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旭 | 红运当头,金玉满堂——凤翔豆花泡馍寻踪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相传凤翔豆花泡馍起源于先秦时期,属于军营饮食,由战神白起命名。

先秦时期人们的粮食是严格意义上的“五谷”。 汉的大儒郑玄给《周礼·天官》加的“注”中说:“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也就是说,当时人们食用的粮食就是这五类。

在五谷中,麻是经济价值最高的。麻的枝秆上剥下来的皮是做衣服的原料,麻的果实是高档粮食,去皮后的枝干是上等柴火,没有一点儿多余。当时人们虽然发现了麻籽富含油脂,却还没有发明出榨油技术和设备,只能将麻饼添加到其它食材中以改善味道。

黍和稷加工出来的粮食虽然都被后人称之为“小米”,却是品质和口感都极不相同的两种谷物。黍在后世被称为“糜子”,稷后来被称为“谷子”。糜子听起来像是单一品种,其实早在古代就已经有好几个品种了,因而古人说“黍分五色”,这五色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黑糜”、“白糜”、“黄糜”、“麻糜”和“灰糜”。

先秦时期,人们加工粮食的方法只有用石臼“舂”或者砸。麻、黍、稷的加工方法几乎相同,先舂去坚硬的壳,也就是西府人说的用“兑窝兑锤”“舛”去最外边那层皮。簸扬出来的瓤就是米。将米再砸成粉沫,就是面。糜子和谷子虽然都可以舂成米,谷米却因为粘性差,加工成面粉后烙的饼一碰就散,因而只能做粥。糜米粘性较大,加工成面粉色泽黄亮,含糖高,烙的饼香甜酥脆。

麦有大麦和小麦之分,当时之所以统称为麦,是因为石磨还没有发明出来,大麦和小麦加工成的食品都只能是“麦仁”和麦饼。大麦偏重于麦仁,小麦偏重于麦饼。秦人将饼称为“馍”,麦饼也就是“麦面馍”。

豆的种类很多,小豆、扁豆可以不经加工直接食用。豌豆、槐豆多数情况下充作马的饲料。只有产量最高的黄豆(大豆)是人畜共食的粮食,加工成豆饼或者制作豆腐。

先秦时的炊事工具极其简单,宫廷和贵族使用的“锅”也就是青铜鼎或者镬,其实“镬”就是锅有原始形态。民间使用的“锅”则为瓦釜,还是陶器。冶铁技术虽然已经发明,却因为原材料和工艺水平等限制,铁器仅用于浇铸武器,还没有进入生活用具。人们的食物也处在粗加工阶段,除过大量的肉食,淀粉类食物就是米粥、麦饼和各种粮食粉沫煮成的“拌汤”。

先秦时期战争频仍,秦人几乎每天都在准备打仗。秦都东迁咸阳后,大将军白起和他的将士们驻扎在雍城内。军营中的将士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人。白起为了让将士们在极短时间内吃饱吃好,专门向军营内修了一条河,以解决供水问题,老百姓把这条河叫做“白起河”。此时的豆腐已经发明,而且成为了介乎于主食和菜肴之间的上等食品。但豆腐加工颇费时间,白起就发明了豆花泡馍。

豆腐是要将捣好滤出的豆浆煮熟,再加入卤水让豆浆结块凝固,排出多余的水分后才能食用。在军营里数万将士同时用餐,时间极为宝贵,给豆腐的制作造成极大压力。然而“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豆腐的工序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节省吃饭时间,白起就命令将士们将麦饼掰碎放在碗中,直接浇上烧熟后未点卤水的豆浆趁热食用。结果,发现这种吃法不但节省时间,而且使粗糙耐嚼的麦饼变得软滑爽口,还增加了豆浆的鲜香,味道极佳。

这种吃法一经在军营里推广,将士们乐此不疲,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美食。大将军白起将这种新的食物呼之为“豆浆泡馍”。时间一长,将士们发现吃豆浆泡馍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既解渴又耐饱。吃一顿豆浆泡馍,操练时不饥不渴,体力充足。如果再加上点儿豆花(未压榨的豆腐),效果就更加明显。于是,三军统帅白起便下令:给豆浆泡馍中加入适量的豆花,并将这道美食命名为“豆花泡馍”,列入军营常备食谱。

冷兵器时代打仗拼的是体力和耐力,将士们除过肉食之外,还必须食用谷物类食物。有了豆花泡馍这道美食,秦朝士兵精力充沛,耐力远胜列国士兵。他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横扫六合,终于统一了中国。

先秦时期豆腐的发明,可以从秦都雍城遗址范围内保留下来的四个原始村落得到证明。秦宗庙区的马家庄,是为进入宫殿和宗庙的人员看守马匹的羁马坊。瓦窑头是先秦时的陶器作坊。义坞堡是秦穆公赐给三百野人的居所。白起河岸边的豆腐村就是为军营供给豆腐的豆腐作坊。

白起将军虽然把豆花泡馍列入了军营食谱,并没有禁止民间食用。可豆花泡馍制作程序复杂,制作豆花的工具要求严格,不能象日常饮食一样制作。先秦时的粮食加工工具和技艺还都比较原始,相对先进的豆腐制作工艺却较为繁复,只靠厨师一人很难制作。而且豆花泡馍这道美食不能零星制作,批量生产后又难以长时间保存,也就不具备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食谱的必备条件,老百姓也就无福消受。直到今天,人们生活的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豆花泡馍依然只能在商业领域传承,制作技艺依然不能普及到每个家庭。这就是豆花泡馍传承千年却依然没有发扬广大的原因吧。

受到制作工具和流程的限制,豆花泡馍从发明的那一刻起,只能是军营、宫廷和家大人多的达官贵人家庭享用的高级美食。也正是因为其流传范围的狭窄,让豆花泡馍更加成为了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贵族食品。

豆花泡馍虽然不能在民间广泛推广,掌握制作豆花泡馍这一技艺的厨师队伍却在不断壮大。厨师们为了彰显自己高超的手艺,不断及时引进新的技术成果,千方百计丰富这道美食。

随着石磨的发明和推广,后世便出现了专门为磨豆腐而发明的小型石磨,使豆浆的适口性大幅度提高,豆腐的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完善。此后的豆腐品种不断增加,还分离成了老豆腐、水豆腐、豆花和豆腐脑。介乎于豆腐和豆腐脑之间的豆花,就是专门为豆花泡馍而制作。这一改革,使豆花与泡馍结合得更加完美,食用也更加适口。磨粉技术的进步,“箩儿”的使用,使麸皮和面粉的分离成为可能,也就出现了精加工的小麦面粉。面粉品质的提高,让麦面烙饼的品质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必经的凤翔府采购途中携带的高质量、小体积、耐储存的食品,使丝绸之路重要驿站的凤翔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锅盔”,即“陕西八大怪”中“馍馍像锅盖”的大锅盔。锅盔这一美食取代豆花泡馍中麦饼的地位,使豆花泡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锅盔也成为豆花泡馍的标配。苏轼在凤翔府为官期间,就赞誉豆花泡馍是“金玉琼浆难舍口”,“金玉”就指的锅盔。

榨油技术的发明,辣椒的传入,使西府人有了值得夸耀的“油泼辣子”。油泼辣子这种精美调味品一经出现,首先与豆花泡馍形成了完美结合。它不但改变了豆花泡馍比较简单的调味品结构,也改变了豆花泡馍过于简单的外观形象。厨师们又将油泼辣子和其他调味品进行整合,形成了豆花泡馍流传至今的代表性调味品体系。

豆腐加工工具及技术的完善,硬面锅盔的发明,油泼辣子的整合,使豆花泡馍这一传统特色美食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了咸、辣、鲜、香的味觉特色,一红三白的外观特征。豆花粗而不散,锅盔煮而不烂,豆浆香而不淡,辣子红而不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豆花泡馍更是成为小本经营者的首选。进入市场后,以其经济实惠,回味无穷的特征,当仁不让地抱走了凤翔美食的头牌。

豆花泡馍是先秦时期老秦人发明的美食。自传入民间之后,虽然经过了高手厨师两千多年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豆花泡馍的骨子里始终保持着秦人简朴质直的特性。就像历史的发展不能磨灭秦人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的雄心一样,历史的风烟也没有改变豆花泡馍的性状,甚至连选用食材和制作工艺都没有太大变化。几千年来,豆花泡馍始终保持着锅盔、豆花、豆浆这种简单质朴的结构。消费者看到的调料也只有两样:盐和辣子。

秦人又有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一点在豆花泡馍上,特别在豆花泡馍的“调合”上表现最为突出。从表象看,豆花泡馍只有盐和辣椒这两味调料。如果细究,中国菜系中所使用的调料如“五味调合”、“八味调合”、“十三香”等调味品,都以不同的比例和形式进入了豆花泡馍的调味品之中。只是为了不改变豆花泡馍的性状,这些调料都被预先添加到了油泼辣子之中。凤翔人把调料称为“调合”,在豆花泡馍所使用的油泼辣子中,就充分体现了“调合”的含义。制作豆花泡馍的厨师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多味调料的添加比例和添加形式也不尽相同。为了保护自己的特色,添加调料的种类和配方,甚至如何添加都属于商业机密,概不外传。近年,从结构上虽然出现了“臊子豆花”等新的品种,但尚处于摸索阶段,有待消费者的认可。

秦人又有锐意进取追求完美的一面。体现在豆花泡馍上,除过食材选用时的精益求精,制作工艺的不断完善,厨师们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制作的美食总结出了“红运当头,金玉满堂”这句非常形象又有内涵的赞语,使其能跟上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

辣椒面是红色的,烧热的菜籽油和辣椒面搅拌在一起,也就染成了红色。当油泼辣子放入盛满豆花泡馍的碗中,油泼辣子中的油就会在碗中形成红色的油花,就像一朵朵红色的云彩。油泼辣子是盛饭时最后加入碗中的,它总是浮在上边,厨师们就用谐音将这种油花称之为“红运当头”。

质量上称的锅盔瓤白皮黄,切成薄片再经豆浆浸泡,黄色的表皮就像镶钳着一层金边。软硬适当的豆花放在豆浆碗里,更像是一块块温润的羊脂玉。凤翔人历来讲究“茶七饭八酒十一”,茶饭盛的太满则为不敬。而吃豆花泡馍讲究碗大汤(豆浆)满,客人碗里的豆浆要舀满。豆花泡馍虽然也属于“饭”之一种,却要求必须盛到饭碗的九成以上。这三样加起来,厨师们就说成了“金玉满堂”。当然,“堂”是“汤”的谐音。

在一切可以称为“馍”的食品中,凤翔这种像锅盖一 样的锅盔绝对是密度最大、水分最少的“烙饼”。这样的馍经过接近沸点的豆浆浸泡,就会变得绵软柔滑而又不失其筋道;豆浆中加入多味调料,就没有了豆类食品特有的豆腥和苦涩,成为最爽口的饮品;比豆腐软糯又比豆腐脑坚挺的豆花,给整个咀嚼过程增加了节奏感。再加上包含多种调料的油泼辣子,就形成了数千年传承不衰的凤翔美食——“红运当头,金玉满堂”的豆花泡馍。

豆花泡馍在凤翔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几乎经历了汉民族饮食文化发展进步的全过程。从以谷物蔬菜为主食的周秦时代直到饮食多元化的今日,豆花泡馍依然保留住了自己“咸辣鲜香”的风格,保留住了自己“一红三白”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是老年人最爱的怀旧美食,也是外出游子的乡愁美食,还是时代青年的网红美食,更是承载着秦人血脉的文化美食。“红运当头,金玉满堂”的豆花泡馍以它简单质朴的形式,敦厚纯朴的口感,丰富纯真的营养,受到了无数代凤翔人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的频仍,凤翔美食豆花泡馍正随着各地美食家们的口碑,走出凤翔,走向全国,成为老幼皆宜的凤翔名吃。

END

作者简介

鲁旭,陕西凤翔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凤翔县作协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风流街》、《下乡纪事》等小说作品,《二娃审案》等戏剧作品,《凤翔民俗》(上下卷)等。



精彩回顾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凤翔名吃--豆花泡馍
宝鸡这么多美食里,这一种一定是承载了最多宝鸡人的早餐记忆的!
地道的凤翔豆花泡馍
西安给不了你的满足感,宝鸡可以
豆花嫩辣油汪 西府名吃豆花泡馍
宜昌美食:峡口豆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