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向军:透视本质,有效答题——结合一则传记类阅读试题答学生问

刘向军

宋柯旭同学问:

    老师,我做这篇阅读的时候有点棘手,能不能给我点拨一下?

【建议】

    先读一下文章,再思考并明确表述后面的问题,最后比较后面的答案和答题指导。

【试题】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道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陆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张子静回忆说:“那是姊姊最后一次走进家门。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已经杳无音讯。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自己,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我替报馆写稿就好。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l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是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摘自《搜狗百科》)

l  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虽然她日后能在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弟。她的神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摘自余斌《张爱玲传》)

l  炎樱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的同学,年轻时候的炎樱性格开朗浪漫,是张爱玲的挚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B.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C.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

D.张爱玲能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

E.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

(2)文章第1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为什么一再辍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张爱玲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对此持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本及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题指导】

这篇关于张爱玲的传记类阅读材料节选得不好,远达不到高考选文的水准。所编的四道题质量也差,表述题答案也不好。做这种质量的试题,倒是可以抱着批判的眼光来审题、答题,不必太在意得分。真正的好题还是高考真题。

【关于第一小题】

做五选二的试题,要掌握这样的基本规律:有两个选项是有“硬伤”的,即绝对是错的;有一项是有“瑕疵”的,即似是而非、理解牵强的,给一分;有两项是正确的,但一项给3分,一项给2分。给3分者是因为该选项含金量更高一些,一般来说这样的选项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就全文、主旨、传主精神、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概括。给2分者,是因为该选项含金量较低,一般来说这样的选项就是文章的某段、某个局部进行的分析、概括。

命题规律可以简洁地总结为:

传记阅读五选二,两错一差两正确。

关乎全局给三分,关乎局部给二分。

对照第一小题的各选项可以发现,它们大体上符合属于上面的情况。

做此类题必须细心,认真地和原文做比照。如果此类题经常出错的话,那么社科文和文言文的选择题也会容易出错,因为此类题的命题和答题规律是极相似的。

答题规律可以总结为:

盯着某一选项,划分选项词语;

锁定相关文本,逐词逐词比照。

凡是错误的或不恰当的选项,并非整个选项的两三行话都说错了,而几乎总是其中的某一个词语出错了,它和原文的相关表述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正因为是选项中的某一个细微的地方有错,所以不细心的话就难以发现。而这也正是命题人费尽心机编题设陷阱以淘汰一半考生的惯用手法。

E中的“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一句,有这样几个核心词语:“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做题时,就要咬住这几个词语比照原文思考:是对“材料”“增强了”吗?是“真实性”吗?有“新颖性”吗?显然,张爱玲应该确实有这个弟弟,这是真的,没错;弟弟真实,真实地写弟弟也就是在真实地写张爱玲,没错。而“新颖性”却实在牵强,无非是实打实地讲了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这分析为是有“新颖性”,那鉴赏的眼光和水准也太低了。故给一分。

如A中“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这个说法在原文中好像确实有,几乎是一字不差。但此时要小心,“她认为”这三个字却与原文不符,那原本只是作者的一个推测,而不是张爱玲当时就那样设计了自己的人生。“她认为”的表述绝对是错了。这种错误叫作“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这也是命题人爱用的挖陷阱法,而且正因为选项和文本太相似,对考生就格外地有迷惑性。

如C中的“因为疼钱”,这个表述与原文“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的表述极相似,但是,“逐词逐词比照”一下就发现,原文是作者的一个推测“可能不是心疼钱”,言下之意,张廷重完全也可能有“心疼钱”的成分。但是,要注意,这一切都只是“可能”,而不是肯定。选项中表述成“因为疼钱而沉默”,就变成了“必然”“肯定”“绝对”的语意,而且完全抛弃了文本中避免“尴尬”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确实是错了。这种错误叫作偷换“或然”为“必然”。

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一些命题陷阱的名称类型有助于自己在答题时冷静的做出判断。不过,也不必死记它们,总之是有错误的选项,一定是某个细微的地方与文本有了偏差,亮开火眼金睛,冷静理智判断,咬文嚼字,细心比照,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上面分析了这么多,只是还原了一下答题时那些看不见的真实的思维活动流程。你会发现,高考这类选择题,与数学题相似,讲究高度精准,有时会精准到一个字,一字之差有时就可能导致选项出了问题。而考生的思考、比照、推断过程,类似于数学计算中的一个个步骤,只不过没有在草纸上写出来而已。

【关于第二小题】

记住这条命题规律:现代文阅读,经常会对第一段、最后一段或中间的关联段来编题。而回答这类题有着高度相同的规律,因为,这原本就是一切文学作品共同的写作规律。

考生有时答题不得分、得低分,绝大多数情况是不知道命题人到底想让答什么,而不是对文章真的就不理解。也因此,考试后看参考答案时常常会苦笑:哇,原来这就算答案?!所以,掌握一些审题、答题规律是很有必要的,而这些规律也是很简单、很有限的一些。

凡问首段“在内容上……有何作用”的题,一定得这么答:1.本段自身的内容(思想、情感)是啥;2.本段内容对文章标题内容有啥影响;3.本段内容对下文内容有啥影响;4.本段内容对文章表达效果和读者阅读有啥影响。要注意:内容指的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凡问首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的题,一定得这么答:1.首段对标题的作用(承题、破题、点题);2.首段对下文的作用(引领、总说)。

针对首段的命题都得这么回答。按照这样的规律来回答题,你会发现,你比参考答案回答得更好。高考参考答案之所以经常说“答出其中的三点”如何如何,“考生言之有理”如何如何,正是因为此类题在回答时其实可以有更全面的回答角度,考生不必答得太全面。而平时的考试,正因为答案太机械,老师评卷更机械,弄得考生摸不着北,不知道该如何做答了。

就此题而言,关于“内容”的参考答案不好:一是“运用形象的比喻”不必答,更不能作为评分点,因为命题并没有问是如何表达内容的;二是没有明确回答首段内容的作用(当然是对下文、对标题、对传主、对读者)。

此问可以这样答:第一段写了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和作为时代先锋的“列车员”的两种人生(第一段本身内容),为下文赞美张爱玲做了铺垫(第一段内容对下文、传主的作用),对人生的深刻概括给读者以启迪(第一段内容对读者的作用)。

此文的标题应该是编题者自己加上去的,实在不是个好标题。这个标题与第一段的内容本身上就有矛盾。如果说张爱玲只是“为生存”而写作的话,就与时代“先锋”“引领”者的评价不吻合。

【关于第三小题】

这种6分题,一般回答的规律是:一定至少分为互不雷同的三点来作答,力争答全面,每点2分;一定要结合文本来作答,不要乱发挥;一定要结合文本来“简要分析”,不能说空话。

【关于第四小题】

目前全国卷高考此类题很有争议,几乎成了最臭的一道题:本来的命题用意是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考生各抒己见,而在高考参考答案尤其在高考评卷中实质上成了假开放,答案几乎必须严格限定在文本中去摘引、组合。有时,高考评卷中会加一句“考生言之有理亦可”,这算是相当仁慈的评卷规定了,但在实际评卷中,很难有哪个评卷者能把握好“言之有理亦可”的标准,评卷者还是会结合文本、紧扣参考答案来“酌情给分”的。否则,评卷也就没个准了。

此题也不例外。

因此,对题干中所谓的“你对此持什么态度”、“自己的看法”之类的话,考生不要当真,别太把“你自己”当回事,考生必须得答“作者”是什么态度、什么看法。

考生对题干中所谓的“联系现实”也不要太当真,区区8分的试题,能怎么去联系现实呢?60分的大作文,那才是让考生真正联系现实的用武之地;而且,即便是大作文,评卷者也得制定不少评判细则,力求用一把尺子来公平地衡量考生的水平呢。因此,考生必须得“联系文本”、“结合文本”来作答,顶多轻轻地提一句“现实”:XXX传主的精神对当代青年很有启发意义。

2015.9.12

【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E“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欠妥,没有“新颖性”。A“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错,这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张爱玲认为。C“因为疼钱”错,与原文“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不符)

(2)①内容:文章第一段运用形象的比喻,表面上写了乘客与列车员的不同,实际上是高度赞扬了张爱玲;②结构:引出下文。(每点3分)

(3)①母亲到新加坡杳无音信,没有了母亲的学费支持。②姑姑因为投资失败,而生活拮据,无法供给她的生活费和学费。③与父亲闹僵,发誓离开父亲,自尊使她难以向父亲开口。④不愿给姑姑增加负担。(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①自尊心过强。张爱玲因为后母而与父亲闹僵,毅然逃离家庭,在学费无着落的情况下也难以放下自尊。②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境遇困窘的情况下,仍然追求不止。③勇于挑战困难。在母亲去新加坡杳无音信,学费无果的情况下,自己勇于承担,也不给姑姑增添负担。④打破旧的藩篱,勇于做新的知识女性。张爱玲受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决定走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⑤倔强内向,孤傲不群。张爱玲虽然与炎樱形影不离,但是,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结合材料,答出3点,并分析,即可酌情给分)

2015.9.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鸿章为何将22岁的女儿许配给41岁罪官?
张爱玲的上海--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悲剧:带给子女无尽伤痛的父亲
【来稿选粹】赵彦红|寻访她的城
百年诞辰 | 张爱玲:旧事凄凉不可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