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案##

​一 头晕

1.融某,男,61岁。患头晕病史三年之久,近年来自觉左太阳穴处如虫蚁爬行状,左侧肢体麻木不仁,经多方医治无效。脉浮大无力,舌苔薄白

生黄芪40克 桂枝12克 生姜12克 白芍12克 大枣7枚 六剂。

服药后头晕明显好转,太阳穴处虫蚁爬行感消失,肢体麻木亦减轻。乃改用黄芪为50克,另加当归10克,再进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三个月后追访,未见反复。

(足厥阴肝经上达颠顶,肝开窍于目,故肝血不足,不能濡养,则头晕眼花,即血中的营养物质不够。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则肢体无力,运动失灵,手足震颤,肌肤麻木,拒挛抽搐,屈伸不利。部分身体出现血虚证状,一定是血管堵塞了。脉无力,表心阳虚,阳虚寒凝,血不养筋,头目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散寒,益气活血。)

  2.颈性眩晕  《四川中医》(1993,5:26):某女,67岁。患者于5月前晨起突发头晕目眩,约半小时后自行缓解,以后每于劳累后发生短暂性眩晕。现症:头晕目眩.头枕隐痛,颈项酸痛,上肢麻木,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疲乏无力,舌质淡,舌尖边多紫斑,苔薄白。颈椎正侧位片示:第5、6颈椎体前缘唇样变。脑血流图示:枕乳导联两侧波幅不对称。诊断为颈性眩晕。证属气虚血瘀。治宗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丹参、葛根、川芎,每日工剂煎服,服6剂后,症状减轻,继服6剂,诸症均失。复查脑血流图已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头晕目眩:血虚不能濡养,或血液中的氧气,营养物质不足,代谢不完全产物堆积。头枕隐痛,颈项酸痛:血虚,颈项部毛细血管,肌肉痉挛,以减少氧气,营养物质的消耗,稍微转动,引起疼痛。恶心呕吐,血虚生成不完全代谢产物,胸闷气短,血虚不能完全带走二氧化碳。疲乏无力:血虚带给肌肉细胞的氧气,营养物质少。)

    二 血痹  

1.《四川中医》(1983,5:27):刘某。患四肢麻木1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l:与维生素B,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

继之无效。症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十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四肢麻木:血虚,不能养肌肤,筋膜,神经。仅仅四肢麻木,肯定四肢血管有堵塞。懒言,疲乏无力为静,阴证,即阳虚。)

(阳虚寒凝,气血不能濡养筋膜,肢体发麻。)

        2. 李某,男,49岁。一年多前,患者开始发现四肢感觉逐渐迟钝,慢慢发展为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如踏棉花,伴见腰痛,腹部拘紧如有束带。经CT检查,发现C2~C6椎管狭窄,确诊为脊髓9,进六剂后,患者两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搀扶而来就诊。在上方基础上加木瓜10克,另开:泽泻15克,白术10克,以利水湿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约四十余剂,上述症状全部消退,恢复正常工作。半年后来信致谢,病情一直没有复发。

(功能不行,即气虚,就会有阴邪物质产生,堵塞脉道,引起气血不足,不能养筋,则发麻。 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强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稳,头重脚轻:  均为血虚之证。)


1.4痹证

刘某,女,35岁,2016年10月20日初诊。半月前秋收时汗后淋雨出现周身疼痛,当时未在意,之后疼痛渐重,化验类风湿因子、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及血沉未见异常,自服天麻丸等中成药效果不显,遂求治于中医。患者症见:周身疼痛,畏寒,恶风,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


(周身疼痛,周身阳气不足,阴寒盛,痹阻经脉,不通则痛。怕冷,阳气不足。恶风,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气,治疗营卫不和,脉细涩表有淤血)


辨证:风寒阻络,营卫失和。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防风10g。6剂,日1剂水煎服。6日后复诊疼痛有所缓解,继续服用10剂,诸证消失而停药。


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风寒湿外袭)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往往以肌肉、关节的疼痛、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该患汗后肌疏,复又淋雨,风寒之邪外袭,痹阻经络而全身疼痛,畏寒、恶风乃营卫不和之象。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散寒,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倍生姜加黄芪,可以走表祛邪,益卫固表,加防风以增其祛风散寒之用。


(防风:气温,味甘辛,无毒,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行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也。以气味能泻气,以体用能疗风,何者?盖此剂气温而浮,故能去在表风热,亦能疗肢节拘疼。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能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

  三 胸痹  

     

1.胸痹

       安某,女,71岁,2017年3月19日初诊。患者2016年三月初晨练慢跑时,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呈压迫状,遂至县医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治疗半月,症状缓解出院。近1周又觉心前区闷痛,劳累后加重,自服改善心肌供血药物,效果不明显,遂求治于中医。目前患者症见:心前区闷痛,乏力,心悸,畏寒肢冷,无口干口苦,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阳虚寒凝,血脉不通,不通则痛。)

(心脏缺血,缺氧,故闷痛。心功能差,打出血少,不能供给肌肉细胞血氧,营养物质,故乏力,肝肠得血少,产热减少,故怕冷肢冷。)

(乏力为气虚,心痛,畏寒肢冷为心阳虚不能温煦,心前区闷痛为心阳虚,阴寒内盛,痹阻心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即不能行血养心。口干口渴为阳明病,口苦为少阳表。舌质紫暗,脉细涩为有淤血,血滞。而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病机为气虚血滞,营卫不和,外感风邪。功能行痹通阳。)

(桂枝温经散寒,使经脉里堵塞的凝聚的寒邪物质散开,黄芪益脾气活血,将这些物质运化掉,通过血液循环排出体外。芍药凉血,活血化瘀,大枣补脾气,补血,生姜化掉血管外的渗透压物质,使水分回到血管,并将血液向体表分布。)


辨证:心阳不振,阴寒凝聚,心脉痹阻,血行不利。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甘草5g。5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适寒温、调情志。5日后复诊,诸证缓解。后以初诊方加减服用15剂,诸证不显而停药。


(心前区闷痛,乏力,畏寒肢冷为心阳不振。心阳不振 ,阴寒内盛,寒凝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心闷痛。     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说明血行不利,心脉痹阻。因甘草有补心气的作用,故用甘草。)


按:胸痹之病,是由于心气心血不足,阴寒、痰浊(缺血缺氧引起的代谢的中间产物)、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脉络痹阻而出现胸痛、背痛,或者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等为特征的常见心胸病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言本虚,阴弦言标实,阳微阴弦,即心之阴阳气血虚损,邪气郁阻脉络。患者为老年女性,畏寒肢冷而无口干口苦,阳气心血之不足可知。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益气(化掉心脏的中间产物),桂枝通阳祛邪,芍药养营,生姜、大枣温通卫阳,调和营卫,共奏通阳行痹之功。正如清·陈念祖《金匮方歌括》所说:“此即桂枝汤去甘草之缓,加黄芪之强有力者,于气分中调其血,更妙倍用生姜以宣发其气,气行则血不滞而痹除,此夫倡妇随之理也。”此外,若胸痹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又兼瘀血之象明显者,本方又可与桂枝茯苓丸合方。


(黄芪益气,生血活血,有利于心痹缺血。桂枝补阳,温通经脉,祛邪。芍药补血活血,收引。大枣补血补气,生姜补气,发散)


(黄芪益气:1.补卫气,把血液向体表分布。2.补脾气,把身体任何部位包括,脾,即胃肠,心脏的水谷,中间产物化为水谷精气,被血管吸收掉,即为活血。桂枝,温经散寒,即增加动脉血。)

     2.《天津中医》(1986,3:18):某女,5岁。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薤白、附子,共服30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3.冠心病心绞痛

        严某,女,49岁,1999年10月14日诊。在胸心前区疼痛,间或刺痛,活动及情志变动时加剧3年,曾做心电图多次及彩超、血液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曾服中西药未效,症状无减轻,心电图未见改善。刻下心前区隐痛,甚则刺痛,活动后加剧,伴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眩晕,自汗便溏,舌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缓

(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眩晕:均为血虚之像。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为脾气虚。自汗,卫阳不足,不能固摄。营卫不和。脉沉缓,里有停水。心前区隐痛,甚则刺痛,心有淤血,血滞)




(冠状动脉被堵塞,心肌缺血,氧,营养物质,代谢不完全,产生大量中间产物,不能被血管运走,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隐痛属血管痉挛,刺痛属淤血,疮痈肿痛。心肌缺血,功能变差,输出血减少,肌肉细胞,神经系统缺血缺氧,功能低下,所以神疲乏力。活动,肌肉细胞需血量增加,造成心脏跳动剧烈,生成中间产物增加,刺激神经末梢,疼痛加剧。心输出血少,不能养脑,故眩晕。心脏剧烈运动,水液代谢加快,故汗出。胃肠缺血,功能衰竭,故便溏。)

       证属心阳不足、瘀阻心脉,治宜温阳益气、通脉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9g,生姜8g,大枣7枚,薤白9g,半夏12g,丹参20g,细辛3g,寄生30g,吴萸5g,黄精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诸症减轻,左胸痛亦减,舌脉同前,再服7剂,症状明显减轻,仅在活动后左胸轻度疼痛;复查心电图,提示好转,T波正常。即随证以上方稍有出入服药1个月,复查心电图正常,血脂亦降至正常范围。改服逍遥丸合复方丹参片及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半未见复发。




(阳为功能,阴为物质。心阳不足,产生阴邪,堵塞脉道)




(黄精:气阴双补,肺脾肾兼治,偏于补阴。山药:气阴双补,肺脾肾兼治,略兼涩性,偏于补气。)

按:本例为胸痹心痛,虽有阴阳寒热虚实之分,但总以心之阳气亏虚不运为多见。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以阳气为先,非以血脉为先。欲通心血管之瘀塞,必辛温通阳为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从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入手,则能使心之阳气通达,血脉流通,诸症自除,病告痊愈。


    四中风后遗症  

1.   \u003C四川中医}(1983,5:27):一老妪,症见右半身瘫痪,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工5剂,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4年后追访,终未再发:

(右半身瘫痪,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 :可认为气血完全痹阻,经络不通。治以温经散寒,益气活血,通脉。右半身自汗出:血虚,血中氧气营养物质少,代谢低,水液参与代谢的少,出汗为拍出多余水分。)

2.中风后遗症

王某,男,65岁,2017年3月28日初诊。患者患高血压病10年余,3月前因过劳突然出现右侧肢体瘫痪,急于县医院行头部CT检查诊为脑梗死,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遗留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治疗,求诊于中医。患者症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上、下肢肌力2级,伴见右侧肢体麻木,乏力,言语不清,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右侧肢体麻木,气血滞于肢体肌肤表面。乏力为气虚,脉细涩为血滞)

辨证:气虚血瘀,血脉痹阻。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5g,川芎10g,牛膝10g,天麻10g。7剂,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功能锻炼。7剂后自觉右侧肢体麻木有所减轻。后以初诊方加减,连服15剂后,右侧肢体活动较前好转,麻木不显,言语较前清晰。又断续服30剂后,右侧肢体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上、下肢肌力4级,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言语较清。


按: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多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所致。该患年老体虚,复因劳倦因伤,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痹阻而发为中风。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养血和血,温阳能脉,川芎、牛膝化瘀通络,天麻平肝熄风祛痰以治其言语不清。临床上,本方应与补阳还五汤相鉴别,前者治在温补、温通,而后者治在补气以行血。



1.3心悸


徐某,女,56岁,2017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近一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乏力,劳累及休息欠佳时加重。心电图检查示偶发室性早搏。住院用药后症状有所减轻。患者半月前因家事操劳,使心悸症状加重,遂来求诊于中医。患者症见:心悸,乏力,气短,面色无华,身体消瘦,畏寒,肢冷,舌淡紫,苔薄白,脉结代


(乏力,气短,心悸为心气虚。气虚,不能推血上行于面,故面色无华,脾气虚不能运化,故削瘦。畏寒肢冷为阳虚。结合心悸,则为心阳虚。舌淡紫,为有淤血,即血滞。)


辨证:心血亏虚,阳气不足,血行不利。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g。7剂,日1剂,水煎服。7日后复诊,心悸、乏力诸证缓解。续服7剂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阳虚衰、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本案患者乃气血两虚、心阳不振、血行不利所致。心阳不振,鼓动乏力,心脉不利故见心悸,气血不足,血虚失养故见乏力、气短、畏寒,舌淡紫、脉结代亦为血行不利之象。黄芪桂枝五物汤用黄芪补气生血,鼓舞卫气以畅血行,桂枝通阳,芍药和血,姜枣调和营卫,且生姜辛散,可增强桂枝温煦之力,又可增强桂枝通脉之力。诸药合用,通过补气方法来和血通脉,温助阳气,故服用14剂而诸证皆失。


五.肩周炎


  樊某,男,48岁。患肩周炎、颈椎骨质增生1年余,经多方医治,疗效不显,近2月来症状加重,前来就诊。现症:左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取左侧卧位,经常被痛醒。察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不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此乃肺气虚,卫外不固,复受风寒之邪,寒凝血滞。治宜黄芪桂枝五物汤。处方:黄芪3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大枣15枚,生姜12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4剂后疼痛减轻,亦能入睡。仍用原方加当归12克,鸡血藤12克,再进10剂。复诊,臂已不痛,活动基本正常,守方再服10剂巩固疗效。


(左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血虚,不能养肌肉,筋膜。脉细,也说明血虚。)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寒邪。寒性收引,寒邪阻滞肩臂部经脉,气虚血滞,故肩臂疼痛,活动受限。夜间阴寒更盛,是以入夜疼痛加重。黄芪桂枝五物汤中重用黄芪补肺益气,辅以桂枝散寒通络,赤芍活血止痛,佐以姜、枣散寒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凑益气散寒,和营通络止痛之功,故收效甚捷。


 马建国 张向峰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2.刘某,女,53岁,2010年11月15日初诊。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3个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予伸筋丹、小活络丸、独一味、芬必得、布洛芬等中西药物交替内服,及针灸、按摩、热敷、理疗、膏药贴敷,收效不著。右肩关节仍痛较重,遇风寒尤甚。查见右上肢外展后伸上举均受限制,肩峰及肩前部压痛明显。患者体质瘦弱,自述抗寒力差,热则体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据症辨属:形体虚弱,抗寒力差,卫阳不固,风寒之邪痹着于肩关节所致治宜补气血助阳、祛寒通络,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桂枝15克,姜黄15克,羌活10克,伸筋草10克,红花10克,威灵仙10克,没药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第三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肩关节。二诊:服药10剂后肩关节疼痛大减,并觉有温热感,活动后较前轻松,余症俱轻。原方黄芪、白芍减为20克,桂枝、姜黄减为12克,复服10剂后,诸症消失,右肩关节活动正常。


本例辨证属气血虚弱,抗寒力差,寒邪痹着于肩关节所发。故用《金匮要略》中补气血通阳行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黄芪甘性温,功可补气升阳;当归甘辛温,功可补血活血止痛;白芍味苦酸,功可补血缓急止痛;桂枝甘辛温,功可温经散寒止痛;姜黄辛温,功可活血通经止痛;羌活辛苦温,功可散寒通痹止痛;伸筋草辛温祛风通络为其所长;红花辛温,可活血通经止痛;威灵仙辛咸温,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没药苦辛平,可活血止痛,诸药互用,共奏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六.慢性痛风

       1.唐某,男,49岁,2002年4月17日诊。自诉患痛风6年余,右拇趾跖趾关节有痛风结石如黄豆大,皮肤暗斑。近1年来跖、趾、踝、膝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服秋水仙碱缓解一时,偶服别嘌呤醇,但有身体不良反应而难以坚持,血尿酸在463~524umol/L,易感冒。刻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恶寒身痛,膝踝关节活动受限,神疲乏力,舌苔薄白微腻,舌淡紫有瘀斑,脉弦无力


(易感冒,怕冷,卫阳不足不能温煦,抗邪。肝主筋,肾主骨,腰膝为骨筋密集之地,故肝肾虚,即精血不足,会有腰膝酸软,肝血不足不能上养头木耳,故眩晕耳鸣。怕冷,苔白腻,为肾阳虚。神疲乏力为脾气虚。舌淡紫有瘀斑,表血滞有淤血。脉弦主痛,脉无力表阳气虚,此案符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气虚血滞,营卫不足的病机。)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外袭,痹阻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诊为痛风慢性期,属脾肾阳虚、肝肾不足、营卫失调,治宜温阳益气、调补肝肾、化痰祛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g,桂枝、独活、南星各10g,白芍20g,当归、川芎各15g,地龙8g,大枣5枚,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劳累。1周后复诊,关节疼痛消失,余症减轻,照上方随证稍有进退,服药20余剂,除痛风石外,余症消失,查血尿酸367umol/L,随访1年未见复发。


(南星:1.燥湿化痰,2.息风止痉。地龙:1.息风止痉,不强;2.清热定惊,用于癫痫癫狂。3.现在主要用于,祛风湿通络,治疗中风后遗症,麻木偏瘫,口眼歪斜,或风湿痹病。)


按:痛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或谓历节,其形成皆因体虚。《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痛风病久,气血周流不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肌肤则瘀暗、硬结,或痛风石形成。本病以肝脾肾亏虚为本,经脉气血闭阻为标,慢性期缓则治其本,在补虚的基础上通经络,调营卫,宣痹阻,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益气,使气血流通,营卫复常,寓通于补,故能取效。但饮食调摄在痛风慢性期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应告诫患者限制饮食中嘌呤含量,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及海鲜、豆类、发酵食物,并需戒烟酒,防止肥胖,以协助治疗。


七.胃溃疡  

        王某,男,47岁,2003年3月22日初诊。自诉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反酸2年,饥饿时加重,一度大便柏油样,曾经胃镜等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平素易感冒,有烟酒嗜好,饮食不当症状加重,用中西药治疗少效。刻下胃脘部痛,饥饿时明显,喜温按,大便溏,恶寒肢冷,头目眩晕,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弦缓。本院胃镜复查仍提示胃溃疡改变


(喜温按,说明胃脘部阳气不足。大便溏,恶寒肢冷,脾阳虚,不能运化,脾气不升,脾气向下则大便溏。舌质淡暗有齿痕,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脉弦主痛,缓主脾胃虚弱。)


证属脾胃虚寒、营卫失调,治宜温阳健脾。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20g,桂枝、半夏、白术各10g,白芍、白芨、枳壳、当归各15g,陈皮、川楝子、炒蒲黄各9g,大枣7枚,甘草8g,干姜3g,云苓12g,山药30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疼痛消失,诸症减轻,再服药2周,诸症消失,精神好转,潜血试验阴性。以上方稍有进退服药2个月,告愈,复查胃镜,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随访2年半未见复发。


(白芨:收敛止血,主要用于肺胃出血。也可用于外部出血。生肌。蒲黄:止血,活血,利尿通淋,主要用于胸腹部出血。增强子宫收缩。)


按:消化性溃疡与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胃虚弱有关,久则营卫失调,瘀血痰湿内阻,伤及血分。本证属虚寒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虚通阳调营卫,配用理血调气、生肌止血之品,能标本兼治而取效。



八.慢性肾盂肾炎


马某,女,39岁,2003年11月12日诊。患慢性肾炎5年,每因外感或过劳而发。小便频数,夜间为甚,尿急无痛感,间服中西药,未能控制。刻下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少腹拘急,下肢轻度浮肿,晨起眼睑微肿,大便溏薄,头晕目眩,纳差腹胀,舌苔薄白而腻,舌质淡红,脉沉弦或滑细。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少许


(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为阳气虚。大便溏薄,头晕目眩,纳差腹胀,为脾阳虚。浮肿为脾肾阳虚。脉沉弦,里有停水)


证属脾肾阳虚、痰瘀交阻、水湿内停,治宜温阳化气、化瘀通脉、利尿除湿。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9g,大枣7枚,制附片9g(先煎),山萸肉、益智仁、怀牛膝、丹皮各15g,泽泻、石苇各20g,丹参20g,赤芍30g,生熟地各12g。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诸症减轻,续服20剂,诸症悉除,再隔日服1剂,共服10剂以巩固疗效,尿检多次均在正常范围,随访1年未发。


按:本例迁延日久,本虚标实,心阳不振,脾阳不适,肾气不化,湿邪内阻,诸症丛生。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温阳益气,和营通痹,托实表里,驱邪外出,故能切中病机而取效并杜绝其复发。


九.痔疾术后尿潴留  


谢某,女,60岁,于2003年10月19日因混合痔出血,行内扎外切术,术后3小时自觉有尿意,但未能排出,伴腹胀嗳气,呕恶时作,神疲乏力,肛门无排气。因伤口疼痛而给止痛剂,痛减但小便仍未排。次日晨少腹胀痛明显,面色苍白,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弱


证属气血虚弱、膀胱气化不利、湿浊痹阻,治宜通阳化气、益气利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桂枝9g,白芍30g,茯苓20g,泽泻20g,乌药9g,生姜8g,大枣7枚,杏仁12g,甘草梢9g,大黄6g。服药1剂小便始通,再进3剂诸症消失,未再出现尿潴留。因其年高术后,故以金匮肾气丸巩固调理1个月。


按:膀胱与大肠同属下焦,经络相贯。肛肠疾患术后,因疼痛而反射性引起膀胱运动异常,加之肺与大肠相表里,年高之人肺肾先虚,致肺之清肃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导致癃闭发生。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阳化气为主,营卫通畅,气机复常,则腑通便利,故能1剂而效。


十.过敏性鼻炎


  1.张某,女,40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两个月前因感冒受复发,经服西药治疗,诸症俱减,但鼻塞流涕、恶风如故。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无力。此乃肺气虚寒,营卫失和之证。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生姜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4剂后,症状减轻,效不更方,仍用原方8剂,恶风、鼻塞流涕尽除。予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巩固疗效。


  肺开窍于鼻,主气属卫。肺气不足、卫外不固、鼻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微恶风寒,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肺固表,温阳散寒,使肺气足、寒气散、营卫和,诸症自愈。


2.过敏性鼻炎

       黄某,男,22岁,1999年10月27日诊。患过敏性鼻炎4年余,每于清晨起床即发鼻痒,继而喷嚏频作,鼻塞不通,或流清涕,片刻后缓解,发作时头微汗或头痛。平素易感冒,经专科检查诊为过敏性鼻炎,服中西药无效,转来诊治。刻下面色萎黄,恶寒头痛,时有呕恶,腹胀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缓


(头微汗,营卫不和,或卫阳不足,不能固摄。易感冒,卫阳不足,不能抗邪。怕冷,卫阳不足,不能温煦。恶寒头痛,时有呕恶,腹胀纳差,舌苔薄白,脉浮缓。为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血虚。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芪发散卫气于体表,固表止汗。鼻子实,流清鼻涕,也可看作营卫不和)


(脉浮,说明身体气血已在表。脾胃气血不足,故出现证状:时有呕恶,腹胀纳差。用黄芪补卫气;桂枝发散风寒;芍药敛阴止汗,合营补血;大枣,白术补脾气;生姜温中止呕。)

(也可认为:血管堵塞,静脉血不能回流,在鼻腔充血,水肿,由于缺氧,血管外不完全代谢,产生中间产物,形成渗透压,导致大量清鼻涕流出。)


证属卫阳不固,外受风寒,肺窍不利,治宜温阳固表,调和营卫,宣通肺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20g,桂枝、白芍、生姜、白术、防风、苍耳子各10g,辛夷花9g(包煎),杏仁15g,大枣5枚,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五剂后诸症减轻,以上方随证稍有出入,服药1个月,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过敏性鼻炎迁延日久,阳气益虚,卫阳不固,故平素易感冒,今外感风寒,营卫失调,肺气虚弱而发作频繁。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标本同治,则肺气复,卫阳固,风寒除,营卫调,病告愈。


十一.自汗


张某,女,40岁,2017年2月15日初诊。病人2016年12月份因小腿骨折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出现自汗,时发时止。自服止汗类中成药,效果不显,遂来求诊于中医。患者症见:自汗,动则尤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畏寒,眠差,胃纳欠佳,大便时溏,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自汗,营卫不和,或卫气不足,不能固摄。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为气虚不能推血上行于面,不能行血养身。畏寒,为阳气不足。胃纳欠佳,大便时溏,脾虚不能运化,脾气向下。综合二者,为脾阳虚。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为阳虚,血虚。桂枝汤治疗自汗,加黄芪固表止汗,加强疗效。)


(案1为心肌缺血,案2为,肌表,胃肠缺血。)


(脉细弱无力,大便时溏:说明胃肠道缺血,胃肠道血管,肌肉痉挛,消耗氧,营养物质减少。肠道内消化的物质不能被毛细血管吸收,只能腹泻排出。腹泻,肠蠕动加快,水液代谢加快,故自汗。)

(脉细弱无力:为阳虚,血虚,即参与循环的血液少。血虚,代谢低,水液代谢少,血管里水分多余,通过排汗,腹泻排出体外。)


辨证:表气不固,营卫不和。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10,浮小麦30g。5剂,日1剂水煎服。服5剂,诸症减轻。又续服本方半月,自汗症状消失。嘱其自行配服玉屏风散,以巩固疗效。


按:汗证乃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而致。其中时时汗出,动则尤甚,不受外界影响者为自汗。其临床常见证型有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该患因手术损伤气血,气虚失于固摄而出现自汗,血虚失养则面色无华。治当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二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助桂、芍调和营卫,加浮小麦加强其敛汗之功。诸药合用,切中病机而收止汗之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经方方药新解》「一」千古第一方《桂枝汤》(8)
【黄芪】的功效
临床用好补阳还五汤的关键是对气虚血瘀证的把握。
单玉堂论汗的辨证及处方(下)
黄芪别再泡水喝了,试试这3种吃法!能让营养翻倍,还能美容养颜
桂枝汤临床拓展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