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有顺 | 文学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个体的真理


      文学所表达的,有时正是一种精神的偏执,一种片面的真理,它要证明的是,人的内心还有不可摧毁的力量,还有不愿妥协的精神。它试图呈现出一种存在的纯粹状态。

by-谢有顺



文学所要表达的,

是一种个体的真理


文 | 谢有顺


存在的真实面貌,往往是在不断的思考和追问中才显示出来的。

 

许多貌似正常的存在,经过追问之后,就会显露出荒谬、虚无的一面。这些荒谬和虚无的经验,也是生存经验中的一种。


很多的现代小说,正是不断地在给我们提供这种经验,进而使我们更深邃地理解了生存,理解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卡夫卡有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叫《饥饿艺术家》,这是他自己特别珍视的作品,他去世前一个多月,在病床上校阅这部小说的清样时,还忍不住泪流满面。那个时候,卡夫卡也许想到了,自己其实就是这个时代最为孤独的“饥饿艺术家”。



这部小说讲了一个艺术家关在笼子里面做饥饿表演的故事。人们出于好奇,通宵达旦地排队买票观看。每四十天为一个表演周期,整个过程,艺术家除了偶尔喝点水以外,一粒米都不进,任人观看、触摸他瘦骨嶙峋的样子。为了监督他是否偷吃东西,公众还推选出了人员加以看守,其实这是多余的,“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东西”。


可是,有一天,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突然对“饥饿表演”失去了兴趣,即便是他无限期地绝食下去,也已无法再吸引人来看他的表演,理解他的人更是没有,他慢慢的就被人彻底遗忘了。艺术家最后说:

 

“我只能挨饿,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您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这话显然是一个隐喻。


不是说我想要这样,而是我不得不这样想;不是我有意要和大家别扭着,而是我的思想、我的体验和大家无法相容。为何经常看到有人选择自杀这条绝路?就因为他们的精神无法和生活和解,生活像一个巨大的胃囊,把他咀嚼一遍之后,又把他吐了出来。他成了他的生活中无法消化的部分,成了这个生活里的一根刺。他想自由、清洁地活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拒绝活下去。


很多小说都描写了这种精神洁癖。

 

这些人,信守内心的纯洁,找寻活着的价值,苦苦地为自己的存在划定坐标,他们不愿匍匐在地上,而是要站出来生存,要回答人之为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种精神洁癖,对于沉溺于世俗生活的庸众而言,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但文学所表达的,有时正是一种精神的偏执,一种片面的真理,它要证明的是,人的内心还有不可摧毁的力量,还有不愿妥协的精神。它试图呈现出一种存在的纯粹状态。

 

这种有精神洁癖的人,和生活中那些有卫生洁癖的人一样,都是少数,但都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有洁癖的人,她到我家里来,都是自己带拖鞋的,去哪里吃饭,她也都自己带筷子,而我到她家里去,你穿上她家的拖鞋,走几步,她就跟在后面用拖把拖几下。客人走了之后,别人穿过的鞋,她要认真地消毒。她自己也知道这是很不好的一种脾性,但她无法控制自己,也许她看到的已经不是人和世界本身,而是一堆细菌。她想一尘不染地活着,但客观地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必须和细菌为伴,所以,她活得很累,也很屈辱。


(萨义德:“我生命里有这么多不和谐音,我已学会不必处处人地皆宜,宁取格格不入。”)


有精神洁癖的人,他的处境其实与此相仿。他是个别的,但他并不放弃自己内心的标准,而是要借由追问来逼视出人生的真相——文学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个体的真理。

 

这种个体真理,常常是少数、偏僻、尖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洁净的精神世界——读徐东长篇小说《旧爱与回忆》
艺术最终是吃掉我们自己的
谢有顺:卡夫卡的内心生活
作文指导:刻意地特立独行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
[诗歌]蠕行 | 与赵能智一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