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寡妇门前是非多,那活寡妇呢?

图片来自网络

1

当单位的卡车将张大伯送回来的时候,张大婶已经在门口守了很久了。

看着丈夫从车上跳下来,她悬了两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里不住默念着“我的救世主啊,你总算是回来了”。

两年前,张大伯所在的铁路单位要援建伊拉克,帮助他们修当地的基础设施。80年代,还没有爆发海湾战争,伊拉克还很有钱。

张大伯作为单位经验丰富的钳工被选中,他心里高兴,这是大家抢着都想去的美差,出国一年顶在国内干好几年的,而且不光工资高,各方面待遇也不错。听之前去过的同事说,伊拉克就是自然环境差点,其他都能忍受。

张大伯心想,再差能比农村条件差,那种吃不饱饭,饿得昏天黑地的感觉没人比他体会的深刻。他要把握住这次机会,多赚些钱,争取把老家的房子盖了,让媳妇和孩子住上砖房。

要说,张大伯的媳妇真是不简单的女人,本来他们两口就已经两地分居,一个在单位工地,跟着施工项目全西北地跑,一个在农村老家种地,拉扯孩子,个把月才能见一次,有时在深山修铁路好几个月都回不来。但怎么说,一年到头也是能见着几次的,农忙也能请假回来,而且工资每月定时就能领到。可出国工作,中间是不能休假探亲的,工资也是回来后才给结清。

两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真的不断,她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如何过活?

张大伯没有想那么多,或者说生活没有给他们更多机会和选择。他们更憧憬两年后的日子,脱贫致富奔小康,彻底脱贫是要首要目标。

张大婶想得通,从小没爹的她知道,再苦的日子咬咬牙一定能过去。

农村人出远门没啥能带的,几大包家乡特产茯茶,还有张大婶拿手的炒面糊糊,这些混着发涩的碘性水质发酵和炒制而出的味道,能解乡愁。

张大伯出国的时候马上就是玉米秋收了,往年这个时候他自己会请假回家,顺便叫上几个城里同事回来,或者镇上没地的前战友来帮忙。所以,张大婶每年秋收的主要工作就是买上好酒好菜,招待好来帮忙的人。等玉米都掰回家,杆子都砍了捆成捆子拉到场坂码起来,大面上的活就完成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剥玉米皮。一颗颗玉米被他们剥得光溜溜,黄灿灿的颜色象征着丰收,那是每年他们最为开心的时候。

2

今年也不例外,张大伯走之前就给几个战友说好了,农忙时务必给自己家帮忙,他还叮嘱13岁的儿子要下地干活,10岁的女儿要学习扫地、烧锅,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家人要齐心协力。

张大伯的战友已经对他们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几亩地,都在哪,家里架子车在哪,镰刀在哪,不用分说,来的几个人一天就把活全干完了。张大婶一如既往买了肉、菜、小香槟酒给犒劳大家。

张大婶做的菜非常讲究,别人家饺子是煮的,她做的饺子是烫面蒸的,咬起来劲道十足,馅料饱满,荤素搭配协调,葱姜调料拿捏恰当,不多不少,不深不浅,恰是巧妙。一帮大老爷们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不敢多说话,生怕耽误功夫被人抢光了。

酒足饭饱,大家伙开始东拉西扯,什么“嫂子真是厉害啊”、“嫂子放农村可惜了”“嫂子到镇上开个食堂吧”、“嫂子咋看上张哥的,张哥配不上你啊”、“嫂子别种地了”......

每每这时,张大婶都是笑而不语,招呼大家喝好吃好,然后把他们一一送走。

不过,这些话,不光张大婶听到了,邻里周边人,还有从门口路过的村民也听到了。有些人听到就过去了,有些听到会发挥自己的想象,添加加醋地再讲述给更多人。

没过多久,村里就谣传张大婶跟那几个男人不正常,但没人在她面前说过。地里活那么多,哪有工夫扯是非。而张大伯那些帮忙的战友都不是闲人,帮完他家的秋收,人家还要忙乎自己的事情。

张大婶就更不说了,后院桐树下堆着的几亩地的玉米要拨,拨完等着队里打成粒的机器给拨粒。这还是个大工程,今年少了张大伯,他们孤儿寡母三人得好几天才能忙完。

张大婶原本是去找了自己的本家大嫂,希望她可以让她的几个儿子、儿媳妇给帮上一天忙,就一天就能解决她的大问题。当然,报偿是给他们管饭,以及给他们家干几天活。

本家大嫂人高马大,干活有一套,做饭有一套,说话更有一套。她光儿子就6个,能算得上是体力的孙子也有6个。她一只手拉着风箱,一只手填着秸秆,又站起身掀起锅盖,转了转锅里的大锅盔,用与她身形极不相称的温柔语调说:“我家20十几口人,十几亩地的庄家也没收完呢,你看我还不是一个人给这么多人做饭,哪有人帮啊”。

张大婶是聪明人,知道软言细语比刀子嘴更伤人。再看看案板上摞起来的厚锅盔,没再纠缠,说了句“那你先忙,我再想办法”转身就走了。

还没出大门,本家大嫂用刀剁锅盔的声音传来,夹杂着“本事大,就去找野男人给你干”,不偏不倚,飘到她耳朵里,语气里带着恨。

全村的女人大概对张大婶都有羡慕嫉妒恨,讲出身,张大婶的爹可是黄埔军校高材生,后来位居国民党中将。可惜,解放前两年被活抓,他拼死抵抗,誓要捍卫党国尊严,最后被判了枪毙。临死前,为了心愿,政府让他回家看望老母亲以及刚出生的女儿,也就是张大婶。

虎父无犬女,张大婶虽然没见过父亲,也没有受过他的养育之恩,但基因无法修改,骨子里的倔强与坚韧无法改变。

张大婶的妈是大户小姐,嫁给他爹前没过过苦日子,据说连饭都不会做。后来改嫁一个教书匠,才慢慢操持家务。

没吃过猪肉,听过猪哼唧,见过猪跑,有些知识和经历都会随着时光和境遇的转变发生变化。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走到路口,张大婶看到放学回来的儿子,满脸怒火,她走上前去搂着儿子往回走,儿子强忍泪水说:“妈,别去求她,他们只会拿我爸的钱。”张大婶没说话,点点头。

吃完饭,张大婶带着孩子开始拨玉米,她们说着笑着,手里一刻没停。等孩子们都累了,给他们收拾完进入梦想,张大婶又坐回原地继续干活。

据说过了12点,人不睡觉会很精神,而有些动物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比如猫头鹰。

大约是凌晨2点的样子,突然飞来一只大鸟,停到她家的桐树上。借着月色,张大婶瞅见了它大大的头,大大的身子,不觉有些怵。这种鸟不常见,听说只有要死人的地方才会出现。前几天听说前街的李家大妈快不行了,难道是......

张大婶不敢多想,心里有些害怕,手里也跟着忙乱起来,把拨的玉米棒子扔到玉米壳堆,玉米壳混到玉米棒子里。

再拨完这堆就睡觉去,她嘀咕着。

正在这时,“哈哈哈哈.......”,树上的发出人类一样让人惊恐的大笑,仿佛看到了幽灵,在于它对峙。

在夜色弥漫,四周死寂的时候,听着这样的叫声,张大婶浑身上下起鸡皮疙瘩,头发都会直立起来,想都没多想站起来立马跑回家,关好房门。

奇怪的是,等她进屋,那“不祥之鸟”就再未出声。惊魂未定,张大婶的双眼已被泪水模糊,差一点哭出声来。看到床上熟睡的孩子,才稍有克制。

或许是太累,躺床上一会她就睡着了。

第二天就听到李大妈半夜去世的消息。

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常把猫头鹰叫逐魂鸟、报丧鸟,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

3

此后经年,张大婶都忘不了那个笑声,但是她感谢那个让她恐惧的魔音,那是让她休息的下课铃声,是让她学会爱惜自己的劝诫。因为只有身体才是本钱,才能对抗日后遇到的每一个困境。

张大婶洁身自好,但家里大门敞开,总免不了有人进进出出,加上她有文化,同理心强,情商高,还有对财务比较清楚,村里人有些家长里短,搞不明白的计算,都喜欢问问她,找她分析分析。

世上就男人女人两种,女人去找张大婶,说多久都没啥,而且女人间互相说这话把手里的活就干了,嘻嘻哈哈,有说有笑,隔壁邻绅都听的见。跟男人呢,说话当然不能大声,更不能大声嬉笑,正如八经的事情谈完基本也就没话说了。可这男人呢,或许就是看着比人家的媳妇好,更别说张大婶这样善解人意又聪慧的,哪怕是坐那也好。

村里的文书就是这样的人,加上隔了没几家,他有事没事就爱往张大婶家跑,假借着问问题,一做就是几个小时,张大婶也不好赶他走,文书的媳妇也不敢管自己男人,就跟村里的妇女说自己丈夫大概是看上张大婶了,对她都不多看一眼。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村里人茶余饭后就开始议论文书和张大婶不干净,大白天在家里如何如何。连文书的小脚老娘都听不下去了,勒令儿子不许再去,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活寡妇更甚!”

文书不去了,挡不住其他人,村子里不乏与封建思想斗争的开化人,本家张老九就是一个。早年成份高,家里穷的叮当响,张快30了才找了北面山里的一个驼背姑娘,这姑娘不光驼背,大字不识,长得也是眯缝眼厚嘴唇,怎么看都让人喜欢不起来。据说,老九闭着眼跟媳妇同房了几次就下不去嘴了,两人早早就分居了,孩子也只有一个。

张老九不会像文书那样呆几个小时,他通常会问问张大婶家里是否需要去抹面,是否需要给牲口打料,晚上浇地是不是需要他帮忙。但张大婶从来没有接受过,她一一回复不需要,说儿子已经有力气,可以帮忙干活了。

张老九知道,他一问她一答,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互相有个看起来“冠冕堂皇”的借口。在张大婶去磨面的时候,张老九会假装刚好遇到,然后帮她把重重的小麦倒进机子里,然后收口收面收麦麸,再帮她拉回去。张大婶拦也拦不住,张老九会说都是本家,不要客气。

“都是本家”这话说得没错,前面提到的张大婶家的大嫂子可不这么看。农村人闲时没事干,嚼舌根是众多妇女喜欢的嘴皮子活动。墙根下,纳着鞋底子,一锥子一个眼,再一针戳进去,狠狠拉下线,千层底紧紧被扯到一起。

本家大嫂听着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张老九和张大婶的话,装着不相信的样子,肯定地否定她们的议论。但临了,她轻描淡写地说:“我就不信他们还能睡到一个炕上”。

没几天,村子里传言张大婶偷人,被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儿子发现了。她儿子把那个野汉子从家打出来,那个男人慌乱间就跳墙跑了。

这个传言得到了田大婶邻居的证实,她说早起倒尿盆子看见一个黑影从隔壁墙上一跃而过。

张大婶真的偷人了,真的偷人了,真的偷人了,还被他儿子抓到了,被他儿子抓到了......

全村都在议论,本家大嫂更是成为妖言惑众的带头人,这下信的人就更多了。村里的孩子还戏弄张大婶的儿子,说他妈是破鞋,气得他儿子用砖头打破了那个孩子的头。最后,张大婶领着儿子给人家赔钱赔礼赔不是。

对于自己的谣言,张大婶没有跟谁闹跟谁吵,当然,没人关心她,村里人更想知道那个野汉子到底是谁,是文书?是张老九?还是她们不知道但是熟悉的某某某?

好在快收麦子了,村子里很快就忙活起来。慢慢地,闲话就少了。

4

那些漫长的日子,张大婶和孩子默默忍受着,她躲着那些对她友好、殷勤的男人和女人,教孩子好好学习,考大学,跳出农门。自己也利用闲暇时间看书读报、种花。

再苦的日子,咬咬牙就过去了。

很多年以后,每每路过她们家,看到当时村里最时髦、但现在已荒废的二层楼,那是张大伯回国拿了两年薪水盖起来的房子,想到院子里粉粉的蔷薇花,盛开时香溢四邻的问道就扑鼻而来,美好的回忆也随之而来。

还有她家白色的牡丹,开的安静优雅,惹得我这个”爱花人”借着母亲和她说话的间隙,偷偷摘了插到我的小花瓶里。

当母亲领我和“赃物”去给她道歉时,张大婶又摘了一只红色的芍药给我,让我一并拿回去,说两只相得益彰,才不孤单。

很多年后,我和张大婶的儿子闲聊,话题引到女人的独立坚强,他讲了很多,也无意间透露给我,当年被他打走的野男人其实是张大婶本家大嫂的三儿子。

我瞬间理解,为什么他家里有任何事情他从不参与,即便本家叔叔伯伯去世他也不参加葬礼。对于一个孩子,儿时的阴影很难磨平。即便母亲隐忍了,他也无法克服内心的厌恶,无法忘却那种被别人玷污又无所声张的委屈,所以他拒绝迎合所谓的礼数。

我们感慨现在的社会真好,时代真好,不管男人女人都有更多的选择,只要不傻不笨,总有自己的一碗饭吃。

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苦,也会有结束的一天。

咬咬牙就过去了!

文字原创,如有雷同实属有幸。

文字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嫂子重病,老公让我给10万,我:不可能,除非我儿子回家!结局又爽又憋屈
散文:思长兄
902季 看到的未必真实
刘邦去大嫂家蹭饭,结果被赶出来,称帝后封了大嫂儿子一奇葩侯爵
【读者美刊】乡村的娘们儿(微型小说)|| 贾亮(2019第三期纸刊选稿)
姜新春:一辈子都在微笑的好嫂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