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城蜿蜒到哪里?一直延伸到蒙古戈壁阿尔泰山,看汉武卫霍的辉煌

中国的长城到底有多长?其实是个说不太清楚的问题。我们通常讲的长城指内长城,还主要是指明长城。而中国长城在朝鲜和蒙古国、俄罗斯境内也有分布,那几段可称为外长城。非常遗憾,关于外长城,国内研究成果不多;而国外,则以遗址发掘为主。

长城,在塑造中国边疆文化和中华民族特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阴山-河套地带的内长城历史作用为例,同时介绍蒙古国南戈壁省的外长城,说明为什么卫青、霍去病不能游离于中学历史之外。

一、 西汉伐匈奴,把长城修筑到了蒙古高原的戈壁沙滩地带。

匈奴是欧亚大陆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的统称,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早期控制范围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自战国时期便与中原王朝有战争往来。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约为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匈奴国进入全盛时期。

汉初即面临北方强大匈奴的压力,经过汉高祖刘邦失败的征伐尝试(“白登之围”),汉朝统治者正确判断出自己处于弱势,果断采纳刘敬等谋士的建议,转而通过“和亲、赂遗、互市”等手段羁縻抚慰匈奴统治者,减少其南侵的次数及危害性。这一政策是有效的,甚至在汉景帝“七国之乱”国内混乱时期,匈奴都能保持克制没有趁机南侵。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70多年休养生息,国势强盛,这些柔软的和平政策基本已走到头,因为匈奴的贪得无厌破坏了两个政权间的平衡关系。

汉武帝即位之初也是面临诸多国内问题。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时,汉朝面对闽越王郢叛乱、军事准备不足的现实,汉武帝刘彻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实行“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的羁縻政策,使两国维持了“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的局面。

两年后的元光二年(前133年)春刘彻诏问公卿:“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王霞]曼(慢),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悯)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主战派大行王恢和马邑豪强聂壹提出以三十万军队预伏诱杀单于的“马邑之谋”,事泄未成,“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关市尚存。

西汉前期征伐匈奴情况

自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到元狩六年(前117年)为止,汉武帝开始连年“征伐”匈奴。由于匈奴小王赵信等胡人将领投诚、义渠人公孙敖等胡人将领晋升以及卫青、霍去病等新生代将领的涌现,汉军斩首数十万,缴获牛羊数百万,相继收复了河南之地和河西走廊,并设置朔方郡、张掖郡、酒泉郡作为中原的屏障。伊稚斜单于时期,汉匈之间发生了三次大战:漠南之战(元朔二年,前 127 年),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前 121 年),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 年)。这三场大战使匈奴国力受重创;而西汉得以大大扩张了疆域,奠定了其后汉强匈弱的局势。最终逼迫匈奴王庭远遁漠北,形成了“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侯者到而希矣”大好局面。

卫青、霍去病时代征伐匈奴情况

为巩固汉朝征伐匈奴的成果,汉武帝开始修缮秦长城,并新建和延长长城。大致有四次。第一次,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卫青出陇西北击楼烦收复河南之地(今河套地区)后,大规模修复秦长城。第二次,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北地郡,击败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至酒泉的长城。第三次,是元鼎元年(前116年)至元封四年(前107年)修筑的酒泉至玉门关的长城。第四次,是太初元年(前104年)修筑的由玉门(敦煌)关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长城。

元封四年(前107年)修建了眩雷塞(在今鄂尔多斯高原)段长城。太初三年(前102年),修了酒泉至居延泽一代的长城。同年,又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五原塞外至卢朐(阿尔泰山南麓)光禄塞段长城。这几段长城牢牢控制了深入蒙古大漠的捷径,遏制了匈奴的南下,为后来的西汉犁庭扫穴和东汉的燕然勒石奠定了基础。

西汉长城分布图

我们所说的“汉外长城”,指位于阴山北麓的蒙古高原之上(今内蒙古西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长城,分为南北两线,深入匈奴腹地。又称“光禄塞”、“武帝外城”、“塞外列城”。名中“外城”、“塞外”是因为其在秦长城以北,属当时的北部边界以外。其中,北线先筑,被匈奴破坏后增筑南线。

汉外长城初建于太初元年(前104 年)。为接应降汉的匈奴左大都尉,汉武帝“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其后,汉置受降都尉长驻此城,使其成为汉边的前哨阵地以及汉军出征的中转站。

在塞外大规模筑城和修筑长城始于太初三年(前101年),汉武帝“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卢朐,游击将军韩说将兵屯之。”

最先修筑的塞外列城即今汉外长城北线。太初三年秋,“匈奴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行坏光禄诸亭障。”匈奴南下破坏了新筑亭障,其后在光禄诸亭障以南再修城塞,即今所称汉外长城南线。

汉外长城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因匈奴国力渐弱,汉庭才停止了汉外长城一线的驻防。

两道汉外长城整体呈东西向并列,间距约2至30公里。东端起于五原郡境内的长城,其后辗转向西北延伸,南线向西与居延塞连接,北线向西延伸至阿尔泰山。汉外长城跨过了原有的汉匈边界,纵深千里。进入匈奴腹地,对匈奴构成了直接的威胁。这一工事不仅出于战略防御需要,而且反映出汉武帝积极向蒙古戈壁以北地区扩张发展的战略需求。

西汉长城对抗击匈奴、防备羌氐起了重要作用,巩固了西汉政权,保证了对西域的控制权,同时促进了长城沿线及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看,卫青、霍去病不仅仅是战神,还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把卫青、霍去病排除到中学历史教科书以外,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我担心两代人以后就不知道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人在中华文明传承方面所起的重要历史贡献了。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可以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很深刻的专题,就不能以“长城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开辟重要的专题吗?

伴随对长城历史作用的漠视,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下的长城现状也不容乐观。

这些是十几年前的长城照片,不知今天的保护现状是否已有改观?

二、 以阴山-河套地区的长城为例,看西汉长城的防御与进攻体系。

西汉修长城,不仅为了战略防御,也为了战略进攻

各个时代长城的材料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的实体由长城墙体、防御区各级军事城池、以及附属工事组成。其中,军事城池种类多、分布广,在长城防御系统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汉代长城有着完整的攻防体系:长城墙体、边城、障城、烽燧、附属工事

其中,障城是筑于长城边防线附近的小型军事堡垒,用于在边境附近驻兵镇守。障城与边城的重要差别是,障塞内没有居民,只有驻守的小规模部队,是纯军事性质的堡垒。大量障城在边境防线排开,一方面可供小规模驻军,便于对匈奴入侵快速反应,机动作战;另一方可作为大规模征战时的军事基地,屯聚马车辎重,为前线提供物资支持,可谓攻守兼备。在规模上,障城远远小于边城,一切城池设计都以军事需求为导向。后文中讲到的蒙古国境内大量城堡遗址即障城。

附属工事有:(1)防御工事,用于阻隔敌人,如虎落、壕堑、水门;(2)侦迹工事,用于侦查敌情动向,如天田、柃柱等。

虎落”出自《汉书·晃错传》师古注:“虎落者,以竹蔑相连遮落也。”汉简中名“疆落”、“栓柱”,与郎中侯应所说的“木柴强落”应是同类。构筑方式是在土坑中竖直埋入排列整齐的尖木桩或多枝杈的树枝,再以绳索连接,有的尖桩埋在方形的坑中,有的尖桩在下部刻一个槽,再横贯一根短木,以防桩木动摇。发现的虎落主要分布于关门内外和障城外。壕堑是一种深沟和壕壁相结合的工事。天田是一种侦迹设施,是一条有一定宽度的细沙土带。一般铺设在在尖木桩障碍区之外,以及长城外各主要交通道路口上。由于沙土松软,一旦有敌人夜间潜入就会留下痕迹。天田的内外侧常设柃柱、悬索,辅助侦迹。柃柱是一定间隔的木柱,之间拉上绳索称为悬索。悬索和柃柱和天田一样,是戍卒每日巡查并记录的设施。这种工事无法实际上阻挡敌军进攻,但若其被破坏,就成为敌人进犯的路线证据,可以与天田痕迹相互佐证。水门是汉长城跨越河道时修筑的一种特殊构筑物,用于拦阻从河道进入关口的敌人。

河套四郡考古发现的城址布局图

阴山-河套段西汉长城分布图

汉长城在这一区域总体沿山脉东西向延伸,共有四道。这四道长城加上阴山天堑,共同形成了多层防御屏障。

第一道沿乌拉山、大青山南坡,始于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后所筑赵北长城,秦汉沿用。

第二道位于阴山山脉北麓,始于秦始皇北破匈奴渡河后所筑秦长城,其后被西汉修缮沿用。该段长城东端在今呼和浩特市郊的坡根底村与赵长城衔接,向北偏西方向翻越阴山大青山山脊后,在什尔登口子转向西,沿大青山北麓至空村山、阿塔山北麓,进入色尔腾山后循着中支查石泰山北麓西行,进入狼山段后沿狼山南支的北麓直到临河市北的石兰计山口。

第三、四道位于蒙古高原,为汉武帝出击匈奴后所筑汉外城,分为南北两线。两道长城一般沿草原取直线行进,或沿丘陵坡底而行。 其中,北长城东段始于武川县西部哈拉合少乡的一座山顶,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乌拉特中旗后呈东西向,进入乌拉特后旗后先西南行至乌力吉苏木苏亥,再折向西北直至进入蒙古国南线长城东起于武川县马鞍山山顶,与秦长城相聚一公里多,向北延伸一小段后沿西北方向直行,在乌拉特中期转而西行直至格日勒图敖登苏木转向西南方向,再在宝音图苏木的南部转为西行,至苏根乌素转向西北至进入蒙古国,在蒙古国境内向西延伸至中国额济纳旗附近,与居延地区的长城障塞相接。

阴山-河套地区边城网络与障塞带分布图

汉长城攻防布局系统

汉朝的长城不光是军事机构,其边城更是人民贸易往来的集散地。

宁城图(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三、外蒙古南戈壁省的长城和城堡遗址和修筑时间的争论。

从中国内蒙古有两段平行的长城延伸至蒙古国境内。在境内它们过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和包头市的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有中国学者认为,北线越过中蒙边境线进入蒙古国境内向北或西北延伸至阿尔泰山;同时,南线也进入蒙古国境内,继续向西延伸,和居延塞外的长城连接起来。另有学者说,南线进入蒙古国境内,向西延伸至嘎顺怒淖尔,而北线是由中蒙边境向北伸展,在瑙木冈县城的阿尔泰山附近中断。

蒙古国南戈壁省和中国阴山-河套地区示意图

蒙古国考古发现,该国南戈壁省的长城(当地人称“成吉思汗边墙”)西起北纬42°10.411′,东经102°24.851′,在阿拉嘎乌拉山以北(中蒙边境线由此山通过)向东沿边境线途径诺言县、巴彦达赖县、和尔门县延伸至西沃哈塔布齐。在北纬42°09′,东经102°57′处拐向东北方向,经郝日木温都尔山,一直向东北延展至乌兰德勒山(北纬42°29′,东经103°56′),从这里拐向东,入瑙木冈县境内,沿宝日德中格戈壁荒漠南线向东南东延伸。在北纬42°11′,东经105°42′拐向东南,进入塔林沙日嘎敖包(站点)的中国境内(北纬41°59.133′,东经105°52.559分)。据计算,蒙古国内的城墙长度不少于315公里。俄罗斯学者认为有800公里。

长城的沿线有许多城堡,有些有历史记载,有些没有记载,但可以从卫星照片中发现。这些城堡的规模和内蒙古额济纳旗汉代城堡的规模差不多。额济纳旗城堡遗址的边长均约为130米。我们看一下蒙古国南戈壁省实地勘测的部分城堡情况。

Ulaan Shiveet遗址和附近的长城。

该遗址距中国国境约3千米。该城堡呈方形,南北长144米,东西长142米。西南山上有一座用石头烽火台,方形,边长19米,高约1.5-2米。长城距此城堡8千米,高仅50厘米。

由于打字母困难,我们用城堡遗址1—6指代以上内容:

遗址1南北长123米,东西138米,距离长城80米;遗址2南北长118米,东西长137米,距离长城约500米;遗址3南北长120米,东西长137米,距离长城约500米;遗址4南北长143米,东西长128米,距离长城约130米;遗址5南北长115米,东西长93米,距离长城20米;遗址6西壁长115米、北壁长约108米,距离长城530米。

这些城堡有以下特点:1、城堡规模跟内蒙古的城堡一样,遗物几乎都没有。2、在布局上从南面山流河川的附近兴建。均为不向阳、受冬天寒冷的东北风的影响。这样的布局方法,与住在蒙古高原的人居住习俗完全不同。3、没有找到能追溯到汉代的痕迹。4、城堡5用碳14测量年代结果是 1216-1257年,应是西夏末年。

综上,俄罗斯、蒙古国、日本等域外学者认为:1、城堡遗址遗物很少,所以使用时间非常短;2、从年代看蒙古国的城堡应是西夏灭亡之前为防御成吉思汗的进攻而修建的。3、他们主张这些外长城和内蒙古境内 的“汉外长城”都是西夏时期修建的。

根据这些结论,这些考古事实好像不支持汉代把长城修筑到了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戈壁滩上。这与中国《史记》等记载不符。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种俄蒙联合考古很粗疏,在考古结论上没有做到逻辑上的排他性

首先,遗物少是因为时代久远,如果有实用的物品,在数千年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过程中早就瓜分殆尽了,找不到汉代痕迹很正常。加之上千年的自然和人为破坏,发现汉代遗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其次,发现夯土层具备西夏年代特点,并不能排除是西夏在原汉长城、城堡遗址基础上重建或修缮的结果。道理很简单,王朝末年,不会有充裕的时间去勘察设计,利用现有的历史遗存直接修缮更省时省事。

第三,城堡规制与汉代城堡完全相同,西汉绝不会把修建长城的界限恰好停止在今天国境线边缘上,真要那样就太奇怪了。

下面,还有关于“受降城”遗址的考证,虽然是来自俄罗斯和蒙古国联合考察队的考古发现,但我认为仍然能推理出“西夏说”是有问题的。即便折衷一下结论,在这个区域里有西夏修的长城,也不代表西汉没有修长城,两个时代都可以在此地区统一基础上修筑长城和城堡等。

受降城在汉朝是外长城进攻系统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漠南草原。

图中是推测的“受降城”地址。内蒙古境内密密麻麻的汉代城堡沿长城而建,到了国境线戛然而止,原因在于国内考古资料很翔实,蒙古国考古资料不全,考古工作者未画到境外,不代表历史上的长城没修到境外。

下面看域外关于受降城的考古情况。

蒙古国南戈壁省还有包括几座被称为Bayanbulag(巴彦布拉格)遗址的城堡集群。上图中的遗址被有些蒙古学者认为是匈奴所建,但有俄罗斯和蒙古学者在该遗址发现了汉代弩器、镞、五铢钱、 大量陶器和三十副左右人骨等,证明这座遗址是汉代修建的。这些城堡边长 130米左右或140米左右,其南部是耕地遗址。在巴彦布拉格遗址东180千米处,还有汉代的Mangasyn Khuree遗址,这座遗址的边长也为140米左右。所以受降城可能是指其中的一座城,或者是这一片区域城堡都是。证明了汉朝对此地是有行政管理的,长城完全应该延伸到这里。

下面是俄罗斯和蒙古国联合考察队在巴彦布拉格遗址一些考古发现。考古队认为该城址建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是汉受降城(注:俄罗斯学者认为受降城在上图中的遗址以西)。

遗址发掘

部分出土汉代文物

关于汉代长城守边士兵的遗骸图片慑于读者观感,不在此提供。

本文就写到这里。我认为,我们中国有很多优良的文化基因,多到扔都扔不完。而我们的邻居们,抢不过去就从实物上和精神上帮我们踩坏、踏碎。中国外长城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暴帝国
汉朝的疆域被严重低估?考古发现证明,汉长城已经修到了外蒙古
汉武北上单于台——阴山史话(三)
蒙古国重大考古发现,遗址中出土巨型瓦当,专家:匈奴单于庭龙城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吹牛?最新考古成果揭秘西汉军事实力
匈奴龙城 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