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西】吉安市行政区划调整:规划泰和撤县设市

吉安市行政区划图 泰和县地理位置图

  12月20日,中共吉安市委四届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泰和撤县设市有关事项。
  【泰和县概况】
  泰和县为江西省吉安市辖县,地处井冈山下,东南邻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兴国县,北接吉安市区(吉安国家高新区、青原区)。
  泰和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东汉末年建县,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白口城遗址和后周槎滩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快阁始建于唐代,因黄庭坚的《登快阁》而闻名遐迩;科考以来共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18位开国将军和一批省部级以上干部。抗战期间,泰和为江西省省会,浙江大学曾在此办学、国立中正大学在此创办。2016年泰和槎滩陂入选世界遗产。。
  【泰和县历史沿革】
  泰和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
  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
  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后称庐陵郡)。泰和之名始此。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三年(657)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太和属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庐陵郡复改吉州,太和属之。乾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
  南唐时(937-943),周矩倡筑槎滩、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田地。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
  宋熙宁四年(1071),分太和之诚信乡置万安县。元祐七年(1092),割县境高行乡三堡肃永新县。德佑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军攻占县城。七月,文天祥收复太和。
  元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陈友谅军攻占太和。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永乐十三年(1415),陈循中状元。永乐十九年(1421),曾鹤龄中状元。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卒,归葬泰和。成化十四年(1478),曾彦中状元。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决天井坝为河,赣江改道10余公里。正德六年(1511),用砖筑城墙,并改建六门。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入泰和,设官施政。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吴三桂部进占县城。十一月,清收复泰和。雍正七年(1729)10月,修县城六门。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军攻占县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人响应义和团,烧毁天主教堂。宣统三年(1911),汤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临时国会,任参议员,选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民国11年(1922),北伐军抵泰和,委任官员。民国12年(1923),广东革命军,第二次进驻泰和。民国15年(1926),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泰和特别支部。9月,北伐军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国民党泰和县党部筹备委员会。11月,宋庆龄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道经泰和,县党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码头迎送。民国38年(1949),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兵团44军157师470团炮兵营解放泰和。泰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49年10月,省政府主持开工复修梅陂。1953年,中共泰和县委在县城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吉安市行政区划图 泰和县地理位置图

  12月20日,中共吉安市委四届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泰和撤县设市有关事项。
  【泰和县概况】
  泰和县为江西省吉安市辖县,地处井冈山下,东南邻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兴国县,北接吉安市区(吉安国家高新区、青原区)。
  泰和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东汉末年建县,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白口城遗址和后周槎滩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快阁始建于唐代,因黄庭坚的《登快阁》而闻名遐迩;科考以来共产生状元3名、榜眼4名、探花4名、进士399名。泰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18位开国将军和一批省部级以上干部。抗战期间,泰和为江西省省会,浙江大学曾在此办学、国立中正大学在此创办。2016年泰和槎滩陂入选世界遗产。。
  【泰和县历史沿革】
  泰和古为扬州南境,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属九江郡。
  西汉为庐陵县境,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
  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和县,属吉州(后称庐陵郡)。泰和之名始此。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为太),属吉州。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三年(657)析太和复置永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太和属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庐陵郡复改吉州,太和属之。乾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
  南唐时(937-943),周矩倡筑槎滩、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田地。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
  宋熙宁四年(1071),分太和之诚信乡置万安县。元祐七年(1092),割县境高行乡三堡肃永新县。德佑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军攻占县城。七月,文天祥收复太和。
  元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陈友谅军攻占太和。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永乐十三年(1415),陈循中状元。永乐十九年(1421),曾鹤龄中状元。正统九年(1444)三月,杨士奇卒,归葬泰和。成化十四年(1478),曾彦中状元。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水入城,决天井坝为河,赣江改道10余公里。正德六年(1511),用砖筑城墙,并改建六门。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入泰和,设官施政。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城。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吴三桂部进占县城。十一月,清收复泰和。雍正七年(1729)10月,修县城六门。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太平军攻占县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县人响应义和团,烧毁天主教堂。宣统三年(1911),汤漪(南溪人),代表江西省出席临时国会,任参议员,选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民国11年(1922),北伐军抵泰和,委任官员。民国12年(1923),广东革命军,第二次进驻泰和。民国15年(1926),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泰和特别支部。9月,北伐军再次入城。是月,成立国民党泰和县党部筹备委员会。11月,宋庆龄和苏联顾问鲍罗廷道经泰和,县党部及各界人士前往码头迎送。民国38年(1949),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兵团44军157师470团炮兵营解放泰和。泰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49年10月,省政府主持开工复修梅陂。1953年,中共泰和县委在县城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身为泰和人,你真的认识泰和吗?
【方志文化】永新县建制沿革
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历史的归属考究
古  安丰县
曾氏南迁的第二发祥地——古庐陵郡(转贴)
一方水土养一方名:读泰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