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邂逅克里希那穆提 生命之书的评论
邂逅克里希那穆提
生命之书的评论  5
邂逅克里希纳穆提
本文见《金融实务》2011年第7期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04日
读这本《生命之书》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放下有形的书本,去撰写自己的“生命之书”(
清风:书写自己的、原创的生命之书)
陈寿文
1988年的某一天,胡因梦在纽约市内散步,偶遇探索书店。她在这间书店浏览时,被一张照片莫名吸引。那是俊美的一张脸——他不容许一丝一毫的含糊与妥协,透彻的眼神像是在遥望着另一个世界。通常这样的眼神里总带点梦幻成分,他的遥望却是警醒的、了知的。就是因为这张脸,她买下书架上所有克氏的书,回到家中一本本地阅读。
激发人类潜能的解脱者
胡因梦认为,克氏是一位无法被归类的老师。他的教诲是最究竟的真理。因为究竟真理已经超越自我中心的活动,深入于真空无我之境,所以是不能言传的。传统宗教组织对于无法言传的真理多半以直观的“悟”来下手,但克氏却以现代人易懂的语言工具,透过对谈层层揭露意识中的真相。既然无法从正面说明,那么就从反面一一破除各种幻觉、象征、名相、意识形态、价值观、教条、理想、时间感、挣扎与二元对立。当无明之网被解开时,不需要任何刻意的修炼或锻炼,也不需要再建立任何观点与概念,人心自然能安住于解脱的空寂状态。
当机缘成熟时,开悟不请自来,这便是克氏所谓的“无为之道”。
他说:“盲信和抱着教条不放的人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冥想,逍遥自在才是冥想的首要条件,而它意味着彻底放下外在的道德与价值标准。这便是冥想的起步。
“冥想就是当下自发的天真情境,这样的心永远是寂然独立的。
“一旦身为印度教徒你就无法独立了,同样的,其他教徒也都无法独立。一个因承诺而受到束缚的人怎么可能寂然独立呢?寂然独立意味着不受影响、天真、自在与圆满。假如你真的能寂然独立,就能大隐于市,而且永远会做局外人。能够寂然独立,才会有完整的行动及合作精神;因为爱是完整的。”
克氏如同一位慈悲而激进的智者,在节节逼近、无法逃避的揭露中,帮助读者顿悟和产生突变,进入他已经置身其中的无路之国和不可思议之境。胡因梦的心被震撼,多年来她对人性的观察和疑惑,终于在克氏的洞见中获得了澄清与印证。她对这个世界彻头彻尾的不满如同火山灰一般开始尘埃落定。心终于觅得了归途。
1989年初,胡因梦回到台湾,在投入环保运动三年后,她察觉到从事这项运动的人士并不是个个具有深层生态意识,某些人与他们反对的政客一样,同样地热衷于权力,也同样充满着愤怒。爱仍然是人类最艰难的课题。与其将有限精力投注于一项双方敌对的活动,不如致力于唤醒自己和他人心中的爱,于是她决定专注于灵修和翻译克氏著作。
克氏的演说总是信手拈来,且自然涵盖人生所有层面。虽然他的语汇单纯,但是在初次阅读时却很难理解。他曾经说过:“你必须熟悉我的语汇以及背后真实的含意。”如果读者未经咀嚼就把他的话语生吞,很可能出现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应,但如果有一些佛学基础,就能很快领略他话中的真谛。
佛陀通常会从两个不同的层次——相对与究竟——来因机施教。但克氏不肯妥协,他所指出的解脱途径乃是要顿超时空,在当下立即产生突变。表面上看,克氏的教诲状似哲学推演,探究之下却发现他采用的是只破不立的中道实相观。他不向任何组织、权威、方便法门和意识形态妥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帮助人类挣脱一切束缚,因为他认为渐悟渐修太奢侈,太偷懒了,人类头脑所制造出来的灾难和可能发生的浩劫,已经不容许耽溺和拖延;他认为当下立即解脱是可以做到的事,这显示出他对人类潜能给予了最高肯定。
克式自身超越所有宗教派别的制约,却被视为正宗佛法及吠檀多哲学的现代传法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是龙树菩萨的再现。在西方世界,他的教诲是美国两百多所大学的选修课程,同时也是英国、法国与德国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在西方人的眼里,克氏思想被视为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复兴者,也有人举出柏拉图思想来阐明克氏论述,不过超个人心理学者肯·威尔伯坚持克氏是“无法被定位的至上解脱者”。
用真实生命谱写的篇章
《生命之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陆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
克氏曾经说过:“你为什么只想做书本的学生,而不想做人生的门徒?若是能在周遭的环境里发现孰真孰假,你自然会知道什么是实相。”他不断指出,只有思想无法操纵的“生命之书”,这永远在变化、充满活力的著作,才是值得阅读的,其他的都只是二手信息罢了。无穷的经验,深植于内心的恐惧、焦虑、痛苦及人类数千年来所累积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克氏在演讲时通常以“聆听”这个主题作为开场,接着便提出讲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涉及的则是自然浮现的人生议题。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一颗警醒的心没有先入为主的信仰或理想,因为信仰或理想只能处于时间空间的洪流之中,头脑中的观念、对未来的憧憬,只会使你扭曲当下真实的觉知。毫不扭曲地了解自己,不论美或丑、善或恶,便是美德的开始。美德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它会带来解脱。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心中不断冲突的欲望,这份了解只能透过自我认识和不断觉察产生。
只要有执著,就不可能有精神的自由。执著于知识、信仰,跟其他上瘾倾向没有本质差别。执著就是一种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骗,不论低层次或高层次的都一样,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虚感。我们所执著的财物、人或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东西不放。物质或观念上的桎梏都会阻碍智慧发展,若是能万缘放下,实相就会出现。缺少了这份自由,我们往往误将足智多谋的头脑当成智慧之源。
读这本《生命之书》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放下有形的书本,去撰写自己的“生命之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书本 回归阅读
精简阅读后,2022年我遇见的宝藏书籍
生命最美的姿态是读书,我们来听培根《论读书》
人与书
《文摘报》
真正厉害的人,都在悄悄做这三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