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把握信贷实质性风险的几点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另一方面则要把握好存量和新增贷款的实质性风险,止住新的出血点。其中第二方面是关键,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资产质量能否从根本上好转。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信贷实质性风险(这里仅探讨大中型企业信贷的实质性风险)的把握提出了几点看法。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信贷实质性风险需要由总行来把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风险。对不同行业实质性风险的把握,主要有两个管理维度,一是行业信贷限额,二是行业中客户的准入标准。在具体管理中,行业风险的把握,无论是限额还是准入标准,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坚持实事求是。因为过于刚性的宏观管理会与单个客户、单笔业务的微观风险把握产生矛盾,有悖于不唯行业、只唯客户的总体原则。另外,也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分行为了将某行业融资余额控制在限额内,可能会减少容易压缩的较好客户贷款,而希望减少的较差客户贷款并没有减少。尽管这样,行业政策对银行还是有必要的,能有效避免行业集中度风险,也能明确客户在该行业的基本准入门槛。但在实际管理中,应该区分行业中管理意义强(如果想,就能够退出)和管理意义弱(即使想,也难以退出)的融资余额,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管理意义强的贷款,如果决定退,就要限期果断退出;对管理意义弱的贷款,如果要退,则需采取置换、重组等保全类的手段,这样才能提高行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2.区域风险。对不同区域信贷实质性风险的防范,主要应通过区域信贷规模(包括增量和存量移位)管理来实现。在确定不同区域的信贷规模时,至少应该考虑当地有效信贷需求、分行信贷管理能力、信贷收益情况等。在区域风险管理上,一是对不同区域分配信贷资源时,信贷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弹性最强的因素,因此,总行层面应该成立专家评估团队,评估不同分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并作为信贷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该评价结果应该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二是要做好和分行利润预算的协调,在目前信贷业务仍是分行主要盈利来源的情况下,对分行的利润预算一定要和信贷资源的配置相协调,并随信贷规模的变化而调整,否则既不利于信贷退出的执行,也会引导分行向总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三是要处理好区域信贷规模与个别大型优质项目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可考虑对这些客户实行名单制,由总行预留规模,向分行分配的信贷规模仅用于满足这些客户之外的信贷需求。



3.产品风险。把握产品的实质性风险,一是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把握好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业务的结构,要根据实体经济真实需求顺势而为,不必过于强求增量结构的平衡;二是要建立信贷产品的后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全行或某些分行短时期内增长较快的信贷品种,要启动风险评价,不能等到不良率已经高了,再进行“点刹”,这时已经晚了。总行应该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信贷产品实质性风险评价团队,这种评价既包括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检查,更重要的是分析分行对这项业务实质风险点的把握情况,其评价报告应该作为调整信贷产品政策、指导部分分行信贷产品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评价团队责任追究机制,对评价时点没有评价出的信贷风险,要视情况追究责任。

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信贷实质性风险主要由一级分行进行把握。其把握要点与宏观层面大致相同,只不过宏观层面由总行面向全行,中观层面则是由一级分行面向辖属二级分行。由于层面不同,因而关注点也略有差别。

1.行业风险。在一级分行层面,很难有门类齐全的行业,往往行业的集中度非常高,因而一级分行的行业信贷限额必须实事求是,要放到全行的角度去考虑,不能以行业集中度来判断。对行业和准入标准的把握,要更有弹性。

2.区域风险。一级分行对区域风险的把握,也要像总行一样,在信贷资源的分配上充分考虑各二级分行信贷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更加关注与利润预算的协调,因为很多二级分行利润对信贷业务的依赖性更强,如果协调不好,更容易出现不该进的进了、该退的不愿意退的状况。

3.产品风险。一级分行对信贷产品实质性风险的把握要考虑各二级分行的特点,受客户结构和信贷需求的影响,有些二级分行信贷产品的集中度比较高,对这些产品的过快增长要客观看待,实事求是。一级分行更应成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产品实质性风险评价团队,并做好相关评价工作。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把握信贷实质性风险,一是要明确责任,一笔信贷业务,无论是贷款发放时还是发放后,其实质性风险把握的责任应该在审批行。因为既然贷款要报到审批行进行审批,说明只有这一级别的分行才有能力把握这笔信贷业务的实质性风险,贷前是这样,贷后也是这样。二是要明确依据,提高信贷审批书和贷后分析书的质量和重要性,使其成为贷前和贷后各级行管理一笔信贷业务实质性风险的主要依据。把握微观层面的实质性风险,重点是三个节点的风险:客户准入、贷款发放时和贷款发放后。

1.客户准入。客户准入是微观实质性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关口。客户准入要做好,除了建立准入标准、科学确定准入决策层次、加强准入客户监测外,还应该创新信贷政策制度的管理模式。

目前的信贷政策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内容:一是流程性的,主要是评级授信、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的一些职责和程序性的规定;二是条件性的,主要是信贷准入的行业政策、客户信用等级、贷款期限、保证金比例等,这是客户或贷款准入的硬条件,也是与信贷市场响应能力产生矛盾的焦点;三是贷后管理的,主要是作业监督和贷后间隔期检查应该把握的风险点等。在上述三方面内容中,只有条件性信贷政策制度是影响客户准入的。因此,要增强信贷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关键是提高条件性政策制度的针对性。

目前的信贷政策制度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成文式,即每一项政策制度都适用于某一类客户或业务。这种较宽的适用范围往往会和提高针对性产生矛盾。可以考虑借鉴国际法律体系中大陆法系(成文法)、英美法系(判例法)的模式,建立判例式的信贷政策制度管理模式,以弥补成文式的不足。判例式信贷政策制度是将一笔信贷业务的条件性要求(不受现行政策制度的约束)在信贷审批书中明确,使每一个信贷审批书成为该笔信贷业务的条件性政策制度。审批书的内容还可以包括贷后管理应把握的实质性风险点,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可以不包括该笔信贷业务流程性的政策制度。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专门针对某一笔信贷业务,因而针对性很强,对实质性风险的把握也会非常到位;二是能够明确贷款审批行的主体责任;三是能够避免信贷审批时过度依赖总行信贷政策制度,认为只要符合总行要求就可以免责,而忽视对一笔信贷业务实质性风险审查的情况。

引入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判例式信贷政策制度并不是代替成文式,而是对成文式的一种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从准入的角度,现行政策制度能够满足的,以成文式为准,不能满足的,可以采用判例式;二是判例式政策制度对信贷集体审议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关于这一点下文将详述;三是对法律体系中的判例法,每个案例都可以作为其他审判的依据,但判例式的政策制度,每个案例只能作为其他类似信贷业务审批的参考,而不能作为依据,关键还是要把握每笔信贷业务的实质性风险;四是判例式模式对分行信贷管理水平、信贷从业人员素质等要求较高,应该有选择地在分行实行,不宜全面铺开,不实行的分行可以申请由总行采用判例式模式进行审批。




2.贷款发放时。贷款发放时对实质性风险的把握主要是审贷委员会。要把握实质性风险,应该实行真正的专家治贷,即贷款审议时应该首先由几个方面的专家提出专业性的意见。一是行业专家,应该是像投行分析师一样的专业人员,能对这个客户所在行业的情况、发展前景,这个客户及技术、市场在该行业的地位等进行专业分析;二是财务专家,要对这户企业近年的财务报表进行透彻的分析,对财务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全面的比较,明确企业有可能的财务风险;三是信贷产品专家,能针对这户企业的融资需求,设计相应的产品,包括有可能与投行、租赁、资产管理、基金等的合作情况,能对这种产品的实质性风险进行分析;四是财会专家,能针对企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情况,提出贷款利率的建议,以及银行为保证收益而应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五是法律专家,对业务审批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提出专业意见。在这五个专业人员的分析后,这笔信贷业务的实质性风险点基本就把握住了,信贷审查委员会据此进行讨论、判断,才会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审批意见。

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分行的力量恐难以组建这样的专家队伍,如果每一个分行都组建这样的队伍,也是一个浪费。因此,总行应该着手组建这样一支专家队伍,这支队伍可以通过现场或视频的方式参加各一级分行的审贷委员会。这种参加不但增强了一级分行的审批专业化水平,而且也是对一级分行审贷委员会的监督,有利于其规范化运作,提高审贷质量。

另外,要提高信贷审批书的质量和重要程度。对作为判例式政策制度的,审批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不作为判例式的,信贷审批书不仅仅要明确是否发放这笔贷款,列明贷款发放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还要揭示这笔贷款的实质性风险点有哪些,贷后管理时如何才能防范住实质性风险点,以便于基层客户经理操作。

3.贷款发放后。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无论贷款发放时,还是贷款发放后,对实质性风险的把握都不应该放松。要做好贷后的实质性风险把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总行和一级分行利用大数据的监测分析。这种分析很有必要,能及时发现一些风险苗头,这些预警信息应该发送给审批行,由审批行来判断、把握是否会影响实质性风险,进而决定是否应该采取措施。这样才能提高预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是贷后管理。基层客户经理按照规定的检查间隔期进行例行检查。这种模式有必要,但检查的内容要避免仅仅走流程,要立足于把握实质性风险信息。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通过信贷审批书使客户经理明确这笔信贷业务的实质性风险点在哪儿;另一方面客户经理所收集的信息应及时上报审批行,并抄送审批行的下级行,由审批行来判断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另外,审批行的审批人员也应该不定期参与到对企业的实地贷后检查中,这不仅能更直观地感受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而且能帮助、指导基层行更好地把握实质性风险点。

三是贷后检查。目前的检查主要是内控、内审部门牵头的信贷检查。这种检查是以合规性为主,主要检查信贷业务办理的流程和形式是否合规,主要依据是现行的信贷政策制度。应调整检查模式,检查人员要以信贷从业人员为主,检查的内容可以包括合规性,但更要以实质性风险为主。

四是贷后分析。每一级分行都应该对自己审批的信贷业务进行定期分析。根据预警、贷后管理和检查等反馈的信息,分析企业的实质性风险变化情况,明确需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并形成贷后分析书,作为基层行贷后管理和检查的依据。贷后分析的机构原则上应是审批时的集中审议机构。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

原文刊载于《中国城市金融》2016年第10期



金融论坛:传播金融智库思想,推动金融理论研究,为金融决策提供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答疑解惑】第九期!网上小额贷款专场秀!
个人信贷业务主要产品题库
某民营房企的贷款尴尬:年底还在等“腾笼换鸟”,年头直接被“踢出名单”| 愉见财经【深度】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微企业客户经理
华夏银行砸2.55亿布局消费金融,揭秘其独特的风控体系
深发展40人内审名单出炉 涵盖15亿贷款每一节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