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情。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

 

 

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是孩子,守望着这些孩子不要掉下来悬崖。可是这个守望者其实本身也是一个孩子,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个三次被学校开除的坏学生,那么他所说的守望是什么意思,他所说的悬崖又是什么意思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畅销书,也是一本名著,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在某种意义上来,它也是一本向那些伟大的意识流经典致敬的作品,因为整本书不过是写了一个孩子三天里的心理历程。不过特别的是,这里的主角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塞林格很好地将经典的特质融入了一个孩子的视角里,写了一个也许是永恒的问题。很多文学评论都从政治经济学,甚至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里所描绘的成人生活的虚伪和堕落。但是我不太同意,或者我不觉得这样的分析是抓住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所要写的最重要的内涵。

 

为什么是麦田里,而不是城市的守望者?他又在守望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这个十六岁的孩子所说的悬崖是什么呢?所以,我想麦田是第一个关键词。在这整本书里,这个十六岁的孩子发现的是城市生活里的虚伪和堕落,他本能地反抗着这样的生活。他渴望回到简单的生活中去。他在麦田里守望着孩子不要到处奔跑而掉落悬崖,因为“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在这里,我们并不十分清楚这个十六岁的孩子到底是说要让小孩子不要过像他那样的生活,即一个叛逆的少年的放荡生活,还是说不要让小孩做被现实同化的,逐渐蜕变堕落的虚伪的现代人。

 

霍尔顿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尽管是学校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但是他却有着最纯真的感情,他爱每一个善良的人,他对爱情抱着一种神圣的态度。他并没有变得玩世不恭,也没有学会虚伪。比如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他对琴和萨丽感情,都比那些学校和社会眼中亮丽光鲜的人更加真诚。无论是那些急于担当拯救者的老师,还是堕落阴暗的阿克莱,或者虚伪的斯特拉德莱塔甚至哪个妓女,都和他格格不入。可是他依然保持着善意。他不是一个没有爱的人,因为即使面对自己最厌恶的老师,他依然保持着最大的尊重。他也不是一个愚蠢的人,尽管他的那些功课几乎都不及格,但是他的文学课却几乎是最好的。但他依然是众人眼中的坏学生。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太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不优秀,也不并不是不善良真诚,只是他们学不会那些虚伪的东西,学不会生存的技能,或者说他们要经历更多的挫折和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成熟圆滑世故的社会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个小孩子所期盼守望的正是自己的纯真,也是所有孩子的纯真。

 

同学的友情,纯真的爱情,以及真诚的亲情,塞林格从三方面描绘了一个孩子面临的可怕境遇。当然塞林格所描写未必是全部,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像阿莱克和斯特拉德莱塔那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想做守望者的孩子,本身也是需要被守望的人。有一些评论家说,这个孩子最终变成了精神病人,这篇文章就是在精神病治疗之后写出的文章,因此充满了愤世嫉妒的意味,他所说的一切也因此都存疑;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个孩子,在看着纯真可爱的妹妹要离家出走之后突然发现了,妹妹原来已经太大了,不适合再做木马了。而在他对妹妹关心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某种责任感,也因此变得成熟起来。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告诉我们,在一个少年的眼里,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假如这个世界必然如此,那么这种绝望就是必然的,除非人努力变化自己去适应,否则就只能跑向悬崖;假如这个世界不是必然如此,那这种守望就是可能的,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会改变这个世界。可是,谁能知道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部作品最大的争议来自于它的语言。这近乎是一种粗俗的口语,用口语来叙事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尝试。但是也因此,很多人质疑它的经典性。可是在我看来,这语言正是这部作品的必然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世界才是最合适的。而且从人物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语言也是最精确的。语言无所谓优雅和粗俗,精确和合适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当初《尤利西斯》也面临着语言的指控,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指控完全不成立。

 

我最喜欢的这部作品是两个人物:琴和菲比,以及和她们相关的两个情景。一个是琴和霍尔顿在走廊里下棋的情形,当琴那个酗酒的父亲问她话时,她装作没听见,全身心地下棋,可是当她的父亲走开时,她低着头,泪水开始滴落在棋盘上。一个是小小的菲比拖着巨大的箱子,里面放着两件衣服,一双最喜欢的鹿皮靴子,还有一个小娃娃,知道霍尔顿要离家出走之后,要和霍尔顿一起离家出走时的情景。霍尔顿为了稳住这个孩子,带着她去动物园,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完美的关于小孩子的描写。值得一读再读,太美了。当然,我一直很喜欢这部作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即使我读完了博士,我对学校依然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当然我热爱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学校的同学,可是我厌恶学校的那些管理体制。

 

最后我依然认为,文学应该归文学,我依然觉得最好是像去理解穆齐儿在《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或者《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去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不要将起变成一篇意识形态或者社会的檄文。它所展示的可以当作是一个人生的必然阶段的蜕变过程,甚至也可以当成是一种人与文明的对抗,但是它的主角依然应该是人,是对人的关注和理解。因为那些说不清的事情,谁又能知道答案呢?即使退一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难道不是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就像那个麦田的守望者守望孩子,而不是凝视悬崖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The Catcher in the Rye——拒绝妥协的青春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问题少年到心灵捕手,成长就在一瞬间
孤独的儿童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不懂是幸运,看得懂是人生
刘殿波|你读懂《麦田里的守望者》了吗?
小闱品读--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