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威文庙(一)——文昌宫

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南隅,坐北向南。武威文庙创建时间,普遍认为是明正统元年(1436 年)兵部右侍郎徐晞上书提请修建,正统二年(1437年)始建,正统四年(1439年)建成。武威文庙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约30096平方米。

据明正统四年(1439 年)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建安杨荣撰写的《杨荣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文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晞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出于教育原因,兵部侍郎徐晞请建文庙,后又载“自丁巳(正统二年(1437 年))夏经始,至落成,凡二载,壮伟闳辉,为陇右学宫之冠。”。自正统二年,经过两年落成,且规模宏大。对此的佐证的亦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的《重修文庙碑》中肯定地写道“凉城——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兵侍徐公晞。”

武威文庙集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于一体,此格局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其东文昌宫,主要是奉祀文昌帝君的供奉场所。以桂籍殿为中心,轴线上建筑依次为山门、过殿、魁星阁(即戏楼)、文昌殿(即桂籍殿)、崇圣祠。中文庙,其以大成殿为中心,从南至北轴线依次是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戟门、大成殿、牌楼、尊经阁、库房;西凉州府儒学院,存忠烈、节孝、节义三祠;目前,凉州府学因地震主要建筑尽毁,只留有南端的牌坊和忠烈祠厢房,没有对外开放。现存的建筑群为东文昌宫和中文庙,可供游人参观。

文庙的入口在东南之角,实际上我们最先进入的是文昌宫。文昌宫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称为文曲星。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著名的文化人可称其文曲星下凡。今天高考要有好成绩,是要拜文曲星的。

我们从入口进入后,前面就是山门,其上有匾,写有“斯文主宰”,颇有颜之唐楷风韵,门前一对石狮、抱鼓石。

过殿

过了山门,是一个大大的院落,古树参天,花林映照,颇具中国古代园林的气质。前方就是过殿,建筑恢弘雄伟,两侧各有一小门,东门写有“云路”,西门则写的是“天衢”匾额。有学者称之“云路门”、“天衢门”。行书字体丰满流畅,刚劲有力。东西分别为厢房,传说原为道士之居所。

魁星阁

我们从东侧“天衢”之门,进入里院,就是戏楼,也称魁星阁,其灵动方正,立于中轴线上。魁星阁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木构结构,四周围廊,北向开门。东西为厢房,只是比前一进院落的厢房开间多。是一座秀丽婀娜的建筑。

过殿与魁星阁之间没有围合成院落,不封闭,距离狭小,栽种树木以施之。旨在与三进开敞院落的空间形成对比,达到“豁然开朗”意境。

过了魁星阁就是奉祀文昌帝君的桂籍殿,也就是文昌殿,是文昌宫的中心建筑。魁星阁、厢房与桂籍殿构成三进院落,也文昌宫建筑群的中心。魁星阁的北向开门增强了三进院落的中心感。

桂籍殿与牌坊

而桂籍殿前方宽大的拜台上,耸立着一牌坊,很有视觉冲击的效果,单檐歇山顶式风格,是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庑殿布瓦顶建筑。正面书“桂宮傳籙”,旁有题记“嘉庆二年八月□陈士庶公立”,背面书“月殿騰輝”,为乾隆时期武威人刘作垣题。而因历经风雨,匾额的木头已布满了苍老的刀痕,“桂宫傅籙”四字已十分难认。网上很多有关文中将匾额“桂宮傳籙” 写为“桂宫傅篆”。“籙”写成了“篆”,这是错误的。

桂籍殿

牌坊之北就是桂籍殿,它是文昌宫的主殿,建于台基上,台前有石狮、抱鼓石。桂籍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桂籍殿之名源于古时文人金榜题名称“蟾宫折桂”。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历史上素称文昌帝君兴教办学,严肃考纪考风,编选天下贤才,并结束了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选官局面。桂籍殿内存有清初仿楼阁式神龛,供奉着文昌帝君及书童“天聋”、“地哑”。桂籍殿后墙还存有明代的文昌帝君出行图。

前廊梁架上悬挂着45块(有的文章说48块)匾额,最为引人注目,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殿门正上方悬挂着“万世文宗”匾。上起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万世文宗”匾,下迄中华民国时期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此匾由曾任武威县参议会议长等职的段永新题写。其总数之多,称得上武威文庙一绝,并且在全国性也属少见。

“化峻天枢”匾书于康熙已亥年,即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而不是有的文章所述康熙乙亥年,即康熙三十四年。而已亥年与乙亥年是不一样的。

“化峻天枢”匾书于康熙已亥年

这些匾额涵盖了从康熙到民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尽是文章能手、书法大家匠心独运的杰作。这些匾额书法,飘逸潇洒、朴拙雄健,堪称艺术珍宝,美不胜收。这些匾额中,“聚精扬纪”“书城不夜”两匾,是比较独特和重要的,值得一观,在1992年的时候被收入《中华名匾》—书。

聚精扬纪

“聚精扬纪”,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匾。甘肃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凉兵备道刘大懿题,笔力气势磅礴,俊逸浑厚。此匾意为:聚天下之精英,扬安邦之法纪。

对于“聚精扬纪”这匾,我们因为站在不同角度看他呢,有的人看这个字是凹进去的,有的人看他是凸出来的。因为他的雕刻手法非常的特殊,我看他是凹进去的,但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站在那,再站那边就看就不一样,就有人看,他就是凸出来的。所以它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艺术,艺术观感,他的雕刻和他的光线的问题。

书城不夜

“书城不夜”,清嘉庆戊辰(1808年)年春,乡国学弟子叩。其书者不详。“书城”,的意思是形容书多,“不夜”指灯火辉煌不夜天。“书城不夜”四字尤显俊秀,刀工悬殊,其意境寓意深远,深得人们的喜爱。匾牌整体布局合理,加四角龙纹图饰,显得高贵而淡雅,不愧为中华名匾。

那当初它是 如何保留下来的呢?以前的时候,它这个地方是人办公的地方,因为屋檐是高大的,四处漏风,非常寒冷,他们就在屋檐的下面用报纸和铁丝糊了一个顶棚,刚刚那里的牌匾分隔了进去,当时正好就被遮住。后来因为文物的保护,要把这个文物古代建筑是要恢复原貌,就把顶棚拆除掉,这些牌匾才得以重见天日的,今天我们就能够来到这里看到这些牌匾。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是经过很多历史风霜,到今天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这样子。

如今,从这些匾额优美俊逸的气息里,我们依稀能感受当年饱学鸿儒们的翩翩身影。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丰富了河西的人文景观。

武威文庙跟山东曲阜文庙、云南建水文庙并称为三大文庙。

文昌殿之北是崇圣祠,保留了初建建筑形式。明嘉靖九年(1530 年)封孔子父为启圣公,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在崇圣祠里充分体现。崇圣祠,是供奉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当时诏令全国各地文庙都要修建启圣祠。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时,下令孔子的五代祖先入祠,配享王爵尊号,由此而来“启圣祠”改称成了“崇圣祠”。

崇圣祠

崇圣祠的建筑风格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副阶周匝,正面当心间开洞设门扇,次间开洞设窗扇。

武威文庙建筑风格上又有其独特性,观感上就与我们内陆古建筑有很大不同,这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其建筑必然地兼容并蓄的地方特色。其特点与价值反映了甘肃河西地区明代建造工艺和艺术风貌。这种多重文化元素重新整合,使文庙建筑表现出多样化,地域性特色。

武威文庙所在的地域实为特殊,自古处在丝绸之路上,受到中西文化,凝聚汉、藏、回等民族文化形态,建筑风格上深受影响,极大程度的融合了本地区自身独有的传统工艺和区域建筑文化

其建筑群分别诠释了“儒”、“道”多种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整体规划布局及格局又受制于儒家礼学及道教文化,具有范式特点。

武威文庙中斗拱的承重传递结构的作用减弱,更具装饰化。

柱头科和角科起到一定的传递承重的作用,整体斗拱偏向清代尺度减小,纤细繁复,装饰色彩等都近似清式做法,承重作用基本不存在,成为装饰构件。而且斗拱中结合了地域特点,丰富了立面装饰效果,使传统建筑充满了变化,传承和发展了传统建筑技艺,同时使檐下装饰手法不断发展。这是工匠们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凝聚的结晶,是区别其他地区建筑的典型特征。建筑尺度接近清制,这与后来重建、改造有着一定关系。武威文庙建筑为明代所建,沿袭了很多宋式做法。武威文庙亦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斗栱的结构作用大为减弱,整体建筑从外形上看,形成了寓柔于刚的雄伟且朴素的气势。

牌匾、石碑等文物不仅保留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而且装饰了建筑,相辅相成。

彩画属于旋子彩画,其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的二等彩画。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但武威文庙旋子彩画自身彩画箍头处为花卉一半,枋心为较为完整的花卉,如菊花,桃子等,色泽鲜艳,是工匠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较为灵活的彩画。

而文庙内各建筑体现了从明代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在斗栱和梁架结点两方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河西传统建筑、儒家文化和文昌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实例。武威文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雍容典雅的古建筑群,值得一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一千多年前武威文庙,读匾!
甘肃著名古建筑——武威文庙
凉州吟(3)
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武威文庙
廿八都导游词
文庙、文昌宫、奎星楼预祝保定考生——金榜提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