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岳少红 | 凤师散忆

既然成为一颗种子,就要发出希冀的芽;既然成为一粒音符,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声音。

——题记

对母校最初的印象,要追溯到1995年。

那是一个寒风凌冽的冬天,我跟着父亲去凤翔县城卖饭桌。那天运气格外好,刚到不久就卖了一个。父亲随手就将20元塞给我:“去街上转转,买两本书,顺便看看凤师……”

沿着秦凤路北上,西边青石板砌成的护坡岿然不动,像是在轻轻地诉说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积淀。不知走了多远,便看到“凤翔师范”四个鲜红的大字。许是双休日的缘故,宿舍楼上分外热闹,洗衣声、嬉闹声和着悠扬的琴声扑面而来,空气中满是自由而灵动的气息,令人无限神往。

第二年7月,我用一支懵懂的笔填写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志愿。那时,走得最远的地方不过是离家六七十里的宝鸡市区,知道最多的无非是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学生念书。至于飞机为什么会上天之类的压根就没想过,对自己即将要从事的“教师”一职,认识也是肤浅而模糊的。只知道再有三年,就可以工作,真正跳出“农门”,至于是不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无关紧要了。

1996年9月12日,天晴如洗。在父母的一丝欣慰中,我走进了凤师。那天,看到了什么已记不太清了,人很多,就感觉校园特别大,一个操场就和农村中小学差不多,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分不清了东南与西北。

三年时光,就这样开始了。

一年级,最难忘的是军训。同学多是农家子弟,站军姿、正步走、打军体拳这些苦尚能吃得消,但都是第一次离家,突出间离开父母的呵护,好多不适应接踵而来。吃饭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更悲催的是被子总叠不到四棱上线……那时,总感觉教官太过严厉和教条,军训也太难熬。第十一天晚上,学校组织联欢晚会,教官和学生同台表演,当离别的曲子一次次响起,大家才明白明天就要分离。第二天,一辆离别的汽车从校园缓缓出来,我们站在道路两旁,尽情的挥别,一大群女孩子不停地追喊,它前行的脚步却不曾半点停留。元旦的时候,我们同宿舍7人找过教官一次,不巧他回家探亲。后来,我们也不曾再见面,可那个帅气、白净的脸庞一直在脑海中,温暖着45个人的青春记忆……

二年级,我们已成为“老痞”。一天早上,一个同学腋下夹着碗,径直走向打饭窗口,被和蔼的张科长一把逮了个正着。“你为什么要插队”?“我没有插队,只是看看锅里有没有韭菜”。当他在饭厅门口眉飞色舞地给我们卖弄时,我们笑得差点喷出饭来。那时,男同学吃饭都在饭厅门口,没有凳子就坐在热水瓶上。当女同学端着饭匆匆走过时,男同学集体行注目礼,遇到“班花”“校花”时,一些调皮的就喊“大肉泡”“豆芽菜”之类的,甚至小声喊着“一二一” ……当她回头嗔怪时,我们便大笑起来,她羞红着脸,狼狈地逃跑。当然,也有我们狼狈的时候,有时正兴致勃勃地喊着口令,“砰”的一声,起身一看原来是屁股下的热水瓶破了。

友情是叶,总在无声中变绿;友爱是花,总在悄然间绽开蓓蕾。三年级时,班上已有几对同学悄悄地谈起了恋爱,但最终无一修成正果,也算是一种遗憾了。1999年正月初十,春节的气息还没有完全消退时,我们就提前返校,准备迎接省上的统一抽考。两年多时间,大家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兴趣爱好上,文化课略有荒废。剩下不足半年的时间里,要应付语文、数教、地理、教心四门课的考试,加之大多数同学还报了自学考试,于是路灯下变热闹了起来,一度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段时间,很辛苦,也很充实,大多数同学在一张白纸上都能画出我国铁路主干线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大家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再一一通过音乐、美术、体育、粉笔字等技能测试,就顺利毕业了。

7月2日,我们聚笼在满是记忆的操场上,一一握手拥抱,互相拍着肩膀,说着祝福的话。空气中满是不舍和留恋的味道,但生活还要继续向前,十多辆中巴车像分裂式表演一样将450多人拉回了梦开始的地方。8月底的时候,大家就像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了宝鸡的角角落落……

凤师三年,我是一名彻头彻尾的不务正业的学生。三年中,更多时间泡在了读书馆和阅览室,以至于上课时将小说压在课本下,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次去实验室上化学课,正看得入迷,韩老师叫我回答问题,站起来一脸茫然。后来,听说老师去了市教育局任职,替他高兴,再后来听说了他的遭遇,深感痛心,也为自己的不曾珍惜感到惭愧。许是喜欢文字的缘故,许多文选老师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至今,深深地记得第一节文选课上,张国良老师给我们朗诵他的作品《辘轳把的女人和井》,当时大家就初中语文水平,还远远听不出其中的韵味来,但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如痴如醉的神情还是让我们领悟到文字原来有这般魅力。还有心直口快、嫉恶如仇的封广华老师,青春阳光、正直善良的邰俊老师,含蓄内敛、才华横溢的方舟立老师,才思敏捷、剑走偏锋的李斌科老师、温文尔雅、老成持重的严秋文老师,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思想境界上,都是我一生不停追赶也无法忘其项背的榜样。两年前,母校全部搬迁在即,我去凤翔参加堂外甥的订婚典礼,顺便去学校转了几圈,几多伤感,几多感慨,但在读了几位老师的感怀文章后,不敢再下笔……

母校的落寞不在自身,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今天,任谁也不无法想像一群中专生竟然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甚至骨干,就凭这一点,母校无疑是伟大的。母校的成功,来源于厚重的积淀,来自源无私的传承,更来自于一群朴实无华的老师们对“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诠释和示范,更来自于练好“三笔字”、讲好普通话的办学定位,更来自于严格而不苛刻、严谨而不呆板的教育管理。今天,当教师一次次陷入舆论的旋涡,却很少听到“我们”的名字,看到“我们”的身影;今天,当更多的学长学弟们成为一方名师、屡获教学大奖时,谁敢说自己不是从那半个小时的黄昏和午后捞取了人生“第一桶金”?今天,当我们的孩子把“非主流”当做“个性”,一次次偏离人生轨道的时候,我们怎能不怀念一进校就剪发的英明之举?……

前些年,网络上关于“中专生”的讨论甚嚣尘上,我们基本缄默。一颗颗质地优良的石头,来不及打磨就被扔在了海滩上,这或许有些委屈,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要无怨无悔。可喜的是,大家都没有选择沉默,更没有沉沦。我们班45人,一人当了大学老师,一人自学汉语言大专、英语本科、法学研究生,最终成为江陵江畔的优秀干警,也有几人成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更多的和我一样扎根基层,虽默默无闻,却又不好高骛远,不夸夸其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闯出了自己的路,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这,怕就是凤师精神了!像小草一样,出身卑微,历经风雨坎坷,却依然面朝阳光,笑对生活。

小草无法也不再可能成为大树,愿“小草”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


岳少红,男,1980年生,凤翔师范969班学生。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现供职于区级组织部门。

辛 克 | 毛栗子有声版

清风明月 | 秋深忆故友

魏晓兰 | 牛闷和他的女人

杨岚 | 我读《热土》

有性格的公众号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感恩母校
陕西作家||【我的恩师】◆孟兴华
【陈芷昕】与龙翔的约会
写给六年级毕业生的话
保定四中母校的回忆之一
成长的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