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胜、项羽为何都没能坐稳江山?同样的错误导致了他们的众叛亲离

本期话题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陈胜和项羽曾经先后成为号令天下的共主,可遗憾的是,他们都没能够稳坐江山,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便遭遇了失败。

仔细分析陈、项二人的失败原因,敌对方的打击与施压其实并不足以致他们的死命。同在这个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才是陈胜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虽然秦朝最终是在潜伏各地的游侠势力的撕扯与宰割下分崩离析了,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至少在陈胜、吴广点燃第一把反秦烽火之前,游侠仍只是被秦皇帝镇于地下的暗流涌动,并未公然泛滥,肆意横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控扼游侠与游士的努力仍然可以被视为取得了有限度的成功。但遗憾的是,随着西汉的建立,早年混迹江湖,烙印着游侠胎记的刘邦成了天下的新共主,秦始皇的那一点努力与成绩也就随之湮灭了。从建国伊始,西汉就陷入了一种近乎全民皆侠的癫狂中

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汉书·游侠传》

上至功臣、宗室与外戚,下到无职无爵的布衣平民,养客蓄士、权凌官门不但是他们司空见惯的行径,而且还居然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艳羡与称赞。把这种乱象放到西汉创建大一统政府的历史进程中去进行考察,不难发现,它对彼时的国体转型和国家观念的凝成,危害尤着。

在刘邦称帝建国前,虽然秦始皇也曾短暂地统一过中华版图,但这个统一更多地停留在政权建设与版图划分的意义上,至于被秦征服的六国遗民,他们心中其实并没有天下为一的归属感。

对秦始皇这个征服者,遗民们只是畏威而绝不怀德。一旦这位征服者寿终正寝,分裂的声音随即甚嚣尘上: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陈胜举义反秦,攻占陈县之后也打出了自己国号。此时的他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那就是他陈胜要建立的“张楚”政权究竟选择哪种国体。摆在面前的选项无非两个,一则效法秦始皇,建立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制国家。

从上引《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看,这个建国思路源于陈县当地豪强势力的首倡。所谓“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也就是要扶立陈胜为普天之下唯一的君王,其他统兵将领以及他们攻城略地的行动都必须被置于陈王的有效监控之下。

“监临诸将”实际上是秦朝的监军制度的延续。《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说:

(秦朝)无论京师部队、边防部队或者地方部队,根据其不同情况,分别派有护军都尉、监军使者、监御史等不同名号的监察官员,对部队行动实施监视。(中略)秦代军事领导体制的根本特点,就是皇帝对兵权的高度集中,(中略)这些制度的确立,表明我国自秦代开始,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队,从而发挥着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

——《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

如果这套监军制度在日后的反秦战争中被严格贯彻下去,那就意味着推翻秦朝之后,陈胜势必取代秦皇帝成为绝对的权力核心。这是六国遗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秦始皇还是亲身毁灭山东六国的威权,六国遗民尚自不服。陈胜一介无名戍卒,凭他在大泽乡登高一呼,就妄想天下云集响应,赢粮影从,这可能吗?!

因此,就在陈县豪杰提议贯彻监军制度,建立一个大一统集权政府的当时,来自梁地的名士张耳、陈余马上还击,对这一提议做出了言辞激烈的批驳:“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什么叫做“示天下私”呢?李鸿章在《泰西新史揽要序》中说:

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

——《泰西新史揽要序》

效法嬴秦,建立一个楚人主导的大一统集权政府,让天下各国都来捧着你楚人陈胜作皇帝,这就是私心作祟。言下之意,只有复立六国,重建分封,让楚人属楚,梁人归梁,才是大公无私的义举

所以张耳、陈余给陈胜的建议是,即刻重建山东六国的社稷。然后仿效当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故事,由各国推举首倡反秦的陈胜担任诸侯合纵的联盟长,联兵灭秦后形成一个分封制的国家联盟。按照这个建国思路,陈胜最终将成为西周天子那样的诸侯共主。

显然,周天子的权力无法与秦皇帝相提并论。因此陈胜否决了张耳、陈余的提议派出监军,押着各路将军的脖子摧城陷池,企图以此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但这一做法后来被证明不能奏效

张耳、陈余向陈胜提议北略赵地。陈胜为防二人有不臣之心,委任自己的亲信陈人武臣为统帅,降张耳、陈余为所属校尉,并且还指定监军使卲骚随军同行。可即便加了两道“保险”,这支远征军到达赵地之后还是脱离陈胜、割据称王了:

至邯郸,张耳、陈余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其厕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

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闲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武臣称王于赵,别人也都有样儿学样儿。韩广、魏咎、田儋先后竖起王旗,假借燕、魏、齐等故国的遗骸还魂重生。在张楚政权已经实际失去对各路诸侯的掌控能力的情况下,陈胜仍然死抱着大一统集权政府的理想不肯撒手,最终导致他被起义诸侯孤立,力不支秦而沦于失败。司马迁说: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史记·陈涉世家》

自公元前208年陈胜兵败身亡,直到公元前196年刘邦白马盟誓,在这长达22年的时间里,“重建大一统国家”成了政治家们口不能谈、手不能碰的禁忌,反对统一、重建分封被普遍承认为“政治正确”的观点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碧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闲,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史记·项羽本纪》

继陈胜之后最有可能图王问鼎的项羽和刘邦都在想方设法利用诸侯分封,争取将各路反秦义军整合到自己麾下。虽然项氏在范增的建议下占得了先机,但刘邦反客为主,成功地将项羽抹黑为破坏后秦朝时代天下分封秩序的罪人,却不能不说是他得以击败项羽,终结楚汉五年之争的重要原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

(汉王刘邦)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齐王曰:“天下何所归?”曰:“归汉。”

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与项王力西面击秦,约先入咸阳者王之。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汉之粟方船而下。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在楚汉战争陷入胶着的公元前203年,刘邦遣说客郦食其入齐,游说齐王田广右汉伐楚。郦食其为田广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数落了项羽的三大罪状:

其一,将入关灭秦的头号功臣刘邦贬于汉中,违背了当年楚怀王君臣关于“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其二,阴谋杀害楚怀王,窃据天下共主的地位;其三,重用项氏,排挤异姓。

把这三条罪状连起来一看,似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项氏独享的家天下,异姓诸侯在他的天下秩序当中注定是要遭到排挤乃至毫无容身之地的。郦食其把项羽描述成了第二个“示天下以私”的陈胜。那么,要保住自己的封地与王爵,齐王田广连同别的异姓诸侯除了支持项羽的敌人刘邦,没有别的选择了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中国军事史·秦代军事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秦赋后续:秦始皇到刘邦,二十余年间,因分封制而倒霉的人和事
巨鹿之战的艰难困守!
打不死的小强,天恒500士不服汉朝的底气从何而来?
项羽灭掉秦国以后,为何自己不称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诸侯?
熊心,没有雄心
秦末之际,山东六国纷纷复国,为何楚国成了天下共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