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宗信 | 也说“舔碗”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图:李一平

说起“舔碗”,新新人类可能不知是何物。可是,咱们关中西部、咱们凤翔上了岁数的人,五十岁以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道是做什么;七十岁以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人,感觉就更亲切。

舔碗,确实是咱西府凤翔人旧有的习惯,指头刮,舌头舔,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是,每餐一定把碗底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曾见到有些老年人舔碗,额头、鼻尖、胡子下巴多少都沾有饭渣;对于舔碗时蹭到的,用手捏下,放进嘴里,又开始津津有味起来,就好像吃什么长生不老仙药,生怕掉下一块的样子。经常听到大人们说:“好娃哩!这辈子糟蹋粮食,下辈子阎王爷罚你去火堆里刨食哩!”咱凤翔人不仅大人小孩舔碗,还用手指头沾取饭桌上的食物碎屑送进嘴里,吃馍馍时小心翼翼地把馍馍捧在手心,生怕馍馍渣掉到地上。那时候我就开始学习舔碗,还带着一股新鲜劲儿不断地提高舔碗技术。每当我没把碗内吃干净时,母亲就叫我把碗内再舔干净。为了减少舔碗,并把碗内食物吃干净,母亲还教我一个办法,靠碗沿一边、一个位置吃,碗内的饭就会顺着向下滑动。这样,除了靠嘴唇边吃的碗边上沾一点点饭渣外,绝大部分都是干干净净的。

母亲自从双目失明以后,离开老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已经十多年了。每次饭后,她总是习惯了舔碗。母亲吃饭很慢,往往是我吃完饭好长时间了,她还在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到最后饭已经不冒气了,她还没忘记舔碗。我告诉她,饭吃完了,我可以给她倒一点开水,涮涮再喝下去,也喝了一点饭后水。老年人,更需要不断补水。现在,为了不让母亲舔碗,我就守在母亲跟前,当看到她筷子一横,放在嘴里一抹,就知道是舔碗的前奏。不由分说,我就抢先从她手里把碗夺了过来,在碗里倒点开水,用筷子把开水搅一搅、残渣拨一拨,再让他喝下去。这时候,母亲总是笑着说,她喜欢舔碗。

有一天,我忽然来了兴趣,想再看看久违了的母亲舔碗。这天,她认为碗里已经没有饭了,就准备舔碗。她把碗底与脸相对,舌头从碗沿开始先扫一圈,砸吧砸吧嘴,又伸长舌头舔碗底,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舔了四、五下。舔过一遍,还觉得没舔净,又再来一遍,认为干净了,这才搁下碗。这时候我观察:碗,就像刚洗过一般;脸上,很干净,没有饭渣。对于母亲的舔碗技术,我不由得感叹。

母亲经常说起那个缺粮的年代。说民国十八年年馑(期间),谁谁她婆,饿的在别人家的磨眼里掏麸子皮吃……六零年低标准(时期),大人的口粮每月十五斤,小孩的口粮每月9斤,没油少菜,个个(人)饿的皮包骨头,勒紧裤腰带才挺了过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男人们去南山换粮,冒着雨雪,顶着寒风,肩扛、人拉、扒火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换回来几十斤(粮食)……母亲经常这样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说着她对过去日子的怀旧。

时代到了今天,社会上流行讲排场、比阔气、大吃大喝,餐桌上剩天剩地,吃不完的饭菜哗哗倒掉,被认为是潇洒、慷慨大方,非如此不尽情意,非如此不领情意。谈起饭后舔碗,年轻人,甚至是一些中年人,也相当的排斥,近乎认为是天方夜谭,荒诞离奇,是一种陋习,一种穷到根本的表现,一种丢人行径。然而,在我们这些过来人的人生历程中,饭后舔碗是我们下意识的习惯,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一个小动作,已经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刻在了我们的生命里了记得我1978年离家到外地上学,学校礼堂、学生饭厅合用,没有饭桌凳子。学生们打到饭之后,饭厅内外,大家都是饭碗搁到地上,手里拿着筷子、馍,就着开始用餐,饭后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舔碗。我的舌头比较短,舔完碗,额头、鼻尖、下巴都有饭渣,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后参加工作又调动到驻地三原县。公元前246年,泾阳、三原、高陵就有了郑国渠,是关中有名的“白菜心”,历史上基本没有发生过年馑饥荒。这里的人,就不知道缺粮是个啥感觉,老少都不舔碗。有次在职工食堂用餐,我没有记住,下意识地去舔碗,把那些小青年看的目瞪口呆,而我没有觉察到大家的表情,自顾自的舔,小青年们笑的前合后仰。舔完后,他们说我的额头、鼻尖、下巴都有饭渣,像个大花脸,那些老员工也笑得眼里流出了水。到现在,每餐饭后,我虽然不再用舌头舔碗,但总要倒一点开水到碗里,搅搅涮涮残渣,然后喝掉。我自己总结的,饭后涮碗有三大好处:一是体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二是,饭后顺便体内补充点水;三是热水涮碗后,油腻也划开了,碗洗涮起来也不粘手。

我看过一个小故事。女主人公带着男朋友见爸妈。吃饭间,男朋友和大家没有什么两样,而吃到最后,竟然捧着碗在那里舔,舔得比洗的还干净,爸爸在一旁都看呆了。女主人公想,这下完了,爸爸肯定认为男朋友家条件不好,连碗都舔得这么干净。什么年代了,居然还舔碗!但是,一转眼,又看到爸爸脸上堆满了笑。爸爸说,从饭桌上可以看出男朋友有两大优点;一是诚实,在人面前不做作;二是会过日子,知道节俭、不浪费。这样的男朋友是好样的,“准女婿”顺利过关。

我们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物质极大丰富,现在是要什么有什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中国人古时候就开始说起食物的来之不易。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记物力维艰”。“民以食为天”,这话实际上道出了古人对“食”之事物的无上崇敬。我认为,舔不舔菜盘、舔不舔碗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爱惜粮食的美德一定不能丢。

END

作者简介

吴宗信,凤翔县上郭店人,退休在家,现居住三原。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美食征文 | 杨瑞龙:馍花麦饭
【陈美霞原创】想粮
【旅游天地】 舌尖上的随州
乡村温情:隔锅的饭香
碗语
微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