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改造】北大校园的死与生

“品质校园”的建设这两天在未名BBS上讨论的火热。修车师傅、理教小卖部、乃至野草书店的出走,让很多人对这个口号保持着警惕和怀疑。这几年北大的大拆大建,咖啡厅变多了,银杏树变少了;连锁店变多了,小商户变少了;小黄车变多了,人行道变窄了。

这样的北大,“逼格”变高了,“活力”变少了。




修车师傅、包子大叔和简·雅各布斯



最近的未名BBS又炸了。

起因是有帖子说:图书馆南门的修车师傅可能因为招标拿不出足够的租金而被“赶走”。


修车师傅人有多nice基本全校都知道。我还记得大一入学的时候《初入燕园》那本书里,就对修车师傅赞誉有加。在我遥远的还骑自行车的记忆里,找修车师傅修车几乎没收过钱,为数不多几次换件需要收钱的时候,师傅也是和气地,甚至是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要收钱的原因。实际上很多同学都是强行塞了钱就走的。

包子大叔则是活跃在博实一条街的另一个北大校园“logo”。其洪亮的嗓音是很多北大人共同的记忆。甚至还有刚入学的女生被包子大叔的嗓音吓哭过。彼时,住在公主楼的女生,还可以透过窗户呼叫包子大叔,足不出户,喝上一杯绿豆沙冰。


修车师傅,包子大叔,乃至学一门前常年插着两根旗帜、推着自行车的北大“NPC”——黄火根,他们都是校园里有趣的存在,暖心的存在,是校园生活回忆里最具有活力的那部分。而如今,也许我们在校园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的这个问题上尚有争论,但是我们校园变得更“无趣”的这个判断,是显然的。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很多现有城市规划手段进行了批判。这个老太太将“人情味儿”、“多样性”带回到了城市空间。


“在这片田野里,有很多燃烧着的火堆。它们的大小不同,有些很大,有些很小,有些分的很开,而另外一些则紧紧靠在一起;有一些火光冲天,而另一些则即将熄灭。每一个火堆,不管是大是小,都向周围的黑夜里发出光亮,这样,火光在四周照出了一个轮廓。但是,这个被火光照出的空间及其轮廓存在的范围只是在火光能够达到的地方。黑夜本身并不会呈现出任何形状或轮廓,只有在火光照耀的范围内,那一片黑夜才会呈现出有着轮廓的空间。”


在北大的校园里,燃烧着的就是这样一团一团的火焰。无论是包子大叔洪亮的嗓音,还是南门修车师傅的暖心,甚至燕南园入口的小猫,他们是在我们行走时,穿越厚厚雾霾的亮光,映出了街道的轮廓,映出了校园的轮廓。


想象一下,如果图书馆南门的转角,没有修车师傅的身影,那么那个转角就变得平庸,和绵延的绿化带终结导致的尽头,没有任何分别。但正是校园空间中“事件”的发生,照亮了庸常的道路,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图书馆的记忆——它的南门,还有一个很nice的修车师傅。



越来越远的“民主”和“科学”



我和“民主科学”的距离,从一个花坛变成一个花坛加一辆自行车,已经一年有余了。

彼时的“民主与科学”雕塑,可以小坐,可以闲谈,可以撸猫,甚至可以眺望公主楼美丽的风景。这个花坛成为了一处颇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代表着时常处于沉睡状态的宿舍区的活力。而如今呢,它早已被满满一圈的自行车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不可以坐,不可以驻足,只能远观,只能做一个匆匆而过的路人。换句话说,“民主与科学”不再与我们发生亲密的联系了。曾经的公共空间,消失了。




曾经29楼前的小猫


大家总是戏称,科学还顶个球,民主连个球都不“顶”。而如今连这样的“民主”,也只能远远地望去了。在校园的新规划里,“民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不仅如此。


公元2017年北大校园之怪现状便是:该走车的马路,都是行人;该走人的人行道,全是自行车。本着善良的原则,我认为学校本意并不是如此。在观察了宿舍周围空间之后,我发现没有为自行车设置的停车空间。再一次本着善良的原则,我认为学校不是没有规划自行车停车空间。那么只剩一种可能:地下停车。


在这里我想插播一个规划课上已经被讲烂了的例子:

一个城市在新建了一个工厂,考虑到工人居住问题,就在工厂附近建了一个小区。可是发现,在这里工作的人不在这里居住,在这里居住的人也不在这里上班。于是,大规模通勤依然在发生。


在停车这个问题上,其实校园规划师,想的蛮美好的,也很可爱。“大家把车停到下面,门前都是整齐的绿地,多美好呀”。但是使用者们仍然习惯于把自行车停在地面上。于是人行道、或者紧挨着人行道的路边,都是停满了自行车。这也大大锻炼了行人的预判能力,因为在人行道上走,很有可能走一会儿,你就被自行车包围了——不能向前走,也不能到马路上走。北大的上学路,还真是刺激。


被车子包围的“民主和科学”




银杏何在



在2012、2013年的时候,每到十月,29、30楼附近的道路便会被银杏铺满。路边,楼前,满是拍照的人儿。同样,在炎炎夏日毕业季降临的时候,银杏成荫的道路,也是毕业季师兄师姐们的一个拍照圣地。

而如今呢。新移栽的大树,花了一年的时间,长出了稀稀疏疏的绿叶,只是道路仍然显得空旷。如果我们仍然对绿树成荫、或者金色遍地抱有期待的话,想必那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29楼西侧道路对比



诚然,校园景观的更迭实属正常,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是包括银杏在内的很多校园景观,它不仅仅是校园景观,它还被附加了人文景观。银杏的消失,意味着最近几年的秋天的北大,又少了一点欢声笑语。


银杏的消失背后是宿舍区道路的全面改造与重建。改造前后宿舍区内部道路最明显的变化便是:道路被明显的拓宽;行道树被取消;道路两旁长椅被取消;草地面积大大增加。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改变都意味着道路性质的改变:这条路从以往宿舍内部以散步、游憩为主的步行道,变为了以通勤为主的交通道路。这样改变当然有好处:有效分担了博实一条街的交通流量(虽然现在博实拆除,在可预见的未来交通流会降低)。那么不好的地方呢?我只能说我们的宿舍区变得更加无趣了。婆娑的树影被大片仅供观赏的草地所取代(虽然学校也在征集绿地的用处),可供休憩长椅被移除。




29楼北侧道路对比


在这里,宿舍区又一次强化了它的功能的单一性——宿舍,就是宿舍,仅此而已。


没事儿,我们很坚强。我们唯一的安慰大概就是能够在拆迁中幸存下来的那个小长廊——那也许是这些年北大改造的唯一的惊喜。




离去的野草与绅士化


城市规划领域有个词儿叫“绅士化” (gentrification),指的就是一片区域原来是较低收入群体的聚居地,重建后租金上升,从而高收入群体进入、低收入群体被驱逐的过程。不幸的是,这些年北大校园里的大拆大建,恰恰完成的是这个过程。通过原址的拆迁、新入户的招标,北京大学校方成功驱逐了“低收入”的原住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体面”(decent)、“绅士”的“住户”。


比如,最近BBS讨论的“麦叔的铺子”。

“能当主食吃的只有小面包或者泡面”;

“没有明码标价,扫码才知道”;

“理教也是,没价签都是耍流氓好吗,中间没饭吃以往好歹能啃个玉米吃个烤肠,嗷嗷嗷想吃烤肠。最后买了一个小小的酸奶一个柠檬片花了13块多,妈呀,顺便怀念博实便宜的酸奶和话梅”


再如,野草书店。

说实话我加了野草书店的老板的微信后,直接就把他微信朋友圈屏蔽了。

因为看他的朋友圈书籍推荐老想着买书、剁手。

而如今,野草真的被赶出北大了。以我们熟悉的招投标方式。

野草书店的很多很多好处,都是五折、六折,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老板真的是懂书的。就我而言,很多专业相关的逼格奇高的书,竟然就能够在野草随随便便的看到,实在是没有比这更加令人惊喜的了。而如今呢,野草离我们更远,离隔壁更近了。





“野草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隔壁时很近”






再如,修车师傅。

根据BBS的最新报道,图书馆修车师傅很有可能因为招投标原因,被赶出北大校园,again。取而代之的,会不会是着装整齐、服务礼貌、全部收费的专业修车公司呢?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便是,北大校园正在经历这个“绅士化”的过程。那些让我们感到亲切的、不那么“高端”、“体面”的商户,正在逐渐被赶出,伴随着被赶出的是便利。如果说便利性这一点尚有可能弥补的话,那么校园空间内的活力,它的趣味,则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宿舍的改造,咖啡厅的兴建,种种现象之下,我们的学校的确在变得“高端”,但是高端之后呢?


《国家的视角》中对巴黎城市大改造的讨论:


“直线打破了现有的、‘充满病疾’的中世纪有机城市的物质与社会肌理,拓宽和规整了街道”。


简直跟当下的北大如出一辙。那么对巴黎的改造出于什么原因?一方面是对城市卫生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利于形成新的、明晰的,权力秩序。


我们的校园的确的变得更“现代”了。宿舍区功能的单一化强调、道路的拓宽、树木的缩减、咖啡馆的进入、原生小商贩的驱逐、新商户招商的进入。

然而这些只是校园改造的一个侧面。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在宿舍区反映的淋漓尽致。不知道大家对于宿舍区的规划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宿舍区的规划,最好看的角度是在哪个角度?


没错,是在天上。那不是我们的角度,那是领导们的角度。


你看,二十九楼前花坛划出了完美的两条曲线道路,包围了民主与科学雕塑;没有什么比楼前楼后的大面积的绿地更加赏心悦目。停车?别放到地上好了。这种规划,用规划学科相关的语言来说:就是SketchUp直接拉出来的。


结合这两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校园规划里的权力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我们校园的规划是为谁而规划的?又是谁决定的?又考虑到了哪些群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会十分有趣。




结语



如果要用城市、或者乡村来描述北大的话,我会选择乡村。北大是一个共同体。它的组成应当是有机的,应当是有趣的。而不应是功能分区明确的,简单平淡的,甚至是冷冰冰的。在北大这片土地上,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深刻地嵌入到了空间之中,以至于对于空间的一切改动,都有可能直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甚至让他们直接消失。


大改造以来北大校园的部分变化事记:

松林门口墙上的图画,由艺术学院某师兄创作,被换成了“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29楼门口“民主与科学”雕塑被自行车环绕。坐在花坛上撸猫、闲谈,成为历史。

康博斯迁至学五,鸡腿饭不再火爆。

29-30楼一带银杏大道被拆除。二教-理教一线取代成为拍照圣地。

29楼前著名猫咪“琥珀”因拆迁,生存环境变化,死去。

在学生们多次的集体缅怀中,学五CBD拆除。伴随着消失的是天下第一粉、煎饼、大鸡排。

博实一条街拆除。距离包子大叔退隐也一年有余。

随着桂林米粉迁入学五,米粉火锅只存在于记忆之中。

燕京学堂进入。静园险被拆除。当时的气氛,“不太融洽”。

29楼等“公主楼”拆除。有人缅怀,有人叫好。一年后,BBS上出现转让“楼砖”的帖子。


(本文转自Pektopi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大校园
做了30年包子的师傅说,用这种馅做包子,汁多鲜嫩,一口爱上
芙蓉姐姐,你变了
在中国最好的大学里做剧社,是什么样的体验?
旁听生龙江豪携刀威胁北大学生反诉诽谤 校方:追究涉事者责任
京事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