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舟平 | 读书知味

您生活的笔记本

“读书知味”这句话出自著名学者林语堂之口,林语堂在谈读书时说:“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林先生一语破的,道出了读书的奥妙所在。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实物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书籍充实了我们的精神,正是这两者使我们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仔细想想,大师的话不无道理。书,包含着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最优秀的智慧结晶,读书入胸,情怀释然,气度高华。读书不是为了求势利而读,恰恰是为了去势利心,尽量摆脱低端俗气而去读书,是为了参悟天地精神,修养人生大道而读书,只有怀着这样的心境读书,才会读出真人高士,读出大智慧、高格调。

古人认为:读书可以悟道、修身、养心,可以作为熏陶情操、提升性灵的一种精神修炼。小说家严歌苓说:“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大多(当然不是全部)不爱读书的孩子,长大之后自己会后悔感到,用几年厌学贪玩、疯狂的青春换来的是一生卑微与底层。

读书之道,柳暗花明。为灵魂的需要而读书,为灵魂寻找源泉,为精神寻找通道,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纷繁世界里寻找一种秩序和洁净的空间,让那漂泊无着、焦躁慌乱的灵魂安顿下来,安静下来,重新过滤你的想法,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使你产生定力。

读书之味,意在言外。读书可以成为一种超乎日常心境的快乐,可以到达一个更加辽阔深邃的精神世界,神思可以追溯远古,重返魏晋盛唐宋风,可以看见陶渊明的悠然南山,听到李白在月下咏叹,感受杜甫的苍凉心迹,触到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秋意,体悟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情丝------不知不觉,你会感到生命的密度、深度、高度、强度无限增加,无形中你会激浊扬清,弃黑守白。

读书之妙,在不可言。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就极力赞赏这句话,林先生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读书不是美容术,但与美容有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正与三毛所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至于读书能排遣寂寞,抚慰孤独自是不言而喻;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你只有读了才会有此体悟。

如今,不管年老年少,人人离不开手机,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看手机几乎占据了我们大量的工作、生活时间。在手机上看什么?有的人通过手机工作,有的人通过手机娱乐,有的人通过手机阅读。勿容置疑,手机阅读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微信朋友圈的文章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已大到超乎人们的想象,纸质阅读反而成为少数读者的阅读方式。我不反对手机阅读,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将纸质阅读看作和手机阅读同等重要,让纸质阅读成为一种超乎日常心境的快乐。

纸质阅读读什么?世界那么大,书籍这么多,书该怎么选?我非常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首先应该选自己的母语书籍。要有所取舍,读基本的经典著作,即经典中的经典。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读‘道’不仅是读书的方法,也是读书的能力,而经典阅读的训练,是让我们能够尽快上道的路径之一。”《诗经》无疑是首选,对其中的名篇如《蒹葭》、《硕鼠》等至少十首以上要达到背诵的程度。下来就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四书》里的《论语》、《大学》要精读,《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因成书周朝,又叫《周易》)、老子的《道德经》也不例外,《四书五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当然《离骚》也非常值得一读。《史记》中十大名篇要反复读甚至要背诵,比如《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诗作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影响力巨大,应细心品读。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非常适合诵读,可边读边玩味。唐宋八大家里韩愈、苏轼的作品要重点读,仔细看。特别是苏轼,其诗、其散文气势磅礴,读起来十分享受,还有宋朝的李清照是一位不能忘却的重要女词人,她的词非常有味道,非常耐看,要细细感悟。接下来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的杂剧和明清小说的《四大名著》了,至少要各看一遍,《红楼梦》是要放在枕边常看的。民国时期,文化繁荣,大师辈出,诸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等;思想大师冯友兰、梁簌溟等;文学大师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鲁迅、郁达夫等这些人的代表作必读。至于外国的、影响世界的文化、文学、思想大家,作为一个读书人也应该有所涉猎,最少应该知道十个以上,读过十个以上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作,比如古希腊的诗人荷马、英国的培根、莎士比亚、美国的马克吐温、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法国的伏尔泰、巴尔扎克、雨果、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读其代表作就可以了,因为代表作一般会体现这些名人作品的最高水准。现代、当代名家的作品应该读谁的?我想只有你将以上书单读了、或者读了三分之二之后,你自然会辨认该读谁的作品了。

我不主张一味读文学作品,一个真正读书人,涉猎应该广泛,文史哲、地理、中医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不妨一读,以开阔视野,要在阅读中寻找一个更为出色的自己。

我个人读书时喜欢做笔记,好的字、词、句都要记下来,古人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对自己的书还喜欢在书上做各种标记,圈圈点点。有些书一气读成,读一遍就可以了;有些书要反复读;有些书适合每天读一点,如唐诗宋词类书,每天读一篇,这样也不费时费力,让心静下来,让心情由糟糕变得美好起来。

客观讲,电子阅读主要包括手机阅读只不过是把传统的阅读方式变换了一种阅读方式而已,在手机上、电脑上也可以照样读以上经典,如今一部手机就是一台电脑。网上读书人最爱百度,俗话说:“凡能百度到的东西就不要轻易问人!”这话不无道理,查资料你可以百度、身体有点小毛病你可以百度,不会炒菜了你也可以百度,百度会及时回答你的问题,但不能完全依赖百度,特别是你查相关数据、资料的时候,还是要主要依靠纸质权威文献。

我反对书呆子式读书,一定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一个人的阅读量不用太多,因为现在供人们阅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过去出一两本书就成名人了,现在出十本书也未必有人知道你。我们的生命时间是很有限的,并不是开卷都有益,哪怕现学现用都行,不要像孔乙己式的“回”字有四种写法式的死读书,读死书,那是要被人耻笑的,不是显得你读书多,而是真正的迂腐。还有一种现象,把书作为摆设,家里或办公室整个一墙面的书柜,书柜里,从孔夫子到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应有尽有,但读没读只有他自己知道。余秋雨先生说:“读书不是显摆,而是生命的高贵”,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人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家里藏书并不多,大多时候他们是借书看,这也正应了清人袁枚的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此体会。

做人要有趣,读书要知味,如同我们品尝食品一样,首先得味道好才能吃下去,进而化作营养,滋润身心。但愿我们每个读书人尽量做一个像北宋苏轼那样有学问的可爱之人。

作者简介:杨舟平,陕西凤翔人,凤翔县法院高级法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著有散文集《情关风月》。


精彩悦读

杨舟平|漫话县城

杨舟平 | 我和车的故事

杨舟平 | 天光云影共徘徊

杨舟平|老陕咥面

杨舟平|钓鱼与法律

责任编辑丨  辛   克

文字审核丨  濯   尘

公号维护  魏晓兰



长按关注【时光捡漏】

捡拾生活点滴,留存美好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林语堂之关于读书的艺术
唐宋八大家,每人一首代表作 ​​​
读书的艺术
好文推荐:林语堂谈《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真的需要买这么多书吗?谈谈读书人的消费观
林语堂:读书人和不读书人最大的差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