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刀锋》

《刀锋》是我最爱的作家毛姆的代表作,是以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创造的小说。我把它当作一部寻求人生真意的心历路程。在我处于和拉里一样精神困惑的现在,这书无疑是照亮我心灵的灯塔。

它告诉我,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完善。但同时要适应自己的环境,好好工作。我领会为不要单纯追求虚无,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也值得深爱。

图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删


书中最感动我的是这段话:“要我离开世界,住进一个修道院,我决计不干;相反,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界上的一切,老实说不是为它们本身,而是为了它们里面的无限。......什么都不能伤害我,而当我清算了今生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就不会再回到世界上来。一想到这里,我不禁充满惶恐。我要投生,投生再投生。我愿意接受形形色色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

一味沉溺于精神妄想是无益的,这也是为什么拉里在经过每天十几小时的学习后又投身最艰苦的煤矿工人生活。在精神艰难的长途跋涉后正是需要通过肉体劳作缓解疲劳。

拉里作为一个飞行员在战斗中被战友就于危难之中,战友因此而牺牲。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参战前他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在战场上牺牲的那些战友却丝毫没有庄严感,反而有被遗弃在墙角的玩偶那样的荒诞感。这引发了他对人生和恶与不幸的思考。复员后,他不肯进大学,也不肯就业,一心探求人生的终极意义。为此他孤身来到巴黎,遍览哲学著作,遍游巴黎,后来解除婚约辗转到了印度,终于获得顿悟。返回美国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大隐隐于市。

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名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地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绝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他认为人生最大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真实存在过的哲学家,也就是小说的原型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他出身欧洲最显赫的豪门望族,也是世界最有钱的三大家族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父亲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是银行家女儿,他身上有犹太血统,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入英国国籍。(他在一战还曾深陷意大利科莫(Como)一个沉闷战俘营。)

维特根斯坦一战前曾与英国哲学家罗素交往,一战后他逐渐信奉托尔斯泰关于简朴生活与清贫的理想。从他后来的信念和立场看,他认为家族的财富是祸根。他将自己的财产全部送掉,但不是给穷人。他认为清贫是一种福气,穷人会被这些金钱所败坏。他把财富分散给了已经非常富有的兄弟姐妹。早些时候还赠与了很多艺术家作家。一战后他曾在奥地利山区当过小学老师。1930年他开始在剑桥教书,1939年成为教授,1941年辞职,但坚持思考与写作,1951年死于癌症。

引述这些生平只不过是为了表明,他的一生过得自由自在风淡云轻,一切的选择完全以内心的追求为标准。并不因为是大学教授而骄傲,也不会因为是小学教员而羞耻。他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所为而为”的高超境界。最感人的还是上海陈果教授所说的他的临终遗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死亡是一切的终点,一个人临死时说的话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感叹,是对自己的盖棺定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尤其是艺术家哲学家。能够说自己度过了幸福一生的人想必没有几个。

不管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还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抑或苏轼的“着力即差”,还有鲁迅先生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临终的心态是对生命最后的点评。而这句,“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真是大大的赞字。没有遗憾,没有怨恨,平静安详,甚至带着那么一点点喜悦,好像是真正的要回家。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碌碌无为中度过,甚至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更不用说厘清生命的意义。但是维特根斯坦有这个先决条件,正如老于世故的毛姆所说,“你打算过的那种生活之所以可能,唯一靠的就是经济上不央求别人”。现实的世界不是水中花镜中月,抱着空想,仅凭一股热情就要去周游世界,穷游世界是荒唐可笑的。谁都明白在当今的社会,没钱寸步难行。

维特根斯坦和拉里都是幸运儿,不用为生计奔波劳累而有能力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更幸运的是他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按照自己的意愿幸福度过了一生。自由,平静,谦逊,慈悲,没有我执,我行我素,如闲云野鹤,遨游天地间。

当你决定离开常轨行事,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寥寥无几”。

颐和园


我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是伊莎贝尔,讲求实际,被拉里这样人的理想所吸引,但是因为狠心和势利,绝不会追随。

格雷则是美国精英的代表,富有实干精神,务实奋进。

艾略特则是社交狂的代表,一生跻身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可是繁华富贵如流水,别人多数不过是来蹭吃蹭喝,或借助他的社交圈往上爬。等他真正老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就被社交圈无情扔出窗外,连病重也少有人探视。上等圈层也不过是人际关系的互相利用罢了。不过社会本来就是个大交际圈,人最害怕的便是老了没用了。能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应该把它发挥到最大。

这样一本探讨人生哲学的书最后居然被我解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才有价值”。无论如何我们生活在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中,我们的很多行为也是因为对死亡以外的不能把握而萌生的。比如,名利,财富。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注定的脚本,我们无从知道,唯有创造人生才有价值。

愿我们都能少些世俗束缚,多关心内在生命的需求,遵循内心的真实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万寿山后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哲学家的一生,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爱旅路
新材料作文:“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写作
“求真者”维特根斯坦: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我 看 了 1 0 0 0 本 书,最 后 还 是 选 择,这 6 本
哲学名言警句80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