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梵居士:中国文化的高度在哪里(三)


此篇文章本应阐明什么是心性以及心性与空有关系的,但是上篇文章写出来后,能理解的人并不多,这说明直接谈文化本质,很多人难以理解,所以本篇我加入一些内容,将中国重要核心文化做个脉络上的简单梳理,将龙文化、易文化、道文化、佛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关系贯穿一下,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不足之处,请斧正。


龙文化是中国先古文化,考古发现龙形图案至少在8000年前就出现了,但是几千年来,龙是什么,到底代表了什么,一直众说纷纭。给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帝王文化打上深刻烙印的龙文化为何一直说不清楚呢?为什么龙的形象又是多种动物的混合形象呢?


龙具有眼、鹿角、嘴、头、腹、掌、爪、鳞、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也称作九不像”,其真实目的是要说明“龙”非一切相,“龙”其实就是“宇宙本源”的代名词,它是“无相无不相”的,不是任何一种形象可以代表的。


所谓“无相”是指无形无相,无形无相就是“龙”的真相,就是“宇宙本源”的真容,所以才能“无不相”。

所谓“无不相”就是“无中生有”,是指无形无相的“本源”能生万物。

古人总想将无形无相的、抽象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宇宙本源”用具体形象表达出现,这就出现了“龙”的形象。

龙,其实就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因为龙代表宇宙本源,所以才能化育万物,变化无穷,说不清,道不明。“龙”是“宇宙本源”的代名词,代表万事万物的核心,但后人离开了核心去理解龙,就越搞越糊涂,一会说是图腾,一会说是外来文化,一会又说是某动物演化而来,渐渐都流于形式,也就乱得不知所云了。


《周易》和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关于“易”,后人有很多解释,有的说“日月为易。”有的说“易就是蜥蜴,蜥蜴善变,所以用蜥蜴来表明事物的变化。”有的说“易就是占卜,《周易》就是周代占卜的书。”诸如此类的解易的很多,其实“易”就是研究宇宙本源问题的,并利用宇宙本质规律来指导人类生活。易就是龙,是古人对“宇宙本源”不同的表达方式。


上一篇文章我讲到了空有关系,《易经》的《乾》《坤》二卦其实就是讲空有关系的,乾坤二卦本是一体不可分的,但人的主观意识总想分别,于是古人就无中生有,确立了阴阳概念,用最基本的二分法讨论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讨论,都不能离开“宇宙本源”来谈问题,这个“宇宙本源”被先秦文化命名为“太一”,被老子命名为“道”,后来又被命名为“无极”,被普通百姓称为“天”或者“天老爷”。


从空有关系来说,乾为空性,为万物之本源,乾所化育出来的万物就是坤,两者形成了体用关系;更具体一些来说,乾卦又代表空间,坤卦代表一切物质;从具体的形象上来说,乾卦又代表龙,所以卦》爻辞中多含有龙,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由此可见,龙文化与易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从宇宙的本体出发来研究万事万物的,中国先古文化的高度就在这里。


龙文化不仅与易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与道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都知道文王、周公解易,为卦象标注了卦词、爻辞,其实中国真正的解易大家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才是中国龙文化、易文化的真正核心思想,所以研究《易经》的人,一定要先领悟《道德经》,如果不能领悟《道德经》,学习《易经》很容易走偏,现在研究《易经》的人,百人之中,九十九个都是偏的,因为不明根本。有些网友希望我能多讲些《易经》,但我只是蜻蜓点水地说了几处要点便戛然而止,为什么没有进一步深讲《易经》呢?因为要真正悟通《易经》,首先要明心,要明心就要在佛法和《道德经》上下功夫,要先清楚宇宙与人的本源、本质,不能领悟本质,学《易经》走上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弯路都是正常的,领悟了,学习易经就会一日千里,因此学习《易经》要明白本末,千万不能在算命那点事上耗费大好光阴。


老子是证道者,他老人家用中国易文化的精炼语言,直指人与宇宙的本体,指明了《周易》的核心,这个核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而是人人可以自我实证的,所以说老子才是真正的解易大家。但是,老子的《道德经》是有缺憾的,这个缺憾不是说老子论道不正确,而是后人在整理老子《道德经》时造成了缺憾。古时用竹简,竹简一散开,排序就有问题,这叫错简,有时候会把错简放在不同的章节里,错简多次出现,这叫错简重出,还有的竹简遗失了,再加上一些编辑《道德经》的,本身没悟道,乱排序,在编辑《道德经》时又喜欢画蛇添足,改动了个别文字,所以《道德经》最后变成了现在所看到一段段不连贯的微博体。可是在《道德经》中,老子的话语都是井然有序的,譬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语句,都鲜明地揭示出老子论道时次序的严谨性,但现在的《道德经》是散的,这就为后人悟道增加了障碍。


另外,老子讲话和后来中国的禅宗几乎是同一风格,言简意赅,直指本性,都是应机而发,给尹喜写完《道德经》后就飘然出函谷而去,没有象佛祖那样含辛茹苦地布道49年,但《道德经》对当时追求大道的中国人来说,已经是无上至宝了。由于老子是随缘化度,尹喜又有一定修道基础,所以《道德经》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起点还是不低的,难以解决每个人的修行问题,对于缺乏一定智慧或修道基础的人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难度,这就为佛法西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人对宇宙本质问题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始终在探索人类命运的主体到底是什么,龙文化、易文化、道文化同根连气,都没有离开“宇宙本源”这一基本核心,所以当佛法西来时,东方文化的正能量彻底融合了,两种同根文化自然合体,相濡以沫,结成了人类文明之大乘硕果。佛法就是解决宇宙与人的根本问题的,并且有科学系统的实证理论,这让道根深厚的中国文化如鱼得水,从此牢牢把握住了人类文明的正确方向。关于佛法问题我这里不多谈,放在后面“明心见性”问题再深入探讨。


儒家文化也是从龙文化、易文化、道文化演化出来的,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其核心论点不是在《论语》上,而是在《易传》上,现代人用考古的眼光认为《易传》是孔子之后的人做的,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易传》的核心思想才是真正孔子的核心思想,因为《系辞》中的核心思想比《论语》高明多了,都是不离本质在谈问题,一个能指出《周易》核心问题并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借孔子之名,因为以《易传》的水准足以开宗立派,作者不可能青史无名。如认真地研究《论语》与《易传》,会清楚地认识到,仁的核心是在《系辞》里,不然儒家这个“仁”就是空泛的,因为根本没有立足点。《系辞》中:“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等等,处处都在开显本性问题,处处都是从宇宙本源来探讨问题,这才是儒家的真正核心。


孔子当初去拜见老子时,老子曾批评过孔子,用现在的话来说,老子指出了孔子还没有明心、没开悟,不明白本体是什么,只是去讲形式主义,这是有害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始。”从这段可以看出,老子在批评形式主义的“礼”的问题上,口气是非常严厉的,这句话对于今天来说,依然是警世恒言。


对于研究《易经》韦编三绝的孔子来说,是不可能抛离易文化的本质来谈仁义礼智信的,这在《易传》中表达的非常鲜明,可惜后人将儒家讲得天花乱坠,结果都去道千里。后世在开显儒家思想时,基本都是脱离了孔子的《易传》中的核心思想,脱离了本质,而不是从本性上研究问题,所以儒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在寻“心”,这个“心”指的是核心、本质,因此才会出现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流变,但是儒家搞了2000多年还是没有搞明白本性问题,原因很简单,儒家学说缺乏对人本性问题的深刻研究,在心行上没有完整系统的科学实证理论与经验,因此很多儒家理论都陷于形式主义,都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甚至变成死教条,宋明时期的理学就呈现这一特点。儒家找来找去,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一体的,而从本质上来说,中国的文化核心就是释道,所以释道为体,儒家为用,再精确一点来说,佛心、道体、儒用。儒学离开佛心道体,就会失去本来面貌,今天的社会就是如此。从佛家角度怎么来理解“礼”这个问题呢?一句话,礼的目地就是:除恭高我慢之心,对待一切都要有平等心。这才是礼的真正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源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太极图解说(演讲版)
《周易》与中国文化之“根 ”张立文
毛宣国:先秦“象”论与中国古典美学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数”,万物皆数什么鬼,你好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