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要读《史记》?——一次分享会上的讲录

本文根据7月21日晚《我读史记》分享会语音内容整理。

无论是中国的史学史,还是文学史,还是广义的文化史,都会提到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史学和文学,共同组成了司马迁《史记》的最重要部分。从史学看,《史记》是《二十四史》之源,等于给后面的二十三史定了框架,从原来的国别体到了纪传体形式,这对于传统史学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后面二十三史都是纪传体方式。文学看,它是群史之首。他表现的情感、人格、生命状态、大小之变,是高于其他书籍的。《史记》作为历史散文形式出现在西汉鼎盛年代。赋是西汉最重要文体,是楚国本土文本,最直观的特点是大量的排比、直接描写,甚至千篇一律。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大量对于某一东西的描写都会有很多的字,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思想性不一定很高,但是铺排的成分很大。文学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文字来炫技,文字只是手段,不能止于文字,而要表达内涵。在众多文学史中,司马迁要比其他人高得多。在清代,曾国藩讲过一句非常没有眼光的话:“西汉文章两司马”。把司马迁和司马相如放在同等地位来看,我认为是对于司马迁和司马相如高低的分辨是没什么眼光的。到了西汉中后期,赋依然被奉为兴盛的文体,而就在这样大量的铺排当中,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一下子冲散了之前冠冕堂皇的气氛。司马迁写的东西非常活泼、具有动力,相比较来说,在西汉文章领域内,没有人能超过司马迁。

谈《史记》之前,最好先讲一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历史,学过去的东西有什么用?这个问题需要回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不需要回答?因为这个关系到一个人的兴趣问题和对某种事物的把握程度,如果对于一些超然的事物感兴趣,说明他研究的兴趣浓度是非常高的。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还是希望更多人能领会历史的风采,我们学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不是主要目的,我们希望从学科中获得能力,对世界的把握能力,知识只是一种过渡。有人说,历史学科就是史料学,我个人不敢苟同,研究史料,勘正,校订了的东西,不一定就都是真的。对于第一现场的东西我们是不能再复原的,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相,把事情搞明白后,再研究,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思辨水平,对某个事物的把握程度。前一段时间我在看《哲学通论》,讲到,我们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科学、宗教、艺术、哲学四个方式,我想加一个——历史的。讲历史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历史记述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在古代,史官不是独立的存在,资料证明很早以前就有了史官——“天官”,他们不仅是讲历史,而是承担着国家未来的某一政令的预测,在商代很明显,因为商代生产方式从游牧跨越到农耕,到了周代,这种生产方式才完全确定下来。从商代每发生一件大事都需要占卜,到了周代这种活动慢慢被取代。可以看出祖先的精神从商代的“鬼神”,过渡到周代的“道德”。《汉书·艺文志》,班固提到了上古史官并不是一个,君王的左右有两个史官,左边叫做左史,右边叫右史,左史用来记录掌权者所说的话,右史用来记录掌权者的行为。《礼记·玉藻篇》则相反。无论是哪种,可以看到,在记录君王的时候都是监督。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王法”,特点是对人不对王,而现在的公法对所有人有效。但我们仍然要确立一种制度,对君王的权力进行限制,我认为有两个东西:第一个是谏议制度,有谏议大夫、拾遗等官职。谏议制度效果微乎其微,因为君王在统治结构里是最上面的一级,如《水浒传》的“尽忠”意识;第二个就是史官传统,是对君权的一种制约,因为君王所说所做都要被写进历史文本当中。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君权的制约,但这样的文化形式都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品性,一旦上升到个人层面,不同的人对史料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在编撰历史的时候,由私修历史到官修历史,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司马迁作为官修的存在,但视角是平民的形式。而到了《汉书》,班固则是以官僚视角去写历史,这是不一样的。

在简书上我写到过司马迁与班固的区别,司马迁敢说,而班固不敢。对于君王也有一本小册子,叫做《起居注》。在唐太宗的时候,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史官传统的介入,导致史实的篡改,对于前朝的事和本朝的事必须由自己的官员来写。从《晋书》开始到唐代的著作,都是唐太宗亲自招人来写(如魏征),写的时候有一种排外的性质。也就是从唐代开始,史官传统发生了重大转变,即文本立场的转变。一开始,统治者总要对抵抗自己的人有剿除心里,而史记中不存在这种。司马迁的《刺客列传》中,豫让、聂政、荆轲都是对政治者的反抗,但到了《汉书》则有了转变。司马迁对于刺客的态度是赞美的,然而班固的眼里这不值一提。还有一个参考系是对君王的态度,司马迁对刘邦、汉景帝形象的树立与《汉书》也不同。项羽在司马迁心中是英雄(《项羽本纪》),但在班固的眼里,刘邦、汉景帝等人的德行是前无古人,班固私自写时被人告发,后改变了立场,以彰显前王的品格。还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如果说《史记》是为平民写的,而在司马光眼里,就是为帝王负责,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观念。我们现在的记录,不还是有很多这个视角的么?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史官的伟大之处。《史记》是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回顾先前《尚书》、《战国策》等都可以列为史料,不能称为史书。《春秋左传》更侧重于写事,把事当做核心来讲。这有一个大的历史观是“人在时代里的作用”,而在《战国策》中,纵横家独当一面,把个人色彩加进了里面。尽管《战国策》是后代人统一编撰,但它的视角是从事情当中到人的转变。而在《史记》里,完全从时代过渡到了个人,非常看重人的价值。后代人在思想的高度都没有达到《史记》的高度。如果把司马迁比作李白,而班固则就是王维。

对于司马迁个人来讲,有人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135年,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145年,不好确定。但我想来谈一谈这十年会有什么影响。汉武帝的登基时间恰在这一段时间中(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改变了西汉长久以来的政治策略。汉初采取修生养息的思想,当国力慢慢恢复,汉武帝登基马上转变策略。汉武帝在最初登基时受窦太后影响依然保持修生养息,而后转变为积极进取的儒家态度。一是时代影响,二是董仲舒“天人三策”为汉武帝的策略提供了依据。司马迁的父亲本身是太史公,受家庭影响,学术底蕴丰富,在汉初较长一段时间,对秦灭亡原因进行了探讨,《论六家要旨》是第一篇系统研究诸子的文章。司马迁的父亲受时代影响,比较倾向于道家,而司马迁先学道家,后到洛阳见到董仲舒、孔安国给了他比较大的精神给养,是一个儒道两家兼并的综合体。

史官承袭、家学给了司马迁很大的使命感(参见《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他有两次比较大的游历。第一次是20岁的时候,跑到长江流域,顺江东下,跑到会稽,往北到华北平原、齐鲁大地。第二次是在边疆地带。回到第一现场去研究、发现,回到历史现场在不同文化现场中体会历史,效果是不一样的。《史记》中非常注重对失败者的描写(正是司马迁挖掘了屈原),这本史书与其他史书不同的地方不是在写丰功伟绩,而是写失败者的经历、结果、导致失败的原因很看重。拿白起来说,打仗非常厉害,几乎没有败仗。但对于这个人物,司马迁对后来他如何被秦王杀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人都一样,失败的人各有各的失败。正是从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蛰伏于人性的东西,这也是《史记》的一个伟大之处——历史、文学、文化三个方面的伟大。看司马迁所写的人物,是传统的中国人格原型,后来文史家再也没有超过司马迁的范畴。司马迁是一个奠基者,是对我们后来的文学的启发。

有的人把历史写死了,而司马迁把历史写活了,他把每个人都放在了历史的光辉中。在长远的时间里,司马迁不再认为历史只是史料,而是人的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一切历史作为当代史,从一个大环境中回归到个人,我们的心灵才更加有分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历史传奇受欢迎,这一点也应该感谢司马迁。

附:我本青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读过二十四史的人绝迹,那排名前四的“四史”你没理由不读
读史使人明鉴
八卦之“二十四史”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玄武门之变(十六)修订国史 各方力量的博弈
今天开始,从头到尾读《资治通鉴》
《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作者:刘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