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俗西藏史(一百零二)——后突厥的由盛转衰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老布讲西突厥的没落和后突厥的崛起,今天咱来讲讲后突厥兴盛和衰亡。

从682年到692年,是后突厥汗国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后突厥在阿史那·骨笃禄的带领下,爆炸式的崛起,短短十年就成了雄踞北方草原的霸主。

在公元693年(长寿二年)的年初,骨笃禄病逝,弟弟阿史那·默啜成了下一任可汗。

默啜可汗继位的时候,后突厥汗国已经初具规模。

但此时,漠北草原上的安北都护府依旧存在,生活在此地的回纥、九姓铁勒部落,还归属于唐朝管理。

唐朝在打垮了东突厥之后,分别在大漠南北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其中,漠南的单于都护府683年的三月被突厥攻陷,但漠北的安北都护府一直都在。虽然唐朝对安北都护府,其实也没啥管理力度,但对后突厥来说,多少也是个威胁。

所以默啜可汗上位了以后,第一步就是奔着安北都护府去的。

估计他心里是这么合计的,南边这帮种地的哥们,又是挖沟,又是砌墙的,打起来太费劲了。北边这帮兄弟都是玩骑射的,比较好搞。

大概就是在693年,安北都护府陷落,当地的回纥部落,一部分投降,另一部分向南迁徙,投奔了唐朝。

搞定了北方之后,默啜的目光投向南面和东面。

这时随着吐蕃内乱的加剧,对唐朝的威胁已经逐渐减轻,武则天也开始有了收拾后突厥的想法。

虽然他派遣男宠薛怀义领兵北伐的决定,实在是有点胡闹,但能集合十八位将军出征,也算是给够了默啜可汗面子。

默啜估计是感受到了压力,还没等唐军到达,便撤军而去,没给唐朝机会。

随后在695年的十月,默啜突然遣使长安请求归附。要知道李治执政时期的后突厥,可是把北方边防祸祸的不轻,现在他们居然主动跑来请降,这让武则天感觉倍儿有面子。

于是,武则天大笔一挥,封默啜为“归国公”,授左卫大将军之职。

如果一切就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两边会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博弈下去。但历史是个爱热闹的孩子,就在默啜请降的第二年,一剂猛药被下在了武则天和默啜之间。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初,东北地区的契丹部落爆发了饥荒。作为从贞观年间就已归附的契丹人来说,向官府求救也算理所应当。

结果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装大发了,在明明有存粮的情况下,不但不赈济灾民,反倒羞辱前来求救的首领。

《资治通鉴》里记载的是,“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

结果当年五月激起了民变,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举兵暴动,攻陷了营州。

由于李孙二人,祖上便是契丹首领,在周边部落中很有威望,举兵后不过十日,便聚起数万之众。

消息传到了洛阳,武则天震怒,于五月二十五日命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zuò]、麻仁节等28将征讨,务求毕其功于一役。

出兵之余,武则天还要讨个口彩,把李尽忠、孙万荣的名字,改成了李尽灭、孙万斩

说起来,武则天确实有点恶趣味,一个是特别喜欢改年号,一个是特别喜欢改名字。武周时期的好多人都中过招,比如说越王李贞被她杀了以后,不让再姓李了,改了个[huī]的姓,也就是一种毒蛇。默啜可汗也没躲开,被武则天改成“斩啜”,然后顺手把他哥哥骨笃禄,改成了“不笃禄”

其实这个被改了名字的“孙万斩”,咱们前面也提到了,还是那篇讨论留学生的上奏里,一共列举了三个人,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另一个就是孙万斩。这三个人分别对应,吐蕃、后突厥和契丹,可见他们对唐朝的威胁。

八月,唐军逐渐开赴河北,孙万荣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他释放了一部分在营州被俘的官兵,让唐军误以为契丹实力孱弱。

等唐军匆匆忙忙赶到西硖石山谷(今河北迁安东北)时,又派老幼前来诈降。结果,唐军进入谷内之后,契丹伏兵四起,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全部被俘,“将卒死者填满山谷,鲜有逃脱者”。

然后,李尽忠又用缴获的军印,写了一份假军令,让后军星夜赶来,契丹在途中设伏,唐军被打了个团灭。

这场很典型的伏击战,就是中国战争史上很有名的“黄獐谷之战”

当年九月,契丹犯崇州,围安东都护府,唐廷大震。

恼羞成怒的武则天再次调兵征伐,可当时根本无兵可用,不得不释放囚徒、家奴来凑人头。

就在唐朝凑人头的时候,默啜可汗看到了机会,他连续不断地遣使入朝,请求给太后当儿子、把闺女嫁给皇帝、要求归还之前迁到河西的突厥部众,如果唐朝答应了,他就带兵征伐契丹。

一开始,武则天还真没答应,估计这几个要求,办起来确实也有点难度。

默啜一看,唐朝态度不是很积极,那老子就比划比划给你看看。

他趁着契丹主力南下的机会,突袭了契丹的老巢,掠走了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子。然后,他向唐朝报喜,武则天跟捡到宝儿了似的,加封默啜为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唐朝这边砸锅卖铁凑出来的十七万大军,在沙场宿将王孝杰的带领下开赴河北。但这支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就算是王孝杰带领也没用。

697年(神功元年)三月,两军在东硖石谷相遇,因道路险隘,王孝杰率少量精锐作为先锋。

孙万荣佯退,诱敌深入,随后四面围攻。

王孝杰坠崖而死,唐军大败,“坑深万丈,尸与崖平,匹马无归,单兵莫返”。《资治通鉴》

随后,契丹攻幽州、瀛州、赵州,河北大震。

到这儿武则天终于绷不住劲儿了,她派使臣去了后突厥。这下默啜可牛逼闪电了,他一反常态,对使臣非常冷淡。武则天派出的这个正使名叫,也真是不咋地,以突厥臣子的礼仪拜见默啜,“舞蹈,吮其靴鼻”。也就是趴地上亲默啜的靴子。

副使田归道还算有点气节,“长揖不拜”,结果别默啜在帐外,倒吊了一宿。

最后,默啜是答应出兵了,但他提出的条件,也加码了:

首先是交还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降户;

其次是割让单于大都户府所辖,漠南地区的领土,

再次是许婚,

最后是要粟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事三干事,铁四万斤,作为出兵的酬劳。

这件事情在朝廷了引发激烈的辩论,有些大臣坚决反对用后突厥之兵,结果那个给默啜舔靴子的使臣,跳出来大包大揽,力陈“和亲必可保”。最后,武则天做出了这个错误决策,全部答应了默啜的要求。

得到了土地、人口、粮食和铁器之后,后突厥势力大盛。尤其在和唐朝南北夹击之中,歼灭了契丹的军队,后突厥还顺手接管了契丹的老巢,将东部边界拓展过了兴安岭。

所以,这次震动一时的契丹之乱,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几乎一无所获,而默啜则是一箭三雕,赚得盘满钵满。

到这时候,默啜已经被养成怪物了,他麾下的铁骑足以对唐朝造成巨大的压力。

在剿灭契丹的次年(690年),论钦陵又在西域给了唐朝一刀,韦待价在伊犁河畔惨败,安西四镇再度易手。

所幸此时的吐蕃也在内斗漩涡里越陷越深,对河陇边防的压力并不大,这一点从剿灭契丹的过程中,唐朝能从陇右将娄师德抽调到了河北,就可见一斑。

说实话,唐朝的运气算不错了,吐蕃和突厥之间的强势期,始终错开了一点。

西突厥强势的时候,吐蕃还没发迹。等吐蕃走上第一个强势期,也就是禄东赞父子专权的时期,西突厥已经陷到内讧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了。而这个时候,后突厥才刚刚冒头。等到后突厥进入了强势期,也就是默啜可汗的时代,吐蕃又进入了噶尔家族专权的末期,国内政坛云诡波谲,内耗不止。

所以在武则天、李显、李旦执政的这段时间,虽然处于低谷期,但左支右拙的,总算是能维持这艘小船不翻。

等到默啜感觉自己势力足够强了以后,他反倒不着急和唐朝和亲了。当武则天派淮南王武延秀带着重金做聘礼,去后突厥迎亲的时候,默啜这哥们翻脸了。

他对吴延秀说:“我闺女,那是大汗之女,要嫁也得嫁给李姓天子!你个姓武的小子,算那根葱?你也敢娶我闺女?!”

结果这个新郎官,被扣在后突厥待了好几年。

然后这哥们高举“奉唐伐周”的大旗,兴兵10余万,对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发动了大规模的洗掠。

默啜可汗连续不断的袭扰,让唐朝也认识到了一味的绥靖政策,根本无法应对后突厥的威胁。

等到中宗李显上台之后,唐朝的态度开始转向强硬。

为了对付后突厥,唐朝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首先是下诏拒绝了和亲的请求,并且重金求购默啜的脑袋,悬赏诸卫大将军,丝绸二千段,表明了死磕到底的态度;

其次是以张仁愿接任朔方道大总管,开始构建河套地区的链式防御体系;

最后是充分联合东边的悉、契丹、室韦部落,西边的突骑施、黠戛斯势力,形成了一个反后突厥联盟。

其中,张仁愿到任朔方后,一改之前消极防御的策略,提出了“跨大漠而北向,制胡马之南牧”的积极防御策略,力主黄河北岸构建防御体系,增加战略防御纵深。

708年(景龙二年),张仁愿的计划得到了李显的支持。

他先派论钦陵的儿子论弓仁带兵渡河,在漠南草原布防,掩护整个工程的进行。

同时,他以强硬手段扣留服役期满的老兵。对于逃亡的事件,张仁愿将二百余名咸阳籍士兵,全部斩于城下。

在血淋淋的惩戒面前,“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俱就”。

也就是说,分别位于内蒙巴彦淖尔的西受降城、位于包头的中受降城、呼和浩特的东受降城,只用了一个半月就筑成了。

随后,张仁愿又趁着突厥尚未东返回的机会,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在牛头朝那山(内蒙固阳县附近)的北面设烽火台一千八百所,命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递弈使负责巡游警备。

张仁愿在修筑受降城时,没有设壅门、曲敌、战格等守备设施。

当时曾有人表示异议说:“边城没有防守设备,这能行吗?”

张仁愿回答道:“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敌人打到这里,当全力出战抗击,敢回头望城的人都该杀了。何必设置守备,养成退守的习惯?”

这番问答,充分反映了张仁愿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他并不希望困守坚城,而是要以城防为链,锁住突厥这匹野马。

受降城防御体系建成后,从西到东保护了黄河北岸的后套平原、包头平原和呼和浩特平原,成功的锁住了黄河河曲地区。

之后,突厥南下掠夺汉人、金帛、米粟、马匹的情况迅速减少,而失去战争收益的补充,让后突厥的经济实力大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突厥内部的矛盾。

同时,李治又在710年发动了一场规模异常宏大的北伐。

这次规模空前的北伐计划,涉及整个唐朝的北部防区,从东部的幽州,一直绵延到西域的北庭。动员的唐军涉及灵、凉、甘、肃、瓜、沙、伊、庭诸州及瀚海、碎叶、临洮、玉门、建康、墨离、赤水、伊吾诸军兵马,再加上征发的突骑施、黯戛斯两部骑兵,合计兵力达到了八十万人,分成东西中三个战略集群。

就在刀已出鞘、箭在弦上之时,唐朝爆发了一场政变。

710年的5月,李显刚刚颁布了北伐诏书。六月,他就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同月,李显的幼子李重茂被立为皇帝(史称唐殇帝),韦后临朝称制,意图重演武后故事。七月,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废李重茂、诛韦后、安乐公主,把老爸李旦扶上了王位,史称唐隆政变

在这场政治动乱后,北伐计划被废止,主帅张仁愿也突然“以老致仕”。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在谋划数年,即将发动时,无果而终。

唐朝北伐未成,但默啜的日子也越过越不顺心了,西征的后突厥军队虽然重创了西突厥和突骑施,但中亚与大食的交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唐朝和后突厥的曲线就已经发生了交叉。

唐朝开始朝着第二个高峰迈进,后突厥则走上了下降的通道,而能够唐朝精力的吐蕃,也一样运行在波谷里。所以,李隆基上台之后的唐朝,在应对手段上相比之前的僵硬被动,变得灵活而充满弹性。

比如说,712年(先天元年)的冬天,双方谈好了公主和亲的事宜。结果,唐朝集合了十二万大军巡边。

以至于连司马光同志都站出来质疑了,“送个公主出嫁,您从东至幽州、西至凉州的千里战线上,陈兵十二万,还让当时的王子李隆基,坐镇并州调度,您这是要作甚呐?!”

虽然这次送公主出嫁的训边,最后因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权力转换而不了了之,并没有对默啜造成实质上的打击,但他的统治已经出现了不稳征兆。

716年,漠北的九姓铁勒暴发了反叛,周边的回纥、葛逻禄,拔曳固、仆固、同罗,乃至剑河流域的黔戛斯全都卷入其中,突厥汗国牙庭大震。

李隆基也趁机再次发动北伐,三路大军越过黄河,杀进草原深处。

论弓仁作为中路军的先锋,进军神速,所向披靡,“四月渡碛,过自柽林,收火拔部帐,纳多真部落”,实现了同九姓铁勒会师漠北的目标。

这场战斗持续了两个月,默啜在攻击拔曳固的战役中被杀,传首长安。到此为止,后突厥的巅峰时代正式终结。因为这个时候,漠北九姓已接受唐朝的号令、东方的契丹和悉投唐,安东都护府重置、河套的受降城防御体系越发稳固,一个困死突厥的牢笼彻底成型。

之后继任的毗伽可汗,虽然也极力经营,连续对契丹、悉、回纥、铁勒、黯戛斯实施了打击,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复兴的迹象,更像是夕阳晚照,而不是旭日东升。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毗伽可汗被大臣毒杀。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可汗被大臣斩杀。

新汗幼主临朝,一年后又被杀。

再往后,则是权臣与可汗杀作一团,城头王旗变幻。

744年,九姓拔悉蜜叶护杀乌苏米施可汗,传首京师。

745年(天宝四年),回纥首领杀白眉可汗,传首京师。

到此为止,从阿史那土门开始的突厥势力,历经了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绵延194年后烟消云散。

当然了,我们只能说突厥汗国没有了,不能说突厥的影响没有了。现在欧亚之交那地方,不就有个哥们把这段又捡起来了嘛。

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这属于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找爹游戏。

不过这哥们有点用力过猛了,一下找了十六个。

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访问土耳其,两位领导人握手拍照,俩人背后站了十六位重甲武士。

埃尔多安的意思也挺明确,“在座的都是我爹!”

这当然是开玩笑了,咱们说点正儿八经的内容。

虽然我们用了四期的篇幅来讲突厥,但实际上也就是讲讲了大框架而已。一个绵延了将近两百年的政权,根本不是四期节目就能交代清楚的。

我们之所以要讲突厥,是因为这个政权是唐朝、吐蕃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尤其是在西域,尤其是西突厥,直接参与到了唐蕃的交锋之中。所以,我们才会在一个讲西藏历史的节目里,把突厥单拿出来讲了讲。

另外,我们到底要怎么来看待突厥和唐朝之间的关系,或者我们视线放得更远一点,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关系。

从表象上看,这两个文明特征迥然不同,从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到思维逻辑都相差甚远。而且二者之间的交往,更多的表现为战争和掠夺,是在用一种血肉横飞的方式交流。

由于有了这种感观,很多人就把两种文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只能是对抗。

其实,二者之间连绵不绝的对抗,根源是因为互相需要。

如果没有互相的需求,甚至对抗都无从建立起来。

这一点从生产方式的角度上可以看得比较清楚,这两群人的生产方式拥有天然的互补性。

另外,我们也不能把游牧民族看成是一个整体,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落,送始至终都分成漠南、漠北两个部分。

漠南部落因为更靠近中原,生活的相对于漠北来说要更好一点。但这种相对的更好,不来源于草场。但从草场的角度上说,漠北草原远比漠南的要好。

这种相对的富足,来源于贸易。

也就是说,漠南部落承担了中间商的身份,可以赚差价。

其实,商业往来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相对隐性,而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互殴上了。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史,其实都是祖先的英雄史。那种轰轰烈烈、金戈铁马的记忆,更容易激起后裔的自豪感,而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交易,当然上不了台面。

但我们看历史,不是为了看热闹、不是为了把谁脸谱化,而是要尽量去还原细节,要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否则的话,高中的历史课本已经讲过一遍,又何必浪费时间,听老布这一口大碴子话呢。

我觉得能有耐性,听老布白呼了一百期的兄弟们,都是想知道历史细节的人,应该是那种“于不疑处有疑”的人。

所以有些事情,我们要多想想,比别人再往前多走一步。

好啦,有关突厥的脉络梳理,就到这里了。

有关于西突厥的其他内容,我们在下面唐蕃西域之争的过程里,遇到了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次背叛:数万契丹大败五十万唐军,终究迎来了安史之乱
王孝杰:师行万里、以身殉国的大唐名将
武则天对外战争胜率,竟然是80%
契丹人的崛起:东硖石谷之战
唐代契丹人李尽忠与孙万荣反唐始末
中国古代史(隋唐)(三十二:陈子昂上疏、契丹入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