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你更快掌握诊脉的秘诀;如何诊脉

中医的脉诊在平常人看来往往是神秘的,又是那么的神奇,出发点多是象中医一摸某脉便知之生死,命之长短,怀胎之男女,知其之怀胎等等,比起那些现代仪器只是凭指下感觉便知之疾病,确实不得不让人信服,象金氏脉学那样,结合现代手段针对每个脉的血液流变,动力等原因加以解析揭示脉理,单从诊脉便能得知西医病症,诊十九万之众准确率高达70%,确实是脉诊与现代医学结合的典范,从另一角度亦说明脉诊确实是能诊断疾病的,并非是所谓的玄学,这只能是说明那些把中医脉诊连同中医看成玄学的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化,根本就不能深入的客观的评价自己的祖国医学,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表现.当然他们骂的也是有其合理理由,比如说现在的中医们都开西药了,都靠西医诊断了,图方便,俗话说得好'不进则退',对中医不深入,开的中药无任何效果,中医不断退步是世人逐步忘却中医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确实令人痛心啊.

但是,真的是图方便的原因才让现在的学中医的学生们,行医的中医们不想深入的原因吗?我想真正的喜欢中医的人,都有一个梦想,能象扁鹊,张仲景等等先辈那样救死扶生,令人景仰.可是时代环境的变迁往往带来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毕竟中医在民国时期被废除,到文革之后才又真正找回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很久再接回来是有很多难度的,因为以前中医都是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或者父传子的方式进行中医传承,断了就很难补上了,只有凭后世们重新开始研习摸索,难度之大,又无人点拨,这才造成了中医发展的困境.为了国人对中医能更深入的研究及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这是本人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但也只能是从个人体会的角度去解析如何掌握中医的脉诊,不免有纰漏之处.还望各位对中医脉诊研究更深入的高人们多多指教.

下面,我就在学习脉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初学中医,或者学完中医诊断还不明白怎么准确诊脉的人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的开展学习及工作.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其中的科学道理,可参考金伟老师的《金氏脉学》一书,及赵绍琴老师的《文魁脉学》等关于诊脉的书籍.

对于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来说,往往在学习脉诊时听教授讲脉象云里来雾里去一样,到课时讲完也不能掌握其诊脉的要领,到实习时也只是跟教授摸脉,教授说是什么脉就是什么脉,没能很好的体会出这个脉是怎么样的,教授也象课堂上讲的一样,又云来雾去了一趟,真是不得要决,想学又学不到,看来教授的水平太高了,只能意会了...

我当年也就这样过来的,但经过潜心摸索之后回头一看,其实是教授没把脉讲得通俗一些,同时又缺乏诊脉模型造成的,这是学脉困难的初步出发点,意思是说古人描述的是诗歌式的,不够通俗,讲的都是一些你不能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的东西,这样又怎么理解得了呢?第二个,缺乏具体的摸脉体会,意会到了,没有模型去体会.这就是脉学之难点之所在了.所以我的初衷点就是把讲脉尽量讲得通俗一点,然后指导初学者们找到一些体会的方法,相信对初学脉诊的人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不过这也要求你有一定的基础才行,起码你得初步认识过中医的脉诊中有多少种脉,课本上描述的是怎么样的,这些基本的知识,才能理解我所说的.下面我就一个脉一个脉的进行讲述.

首先,要理解脉是怎么构成的.脉,就是脉管,而脉诊是指摸动脉的脉管,那么摸它的什么呢?其实就是去体会这根动脉的脉管位置,形态,大小,强硬,及跳动的强弱,节律的均匀度这些方面,总结说来就是要根据脉的位,次,形,势.四方面去掌握,笼统说来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的跳动,怎么说呢,位次形势四个方面中,位与形是脉管的角度,而次与势是脉动.可以说中医的二十七种常见脉中均是根据脉管与跳动两个角度去解释的,我将从这些角度去说明.位,指的是脉的位置,次,指跳动的次数,形,指脉管的形状大小,势,指的是跳动的力度.


一) 浮脉,轻取即得,说的是用很少的力,轻轻的把手指放在表皮即可感到脉动,强调的是跳动在表皮很明显,到了中取和沉取时跳动不比轻取明显,力道轻取大些,中取时变小,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为浮脉,相似脉有散脉,革脉,芤脉,这几个相似脉多出现在大出血,病情较重之时,不多见

散脉,也是轻取即得,散乱无根,中取跳动不明显,沉取就没有了,称为无根,它的特征是表浅,跳动之时没有规律,时快时慢时力时无力,散乱是其特征,而浮脉则是脉的跳动明显有规律.

革脉,象按鼓皮一样,轻取有,中取无,沉取又有,它与浮脉的区别在于脉管的形态上,革脉脉管较硬,跳动不是那么明显,就象是脉管没血时只摸到一条管的管壁一样,还有中取是没有脉动的,而浮脉却有,这种脉出现在大出血亡精之时,病重的人才能见到,不多见,而只是有小病的人是肯定不会有的,它的机理决定了它的特征.

芤脉,也同革脉一样,同样的在轻取时有脉,中取无,沉取又有,区别在于,脉管不是象鼓皮那么硬,还有它的出现是在大出血之时,没有大出血是没有芤脉的,出现的时间很短,在大出血过程中出现,一般不易体会得到,病人都快死了,抢救才是关键.革脉芤脉是不常见的.


二)沉脉,是在位置的改变的特征上体现的,轻取无脉,中取有点,沉取跳动最明显,在来回用力减力按压脉管时能体会得出来,跳动次数力道均无明显区分,相似脉有,牢脉与伏脉.

牢脉,位置表现特征和沉脉没有区别,区别是它是一个复合脉,由沉,弦,实,大,长,统一出现才能论为牢脉,脉理是气血被困,机体反搏,有力道并强盛,象弦一样绷紧的特征,还有长的特征,即是寸与尺位的脉超过本位,而沉脉力道是不会这么强盛的,单纯以位置改变为主,而当你发现沉而有力时,要仔细摸它的脉管是否强硬,长度有无改变,大小有没有改变的特征,都具备沉,弦,实,大,长的特征时才能诊断为牢脉.临床不常见.

伏脉,轻中取都没有,沉取也不是很明显,要按到骨头上才见到,但是依然有力,但持续时间不长在一到三个钟头内,用很大的力才能看到脉是它的特征,应该不难区分.

上次讲到了,脉诊的要素,位次形势四个方面,要更有清晰掌握的话是从脉管及脉动两个大方向去体会,把脉时,先认真体会脉管的大小,位置,及软硬方面,再体会脉动的次数,力道及节律方面.一前一后,这样有助于把握大方向,比较说来脉管的方面是很容易把握的,而脉动方面则要不断去积累观察,但只要方向不错,对诊脉来说还是有益的,单从脉管的位置讲,浮与沉及其相类脉就区别于其他的脉了,然后再从它们的脉动方面去区分,这样断脉就有方向,如浮脉与散脉与革脉与芤脉之间虽同见于表浅的位置,但其中的力道,节律,软硬去比较,还是能区分开来,结合它们出现的机理,散革芤三脉均出现在病情较重的状态下,平时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一般的病人皆不用考虑,还有沉脉类的牢与伏也同样是,一般说来牢脉的病人是很少的,当医生一辈子也难体会得到,那样的病人也是很少见的,伏脉还有一点,但同样亦很少,因此关键要掌握的还是其他常见的脉象,如弦脉,数脉,滑脉,涩脉等,这些临床多见,也往往要认真去区分才能区分开来.

三)迟脉,不分轻中沉取,均可见到,病脉多见于寒证,正常人也可以见到,如休息时或者经常运动的人.要区分也很见简单,从次数来说,每分钟低于60次以下,结合有无恶寒怕冷等症状及跳动的力道进行病脉的判断,但只要它具备有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常脉特征,亦不能当病脉论.要诊病得根据脉舌色证方面全面结合去分析.

缓脉,同迟脉是一样的,但它在速度上稍快于迟脉,但又没能达到常脉那样一息4.5至,只是每分钟多于60次低于80次以下这个范围,它可以是正常脉象,但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及舌色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它具备了常脉的从容和缓,柔和有力的特征,它可论为常脉,当它确是病脉时,因它的机理表示由于湿邪侵犯气机受阻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导致,它的脉的特征应是偏于无力多一些,跳动的力道也会弱一些.缓脉也是一个判断疾病转归的标准,当病中脉由弦急,滑数,细弱等脉变成缓脉时则病渐愈,反之则病情转变加重,反而不好.病中诊到缓脉是好事,说明正气复来,做为一个医生,救治病人时应懂得脉象转变代表的意思,不然病人问你好了没有,你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也是衡量用药效果的标准,需要紧记.

四)数脉,不分轻中重取,均可见到,主要体现点在于它的脉动方面,不在力道亦不是节律,就在跳动的次数上去区分,一分钟90次以上,而不是80次以上就为数脉,正常的人也有80~85次左右的,说明脉象只能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的,要认真对待,特别是小朋友们,他们的脉象在100次到120次仍然是正常的,个体差异,不能同一而论.但成年人和老年人高于90次以上,那就是病脉多些了.从点次数上就可明了.

疾脉,同数脉一样表现在脉动次数上,但它比数脉跳得更快,一分钟达到140次以上可明显区分.

动脉,它有数的一面,但它必须有力,无力之时不能成动,还有它的主要特征是脉小如豆,意思是脉的长度方面很短,比短脉还要短一些局限于关部较多一些,跳动在寸尺部往关部靠拢,在关部象一颗小豆子在那滑动滚动,按病人的同身寸去比,跳动范围在寸关尺三部仅一寸左右,这种脉象是非常少见的.

促脉,急促是其同数脉的共同之处,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跳动中有歇止的情况,但歇止是没有特定规律的.很容易掌握.

诊脉的难处在于辨脉,中医界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大概来源于此,要知道分辨出这二十八种脉象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没有方法分辨出来,反之经过讲解和自己推敲之后还是有技巧可寻的,不然古代的著名医家们怎么能把中医脉诊传承了几千年了呢?本人也是经过父辈们和学院教授和自己推敲之后方才有悟的,在记忆的基础上,和一些基本的分辨方法加上平时的诊脉训练,辨脉也会很简单,且有法可寻,比如说不知道正常脉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通过摸正常人的脉象去体会,这样碰到不同的脉象出现时心中便有了判断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三指禅>里说得比较多,叫'以常达变'.还有不认识洪脉是怎么样子的,那你可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脉诊基础(附:相似脉的鉴别,七绝脉)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1
中医(切)诊【大全集】
《中医脉学辅导》赵绍琴著
从十五个方面练习诊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