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少波 | 谦谦师表 德高医精一一怀念恩师范宜斋先生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特别是在学业或事业上给予悉心培养和鼎力帮助的那些贵人更是如此。而我的中医恩师范宜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每年在腊月时节或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我就会不由得想起他老人家。

上世纪1965年的下半年,我被推荐到当时的宝鸡中医进修班去深造学习,同时,我还特意参加了针灸师资班的针炙培训。记得在那年的九月初,与我一块进修的其他同学被校方安排到咸阳、扶风、眉县等地开展全民普及针灸的校外活动,而我却被学校留下来,有幸跟随享誉宝鸡地区的名老中医范宜斋老师在门诊去做见习生,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可谁能想到在见习期间,学校却分配给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我负责每天接送范老师上下班,并确保他在来回途中与乘坐公交车时的安全,然后才能和他一起上班做见习生。当时我非常荣幸自己能拥有这份差使,因为能得到大名鼎鼎范老师悉心的传、帮、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都能梦寐以求所实现的事啊!时值冬季,气温下降,天气逐渐变冷,再加之范老师年事已高,我深知全程照顾他老人家这种工作的责任重大,但这不正好是一个学子为他所崇拜的老师更应该去做的事吗!

当年的宝鸡地区中医进修班,就是后来宝鸡中医学校的前身,这所学校当时是建在斗鸡台最南侧的一块稻田中的,校舍比较简陋,围墙外边全是排水沟,而每逢雨季,竟然还有一条小溪在校园淙淙流淌。说是学校,其实只有几座教室和一座中间有走廓的宿办大厦房。可就是在这么简陋的学校里,以邓绍常、范宜斋、方青娥等十多位中医知识丰富和医术精湛的老师,却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为宝鸡地区十多个县区培养中医人才的重任和使命。那时,学校在距校址500多米处的斗鸡街道设有一个中医综合门诊部,门诊部内设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和针灸等科室,相当于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是一个专供学生临床实习的场所。

现在的市中医药学校门诊部

范老师的祖籍在岐山蔡家坡,他出身于中医世家,青少年时天资聪颖,对中医特感兴趣,他在博览中医经典书籍的同时,既做读书笔记又不断的探究提问,通过父辈的直接传授,再加上他锲而不舍的潜心琢磨与刻苦学习,多年后便一跃成为宝鸡地区一位医德高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名医。由于他中医理论和诊疗功底特别扎实,且精通《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医诊断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在当地闻名遐迩,影响较大,于是,他便被校方特聘在宝鸡中医学校进修班任教,而在多年教学期间,他是一位深受历届学子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更是学校和进修班在教学方面挑大梁的一位重量级人才。古稀之年他离开讲台后,便在学校开设的斗鸡中医门诊部坐诊行医。

范老师虽近耄耋之年,但身体仍较硬朗,思路敏捷,精神矍铄,生活很有规律。夏天,他着一袭中式纽扣白长衫、银须飘胸,鹤发童颜,颇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而在冬季,他则脚蹬一双“毡窝窝”,穿一件过膝的皮大衣,手柱拐杖,戴幅墨镜,俨然一位极具儒雅气质的学者风度。

记得那时每天早晨七点半,我准时敲开他的房门后,便像参观博物馆似的,总喜欢欣赏他几个装满中医经典书籍的书橱,还有床头翻开的书籍与桌子上摆放的文房四宝等陈设。他的房间到处弥漫着一种读书人浓厚而温馨的书香气氛,每每使我陶醉其中不愿离开。这时,范老师早已用过早餐,他出门前有三件事每天必做之,且长期坚持不懈。其一,必须用温开水漱口三遍;其二,要用梳子把长长的白胡须梳理整齐;其三,就是要饮一杯泡好的红茶,然后再和我一块出门去上班。范老师是位非常注重养生的人,他从不吸烟,更很少饮酒。他最大爱好就是散步、练习书法和读书。

结业合影(二排中为范老师)

而每天搀扶着老师慢慢悠悠走在上下班路上的时候,便是我向老师请教学问的最好时间。凡是我请教的问题,范老师总能不厌其烦的给以详细的回答和解说,他那种悔人不倦,百问不烦的教学精神使我很受感动。例如,中医“十大名方”的组成和临床加减使用、金元时代四大家各自学术思想、深奥难学的中医脉学重点“浮沉分表里,迟数辩寒热”与“四至调和百脉通”的界定、临床“问诊”的技巧和中医九种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内科的种种退热法等等,老师对这些提问与难点,不但是每问必答,而且他耐心的讲述和细致的解说,对我来说简直就如同拨云见日,脑洞大开,于学问的开悟长进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回想起自己的医道人生,可以说离不开以下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家父作为“启蒙之师”给我所传教的良好的医德和家风;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几年,在县医院跟随著名中医李怀亮和赵志钧老师实习时,从他们身上所学到的临床接诊“入门之法”与面对不同层次患者怎样沟通与交流的经验;三是范宜斋先生这位“传心之师”,给我传授的许多难得的临床诊断技巧和独到的用药法则。特别是后一点,对我后来中医临床医术质的提升,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记得在那时,每当我早晨搀扶着老师走到门诊室时,校方为照顾和爱护先生,每天上午只限挂的三十个的门诊号早已挂满,这时只见这些候诊病人齐唰唰的站立起来,不约而同的向他们所崇敬的范大夫问好致意,而此刻的范老师同样是会心的微笑着向众患者频频点头回敬。那时每天在门诊侯诊的患者虽较多,但大家却井然有序,这种医患之间颇似亲人般的温暖气氛与场面,在今天是多么令人羡慕和期盼啊!

在见习期间,我每天的工作是先根据病人的主诉作好门诊日志登记和安排患者按序就诊,接下来就是恭恭敬敬的坐在老师的对面,聚精会神的观察和体悟他是怎样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细致而耐心的为患者诊断和分析病情的,然后我便按他的口授为患者开写处方,再经他仔细检查无误签字后方可交给患者。但我却一点也不觉得这种日复一日的见习工作单调枯燥,反而更乐在其中。因为在这位临床经验特别丰富的老师身边,我每天都有收获与长进,而且在这三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还特意抄写和保留了范老师许多典型而独具特色的临床处方,以供我日后研究和总结这些经典处方的奥秘所用。

范老师部分处方复印件

我认为范老师的处方有这样三个特点:首先在每张处方上端都必须写上类似病历的描述。比如舌象、脉象、既往病史、属什么症候,选什么治法与用什么方药。然后下面才是具体的施药处方,使人一看一目了然。理法方药,法度严谨,凸现出一位卓尔不群名医辩证施治的显著特点。再者就是他用药不杂不乱,一般处方只用七、八味药,多则十三四味,可谓是方方深思熟虑,精到慎重;味味用药如调兵遣将,“君臣佐使”皆被他“调遣”得各显其长。因为中医讲究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効。他的许多处方用药简单,针对性强,其独特与奇妙堪称“经方”。其次是他的处方药费低廉,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这点,是最受大家的推崇和敬重的。

转眼为期三个月的见习期已满,这时已是腊月中旬,前去外地普及和推广针炙活动的同学已陆续返校并准备举行结业典礼。我便依依不舍的去找范老师话别,可使我大为惊喜的是,他却为我提前在道林纸上写好了一幅墨宝,并拿出《谦斋医学讲稿》一书赠给我说作个分别留念,顿时我被老师这种深情厚意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临别时他一再嘱咐我要好好钻研中医理论,将来做个有作为的好中医,要为咱们宝鸡中医进修班争光!于是,我难掩激动的向我所崇敬的范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便依依不舍的含泪离去。那次离别的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是令我今生今世都永难忘却的沉甸甸的师生厚谊与情结啊!

范老师所赠墨宝复制图

范老师用这幅中堂式墨宝概括与浓缩了中医临床诊断的要旨与重点,其内容如下:左上联为“辩证施治须知投鼠忌器;”右下联为“处方立法慎勿挖肉补疮。”中间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病有百端勿逃乎脏腑气血;症虽千变岂能越虚实寒热。”真可谓是言简意赅,精辟深刻之至。

可遗憾的是这幅被我视为至宝的范老师真迹,却不幸丢失于那场众所周知的运动中。但所幸的是,我却一直铭记着这幅墨宝的内容,2007年5月份,我终于拜托原市总工会干部、我的好友白生成先生,依照原文给我另写了一幅并精心装裱,先后悬挂在三岔村医疗站和凤鸣小区的屋内,才得以永久保存,使我见物思人,满足了我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个愿望。后来经我多方打听,才知范老师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返回故乡岐山蔡家坡安度晚年,于1974年前后仙逝。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在,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信奉和推崇我国的中医。而在我身边,有几位退休的工程师,还有晚辈亲戚和同学的孩子都喜欢上了中医,并且他们经常和我在微信上交流学习心得。侄外孙女还专门从重庆为我寄来全套六本的《张锡纯医学全书》,并在微信中告诉我说,这部书太好了,她目前正在细读这本书。另有一位老同学的儿子同样给我寄来了一本有关中医跟诊日志的书籍。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晚辈们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疫情在全球疯狂肆虐的今天,中医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与预防的显著效果,已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今天我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就是为了激励更多的人传承和振兴祖国的中医事业。

晋代杨泉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其大意就是说,医为仁术,必具仁心。要聪颖善于钻研学问,要廉洁淳朴善良。而我的恩师范宜斋先生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让我们继承和学习范老先生这种大医精诚,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的可贵精神,讲好中医故事,为振兴祖国的中医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便是我写这篇怀念文章的立意所在。

谨以此文献给我恩重如山的恩师、国医大家范宜斋先生,以表示我无尽的思念!

(杨升琪参与本文修改)

2021年腊月廿于凤鸣小区北院

END

作者简介

周少波,生于1942年5月,高中文化程度。热爱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被评为陕西省优秀乡村医生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喜爱文学,著有散文集《真迹》《风雨百年三岔村》《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18年的凤翔师范学校由昌盛到消失启示录
老师进无人宿舍收高功率电器 律师:涉侵犯隐私
李怀信与范家堂高级小学校
校园文学||范文学:你好,李芳老师!(获奖征文)
【云南】范睿《搬迁随想》指导老师:武晓玲
方有大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