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

       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功能为温阳化气、健脾利水。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乏力,手足欠温,脉无力,说明阳气虚。阳虚,不能把水谷化为水谷精气,散布到全身细胞,故乏力。因为,脾主肌肉,四肢。手足欠温为阳虚不能温煦。脉无力,为阳虚不能鼓动血脉。水湿凌心,心悸。水湿居于气管,则气促。水湿停胸,则胸闷。脉沉表里症,蓄水。数一般表热,但数而无力可能指阳虚。也可以这样解释苓桂术甘汤主心脾阳虚,内有停饮)
(瓜蒌: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止痛。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脉数,胸闷用栝楼,心悸,头晕用龙骨,牡蛎。舌淡,苔白:表虚寒湿,脉沉:水蓄,阴经病。此案说明头晕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1.水气犯头,干阴不足,肝阳上亢。)

冠心病心衰 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远志:1.宁心安神2.祛痰开窍,祛肺窍的痰,治疗咳嗽痰多;祛心窍的痰,治疗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


苓桂术甘汤、桂红桃赤汤治心率失常

【病例】某女,学生,17岁,安徽明光市人,在肥东就读中专。初三读书时曾于冬季一次跑步时突发阵发性心动过速。2003年入秋后又发作过两次。2003年12月6日再度发作,心动过速,伴眩晕,胸闷,心腹刺痛,赴肥东县医院做CT,查不出何病。适逢近日天气阴冷,时有多云伴雨,诊为“心悸”。此次发作时尿少尿红,咳嗽,舌苔微腻,形寒肢冷。
“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桂枝10克、甘草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杏仁8克、桔梗6克、泽泻10克
【用法】3剂。水煎服。
  上午服药一次后好转,下午出校门买衣服回来后稍痛,咳痰不利,复于上方二煎中加干姜5克、陈皮6克、制半夏6克。药后咳嗽停止,痛大减,能吃茶饭了,尚有闷痛不舒,有热感,腹气胀,舌有瘀斑。
  续以“桂红桃赤汤”加当归、香附、木香、延胡索、甘草(方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册)
【处方】桃仁12克、红花6克、丹参12克、赤芍9克、川芎6克、桂枝9克、益母草15克、当归9克、黄芪15克、香附9克、延胡索(打)12克、木香4.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3剂愈。
【主治】风心病合并心率失常

  美尼尔氏综合征赵某,女,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有时吐出痰涎。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党参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0克。服五剂后,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以后未再发作。

(吐出痰涎,说明胃里或心下有痰饮。舌苔白稍腻,中焦有湿浊,脉沉滑。为体内有痰饮水湿。水湿中阻,清阳不得上升,则头晕目眩。清气上升,浊阴下降,人体就会正常。)

(心下有痰饮,此案表现为:恶心,呕吐痰涎。目眩,此案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

(石决明:1.平肝潜阳,配同类药增效,配补阴药治病求本。2.清肝明目、3.重镇安神、略滋阴;  钩藤:息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热。)

(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治疗眩晕,头痛,目眩,即眼前发黑。配补阴药求本。本案头晕既由水气上犯,又由肝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亢引起。因苔腻,而不水滑知,肝阴不足。)


  (4)眩晕案

  吴某,女,38岁。

  患头晕目眩,严重时坐立不稳,经多方诊治仍无疗效。病人面色㿠白,舌质淡苔水滑,饮食与二便基本正常。辨为水饮内停,上冒清阳,治以温化痰饮为法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疗效显著,眩晕明显减轻,因方药对证,嘱其继续服用,又六剂后,证情基本稳定,予泽泻汤加味善后。

王某,女,45岁。2018年1月23日,因眩晕三天就诊。患者自述感冒后出现恶心呕吐伴眩晕一直未愈,社区医生怀疑颈椎病导致,故来我处住院治疗。刻诊,鼻塞流涕,口苦,咽干,目眩(体位变动有影响),呕吐,胸闷;舌苔黄腻,脉细弦。

  拟方,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3剂。柴胡30g,姜半夏20g,党参15g,炙甘草10g,黄芩15g,桂枝15g,茯苓30g,炒白术15g。

 

  随访:患者第一天服药后一天当中呕吐眩晕仅有几次发作,不影响活动,鼻音减轻。3剂服尽,证几无,未再续服。之后患者继续住院做颈椎部位的中频、中药熏蒸和针刺治疗,共计住院7天。

 

思考:

当时患者就诊时叙述眩晕恶心欲吐,而当时脉诊显示细弦,加之是感冒后遗留问题,所以直接便问“是否口苦、咽干”。患者立马肯定的答复我是,当知患者是感冒时正邪交争,互相打了个平手,结果后来出现正虚邪亦虚的非表非里的半表半里少阳证,故而拟方小柴胡汤。加之患者恶心欲吐,气上冲逆,加之胸闷和“起则头眩”的体位性眩晕,当知亦伴随有水气凌心的上逆之证,故而合方苓桂术甘汤。因感觉患者并没有多么重的颈椎病,仅有左侧天宗穴及天宗次的压痛,故而仅仅拟方3剂。毕竟少阳证后,邪气并不盛,所以恢复的快,治疗起来也容易一些。

  笔者治疗此例眩晕,运用的乃是“方证相应”的所谓对“证”治疗,即有是证用是方。


  慢性支气管炎伍某,男,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舌淡,苔白,脉弦滑。以苓桂茯苓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党参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苔白,脉弦滑。表体内有痰饮。食纳不香,脾虚。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水湿,而生痰饮。痰饮上凌胸肺,则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即短气有微饮之证。)

(咳嗽气喘:属短气。痰多而稀白:有微饮。胸脘痞闷:属胸胁支满。食纳不香:属脾虚。加半夏燥湿化痰,但嫌其温燥,且食纳不香,加党参生津生血。加杏仁止咳平喘。

 


  体会:以上几个病例虽然属于不同疾病,但其病机基本是一致的。例一是心阳不振而致的心悸、怔忡,故用以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具有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之功用,药中病机而获效。例二是痰浊上犯清阳之眩晕证,例三是痰饮犯肺之咳嗽,均是由于脾虚生痰,痰饮内阻,用此方温阳化饮,阳气得振,痰饮得化,诸证自除。例四为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是一种危急证候。以上病例均以阳虚为本,故用此方适当加减,标本兼治,收到了满意疗效。39健康网社区)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眼病:玻璃体混浊---苓桂术甘汤加味
   李XXX,女,68岁,北京人。
   其子患冠心病,服中药治愈,遂有心服中药诊治其眼病。
   双目视物不清,时有“飞虫”或“苍蝇翅”等,治疗多年不愈。
   查其舌大苔水滑,膝下肿,大便溏,脉沉弦。
   诊为“水气上冲”,蒙蔽清窍,治以苓桂术甘汤加茜草、红花各10g

   服药20余剂,双目视物正常,停药。
   半年后,病人出现双视现象。观其舌脉同前,仍以原法同方调治月余而愈。
   随访2年,病未发。
(舌大苔水滑,脉沉弦,说明体内有水湿。水湿走膝关节,小腿,则膝下肿,水走大肠,大便溏。)

   资料来源:
   裴永清。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M]。北京:学员出版社,1995:222。

( 茜草 :止血,活血通经(即通月经,又通经络),凉血;红花:活血通经,活血止痛。)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证几则(还可以治鼻炎?)


(1)水气上冲案

  陈某,女,52岁。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干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问其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滑无力。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乘。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治疗当以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0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便下。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泽泻的功效与作用
        利水消肿、利小便实大便、解热、清热渗湿。泽泻在临床上有清热、利湿、消肿的功效,具体如下:1、泽泻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水肿,不管是肾炎、心衰,还是肝硬化引起的水肿,都可以使用泽泻进行治疗,有利水消肿的功效;2、泽泻有利小便、实大便的功效,大便偏稀的患者使用泽泻也可实大便;3、泽泻有泄热的功效,主要是泄肾中浮火,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肾阴虚火旺造成的头晕、目眩、脱发、腰膝酸软、、遗精,如临床上常用的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里面都有泽泻成分;4、泽泻有清热渗湿的功效,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湿蒙清窍所造成的头晕、目眩、头脑不清或者高血压所造成的头晕目眩。)



 (2)奔豚证案

  陆某,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经两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现症: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舌淡苔白,脉弦而结。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三剂。

  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但心悸,胸痛偶发,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加附子,散寒散水,加生姜加大散水力度,为防其温燥,伤阴血,加白芍。)



  (3)鼻不闻香臭案

  吴某,女,50岁。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证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


(舌质淡嫩,六脉沉:说明体内有停水。水气犯头 ,头晕;水气停胸,则胸闷;水气凌心,心悸。水走脂端,则麻木。)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薤白10克。

  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往往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这里所讲的“水气”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一而发病。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属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如果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服下焦阴气,则使寒水邪气上泛;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水制水,亦容易导致水气内生;另外,肾主水而司气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津液停聚而为水邪

  水气病的最大临床特点就是“水气上冲”。由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在下的水寒邪气乘虚上凌则发为水气上冲。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的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为前提。水气上冲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气从脐下,或心下部位上冲胸咽,像如豚之奔突,所以古人称之为“奔豚气”。然而气从脐下往上奔突的,则多与心肾阳虚有关;气从心下部位往上冲逆的,则多与心脾阳虚有关

  水气上冲,既是水气病的病证特点,又是水气病的病理反映过程。大凡水气上冲所经过的部位,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以至于头面,五官清窍等地,则出现胀满、悸动、憋闷,或噎塞,或咳喘,或眩晕等症状。除此之外,辨识水气病,还可以从色、舌、脉诸方面观察。望色:临床多见面色黧黑,或出现水斑(即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多呈水滑之象;切诊:脉象多见沉弦或沉紧

  治疗水气病,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以茯苓、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

  茯苓在本方中有四方面的治疗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宁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补益脾土以防水气上冲。桂枝的治疗作用有三方面:一是补心阳以制水;二是通阳以消阴;三是下气以降冲。茯苓、桂枝相须相使,缺一不可,如果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果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邪。白术协茯苓补脾崇土以制水;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方面病证,疗效较佳。

  ①冠心病,心肌梗死,常见胸闷疼痛,心悸头晕,短气乏力,或浮肿,小便不利,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气上冲证;

  ②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见有胸闷憋气,咳嗽或喘,痰多稀白,面目浮肿等证,如果是急性发作,喘逆倚息不得卧者,可先服小青龙汤,待症状缓解后,再服本方调理巩固;

  ③不是上述病证,但是有明显水气病见证时,亦用本方治疗。


(泽泻汤: 具有利水除饮,健脾制水之功效。主治饮停心下,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咳逆水肿。泽泻五两(15g),白术二两(6g)“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又附:水气上冲案

  李某,女,59岁。有冠心病史,前来门诊求取中成药。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肌肉跳动,畏寒肢冷,大便反干,数日一次,舌黯红而脉沉弱。观其先前所服之药,皆以薤白、栝蒌、丹参、檀香等活血理气为主。劝其再服汤药,予苓桂术甘汤原方三剂。复诊时面有喜色,谓此次服药对证,疗效显著,如是原方继续服用而大见功效。

  【解说】活血化瘀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脏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心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不足的心脏病则用苓桂术甘汤,乃是“温药和之”的方法,两法并存不可偏废。由于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所以加减方法也比较多,比如:兼心神浮越而惊悸恐怖者,加龙骨、牡蛎以潜敛之;兼痰湿内盛者,合二陈汤以化痰;兼水冒清阳而眩晕重者,加泽泻利水;兼虚阳上浮而面热,心烦者,加白薇以清虚热;兼心血不续而脉结代的合生脉饮;或肾不纳气而少气喘息的,加五味子、紫石英;兼血压偏高加牛膝;兼口舌干燥欲饮水,而舌反红绛者,加太子参、沙参和丹参;若阳虚水泛严重者,见有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大便溏泄等证,则必与真武汤合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最常用的加减法,分别附列于下。

  附一:苓桂杏苡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甘草,加杏仁、苡米,名曰苓桂杏苡汤。主治水气兼挟痰湿,水湿相因为患,症见咳嗽多痰,胸满,不欲饮食,周身酸楚,头重如裹,小便不利等。曾治李某,年逾八旬,生活尚能自理。入冬以来,常觉胸满,咳嗽吐白痰,周身酸懒,不欲行动,不思肥甘之物而欲素食。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无力,即用苓桂杏苡汤治疗,六剂后诸证均明显好转,转用异功散善后。

  附二:苓桂芥甘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白芥子疏肝利气,名曰苓桂芥甘汤,主治水气兼挟肝气上逆。曾治曹某,女,43岁。胸胁发满,入夜为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嗳气频作,心烦易怒,来月经时,小腹作胀,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脉沉弦。用苓桂芥甘汤加香附,六剂后胸胁不满,嗳气不作,其余各症也明显减轻。转用小剂桂枝茯苓丸作汤剂,又加香附、郁金等药调治而获痊愈。

  附三:苓桂茜红汤证

  苓桂术甘汤去白术、甘草,加茜草、红花,名曰苓桂茜红汤。主治水气兼挟瘀血痹阻胸中。曾治太原曹某,素有冠心病史,近来头晕,胸闷疼痛,控及后背,舌边有瘀斑,苔水滑,脉弦。乃用苓桂茜红汤,诸症平息而安。


背部冷痛、手汗苓桂术甘汤治验

作者/胡继友

苓桂术甘汤载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4味药组成。是一个通阳化气、温化寒痰的良方。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效颇良。现举例如下:

例1:手汗

张某某,男,19岁,学生。患手出冷汗症1年余。于1986年3月7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手汗频出如露珠,手帕擦后数秒钟即现。手脚发凉,汗出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苔淡白,脉象沉迟。平素伴有头昏心悸,食欲不振。前医曾用玉屏风散加止汗敛汗之品及西药B族维生素之类药品屡治不效。

处方:茯苓15g,桂枝8g,白术15g,甘草10g。6剂水煎服。

3月13日二诊:上方服后,手汗渐止,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再以原方加党参、黄芪各15g,又进7剂而告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气血虚弱,不能远达四末,而致手脚发凉,冷汗频出。笔者根据《注解伤寒论》“阳不足者补之以甘,里气逆者散之以辛”的道理。用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气,用桂枝、甘草行阳散气。以达到阳气通而汗自止的目的。后又加党参、黄芪是以补气益阳,从而使阳气去之有路,生之有源。

例2:背部冷痛

王某某,男,46岁,农民。患背部寒冷疼痛2年余,屡治不效,十分痛苦。于1986年4月3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病人除有背部寒冷疼痛外,无任何其它不适。疼痛部位在心俞穴左附近,疼痛时患处如置冰块,寒冷彻骨。疼痛范围约手掌大小,并可连及心前区隐痛,痛甚时有小汗出。舌淡苔白,脉象迟紧。

此为寒痰积聚,阳气不通之故。查前医曾单以闭证论治,而投与当归四逆汤之类加减,久治不愈。处方: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10g。另加葱白2寸,并嘱其每次服药后饮用黄酒两杯。共服药7剂,症状消除。为巩固疗效,又追加3剂,1年半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背部冷痛案属杂病范畴,就其病因病机来说,多与寒痰积聚,阳气闭塞有关。正如张仲景所云:“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所以治疗此疾,首先要以温药健脾阳,助气化,以达到散寒除湿消饮之目的,正如张仲景所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取茯苓甘淡渗湿以利水饮,桂枝辛温宣导以行阳气,白术去湿以健脾阳,甘草和中以益中气,另加葱白黄酒以加强通阳化气之功。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伤寒论》用本方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等症。其实,“太阳病过汗”这个“因”是不尽然的。临床上用真武汤者,未必都是因发汗所伤。换言之,凡阳虚水泛的病机,或水邪泛滥而四肢或通体浮肿者,或咳喘水邪停肺者,皆可以真武汤治疗

从真武汤温阳利水的作用机理看,是很严格的。然而,从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论,阳虚势必气虚,水泛又损伤阳气。因此,在原方中加人参、芪益气,使全方功能益气温阳利水,较之原方更为完善。临床慢性肾炎、肺心病等,用原方加参、芪益气,更有益于治疗。同时,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加入防己黄芪汤,增强益气利水之功,亦可在原方中加入桂枝,合成苓桂术甘汤,增强温通效益,对水泛上焦的种种病证疗效更为显著。

临床应用

①水肿《中医杂志》(1965;7:39):魏某某,男,59岁。于1963年7月诊治。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曾服中西药两月余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腹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极,土不制水所致。拟方:炮附子60g,白术24g,白芍24g,茯苓24g,潞党参60g,玉桂6g,炙甘草24g,生姜30g,水煎3次,头煎1次顿服,2-3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1日尽1剂。上药连进3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己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4剂而愈。

②喘证《哈尔滨中医》(1965;2:53):王某某,女,61岁,患者有慢性咳喘病史,逢寒病作。时值秋末冬初,其病发作,喘息抬肩,动则喘息更甚,伴有咳嗽,吐痰色白,痰稀量多,形瘦神惫,时而汗出。现其面有微绎,舌苔薄白,脉沉弱无力,投二陈、青龙皆不收效,后服白果定喘汤,但只能缓解,不能根除,停药病仍发,百医不效。余诊之曰:此仍肾中真阳不足,水寒射肺也。痰生于饮,治痰必驱其饮。处方:真武汤重用茯苓60g,加干姜6g,细辛24g,服1剂知,2剂病大减。复诊:咳喘已平,吐白痰仍多,纳食不佳。前方加五味子6g,白术9g,3剂而痊愈。

③大汗亡阳《新医药杂志》(1979;12:17):张某某,男,34岁。1963年8月17日就诊。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表药后高热退,但午后潮热不退,继服辛凉解表之剂,则发热渐高,持续不退,又投凉药泻下,则大汗不止,诸法救之无效,抬来我院诊治。症见形体消瘦,精神萎糜,汗出如雨,担架衣被浸湿,低热仍不退,筋脉拘急,眩晕不能站立,二便均无,四肢厥冷,脉沉细。此表阳不固,虚阳外越,治宜温阳固表。处方:炮附片(先煎)、白芍、白术、茯苓、生姜各30g,大剂频频饮之,汗出稍止而神气复,继服上方7剂,发热亦随之而愈。

④痉病《伤寒解惑论》:张某某,女,47岁,197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于产后40天,始觉两臂振颤,以后逐渐加重,发展至全身不自主震颤,已两个半月,阵发性加剧,影响睡眠及进食,病人就诊时亦不能稳坐片刻,并伴有舌颤,言语不利,憋气,以长息为快,食欲差,舌质尖部略红,左侧有瘀斑,舌苔白,两手脉俱沉滑弱。治宜温阳镇水,真武汤加味:茯苓30g,白术24g,制附子12g,白芍15g,生姜12g,桂枝9g,半夏12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6g。水煎服2剂。4月30日复诊:患者自述,29日晨8时服第1剂药,至当日下午6时许,颤动基本停止,腹内鸣响,当晚又进第2剂,颤动停止,晚上睡眠明显好转,仅有时自觉头有阵阵轰鸣,上方白芍药改用30g,加钩藤12g,磁石30g,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1.青年吴某,2014年4月搬家数日不安顿、慌张劳累,12日持重物后大汗淋漓,下午1时突发心律不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平均约2—3分钟心脏就剧烈地跳上一会儿,以至于头眩、心慌、胸闷,无法继续手头上的工作。来诊时有恐惧感,右手紧捂胸前。我抓住其大汗后发病给他开了一剂桂枝甘草汤,桂枝20克,甘草20克。大家也许会疑问:这是心脏病啊!你开这样的药不好吧!其实我们中医人看病针对的是证而不是病,遵循的是见证发药,方证对应。这个患者的病机符合“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时你又要问了,这个患者没吃发汗药啊?你呆板啊,吃解表药发出的汗谓之汗,其他原因的出汗就不是汗吗?这个患者干重活后出汗就人为的“解表发汗”啊,符合过汗伤及心阳、心阳虚、心无所主的病机,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温补心阳即可。
13日复诊,非常有效,但心跳没有完全控制好,我再次审视了他的病情,给他加了两味药白术、茯苓,即桂枝20克,甘草2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一剂中的。病一下子就全好了。为什么要加白术、茯苓呢?因为我发现他还有脾虚湿盛的表现,可能这个人平时脾胃功能不是很好,心和脾是母子关系,火生土,在心阳不虚的时候,虽然有脾湿,但是勉强可以维持平衡,彼此相安无事,如今心阳一虚,脾不化湿,水气趁虚而入,水气凌心,犯上作乱,所以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兼顾脾湿的问题,一方面补心阳,一方面健脾化湿,双管齐下才可以。
注意了使用苓桂术甘汤不可加减。患者虽说病愈了,因这次病来的迅疾,又那么重,所以请求我再给他开几付药,巩固治疗,顺便调理一下身体,我心思“阳加阴谓之汗”,患者大汗过多伤了心阳也有可能伤及心阴,所以就用苓桂术甘汤加生脉饮(气阴双补,其中的人参也可以大补元气)谁知服后病情立马反复,去掉生脉饮单服苓桂术甘汤,病情立马又好转。
2.黄老太,病头晕月余,因她这个晕是脑瓜勺那个地方晕,所以前医或按颈椎病治疗,或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或按脑梗塞治疗等都没有效果。《十问歌》“再兼服药参机变”其实前医也间接地帮了我的忙,我直接排除了前面的那些病,抓住“起则头眩”的苓桂术甘汤证,几付药,很快治愈。
3.陈某,心下微满、头昏沉一段时间后,某日突然头重脚轻,头晕眼黑,如坐舟船,坐在办公桌前头都抬不起来,在同事陪伴下前来就诊。我通过问诊得知,这个同志平时特好运动,晨练运动量特别大,每次都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后,换衣洗澡,日日如此。四诊合参,脉沉紧,心下微满(苓桂术甘汤证的心下逆满)患者还有一个症状,因极不明显,稍不留意医者就会忽略,这个患者说他这段时间胸部有一股轻微的气流通过,瞬间即逝,每天都有那么几次出现(这个是苓桂术甘汤证的气上冲胸),你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都占全了,3付苓桂术甘汤下肚病就好了。大家平时锻炼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因体适宜,无过不及,这个病例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他每天都锻炼的那么凶,时间久了,损伤心阳脾阳,脾阳一虚化湿功能大打折扣,再加上大汗后立马淋浴,内湿外湿合并进一步加重病情,险些酿成大祸。
4.青年吴某某,肠胃不好,近期饮食稍有不慎,就会胃部饱满。2018年8月5日中午自行吃了中成药胃立康片(说明是每次吃4片,日两次,患者是每次吃5片,日3次),8月5日晚上吃1次,8月6日早上吃1次,8月6日中午突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非常频繁,午饭还没吃完就双手按着心脏急急忙忙来找我看病了,发作间隙的心率是75次左右。我给他开了:茯苓30克,桂枝20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1付药病去大半。8月7日下午患者本来没有症状,16:00左右,自行加服一袋参芪颗粒冲剂,谁知服后约10分钟,病情很快发做,平均1分钟不到2分钟的样子就发作一次,间歇期心率65次,赶紧服用苓桂术甘汤,直到19:00病情才控制住,8月8日病情稳定,心率90次,8月10日心率恢复到80次。继续用药观察。

一、医案六则

案一:黄某,男,30岁


主诉近5年双手颤抖,呼吸困难,情绪急噪,逐渐加重,食饮及二便正常,形色无异,运动时体力不足,舌偏胖大有齿痕,苔白腻偏厚,双脉弦而偏数。问及有嗜茶史,常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史。脉证合参,以主证“身为振振摇”,辨为胃中停饮,予苓桂术甘汤原方1/2剂量,3剂。服后诸证大减,心情舒畅,家人说多年没见他心情这么好。再予前方15剂,基本痊愈。

 

案二:谭某,女,60岁


主诉呼吸急促,牌友反应她打牌时喘气如牛。余无不适,舌脉未诊。以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辨为水饮停胃,予苓桂术甘汤原方1/2剂量,3剂痊愈。

 

案三:蔡某,男,7岁


       外感发热,头晕,反胃,脉弦细,予葛根柴胡汤,仍低热不解,头晕、纳差、反胃、脘胀、胸闷、神疲,细问得知,躺下时头晕减轻,起坐则加重,以主证“起则头眩”,辨为表邪兼胃中停饮,予苓桂术甘汤原方1/3剂量,2剂。服后热退,诸证大减,再服2剂而安。此儿广东人,自小多食粥汤,为水饮体质,故有此证,嘱其戒粥汤。《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亦治此证。

 

案四:谢某,男,45岁


参加同学聚会后,纳差,便溏,消瘦,精神不佳,一周余。舌胖淡有齿痕,苔腻厚,脉弦偏细,详询病因,在同学聚会时饮了较多冰冻啤酒。这是《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所说的“其人素盛今瘦”,为痰饮停胃,影响了食饮的消化吸收,予苓桂术甘汤原方1/2剂量,加生半夏15克,3剂,服后食纳增,余证减轻。继续服6剂,基本痊愈。

 

案五:刘某,女,28岁


        主诉因弥漫性肾结石,两次手术,第二次术后,伤口久久不愈合,且感染,面色暗,寐差,手足温,尿少而黄,脉细弦。细问其常年嗜食水果,量多。伤口不愈,乃气血不足引起,气血不足又因于水饮停胃,阻碍水液吸收所致。即直予苓桂术甘汤原方1/2剂量,6剂,嘱其少食水果、冰饮。服药后,感觉神清气爽,睡眠深沉,尿量大增,伤口随即愈合。又服6剂,便未再来,但介绍多位同事朋友来求医。此患者由常年嗜食水果,造成水饮病,水液难以吸收,身体津血亏乏,尿少而浓,故患上弥漫性肾结石。

 

案六:某病儿,男,2岁


       病儿吐泻2天,无哭闹,纳差,舌淡胖,脉弦。予苓桂术甘汤原方1/4剂量,3剂,痊愈。

 

二、使用心法

 

苓桂术甘汤主治水饮停于胃中,造成水液吸收障碍,引起身体津血不足的病症。嗜食水果、冰饮、粥汤、牛奶豆浆、啤酒、茶饮者,多患此证。临床辨别此证,除了抓住主证外,还要详细询问其饮食习惯、饮食史。

其临床主证为:

1、胃胀或心下悸动:多主诉为呼吸困难、呼吸短促、心下(胃部)悸动、心慌、心跳快。胃胀大后,限制肺的呼吸运动,这是呼吸短促、困难的主因,胃迫及腹主动脉,则心下悸动(随心搏产生的跳动感)。心慌、心跳快,则是津血不足的指征;

2、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主诉为头晕、昏眩,手足颤抖,手无力或持物不稳;

3、舌胖有齿痕,脉弦:这是一切水饮病证的常见舌脉,临床还须细辨其病位病性,才能确定是否属于苓桂术甘汤证。

4、小儿乳、食混合喂养,最容易造成水饮病,其表现往往为腹泻,兼有呕吐,如果没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多为水饮停胃造成。小儿长牙后,宜早断奶(包括牛奶),混合喂养时,须乳、食分离(喂牛奶与喂辅食,间隔2小时以上),最忌粥、汤泡饭、豆浆、水果、饮料。问诊见到犯此忌,多可判定有水饮内停的病症。

 

三、水饮病六方的临床鉴别

        1、苓桂术甘汤:为阳证,病位在胃,影响及津血,最常见,也是较轻浅的水饮疾病,症状多表现在胃部,兼及脾不运化的症状(溏泻,见案六),以及津血偏虚的表现,也常常伴消化不良的纳差(如案四),通常没有手足逆冷的症状,一般不渴,不欲饮。暴饮者多患此证,尤以嗜冰饮、茶、汤者为多见。

        2、五苓散:为阳证,病位在肾与膀胱,由下焦不通,导致上焦停饮,临床从两个症状鉴别:一是渴,欲饮而不能饮,饮水、或食粥、奶等多水食物则吐,吃饭却不吐,《伤寒论》称之“水逆”,这是五苓散主证,见之即可用此方;二是小便不利,小便少而黄。案五患者,虽有小便短少表现,却无水逆症状(渴不欲饮),故判定小便短少非下焦不利,而是津血虚少所致。又无“厥而心下悸”症状,判定非茯苓甘草汤的阴证。

        3、猪苓汤:为阳证,病位与五苓散相似,但属下焦(膀胱)的水热互结,以小便淋漓、涩痛为主证,通常无水逆表现。临床不见小便淋漓、涩痛者,多非此证。

        4、茯苓甘草汤:为阴证,是苓桂术甘汤证的进一步演变、加重的病症,水饮积蓄由胃向下蔓延,津血亏乏严重,以致手足逆冷,病陷少阴。临床主证是“厥而心下悸”,即手足冷,同时无缘无故地心慌、心跳、心动悸,皆为津血严重不足的表现,已经影响到心血的正常循环(心功能受影响)。这一体质的病人,在剧烈运动、强烈刺激、惊吓、暴饮暴食等诱因下,极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尤应及时治疗,并避免以上刺激心跳加速的猝死诱因。

        5、真武汤:此证的水饮,遍及全身,故既有消化道水饮的症状,也有全身症状,是阳气不足,导致水液代谢不畅的疾病,属阴证。其肢体颤抖“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是肌肉无故抽搐,足软无力,站立不稳(瞤读“顺”,指肌肉抽搐;擗读“匹”,指用手撑地),显然比苓桂术甘汤的“身为振振摇”更严重,后者多表现在上肢,前者为下肢无力、颤抖。“心下悸、头眩”则是水饮造成津血不足。伴有消化道水饮症状者,实为内有寒湿(见伤寒论316条),可与苓桂术甘汤合用,李可先生常合用此二方,加金钱草120克,治疗肾结石,很有效。可见肾结石一病,单纯通利小便的方法,恐不合理,须调畅水液的整体代谢,方为根本。(见案五)

        6、附子汤:为阴证,虽有水饮,但阴血不足是其主要矛盾,其“身体痛,骨节痛”是内有寒湿的外证(见湿病提纲条文,即《伤寒论》痉湿暍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口燥烦也”),其“手足寒,其背恶寒”是气血、津液十分亏少的指征。故用人参,去生姜,大补气血。其身体疼痛,既是寒湿痹阻气血的表现,也是气血亏少、筋脉不得濡养的表现。气血之亏少,正气亦无力运化寒湿以解。附子汤温阳(用附子)、运化寒湿(用茯苓、白术)、大补气血及阴血(用人参、芍药),多管齐下,合而解之。临床视病情,多可与真武汤合方使用。

        痰湿水饮病的诊断治疗,散在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诸条文和章节中,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先熟读两本书,把相关条文一起联系起来斟酌分析,才能把握其中精义,不致在临床中困惑。愿学习中医的朋友,多在经典原文上下工夫。




苓桂术甘汤医案

 

慢性哮喘气管

  患者男,60岁,农民。于2005310日初诊,哮喘反复10余年遇寒发作。每年住院一次而效果不明显。刻诊:呼吸喘促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喉中痰鸣,心下痞满不适,咳吐清痰如涎,乏力、纳呆,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此乃痰饮阻隔,肺气不宜,气机不利。当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化痰饮治疗。处方:茯苓10 g,桂枝10 g,白术10 g,甘草5 g川牛膝10 g,苏子10 g,法夏10 g干姜5 g麻黄5 g,每日1剂。3剂后症状大减,继进上方3剂后愈。

呼吸喘促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喉中痰鸣。为水饮犯肺。麻黄: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止痛,治疗疮痈肿痛,皮肤瘙痒,鼻子实,流清鼻涕等。此案为中阳不足之痰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饮犯肺,停留心下。治当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治疗神经性耳鸣

  患者男,58岁,农民。200542日初诊,眩晕耳鸣反复2,曾在五官科医师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中西医诊治均无效,后延吾诊治。刻诊:自觉头眩晕,耳鸣如蝉不止,晨起加重,脘腹满闷,纳呆,时伴心悸,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缓,证属浊阴上犯,蒙闭清窍,窍机不利。因浊阴致病缠绵,故耳鸣久而不愈。治拟苓桂术甘汤加减以温阳化浊,升阳通窍。拟方:茯苓30 g,桂枝10 g,白术15 g,甘草5 g,葛根20 g,石菖蒲10 g,服药5剂痊愈。

(石菖蒲:开窍醒神、宁心安神、芳香化湿)

  治疗急性肾炎

  患者女,50岁,农民,于2007510日初诊。全身反复水肿伴腰膝酸软6个月,查尿常规:蛋白尿(++),红细胞(+),透明管型(+)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目窠水肿,小便短少,肾区有叩击痛,纳差,脘腹满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症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饮溢肌肤而肿。治拟健脾益肾,温阳利水。投苓桂术甘汤化裁。处方:茯苓30 g,桂枝6 g,甘草5 g,白术10 g,泽泻10 g,制附片10 g,猪苓10 g,服药5剂后水肿渐退,小便增多,继服5剂而愈。

  体会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物组成,是温阳化饮、健脾渗湿主要方剂,方中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桂枝为臣,既可温阳化饮,又能化气利水,且可平冲降逆。桂枝与茯苓相伍,温阳利水,阳气振奋则阴水得散,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妙用。湿源于脾,脾虚生湿,故佐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俾脾阳健旺,则水湿自除,更佐甘草为使和中。四药合用,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方中四药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药少力专,正邪兼顾。在临床中,只要具有痰饮征象,病虽异而病因病机相似,皆可用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再随症加减,而取得良好效果

                  日期:2011630 - 来自[2009年第5卷第6期]栏目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痰饮病,《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10剂,水煎服,日1剂。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他没有不舒服的。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日期:2011223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李柏龄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医案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包括: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主治: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转载陕西中医学院刘现军记录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已故教授,名医李柏龄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医案一则,以飨读者。广大读者有兴趣也可以继续查阅中医古籍大全。

张某, 60农民2002 530 日来诊。观其面色黧黑、身体瘦削。自25 岁开始一躺下便开始头晕自觉天旋地转、恶心欲吐入睡后及坐或站起后眩晕即停诸症若失。为减轻痛苦每每熬至夜深方眠余无所苦。几十年未患他疾遍做各种检查服用许多药物病情未有丝毫转机。询其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稍黯苔白而湿润脉左平右弦。李老为书苓桂术甘汤原方10 水煎早晚服。二诊眩晕大减继服10眩晕未再发。随诊1年病未再发。

本证病人脉右弦伤寒 脉单弦则饮。人卧则阳气入内内有饮阻、阳不归位则不能主持故眩晕脉证合参故从饮治药到病除。

 

日期:20101123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肠鸣证治有微妙

       肠鸣主要由肠功能紊乱或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金匮要略》有关肠鸣,证治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凡条: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等。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与己椒苈黄丸的证治有以下区别:苓桂术甘汤证主要在胃(“心下有痰饮”),由痰饮引起,以脾虚为主,其证较轻(“微饮”),无腹部胀满,大便稀薄;己椒苈黄丸汤证主要在肠(“此肠间有水气”)。由痰饮水气与饮食积滞引起,以邪实为主,其证稍重,有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兹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下。

       1.苓桂术甘汤证沈男,41岁,200592就诊。主诉:肠鸣1周,大便日行1次,便质质稀软,腰痛,肝硬化脾切除术后。舌嫩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细。肝硬化脾切除术后。脾阳不足;治宜温阳化饮;处方:茯苓20g,桂枝log,白术15g,甘草6g,黄芪30g,杜仲15g,川断12g,狗脊12g。补骨脂12g7剂。方中黄芪益气健脾以助苓桂术甘汤化饮,余药补肾强腰。二诊时肠鸣止,腰酸明显改善。

       2.已椒苈黄丸证王女,36岁,2006128就诊。主诉:肠鸣、腹胀3周余,大便里急后重,矢气频,胃脘亦痞胀,体瘦,舌偏红,苔薄,脉细弦。慢性萎缩性胃炎7~8年。气滞食阻,肠间水气;治宜消食理气,化饮导滞;处方:防己log,椒目6g,葶苈子9g,制大黄6g,枳壳12g,青陈皮各12g,佛手6g,木蝴蝶6g。木香6g,莪术12g,神曲12g,麦芽12g,莱菔子9g7剂。方中己椒苈黄丸逐饮导滞;枳壳、青陈皮、佛手、木蝴蝶、木香、莪术理气;神曲、麦芽、菜菔子消食。二诊:腹胀、肠鸣、大便里急后重明显减少至几无,唯胃脘仍有些许不适,以香砂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巩固疗效。

       3.苓桂术甘汤合已椒苈黄丸证杨女,50岁,2007112就诊。主诉:肠鸣,大便不成形而量少,胃脘痞堵,头晕,舌淡红,苔薄润,脉细弦。饮停胃肠;治宜利尿化饮;处方:防己log,椒目6g,葶苈子6g,桂枝12g,茯苓15g,白术12g,泽泻15g,车前子15g,炮姜12g7剂。方中泽泻、车前子助渗湿利尿,炮姜助温阳化饮。三诊:肠鸣止,大便稍成形,胃脘痞堵减而未尽。

       后人根据《金匮要略》有关论述,认为肠鸣乃肠间痰饮水气所致,固然无错。但笔者根据己椒苈黄丸中葶苈子与大黄的药物性能认为凡胃肠气滞、饮食积滞也可引起肠鸣,非独痰饮水气。大黄的功能众所周知,勿庸赘述。葶苈子有泻肺平喘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提示葶苈子既能降肺气,亦能顺大肠逆气,肠鸣可以理解为肠中气滞不顺。古书有载:腹内气胀满喘息不得卧,葶苈子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烂,每服三匙,温酒调服无时,大效。己椒苈黄丸能够治疗腹满.其中应有葶苈子的功劳。从案例2似可窥见葶苈子及其它理气药在肠鸣中.的作用。以下案例可以直接证明笔者凡胃肠气滞、饮食积滞也可引起肠鸣,非独痰饮水气的观点。

       4.木香槟榔丸夏女,73岁,200743就诊。主诉:近来肠鸣、矢气,脘腹痞胀,泛酸、烧心,舌暗红、齿痕,苔薄黄,脉细弦。胃经检查示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处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青陈皮各log,木香lOg,槟榔lOg,莪术log,路路通lOg,乌药lOg,枳壳log,连翘30g,川连6g,吴茱萸2g,煅瓦楞40g,甘草3g7剂。二诊:肠鸣止,脘腹痞胀减半,轻微泛酸及烧心。

日期:2010114 - 来自[辩证施治]栏目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讨论)

    本病应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水肿喘症等范畴,认为本证皆由心脏自病或它脏相因为病,病位在心,涉及它脏,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中焦阳虚、心阳不振,标实则以痰饮为主。痰饮之生成,与人体五脏六腑皆有关,其中尤以脾最为相关,痰饮为阴邪,其生成停聚与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心阳虚从脾论治是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体阴而用阳,故心阳之强弱,根于心血之盈亏,亦取决于脾之盛衰。若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失充,心失所养,其温煦功能减弱,则可致心阳虚衰,同时还会产生诸多病理变化。故欲实心阳,当先调脾胃,可从根本上起到益心之功。脾阳不足,健运失常,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液,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凝聚为饮,饮邪上泛则心衰加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故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金匮要略》中夫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赵良日:《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实验证明,茯苓有较强的利尿作用。白术益气健脾,通利水道,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具有较强的强心作用。现代药理表明,苓桂术甘汤减轻CHF兔体重,改善一般状况,减慢心率,可减轻充血水肿,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功能。心钠素(ANP)是心房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利钠、利尿和降低血压、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能降低ANP水平,可能与该方利尿、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减少ANP分泌有关,从内分泌角度上显示了苓桂术甘汤是治疗CHF较理想的中药。本研究发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苓桂术甘汤,可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增强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日期:2010114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四药合用,药少力专,共达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笔者体会,只要辨证精当,切中病机,每能应手取效。此举痛证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头痛 李某,男,37岁,1999年10月11日诊。自诉半月前冷水淋浴后头顶疼痛,有束紧沉重感,服感冒药及去痛片等未效。现疼痛加重,身重恶寒,背部沉困,泛恶纳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有饮酒史。辨证属脾虚湿困,外寒袭表,治宜健脾化湿、通阳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加防风9g,羌、独活各8g,细辛4g。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3剂诸症消失,以剂量减半再服4剂巩固效果。
       按:寒湿内阻,膀胱经气不畅,故见巅顶头痛。身重恶寒,知其表邪犹在,故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以安内,加防风、羌独活、细辛以攘外,使邪从表解而取效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藩篱(即外表),过头顶,后背。防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祛风湿、息风止痉。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祛风湿。)
       二、胃脘痛 邹某,男,27岁,2001年12月7日诊。自诉两年来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无定时,遇寒加重,偶有针刺样痛,外院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天气转寒,胃痛加重。刻下胃脘部冷痛胀闷不舒,呕恶少食,乏力嗜睡,喜热饮。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内阻,治宜温脾化湿、调和肝脾,用苓桂术甘汤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吴萸6g、黄连6g、郁金10g。服3剂痛减,再进10剂诸症消失,去吴萸加红花9g、败酱草20g,服药月余,复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追访2年未发。
按:中焦虚寒,久则湿结血瘀,用苓桂术甘汤温脾化湿,加左金丸及郁金调肝胃、理气血,使脾胃升降相因,则邪去正复而病愈。
三、腰痛 韩某,女,44岁,2000年12月19日诊。腰痛如折,伴下肢凹陷性水肿2年余,每于秋冬加重。刻下肢痛不可俯仰,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嗜睡乏力,尿少腹胀,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腻,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拟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芪30g、寄生30g、仙灵脾15g、制附片8g、泽泻20g。服5剂症状减轻,小便增多,再服16剂诸症悉除,唯有乏力,去泽泻,加太子参15g,再进15剂以巩固疗效。此后两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寒湿腰痛,阳虚为主,因病势迁延,肾阳已衰,故脾肾俱补,阳气充则阴寒消,腰痛水肿皆去矣。
四、痹证 麦某,男,49岁,2000年3月诊。诉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历时4载,伴腰骶部及右肩及腕关节也时有酸沉疼痛,有时行走艰难。刻下疼痛发作,伴乏力头晕,大便溏泄,呕恶少食,舌苔白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缓。证属寒湿痛痹,治宜温阳散寒、活络通痹,方用苓桂术甘汤加木瓜15g,羌、独活各10g,地龙9g,制附片15g,土鳖虫9g。服7剂痛大减,步履较前轻松,再加怀牛膝15g,服16剂诸症消失,仍以上方隔日1剂善后调理45天,行动自主,追访2年未复发。
按:阳虚之体,寒湿痼滞,单用祛风除湿剂难以胜任。用温通和阳之方药,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配以地龙、土鳖虫通经活络,木瓜祛风胜湿,攻补兼施,阳气来复,湿浊皆去,病则痊愈。
五、痛经 黄某,女,21岁,1999年9月13日诊。诉15岁月经初期,近3年来每次行经期间均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有时月经2~3个月一行。就诊时为经期第2天,症见月经量少,色暗红,夹有血块,下腹剧痛,恶心欲呕,腰部胀痛,手足欠温,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暗淡,脉弦细。证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宜温补脾肾,调冲任,通经行气,活血止痛。药用苓桂术甘汤,肉桂易桂枝,加补骨脂10g、仙灵脾12g、制附片8g、三棱10g、莪术10g、土鳖虫9g,连服3剂,疼痛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继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两周。此后1年内痛经未发。
按:脾肾阳虚,冲任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加补骨脂、制附片等补火生土,则冲任脉通,月事以时下而痛经止。
苓桂术甘汤
百科名片
苓桂术甘汤,出《金匮要略》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 方剂名称: 苓桂术甘汤
□ 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 桂枝去皮三两(9克) 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
□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12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 病症分析:
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 方解: 点此观看方解
◇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3. 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4. 使用注意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 用药禁忌:本方药性偏温,对中医辨证属阴虚,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
□ 临床应用
1.冠心病:用本方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5g,甘草5g,丹参25g,半夏15g,鸡血藤25g,黄芪20g。日1剂水煎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6例。本组患者病程均在2年以上,其中2-4年13例,5-7年3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48-50岁6例,51-55岁8例,55岁以上2例。结果:显效(服药15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10例;有效(服药25剂,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室早减少)5例;无效(服药35剂,症状,心电图无变化)1例。
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本方加味:茯苓20g,桂枝、葶苈子、车前草各15g,槟榔12g,白术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6剂为1疗程。兼气滞胸闷加枳实、厚朴各10g;低热盗汗加鳖甲、桑叶各10g;大便干燥加当归、郁李仁各10g。另配用抗痨西药异烟肼0.1g,每日3次,共服1年。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11-50岁;X线摄片合并肺结核者8例,无原发病灶者41例;小量积液15例,中等量积液28例,中等量以上积液6例;病史在3月以下至1年以上。结果:服药1-2个疗程后,中等量以上积液即可减为中等量;中等量积液则减为小量;小量积液能完全消失,共49例。其中积液消除最长36日,最短18日,平均24日,有效率为100%。
3.秋季腹泻:用本方加味:茯苓9g,炒白术5g,桂枝3g,甘草2g,肉桂1-2g,车前子3g,泽泻4g,神曲3g。呕吐者加制半夏4g。日1剂,分2-3吹口服。对照组:庆大霉素2000-3000U/kg体重,日2次。氢苄青霉素50mg/kg体重,日2次;氟哌酸5mg/kg体重,日3次;胃蛋白酶合剂2-5ml/次,日3次。其他治疗措施:如禁食、补液及对症处理两组患者相同。3日为1个疗程。治疗虚寒型秋季腹泻。其中苓桂术甘汤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个月至2岁3个月。两组患者辨证均为虚寒型,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无显著差异。疗效标准:痊愈:治疗6日,腹泻、发热、呕吐及上呼吸道症状消失,脱水纠正;无效:治疗6日以上,病情无好转改用其他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痊愈30例:平均泻止天数2.2日,治愈率100%。对照组痊愈26例,平均止泻天数4.4日,治愈率86.7%。两组患者的疗效(72小时内泻止为特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差异性(P<0.01)。平均泻止天数差异非常显著(P<0.01)。
4.器质性肝郁脾虚证:用本方加味:白术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术15-25g。文火水煎3次,取药液6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每疗程4-6周,用药期间,忌食生、凉、油腻食物。治疗器质性肝郁脾虚证126例,其中男76例,女50例,男:女=1.52:1;32-49岁46例,50-59岁34例,60-69岁34例,70-76岁12例;病程最短2个月,病程最长24年,平均1.5年。结果: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胜任原来工作,45例;基本痊愈,症状大部分消失,能胜任工作,共30例,好转:症状有所好转,但症情有所反复,程度轻,共39例。
5.美尼尔氏病:用本方加味:云苓3O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泽泻20g代赭石30g(先煎)。每日1剂,清水煎服。眩晕剧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恶心呕吐者加法夏10g,吴萸5g,生姜3片;耳鸣耳聋者加远志10g,石菖蒲10g;肢冷加熟附子159g,党参15g。治疗美尼尔氏病53例,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30-45岁。结果:近期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行动自如)者32例,好转(症状明显减轻)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5%。
6.病毒性角膜炎:用本方加附子: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兼胞轮红肿,加甘菊花30g、车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阳虚之作,重用附子20-30g,儿童剂量酌减,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病毒性角膜炎31例,均有起病急、羞明流泪,疼痛,异物感等,继则黑睛出现翳障,呈点状、星状。其中男17例、19只眼,女14例、16只眼;年龄10-65岁;发病最短2日,最长者1个月。结果:服药7剂,翳障消退者9例、10只眼;服药14剂,翳障消退者10例、12只眼;服药21剂,臀障消退者5例、5只眼;眼药30剂,翳障消退者3例、3只眼;无效4例、5只眼;总治愈率为87.0%。
7.异位性皮炎:用本方:茯苓4g,桂枝3g,白术2g,甘草3g。加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分2次饭后服。治疗异位性皮炎1例,经用药1年后获的痊愈,半年后随访,一直未见复发。
□ 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氧缺血,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 (1)苓桂术甘汤制成198%煎液,小鼠腹腔注射苓桂术甘汤20mg/kg、等容量的心得安溶液(20mg/kg)、生理盐水,20分钟后,分别将小鼠移入底部盛有新鲜钻石灰的150ml广口瓶中,加盖密封,观察其存活时间。结果表明,苓桂术甘汤能延长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上述苓桂术甘汤组、生理盐水组给药20分钟后再分别给予异丙肾上腺素2mg/kg,并立即放入广口瓶内密封,观察其存活时间,结果表明苓桂术甘汤具有调节异丙肾上腺素增加心肌牦氧量的作用。(2)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将健康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先以2.5%戊巴比妥按30mg/kg腹腔注射,作轻度麻醉,20分钟后记录标准Ⅱ导联及胸前导联心电图,然后Ⅰ组腹腔注射桂术甘汤13ml/kg,Ⅱ组lmg/kg注射等容量心得安,Ⅲ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给药20分钟后,再分别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mg/kg,并记录即时、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各时间的标准Ⅱ导及胸前导联心电图,以20分钟时心电图的ST段偏移总毫伏数、出现ST段异常偏移数(NST)以及ST段偏移平均值作为心肌缺血和评定药物对抗作用的指标。结果:苓桂术甘汤能缓解异丙肾上腺素所致之心肌缺血,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3)苓挂术甘汤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明显保护作用:苓桂术甘汤(16只小鼠)、生理盐水(15只),20ml/kg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30分钟后,将小鼠分别放入盛有含1ml氯仿棉球的广口瓶里,加盖密封,至呼吸停止时,立即取出迅速安装标准Ⅱ导联,观察室颤发生率,结果,苓桂术甘汤组室颤出现率为12.5%(2/16),生理盐水组出现率为73.3%(11/15),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4)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家兔心衰的影响:将健康家兔19只,随机分成2组,以2%戊巴比妥钠30m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气管插管正压呼吸,用0.1%肝素作肝素化抗凝,以自制聚乙烯导管从左颈总A插入左心室,记录左室压力曲线、左室压力变化速率、Ⅱ导心电图、压力-压力变化速率环以及压力速度环。在插管术完成,图形稳定15分钟后,由耳缘静脉以微量给药泵连续小量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造成心衰。心衰指标稳定7-10分钟后,由腹腔注射苓桂术甘汤6ml/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并观察记录各指标的变化,结果,60分钟时,给药组的上述各指标的恢复均较对照组为优,差异有显著意义,表明苓桂术甘汤能促进家兔衰竭心脏的恢复。
2.苓桂术甘汤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近交系昆明种小鼠以环磷酰胺(Cy,80mg·kg-1,ip,qd×1)诱导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用苓桂术甘汤(42 .90、21. 45、4 .29g·kg-1)连续灌胃(ig)给药10d,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小鼠胸腺细胞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T细胞亚群及IL-2活性。结果:苓桂术甘汤(42.90 g·kg-1)能明显提高Cy所致免疫抑制模型小鼠T细胞总数、 L3t4 、Lyt2 细胞百分率及L3t4 / Lyt2 比值,纠正T细胞亚群紊乱,明显增加IL-2活性,与Cy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对Cy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与其促进TH细胞功能、恢复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强IL-2活性有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饮、痰、湿乃四大阴邪诊断治疗方
朱良春临床经验及方剂
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便频数伴眩晕医案
李今庸,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快速记忆方剂学,非常实用!
苓桂术甘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