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 华丰岁月】黄士徳 — — (四)老兵:高振墉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三线文化遗产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岁月

四、老兵:高振墉

文:黄士徳
       高振墉:湖北人,中国远征军老兵。1944年,高振墉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抗战中后期,国民政府针对当时的抗战形势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高振墉此时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政府青年军,经过集训后被选送至中国远征军某炮兵部队任瞄准手,随即参加了缅北大反攻及攻克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诸战役。

(中国远征军老兵:华丰厂原生产厂长高振墉老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高振墉随远征军回国住守南京。1946年高振墉根据参军时的协议离开部队,回到上海大学继续完成学业。1949年高振墉大学毕业,他们这批大学生,被当时的上海市陈毅市长安排至华东野战军上海坦克修造厂工作。1951年为了躲避台湾蒋介石对上海的轰炸,该厂整体从上海迁至宝鸡,更名为陕西渭阳柴油机厂(代号615厂)。高振墉在615厂一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后来担任了615厂生产科副科长等职务。

(高振墉在华丰厂)

     1965年五机部从宝鸡615厂抽调高振墉等8人至华丰厂,因当时华丰厂建厂初期只有三个职能部门:生产组,后勤组,政工组。吴权伦任生产组组长,主管技术。高振墉任副组长,主管生产。同吴权伦一起主持设计和建成了华丰厂最初的12、7高射机枪生产线。

(华丰厂生产的高射、平射机枪)

       高振墉是华丰厂的建厂元老之一,他担任华丰厂首任生产科副科长以来,一直从事华丰厂的生产管理和生产调配工作。1965年建厂,1966年打响第一挺高射机枪,到1977年达到年产1200挺的最高年产量。10年间华丰厂的生产任务翻了一倍多,这都和高振墉科学,娴熟的生产调度指挥是分不开的。高振墉为华丰厂连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兵器工业系统优秀的生产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

(高老前辈是镇江仅存的四位抗战老兵之一,正在出席抗战70周年胜利庆典。)

(高老前辈出席。)

      高振墉在文革岁月中,因为参加过远征军被造反派们打成历史反革命进行批斗,给高振墉造成了严重的人格汚辱和伤害。担是高振墉从不消沉,他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仍然努力工作。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那个年代发生,一个历史反革命分子领导着全厂的军品生产,在他的指挥和调度下,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不管你是那个造反队的,都得听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工作安排,并且都是在心服口服的情况下任由高振𡐓调度指挥。高振𡐓在生产计划科任科长时,每周一次由他主讲的《全厂生产状况的经济活动分折》以生动形象的大字报式图表,向全厂各車间干部,工段长们详细分折,并讲解下周以后生产工作重点进度和质量上的注意事项。老实说,这样对厂内車间干部和各工段长的管理和教育,在国防工办系统中,很难找到第二人!

(高老前辈创作的歌曲《忆华丰》手稿)

      当年华丰厂在省工办系统中,不仅生产的12.7产品最复杂!生产形势和生产管理中的各顶指标在省工办是名列前矛的!这些功劳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当年的高振镛。1977年高振墉被提拔为华丰厂生产副厂长,1978年调至江苏省镇江市工作。

(高老近况和也是华丰人的老伴和女儿)

      高振墉有三块抗日纪念勋章。一块是以中美联合司令部颁发的中国远征军抗战胜利回国纪念勋章,一块是国民党政府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勋章。另一块就是2015年由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吋为抗战老兵颁发的纪念勋章。前两块纪念勋章影响了高老一生的前途,后一块则是对高老一生的肯定和心灵上的一种安慰。
      如今高振墉老人已90多岁高龄,他们为中国军工的贡献,为华丰厂的贡献已经得到充分肯定。高振墉1944年参军报国。他一生诚实正直,爱憎分明,工作任真,兢兢业业,胸怀宽广,淡泊名利,关心国事,严于律己。他在漫长岁月里经历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动荡,变迁,苦难,发展。他这一生,就是中国普普通通的老军工的写照。他没有惊天动地的灿烂辉煌,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他就像原始森林中一颗历经百年,饱经沧桑的参天古树,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他的一生,用多少华丽的辞藻去诠释也不为过,赞美他的所有词汇也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印证高老前辈一生的奖牌)

      历史无言,英雄不朽。当我读懂了高振墉老人的一生,站在岁月宽阔而宏厚的肩膀上远眺,看到了他的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历史不会重来,历史不可更改,读懂了它是一种精神,读懂了它是一种穿越。目睹着眼前泛黄的照片,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岁月如风,历史与荣辱共存!祝高振墉老前辈安康百岁!

本集资料来源:

朱靖安、王勤生、吴洪、李佰川、谭正宁、王顺利等

本集图片来源:

朱靖安、王勤生、王顺利、张慧、高文

感谢资料及照片提供!


后记:

历史如烟,穿过华丰岁月20年的长廊,透过两位军工前辈深邃而又苍老的眼眸,我们仿佛看到了山沟里的那段岁月。简洁的厂史里记载着两位华丰老前辈艰辛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吴权伦,高振墉两位前辈是华丰厂的建厂元老。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生产,两个人配合默契,缺了谁都不行。当年建厂,当年打响,后来两人又先后担任厂领导。

对两位老前辈在华丰厂的评价是我最难下笔的事情,笨拙的我不敢对两位前辈品头论足,不敢区分两位前辈的高低上下。评语一致才符合对两位前辈的尊敬和敬畏,这就是在三集和四集中对两位老前辈评价一致的原因。

作者简介

黄士徳,笔名昆仑风。北大荒老三届知青,626军工二代,曾经在军工三线9936工厂、5206工厂工作。后经公司推荐至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进修班学习两年,毕业后进入甘肃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2003年开始在青海、西藏、新疆各地勘单位和各矿业公司工作,现在是高级地质矿产勘探工程师。曾在新疆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勘探近十年,对西域风光情有独钟。写下很多散文、记实、知青、军工回忆录、诗歌、随笔等。文学作品多刊于新疆南疆各地报刊及地勘单位内部刋物。2014年退休,是今日头条历史领域创作者,简书作者,目前还在新疆喀什某矿业公司任地质总工。

2019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西吉安,大山中荒废的军工城,曾有县城里最大的电影院
【棣华堂·乡亲】都丽:老兵工回家(义汉)记
“小三线”工程 5357 厂的前世今生
桂林这个老厂,也曾“隐秘而伟大”
广安记忆|华蓥山里的那些三线企业 都去哪儿了
宁化大山深处的军工厂,还有多少人记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