨 论

针灸长于疏通经脉,调节阴阳表里两经的虚实。心悸一证,因心主血脉,病则血脉运行失常,经脉不通。药力难及,见效较慢之处,

配合针灸,其效即捷。但需注意:针长于行无形之气,不易化瘀滞之血,气滞较重者,针通其脉,可令立快,瘀血有寒者,当灸。针擅泄实,不擅补虚。故气血亏虚者、阳气虚弱者,宜灸不宜针。

另外,我在临床中观察到,左侧缺盆上,颈部阳明经少阳经经筋处,常因受风受寒或过力伤筋而变硬,出现压痛明显的结节、条索(常不自觉,需切其处而知),能影响心脏,出现心慌、气短、呼吸不畅等症状,其左寸心脉常大而中空,或忽大忽小变化不定,按压变硬结节处可令立快,针法以痛为输,取诸经筋,诸症即随针而去。

另注:心五行属火,其性纯阳,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阳气。腰椎病、颈椎病,病皆在督脉,有时会因阻碍阳气运行而使心阳不足,自觉心脏向内抽搐,心寒难以自持。证虽类虚,实为督脉不畅,针灸、按摩常可立快。若误投壮阳之品,为祸不小。

还有一种类型的心悸患者,通常是因跌打损伤后,瘀血留于络脉之中。因不在大经中,故常无知无觉。经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怪症丛生,常见突发心动过速(无明显诱因),胸闷气短,剧烈运动后反而减轻,记忆力在短期内明显减退,入睡困难,多梦,常梦见精灵鬼怪,自觉视物不清而视力和眼科检查却无异常……此证治以血府逐瘀汤重用通络之品为主,诸怪症自去。另饮酒大醉后,气血如洪水翻涌,洪水退后淤泥四布,小络闭阻而大经无恙,亦生此证。常自觉不对劲,却又说不出来到底哪里不舒服。治法同上,需加解酒养肝之品。另大惊大忧大恐,气血散漫不收,日久亦生此证,治法同上,需加安神定志之品和心理疏导。

总之,心悸一证,只要辩证准确,针灸和中药汤剂结合治疗,罕有不痊愈者。患者亦当注意饮食起居。血淤忌咸、痰浊忌甜。还当清心寡欲,心主神明,不良情绪对心脏病影响很大,最好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关于内伤发热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如《素问·调经纶》云:“阴虚则内热”。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虚劳寒热候》记载: “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小劳则生热,热因劳而生。”指出了劳倦生热的特点,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瘀血也可以导致发热,特点为“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以及“后半日发热,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2]。 《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辨治》说: “虚劳里急,惊紐,腹中病,手足烦热…”论述了阴虚、气虚、血虚、阴阳俱虚都可以致发热[3]。内伤发热是功能性发热,并非感染引起,西医面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大显神效。

1病例资料

1.1病例1:患者女性,29岁,2014-06-26初诊,自诉午后发热2月余。发热时曾就诊西医医院,化验血常规正常,体温37.2~37.5℃,每于午后2时自觉面部烘热,手心热,无明显口干口苦,无盗汗,自觉倦怠乏力,平素大便干燥服用肠清茶,寐不安,时有自汗,形体肥胖,月经量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辨证内伤发热气血亏虚。

治则:益气补血。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味处方如下:当归15g,黄芪50g,枳实15g,桃仁15g,炒决明子35g,沙参15g,荷叶15g,炒枣仁15g,茯苓35g,生地15g,泽泻15g,浮小麦20g,7剂,用法:1剂,煎300mL分3次,口服。

2014-07-04二诊,仍感大便干燥,但体质量下降了2kg,无午后低热,睡眠较之前好转,月经量增多面色润泽舌脉同前。继服10剂。处方为:当归15g,黄芪35g,枳实20g,桃仁15g,炒决明子45g,沙参15g,荷叶15g,杏仁15g,土茯苓50g,生地15g,泽泻15g,浮小麦35g,火麻仁10g,郁李仁15g,柏子仁15g。用法:1剂,煎300mL分3次,口服。

分析:患者年轻女性虽有午后低热,但无心烦、口干口苦腰酸盗汗阴虚津伤表现,不考虑阴虚发病结合倦怠乏力、自汗、月经量少舌脉辨证气血亏虚之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处方。益气生血。同时体现李东垣“甘温除热”的思想。李东垣指出[4]: “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 “脾胃既虚,营血大亏…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亏气少”,关于治疗指出: “甘温之剂生阳,…”对气血亏虚炙热,予当归补气生血,血盈则热退,黄芪味甘性温,甘能生血温能补阳,气盛则血生,二者为君药,气血盛而热退。患者形体肥胖,肥人多痰湿,正值暑季,湿邪当令,湿性重浊故身体困重,乏力,用生地、泽泻,一补一泻共腠利湿消浊之功,使湿邪从小便而走而除湿之效;荷叶清暑祛湿同时应时令之邪;土茯苓清热祛湿解毒,沙参滋阴兼有扶正之用,炒枣仁养心安神;桃仁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如《本草备要》记载当归“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枳实行气导滞使补而不滞。

二诊患者热退,月经量较既往增多,但大便仍干燥,自汗,睡眠不佳加大炒决明子量,+杏仁等果仁类药增强通便功效,同时有提壶揭盖作用,患者体质量仍大增加土茯苓剂量以除湿。

1.2病例2:患者女性,75岁,2013年11月初诊,该患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余年。自诉1个月前起居不慎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痰黏,于社区医院静点抗生素,口服治感冒药及止咳化痰药,感冒症状好转。但自觉怕冷,发热,尤以午后明显,体温波动在

37.1~37.5℃,伴有畏寒,出冷汗,食欲不振,大便还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血常规正常,胸片: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中医诊断:

·中医中药· 185

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治则:温阳散寒。

方药:金匮肾气丸化裁处方如下:桂枝7.5g,炙附子5g,生熟地各15g,山药15g,山萸肉5g,茯苓15g,泽泻10g,银柴胡10g,白术10g,内金20g,陈皮15g,3剂,用法:1剂,煎至300mL,分3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口服。

二诊畏寒肢冷症状减轻,不出汗,发热感觉明显减轻,但是食欲不佳。原方+生炒麦芽各20g、神曲20g,以健脾消食3剂,体温基本正常,余诸症缓解。继服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半月善后。

分析《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该患古稀之年久患肺疾,肺肾俱虚,肾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 “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病迭生”寒证日久亦可伤气伤阳,以致肾阳虚,因此阳虚也可发热。临床需结合四诊“知其脉证,随证治之”。不能见发热必用苦寒之药,发散之药,同时热势的高低不能成为鉴别阴虚阳虚的依据。一诊用金匮肾气丸化裁,虽为温阳剂,但配伍养阴药,阴阳相济,正如张景岳说: “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临床只要临证准确药到病除。

2讨 论

内伤发热病因很多,但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古典医籍关于阴虚发热论述最多,朱丹溪《格致余论》重视阴虚发热用大补阴丸治疗阴虚火动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内经》基础上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内热, 《格致余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 “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卫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因此误导不少缺少经验的医师,在排除感染性发热后,见到午后发热,认为午后,夜晚属阴,多从阴虚治疗,有时药不对症,愈治愈重。我在跟随大连市名医李吉彦老师出诊过程中,深感老师的学业精深,辨证的精准,更重要的是对待每一例无论是初诊还是复诊的患者详细的望闻问切,辨证用药非常谨慎,结合患者体质、四时气候变化,药物的寒凉温热的属性及升降浮沉性能,真正体现医圣张仲景所云: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宗旨[5]。

内伤发热辨证要点首先辩证候虚实以定补泻,临床虚证发热多见,不要一见发热就任意应用苦寒、发散之剂,也不要一见午后或夜晚发热即用滋阴清虚热之方剂,应辩证施治。这是中医治病之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发热
虚 症: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内伤发热
发热(四)
气血津液病证-内伤发热(二)
老中医:阴虚、痰浊、阳虚、淤血都会盗汗,看看你是哪一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