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安忆谈创作:小说与我

文|轻禅

近些年读过一些小说创作的书籍,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书的确很好,读一遍和读两遍的感觉并不一样,但鉴于这本书的英文翻译过来,一些用词对于国人来说似乎不太习惯,理解起来也需要时间,随后又读了不少其他创作书籍。这些书籍讲述内容大致相似,无非是如何创作人物、设置悬念、构造矛盾等,这并非无益,只不过真的用起来似乎不容易。

偶然的机缘看王安忆的《小说与我》,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此书并非按照条目所写,而是王安忆追忆写作历程,于追忆过程中,谈创作,谈阅读,当然也谈到了小说的一些创作技巧。这些看似小技巧,对初涉写作道路的我,似曾相识,也颇有感触。兴许写作本身是相似的,用文字展现故事,即使是虚构,也给人一种真实感。

《小说与我》一书中,关于写作的经验,大抵这些,至少是触动我的。

其一,最初写作。王安忆说:“写作就是这么一回事,一股冲动上来你就必须抓住,不能错过。”她写第一部长篇小说《69届毕业生》就是源自冲动,虽然如今的她看曾经的文字有些青涩,甚至觉得很差,但创作这个事,若是错过了,即使她如今的认知成熟了,也不会再写了。由此看来,在有创作欲望时,千万不可错过机会。

其二,小说的起点与终点。看神话里那个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推上去,掉下来,再推上去,再掉下来,如此往复,看似每次都一样,可每次又不一样。正如王安忆所说:“我们写小说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从起点开头,经过漫长的旅程走到终点,却发现是回到了原点,但是有了一个过程,这原点就不是那原点。”这跟哲学上“人不会两次涉入同一条河流”有异曲同工之处。又或是,这就是重复的妙处,而很多小说与影视中也出现过重复的场景,譬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就有这样的场景,孙悟空一次次回到过去,只为能够回到事件发生之前,每次回去是重复,但每次回去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其三,创作小说是一个填补的过程。《小说与我》中,王安忆这样写道:“在等待结局来临的时间中,作者还是要让某些事情发生,小说做的就是这个,填补过程。”简单的说,很多故事如果只看开头和结尾,似乎都一样,但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在于过程,即使同样一个灰姑娘的故事,不同的人可以创作出完全不同的故事来。

其四,文字转换。小说不是图像,不能直观的展现出来,只能通过文字讲述,读者再通过文字进行理解。文字的弱项在于此,但文字的精妙之处也在于此。好的小说给人的阅读感受很舒适,读者也会跟随作者节奏一直读下去,但不好的小说,却就不一样了。这一点,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就需要作者能够准确把握文字,合理组合文字,从而才能创作出精妙绝伦的小说。

其五,小说的逻辑性。小说虽是虚构,也需要符合逻辑,但小说的逻辑从何而来?王安忆认为小说的逻辑从生活经验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逻辑是合理的呢?因为它在现实里发生过、实现了,哪怕是出于一个偶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也许是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生,也代表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说创作,一般故事都是具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并不代表不存在,只要符合逻辑就好。

以上五点,是我读王安忆在《小说与我》一书的感触,也是共鸣。此外,王安忆在书中谈到她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创作经历,这些是有联系的,那就是创作离不开生活,人最初开始创作基本都是在写自己的生活经验,王安忆如此,很多人亦然。譬如我们熟知的韩寒,他写《三重门》,书中的林雨翔何尝不是自己的影子?

当然,王安忆在书中还说了这样一句,“写作无法训练,课堂上的训练他们永远不会用于未来的写作实践,假如他们真的成为一个作家,写作的路径千变万化,无法总结规律,很难举一反三。”有些经验自然是好的,真实的写作过程,还需要作者亲自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由此看来,别人的经验自然是好的,如果有用更好,如果不合适,那就不必强求,勇敢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忆:写作一面是揭伤疤,一面又是救赎
王安忆:小说是符合逻辑的“空想”
心灵世界
文学课 | 茹志鹃:文学写作的要诀
从“无名氏”到畅销作家,扒一扒马伯庸的写作史
为什么有些小说死活读不进去?听听王安忆怎么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