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刘春青:故乡的石板路

江南作家微刊除大陆外,海外港澳台、美国、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西兰、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均有关注者

友情提醒

微刊编辑部在每天收到的来稿中,发现部分作者没按要求投稿,主要表现在:一是没附作者照片或照片太小;二是简介太简单,没写具体所在省市,如有的作者只写自己所在的乡镇,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写自己是哪里的。三是联系方式不全。四是在公众号上投稿。对上述这部分作者的来稿,本刊只好忍痛割爱了。望各位在投稿时,严格按照稿须知和投稿问答要求投递稿件。

刘春青:故乡的石板路


小时听父亲说,这条路在旧社会是连接衡阳府和宝庆府的一条要道,所谓“府对府,两百五”,指的是从衡阳到邵阳有两百五十里路远。
    这年冬天,阳光灿烂,空气干燥,陪着父亲,回到农村,看望年迈的奶奶。
通往村子的路是一条石板路,每块石板一平方尺左右,已经是高低不平了。路的两边是水稻良田,这会儿都干涸,剩些枯萎的秋收后的水稻根根。近水沟边的稍湿润的稻田里还长出一片浅密的青草,有些还种了白菜苔,一切枯萎的冬季,独有白菜苔的青翠鲜嫩。
    还是孩提时代,这条石板路就烙印着人们的光脚印。至于七十年代后期那几年,印象不是很深了,后来包产到户,倒是记忆不浅,队上的田地全部分到村民家庭,每户村民家都分得两三亩远近不同的水稻田,山上的土地也分给了村民,每年春季发春雨以后,村民开始从池塘里放水平整田地,预制水稻秧苗,用竹枝条拱起来覆盖上薄膜得以保护秧田被风吹雨打。
    读小学的时候还有一个“农忙假”,有四五天的样子。春季插秧还有点凉意,还经常得披梭戴笠,从秧田里拔秧苗,有些农户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洗净,扎成一扎一扎的,打横压放在框里,那时候,孩子们通常负责挑送秧苗,大人们就在平整好的田里插秧,石板路上夹些泥巴、混些秧苗流出的泥水,整个石板路滑又滑,得极小心的用脚趾去“吸住”石板,但几乎没有谁没有摔倒过。
    那些年,贯穿村子的这条石板路就是全村最大的交通要道,清晨隔壁的大爷背着锄头抽着一袋旱烟从石板路慢慢走去稻田看看满田新长成的水稻苗子;后院子的大婶挎个菜篮子经过石板路到田间的菜地去摘南瓜花做早餐菜;住在半上坡的堂兄挑着肥料从石板路上过去,踩踏得砰砰响;夏天人们打着赤脚,握着镰刀,抬着打谷机去稻田搞收割。
    更而且,这条石板路还是连接村里和村外的必由之路,每天都可以看到外村的认识的与不认识的人,挑着农产品到镇里去换钱;有提着一篮子纯正的家鸡生的蛋趁天蒙蒙亮带到镇上去卖个好价钱;冬天白茫茫的雪地,这条石板路上还有成串串的穿着花衣服戴着自己纺织的红围巾的姑娘去走亲戚……
    这一天,再度踏上这条石板路倒觉十分净洁,闻到一阵混浊的皮革声响,没有泥泞的湿滑,没有肩挑稻谷的压力,但也不觉什么冗稳,脚腿却如敲打鼓点。
读初中的时候,应该可能大概是读高中的时候,家里有了收录机,当时流行的是《信天游》《命运不是辘轳》《血染的风采》《爱的奉献》等,我把声音调到最大,以致于去雷公井挑井水,一路可以听到。这条石板路就是通往村外田野中间的那口闻名的井,而我就在这条石板路上一路听着歌一路把水挑回家。
    读高中的时候,要到8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星期天下午就出门,向左沿着石板路向村后方向(朝西)走一段路,然后拐入一条马路,向学校方向走去;还有一些时候,却是出门向右沿着石板路方向(朝东)走一段稍远一点的路,到镇上搭车去上学;还有一段时间,从石板路上骑自行车,再到大马路,然后一直骑去学校。现在看来,要在这条路骑自行车,倒也不是件易事,可见少年时候那种劲。
    有一年,小君同学过来了,是小雪陪过来的,她俩是翻过村后山,正是隆冬的午后,泥土路还有些湿。小君只是绕屋子从这个门口到那个门口,然后要我陪她去商店买礼物给雪过生日。那年也是沿着这条石板路,一直走到光远大队那个坡上才有间商店,小君在里面买了当时很洋气的化妆品。
    大学放寒暑假的时候,我就钻进了二楼,在窗口边,支起一个架子,铺上几块长短不一的梧桐板子,再铺上旧纸,当作是书台,把所有的书分类打竖排放在台上,而床沿就是凳子。窗户没有做窗格,直接把玻璃订在上面。这是一个极好的角度,透过窗玻璃可以看到石板路上人们走上走下,看人们从田里迎着豆点大的雨珠跑去晒谷场收谷子;听人们三五不等的扯着喉咙谈着家常。
    第一次离乡背井来广东,也是从这条石板路上走过,后面是家人一路的期盼。母亲重病期间,从镇上搬回农村住,已经不能走路了,我没有能陪同母亲,把她送回自己亲手建好的房子,一切都是哥哥和父亲打点,妈妈是被出租车送回来的。2000年9月中旬我回家看母亲的时候,母亲已是躺在床上,在我的掺抚,基本能坐起来,但瘦得已不堪形容,我的母亲见到我回来,精神非常好!可我在家就三个小时,又接着赶车回衡阳坐火车回广州,出来的时候,我仍然走在这条石板路上。
    十月,母亲的灵柩被抬出的时候,没有走这条石板路,而是从后山的小马路上慢慢离开,那时石板路两边正是庄稼,水稻长得很青,我的母亲怕伤害到那些绿的生命,却不顾自己。
    而现在,又踏足这条石板路,没有了往日的光脚泥泞印,没有从前的烈日下烤熟的脚板肉香味,是否每年还有穿着解放鞋去赶集的人们打这里过?故乡的石板路,你是历史的遗留,你这上面跳着鲜活的生命!



刘春青,硕士研究生,德国ASG公益教育机构优秀学员,系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州市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商务可信交易服务中心特约专家、全国职业院校电子商务项目技能竞赛评委、重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示范系列教材总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网实一体特色规划教材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实战型规划教材总主编、厦门优优汇联教学顾问及校园O2O创业项目顾问、30余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专家。撰写《一部谍战片,就是一个任务》《旅游和教材——峨眉山感》《请人喝酒不如请人喝水》《到湘西上刀山下火海》等系列小论文、游记;另有《铜鼓声声你为谁敲·红河热血你为谁流》《故乡的石板路》《广州是好,而有你则更好》《我惊吓自己把想你的事儿弄丢了》《差一点儿去看你》等网络诗歌散文200余篇(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稻田养泥鳅增收好途径,图解全过程
稻田的记忆
千里稻花应秀色
【鼎丰杯征文43号作品】 陈庆明(福建漳州) 一株水稻(外一篇)
回忆故乡的∽石板路
【雄安·印象】稻 田 插 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