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没故事可讲了|写作课

主讲人:刘汀

刘汀,青年作家,编辑,文学博士,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作品》《山花》《青年文学》《当代作家评论》《文艺报》《中国图书评论》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若干,出版有长篇小说《布克村信札》《青春简史》,散文集《别人的生活》;曾获99杯“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第十九届柔刚诗歌奖新人奖提名奖、第39界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亚军、2012年度《中国图书评论》最佳书评奖等。

本文根据4月10日创意写作坊 写作课 实录整理而成。

存在的一瞬间

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来谈写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前段时间一下火起来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并不是很喜欢。这句话把生活当成了苟且,这是它最错误的地方,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诗意的。这也是普通的写作者尤其需要去关注的。我们并不是说必须要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写作,而是我们的心里有这样的需求。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空荡的地铁和咖啡馆里的时候,你在某一瞬间成为了你,类似于“你存在的一瞬间”。这个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内心生活去支撑外部的压力的一种方式。

写作离不开技巧的指导,但我认为技巧总是可以学会的,更重要的是你得先去实践,就像游泳一样,你必须先下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有这样一种功夫,叫“九阳神功”,你先学了这门功夫,然后再去学其他的功夫,就会简单很多。而不是拼命地去练少林长拳,这个是很难的。要先把内力练出来,没有构思的技巧就是一种杂耍,它不可能构成一篇真正的作品。创意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你所有的方法都源自于这样的一个逻辑来处理。创意本身就是构思,就是你如何去把握、处理生活里出现的那些小细节,然后这些小细节又如何转化成你的经验和感觉,进一步又变成文字的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篇好的演讲词,但到现场去听,就又会是另外一种感觉。为什么真正的文学要包含这样的信息——现场感的东西,它包含着写作者的体温、嗅觉、心灵的敏锐度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这才是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另外也可以说,一篇真正好的作品,它不分载体、场合,你任何时间去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美好。举个例子,就是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文字,你觉得很好,但打印出来看,就感觉不怎么好了。或者更甚的,把它发到期刊杂志上,就会更降低了一个档次了。当一些东西被固定的时候,就会把它的所有缺陷与弱点表现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技巧和文字都很成熟,但他却缺少一个最根本的魂!

我要讲的主题是“自发·自觉·自足”三级跳。我先解释下这三个概念,自发就是我们本身有这个冲动,我们想写第一瞬间看到的东西。我们要把这些诉诸笔端,于是我们开始写。可中国人的写作大部分并不是由自发开始,因为我们写作文都是被召唤的,都是为了应对考试、比赛等所有与你并不太关联的东西。所以我们写作者要慢慢回到自己的内心。自觉的阶段就是我们已经知道要写什么了,我怎么写,写成什么样。自觉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作家意识觉醒的部分。自足就是你不需要人家去逼迫,你会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构思,去完成一篇作品。自足就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了。

文学性启蒙

在第一个自发的阶段,我想先来说说文学启蒙。当然每个人的文学启蒙都会不一样。并不是说你从小读四大名著就是文学启蒙,而是你要被文学性启蒙。你需要被美的东西、被与文学相关的东西启蒙。我老家在内蒙,小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阅读,处在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里。我能和文学沾点边的就是我的祖父会讲一些民间故事。在农村,6、7点太阳落山了,没有灯,人又不困的情况下,大人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会讲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因此,这些故事就变成了我的文学启蒙。当然老人会讲的故事也不多,我就会让他一遍又一遍的讲那些故事,而我每一遍听到都能有完整如一的新鲜感、完整如一的想象空间、完整如一的可能性。每一个故事都会催生我去想象。

第二个启蒙是,我的叔叔出门打工,带回了一台收音机。我爷爷会经常调到一个说评书的台,收音机那头的那个人讲的和我身边的所有亲友讲的都不一样,和日常的所有声音都不一样,不是牛叫、猪叫,说话的语调和我身边的人也不一样。吸引你的就是陌生化和新鲜感,这就会刺激到你去想象。收音机信号时断时续、咿咿呀呀,一直没有声音,突然单田芳评书出来时,你觉得好开心。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内心就有着落了。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今天的饥饿营销。


第三个文学启蒙是,我的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语文教师,学校里偶尔会有一两本作文选,这些作文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有了启蒙。所有这些启蒙并不是刻意而为,都是无心插柳。我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启蒙并不是告诉我文学是什么,它只是让我感受到了讲故事这件事、表达这件事是那么的重要。它是那么需要人去倾听,有一种魔力在里面。这种魔力会让我本能地去阅读,去听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欲望,会激活我心中的那颗文学的种子。即使将来没有成为作家,也并不是说这样的经历就不重要了。这种经历对人的想象力、思维的维度都是很重要的。

我在初中的时候住校,那时也没什么业余活动,晚上躺在炕上的时候就开始讲故事。轮到我讲的时候,他们总会让我再讲一个。然后我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复述,之前的启蒙阶段是倾听。复述的阶段就是我把我听来的故事都再讲一遍。在不断地讲完一个故事接着再讲另一个故事的时候,我就会有种虚荣心,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没有故事可讲了。所以,接下去就出现了改编。比如原故事是三个兄弟,我再讲第二遍的时候,就会把他们变成三个姐妹。而改编本身就是模仿。然后你还要继续下去的话,就只能去虚构。倾听,复述,改编(模仿),创造(虚构)。这是一个互动式的写作训练。是被读者、听众所推动着的写作训练。所以,在这个自发的阶段里面,开始了一个朝着自觉去过渡的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的四个阶段
大道至简,2位大师,5本书,以文学的方式讲述阅读写作
《文学课:如何轻松理解伟大作品 》如需
随笔:好作品的标准该变一变了!
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应该怎么去做?
何平访谈谢青皮:“少作阶段”是作家写作可能性的一种展示 | 花城关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