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样的情况才会出现颠覆性错误?


“颠覆性错误”不论在谁的眼里心里,这都是一个千方百计要避免的一件头等大事。可还是有很多人难免犯下这样的严重错误。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明崇祯皇帝在朝廷南迁上,他们都成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典型,犯了大忌。历史的教训是十分的惨痛的。
做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调动适当合适的资源,当机立断、大刀阔斧地去做。不要总是嘴上说说,说了又不去做,做了又吞吞吐吐,拖泥带水地做事情,事情就难免会出问题。不能说了一大堆,结果回头一看没有几个做的像模像样。
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成语非常的重要,第一个成语是“天灾人祸”,第二个成语是“天怒人怨”。我们必须要下起足够大的努力来避免之,努力的防范之。共产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长期执政”,第二个是“长治久安”。始终充满敬畏和戒惧,从解决、检讨和改进自己做起,不盲从不迷信不粗狂,宁静、安详、沉稳、充盈,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行。以国福的看法,所有的领导者都要毕生读好两本书,一本是《道德经》,这是在乱世中总结出来的,另一本书是《素书》,这是挽救乱世的。研究好这些真正的大学问,我们才会对事物的理解加深加强,才会不犯或少犯错误。
我不知道诸位对《道德经》和《素书》了解多少?国福是反复研读过,虽然不能够用来救世,但毕竟能够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让自己非常的清醒:对政治、对军事、对治人治世,都从中有很多有益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强调文化自信,我们要发挥文化优势,必须要针对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好好研读国学大道,深刻领会祖先对我们爱和告诫。
中国人对“道”非常的重视,道就是真理就是道路,道就是正义就是旗帜。一个团体如果把追逐考虑利益放在第一位,迟早会出大事。一个团体如果始终坚持真理正义,把利益放在第二位,则迟早会获得战略的主动。祖先告诉我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此,所谓的颠覆性错误,它的根源就是“是非不清,对错不明”,把是当成非,把错当成对,这就是颠覆性错误。有“道”才有“德”,易经是根据道德来判定吉凶祸福的,也是根据吉凶祸福来改进道德水平趋利避害的。危亡兴旺,唯道德而已。高举真理的旗帜,多培养英雄,国家就会兴旺。近君子亲小人,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做好都不行啊。
《素书》写道:“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素书》说:“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举目望去,普天之下,谁是人之俊?谁是人之豪?谁是人之杰?
“俊、豪、杰”三者何在?
如果“俊、豪、杰”三者全无,那不犯颠覆性错误,怎么能够得到保证呢?
这种情况就极易犯下“颠覆性错误”。
大家对《史记》中“鸿门宴”都很熟悉的,那个只好表面仁义,优柔寡断的项羽,丝毫听不进谋士范增的话,范增再有能力水平,再有深远的见识又有何用呢?还不是空有一个长叹?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学历史就是要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明史关于崇祯帝的描述。
这个崇祯皇帝的历史名声还是不错的,他勤于政事,毫不懈怠。可是大明江山交到他手上有17年之久,时间并不算太短啊,他却得到一个自杀失国的悲惨的结局,不能不让我们发出一声慨叹。
这个朱由检上任伊始,就铲除了太监魏忠贤,让举国曾经很是振奋。当时国家外忧内患,既有北方女真族虎视眈眈,又有陕甘地区的流民起义四起,又有各种大小的自然灾害。
应该说,这手牌是不太好,可是打牌的人犯下各种错误也是不争的事实。
用人失当、用人失察有之。
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有之。
面对汹汹的局势,举棋不定,错失了重大的机会。“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这个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写了很多罪己诏,但却对自己的错误绝不悔改。在李自成大军攻破北京城时,只有一个太监和他一起赴难,临自杀前,崇祯竟然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了这样几行字,“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然皆诸臣误朕”多么可悲,多么可笑,他到死还这样糊涂,没有搞明白国家衰亡全是因他一人,他却把失国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
历史学家给他的评价是:“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清两朝覆灭的最后历史推手
掌舵人
论崇祯皇帝与亡国之君
如何看待明亡清兴之际的袁崇焕
闲扯片儿(杂文)
崇祯为何非要置袁崇焕于死地?原来他才是加速明朝灭亡的推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