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少波 | 苏轼在凤翔南溪

(一).记忆中的“南洼”

我的家乡在几条雍水支流交汇的地方,童年时代常在河边割牛草,在河滩上检拾非常好看的五花石,夏天在河水中嬉戏打闹,在河谷两岸的坡地草堆拾地软,割野韮菜,挖小蒜,对三岔河的一草一木、一庙一桥、一沟一坡、一坊一碑都了如指掌。

河谷西岸有两座大庙,分别是蛟龙寺和金泉寺,两庙后面各有一条以寺庙名命名的“寺沟”,沿这两条沟向西北走不远就变成一条沟,有时沟底还有水。再走一段路,就是一处叫“水洼”的沼泽地,水草茂盛,芦苇连片,小鸟啼呜,蛙声四起。一片一片不规则的水面,夹杂在芦苇丛中。这里有牛最爱吃的“牛蒜苔”、“三股叉”、“野豆角”、“灶干粮”、“刚草,”还有浅水中叫“水箭”的草,我们各人占一处滩地,不大一会,裤子鞋子都湿透了,碎背斗很快也就割满了。剩余时间,就是在水边玩玩。听说这里雨后还淹死过人,我们每次到这里割牛草,总还有点恐怖感。

这里是高王寺村的地盘,当地人叫“南洼”。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纸坊公社在东方红大队召开学大寨现场会,(当时高王寺更名“东方红大队”,是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会场设在南洼,那天,红旗招展,“立下愚耨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标语十分醒目。东方红大队党支部书记郑玉祥给我们汇报发言,大体内容为他们怎样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荒草滩上清淤筑堤、截水造池,只利用一月时间,平整土地二十多亩,并修起占地近三亩的养鱼池。使人眼前一亮的是:四五个长方形的养鱼池一字排开,池水清沏见底,池面微波涟漪,池边红旗招展,人气满满。我当时在纸坊卫生院工作,这次会议给我留下深刻印像。原来长满杂草芦苇的沼泽滩,今日大换容颜,我暗暗为郑玉祥书记的精神和眼光竖起大拇指,为全体东方红大队社员战天斗地的干劲鼓掌和高呼。

(二)千年前的“南溪”

清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凤翔县志》:66页记载有关于秦穆公时的饮马池的最早文字内容:

“饮马池,城南6里,相传为秦穆公饮马之池,旧时池水东流,由金泉寺入三岔河,今已成陆。”先秦建都雍城,南溪河及其形成的湖泊都在城内,自然可作为秦穆公饮马池。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秦穆公的饮马池,苏轼笔下的“南溪”,就是今天人们说的“南洼”或“水洼。”雍城遗址上这片浅浅的洼地,己有两千多年的沧桑历史。说明“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道理。名人去过的地方,就有了千年灵气。

宋时的南溪不但天蓝水绿,竹林通幽,而且还建有亭台楼阁。苏轼来凤翔任职第三年(即嘉祐八年前后),公务外抽空去南溪作诗会友。甚至骑马踏雪,留连忘返于南溪。苏轼几首南溪诗作,既可证明当年南溪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也可进一步了解苏轼在凤翔为官三年的情怀和志向。

20世纪30年代的东湖北岸苏公祠 ——《老凤翔》

 1.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南溪得雪真无价 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 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 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 惊飞千片落寒条

 2.九月中曾题二小诗于南溪竹上,既而忘之,昨日再游,见而录之

(一)

湖上萧萧疏雨过 山头蔼蔼暮云横

陂塘水落荷将尽 城市人归虎欲行

(二)

谁谓江湖居     而为虎豹宅

焚山岂不能     爱此千竿碧

3.南溪有会景亭,处于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其名。予欲迁之少西,临断岸,西向可以远望,而力未暇。特为制名曰招隐。仍为诗以告来者,庶几迁之

飞檐临古道     高榜劝游人

未即令公隐     聊须濯路尘

茅茨分聚落     烟火傍城阁

林缺湖光漏     窗明野意新

居民惟白帽     过客漫朱轮

山好留归屐     风回落醉巾

他年谁改筑     旧制不须因

再到吾虽老     犹堪作坐宾

会景亭(旧时在城外南溪,今废)

注释:会景亭:今名会景堂。原在城外南溪。宋-苏轼迁之稍西,名“招隐”后废。清晚期重建东湖,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府傅世纬重修时,改名会景堂,1984年凤翔县人民政府整修一新,仍保持古朴典。

 4.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曰避世堂

忧恨溪堂浅      更穿修竹林

高人不畏虎      避世已无心

隐几颓如病      忘言兀似喑

茅茨追上古      冠盖谢当今

晓梦猿呼觉      秋怀鸟伴吟

暂来聊解带      屡去欲携衾

湖上行人绝      阶前暮霭深

应逢绿毛叟      扣户夜抽簪

(作于嘉祐八年十二月)

5.溪堂留题

三径萦回草树蒙 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 高阁连云似渚宫

残雪昭山光耿耿 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 飞入南山第几重

  (作于嘉祐八年十二月)

(三)青年苏轼在凤翔

凤翔是苏轼仕途的起步之地,大家都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的标杆,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符号性人物。要理解这种人物的最好方式是到他去过的地方走走,寻访他的足迹,所以说,凤翔南溪是研究苏轼文化不可空缺的小环节。

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年的苏轼在诗中描绘出的竹林、溪堂、朱桥、平湖、高阁、烟火、残雪、野鹤、暮鸦 、居民种稻……,一幅幅生气盎然的南溪自然景观,都已消失,但南溪几首诗给我们提供不少遐想空间。也可以看出青年苏轼热爱自然,拥抱自然的情怀。

27岁的苏轼,在凤翔做了很多好事,不仅留下卓著的政绩,如祈雨重农、礼孔崇儒、改善漕运、改革衙规、官榷予民、赈济灾害,还倡导官民,引泉水入古饮凤池,建亭植柳,辟为东湖,成休闲游览佳境等。非常受人纪念敬仰。还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弊端,写了不少策论。在凤翔成诗一百三十首,书法、绘画成就不凡。另一方面,他在凤翔也曾被长辈责怪,被上级责罚,在这过程中,磨砺出人生最初的光芒。这种刚直敢为的秉性影响一生。在南溪诗中有“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等句,是他化用了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和境界,表现他心系贫苦百姓,关心民生,喜民所喜,忧民所忧的思想品德和做官理念。

苏轼在凤翔的诗词,大致可分写景记游、民风民俗、政治讽刺三大类。在南溪诗中,将新建的茅堂定名“避世堂”、“招隐”等句,就表现了苏轼对官场现象的讽刺。

青年苏轼在南溪诗中有“喜此千竿碧”的句子,和苏轼一生喜欢观竹、写竹、画竹,以及后来“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竹”的爱好,形成苏轼“竹称君子”般的性格。

苏轼曾在诗中有“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的句子,想象出雄心勃勃的秦穆公,招贤纳士、广集人材、力精图治的治国方略,对年轻的苏轼启发很大。

最近听说凤翔县剧团排出了一部秦腔历史剧《苏轼平冤》,评审后将和广大凤翔父老观众见面。如果说,干年东湖一池秀水,滋养了凤翔千年文脉,那么这一部秦腔剧,它将是苏轼精神的千古传唱!

(李江华参与修改)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 苏轼被误读的诗之南溪小酌
凤翔县青年导游苏轼
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到底有多重要?
25岁刚参加工作的苏轼在陕西主持修建一个景区,证明搞旅游能青史留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二十六卷
敢问橐泉在何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