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会侠 | 高屋大院难代老宅一世情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高屋大院难代老宅一世情


母亲八十大寿那年,母亲和三哥一家从三间宽的南院,也就是我的老宅,搬到对面五间宽的北院,从此我的老家便有了新的称呼~~南院和北院。入住北院后,南院便成了三哥的农机具仓库,每次回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南院屋子转一圈。北院宽敞明亮,对我来说,它就是个新房,没有往昔,没有印记。而南院,它满载着我们兄妹六人与父母的一世情,那里留下了我们年少时的欢乐,也记录了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穷苦的日子。父亲的宽容,母亲的慈爱,千头万绪,千言万语,纵有千千结,难诉一世情。

 

父母一生养育了三儿三女,大哥与小妹年龄相差近二十岁。那时候家里太穷,家庭收入维持生计都很困难,没有余钱盖房子,但随着我们兄妹的长高长大,父母不得不省吃俭用,挤出钱来,在老宅东搭一间西拼一块的逐步扩建,到我记事时已拼成东西两对沿的六间厦房,西边厦房往后院还爬了一间房,这间房的椽子用的是向葵杆,小房与厦房相通,南边是火炕(呈东西向),北边是厨房,厨房占的是西边厦房最南这间,另外两间中间没有隔墙是通间,记得放有各种农具及存粮食的大瓮和织布机等家什。

后来又在向葵杆房的东边同向加盖了一间竹杆房,厨房又挪到扩建后的竹杆房里,向葵杆房的火炕又改成了南北向,火炕房门改到向东连着厨房。三哥好像在西边腾出的那间厦房里支过床。东边三间隔成两个一间半的房子。大嫂进门时,家里房子还凑合够住,当二哥要结婚时,大姐三哥也都大了,家里房子再也住不下了,家人在西边厦房的北边又给大姐向北爬了一小间房,门朝南开在厦房内,估计为的是大姐的安全。

二哥婚后不足一年,父母便把大哥二哥同时分了出去另过日子,大哥在村子路北靠西头一些的地方要了庄基,给自己盖了新房,我们习惯称这个院子为西头。二哥占用了老屋东边厦房的北边一间半,又在北边那间向北爬了一间房用做厨房,门朝北开,这个状况一直到二侄子出生。

后面竹杆房的东边留有一个窄道道,大哥住过的房子窗户就朝向这个窄道,大侄女小时母乳不足,吃过的半斤装炼乳瓶子在这里堆成小山。向葵杆房里火炕的炕台距厨房的隔墙大概有一米远,通往厨房的门上,常年挂一个挂满补丁的粗布门帘,父亲那会在县上当厂长,一年到头在家住不了几天,这里便成了我和妹妹与母亲的居室,三哥好像一直在家没个正儿八经的住处,夏天就在西边厦房用两个长櫈和砖块支个晃晃悠悠的床,冬季常常会到我们火炕上来蹭,火炕门外右侧便是灶台,一块大案板顶着南墙,那时不分面板和菜板,为了不过于损伤面板,每次切菜母亲会选取案板的一个角上切菜。灶台与土炕相通,冬季取暖时母亲取开灶眼的半块胡基,夏季又用胡基堵上灶眼,另外灶台南边还有一个引火烧炕的小炕门,清晰的记得冬季烧炕时,柴从炕门进,烟从炕席一圈往上冒,呛的人根本没法在房子呆。

再说说后院这个翻新扩建过的单面房,最初只有西边一间,椽子用的是向葵杆,后来扩建的东边那间,椽子用的是竹杆。向葵杆是二哥栽的,那时家里在渠西有块自留地,地刚好在渠边,二哥沿渠边从南向北栽了一排向日葵,渠里一来水,我们兄妹便提桶拿盆舀水去浇,向葵杆长得又高又粗,成熟后籽榨了油,杆最后当了椽子用,盖房子时杆排的很密倒很结实,不好的是后来老出虫子,不断往炕上掉虫屎絮子,睡觉前母亲会把炕从头至尾扫一遍,那会除了这些虫屎炕上还偶尔会出现一种狠毒的虫,叫臭虱,那个咬人特厉害,我们几个不怕虫絮子就怕被臭虱咬。

我还清晰记得二哥在村北自留地里种的南瓜,长的特别大,形状有的象枕头有的象锅盖,在我记忆里,二哥是一个寡言少语又特别能干的种地能手。二哥与村子小伙伴,晚上一起偷摘生产队西瓜,大伙脱下长裤把两个裤腿扎紧,装上西瓜跨在肩上,偷回家中给我们几个小的吃。那时家家缺吃少穿,偷生产队东西好像是常态,除了胆子特别小的人,大人孩子几乎都偷,我也偷吃过村里的甜瓜、豌豆角之类。

后来二哥也要了新庄基,搬到了与老屋正对的南排新庄子,南排新庄子多是村子里老院分出去另立门户的年轻人,随着村里年轻人的不断结婚分家,没过多少年,村子便产生了一个新南排,这样,我的村庄便形成了三排庄子一直到现在,我的老宅,也就是南院,实际上成了中院,但家人一直习惯叫南院,而把二哥的南排房子叫南头,去年三哥把南院又给了把西头房子卖了的大哥,于是二哥的南排屋子南头与大哥的南院老屋及三哥的北院新屋,便象三个糖葫芦串成了一串。现在我们兄妹六个有五个在城里安了家,南头和南院多年来均处于闲置状态。农村只留下三哥一家,北院便成了大家庭的根据地,也便是孩子们常念叨的农村老家。而南院那个老宅却是我们兄妹心中永远的家。

南院的后院有一棵枣树,枣树在后院中间偏东一点,树身紧贴着竹杆房的南墙,依房而长,枣树结的枣子又大又甜,家人在扩建房子时都没舍得挖掉,建房时在房沿给树留了个大洞,以便树冠伸出屋顶,房子也盖低了少许,除少数南向枝叶吊在空中,东北西三面的树枝则妥妥地爬在了房顶,每逢刮风,在屋内都能听到树枝划蹭着青瓦,发出 “哗啦哗啦的声响。

从枣子泛白有味,我们兄妹几个便开始偷偷上房摘吃,枣子从能吃到红酥脆甜,大概有一个半月时间,这期间便是我们兄妹几个最开心的日子。上房摘枣常常不小心会踩破几片青瓦,不敢让母亲知道,三哥会给偷偷换上好瓦。火爆脾气的三哥小时候特别淘气,三天两头惹事生非,我仍清晰的记得三哥被家人吊在枣树上挨揍的情景。

在后院向葵杆房南边靠近西墙,有两棵间距不足两米的桑葚树,一雄一雌,雄株在南,雌株在北,雄株细而高,树冠小树身向东南方向弯着,雌株又矮又粗,树冠很大,占据了后院大部分空间,与北边的枣树西半边几乎连在了一起。桑葚树结的果实又酸又甜,每次吃完,手指和嘴唇会被染成紫红色,记得那时家里养的鸡,晚上也都歇息在这棵矮树上,树冠树枝树叶上到处有鸡拉的屎,桑葚成熟季节,村子的小伙伴常会来我家,几个人合力用手摇,用脚踹树,桑葚便刷刷往下掉,人少果多时,大家会拣好一些的吃;而人多果少时,则大小一块拣的吃,常常把桑葚上面粘有粪便的,咬下干净的那头吃了,把粘屎的那截扔掉,那会吃东西没有洗的习惯,摘下就吃,也沒见那个孩子吃了跑肚拉稀 !现在日子好了,人们不缺吃的了,但食品安全却出了状况。

现在看到的这个青砖蓝瓦的南院,由前后两栋大房组成,在八十年代分二次盖成。前面这栋大房是在三哥结婚后的次年即1987年正月,在拆了厦房的基础上盖的,这时我已在西安上大学,现在看到的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还是当教师的二舅亲自书写的。后面这栋大房是三哥拆了后院的竹杆房盖成了,母亲的火炕就在后面这栋大房里,我和妹妹一直与母亲住在一起直到出嫁。当家里盖起大房时,我已进入了去外地上学,工作,成家生子的轨道,因而大房子我也沒怎么住过,我们兄妹的故事更多的发生在老宅的厦房和竹杆房里,南院老宅这三分地,你刻下了我们兄妹年少时的苦与乐。今天还能记得每逢下雨,家里天庭四周漏的一塌糊涂,我和三哥与妹妹一起攀高爬低,接线拉绳的用多片塑料布对接成的滴水大帐子。以母亲为主的家庭结构,造就了我们兄妹各有千秋的动手能力,尤以三哥和妹妹的维修能力更强一些。

记事起,父亲便是党的人,一年到头在家呆不了多少日子,我上初三时才与父亲有了较多的接触,对父亲的印象就是坐着看报纸,蹴着卷旱烟,蹾着抽旱烟,他不太会干农活,除了教育过常常惹事生非的三哥几次外,没见过父亲打骂过一个儿女,尤其是退休在家后,没有了报纸看,父亲每天与长他一岁的我的邻居大哥,从早上开始一人靠一棵大树,每人一杆旱烟袋一个烟丝包,相对而坐,半晌也说不了几句话,下午会去给羊割笼草,这种生活一直到二人前后脚去世,记得父亲是年初邻居大哥是年末。

侄子侄女们回忆起他们的爷爷,有一个共同的印象,便是每日上学前给爷爷一毛两毛的要钱,我现在静下来常想,父亲那时的心胸到底有多大,面对母亲每天的唠叨,一堆儿孙的琐事,从没见过他发过脾气,二哥性格有点象父亲。比起脾气火爆的三哥和沉默寡言的二哥,大哥更加稳重一些,从小代父替母亲分忧,这也影响到大嫂,大哥大嫂在过好自己小日子的同时,一直照顾着这个大家庭直到现在。

我们兄妹六人大姐体质最弱,小时做裁缝活贴补家用,后来工作了也从事这个职业,直到退休,也给这个大家庭出力不少;妹妹小我三岁,我俩小时沒少打过架,我总是被打败的那个,妹妹上完初中就辍学在家了,小小年级就跟哥嫂务农,我选择了读书考学之路,尽管曲折艰辛,但终归遂了心愿,跳出了农门,过上了想要的生活。那时的农村孩子,通过考学还可获得一个商品粮身份,上学花不了多少钱,毕业后国家全部给安排工作,体面的工作除了可光宗耀祖,经济上多少还可为家里出把力,而现在农村人供孩子上大学,则没有了这个福份,大学四年,父母得花近十万元供给,毕业后大多连自己都养不活,结婚买房还要向父母伸手,养儿就象没底坑。生易养难,这就是眼下二胎政策放开,年轻人也不愿多生一个的主要原因。

父亲在看到儿女们都成家立业,过上安稳日子后 ,于一九九六年正月十三,病逝在南院的正房里,享年72岁;二O一三年的十月二十八,母亲在自己八十六岁生日的当天,在四世同堂的祝福声中,沒能敌过病魔,带着对儿孙的放心和滿意,终老在北院正房。母亲的一生,可谓苦尽甘来,晚年享尽了儿女及孙辈的福份,临终虽有对新社会好日子的眷恋,但却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就母亲一生而言,这也算是幸福圆满吧。

南院老宅,你承载着我们兄妹六人与父母的一世情,关乎你,我有道不完的情写不完的事。眷恋你一生,独爱你一世。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母双亲。


 
作者简介 

赵会侠,女,1965年5月出生,陕西渭南人,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贸经系,商业经营二十余年,现从事酒店管理工作。闲暇喜欢文字,寄情山水间。

悦读推荐

李 强 | 电影微人生

李 强 | 我的自行车变迁史之一:传统自行车

李 强 | 饮食人生碎碎念

李 强 | 村西涝池记忆

李 强 | 重被拾起的儿时村庄记忆

李 强 | 有一种邻里关系叫前后住

李 强 | 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眼中的贾平凹

李 强 | 转学故事

李 强 |  一封不知道是表扬还是投诉的信

李强:一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村人

李 强 | 老家的房子

李  强 | 2017年九月初一烧在灵山的另一炷香

李 强 | 我的红楼二梦

李  强:说不完的岐山臊子面与岐山擀面皮

【散文】李 强 || 岐山臊子面背后的光阴故事

李强 |  比老庄消失更早的园子

李 强 | 小寒:未曾期待却将至

李强|一碗元旦果真没吃上的玉米糁子

李强 | 记忆里的碾麦场

李强 | 还有一种面食叫煎饼

李强:从小吃到大的面

李强:我的2018年春节可预见

李强:从小到大的腊八节

李强:我的家乡正大雪纷飞

我的东湖我的凤中第一面

李强:有一种喜欢叫重庆火锅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亲情通道

李强:没赶上的陈村年集

李强:五味杂陈之我的小年

李强 | 立春杂感

李强:贴上春联放鞭炮

李强:不老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的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李强:我的春天并不从立春开始

李强 | 站在春天里凝望夏天

“活”在2016年寒衣节的父亲和母亲

李强:早春里的倒春寒

李强 | 远去的“二月二”和“三月三”

李强:并没吃到爆米花的“二月二”

李 强 | 三个在西安吃到“岐山臊子面”的故事

李强 | 寻访八亩沟未遇

赵会侠:一场浩浩荡荡的灵与肉的漂泊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刘建生 

稿

1.本平台优先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时光捡漏”,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注明转自“时光捡漏”。  

2.散文、小说作品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诗歌200行以内。

3.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文章以附件形式发送。示例:

△点击可放大

4.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会对简历进行必要删减)。由于微信每天接受信息量大,请务必通过邮箱投递稿件,以便编辑登记备案。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 | 老宅记忆(三)
对堂煞
散文||逝去的老宅
逝去的老宅
南院--喀斯特群山环抱中最后一间老宅的新生| 穆威 周超
苏明玉的宽容与担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