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希平:诗教传承重人品



刘磊  摄

徐希平

 徐希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四川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李白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古代文学分会理事等。主讲课程:《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史书文献》、《全唐文研究》、《唐诗研究》《中国风雅文化》等。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民族文学与文化传播等。


天下名人例入蜀


有一年,徐希平到河南开学术会议,老友见面开玩笑:“老徐,你很会‘吃’河南人的钱啊。杜甫、诸葛亮都是河南人,到你那儿都成了四川人。”

徐希平则常对学生说,“天下名人例入蜀,你们到四川来学古代文学,幸甚至哉!”

                       诸葛亮


他曾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寻找诗歌带给城市的记忆”。


西南民大西门出去百来米,便是武侯祠大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即在此处;由武侯祠大街向北,到锦江河边的万里桥,除了有三国时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万里之行,由此开始”的嘱托,还留下了杜少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名句。


再从万里桥沿河一路西行,便是琴台故径和百花潭,这里有司马相如“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的情歌,还有“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的咏叹。


而“寻诗”之旅的最后指向是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徐希平曾统计,杜甫现存1455首诗歌中,在巴蜀地区创作的有900多首,在成都浣花溪创作的便有266首。“草堂是学习诗歌的圣地,会带给人不明究里的独特感受。”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流寓成都浣花溪,结草为堂。徐希平说,相对杜甫此前所处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是一种“异域文化”,在感官和心理上,都带给诗人强烈的冲击。不同文化的碰撞,加之中年得以安顿,让杜甫的创作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徐希平说,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能表现巴蜀精神文化特质。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自李冰开都江堰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蜀人风雅喜雨,而白天下雨又误了农事,老天似乎特别眷顾这里,给了一套折中方案——晚上下雨、白天放晴,所以便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了。


“这点明了巴蜀文化的精神实质,恬淡、飘逸、无闻。”徐希平说,有了这样的文化浸润,从外地北入巴蜀的人,如杜甫、黄庭坚、陆游,都取得了创作上的极大成就;从蜀地东出夔门的的人,如李白、三苏,也登上了创作的巅峰。


蜀之人,不闻则已,闻则杰出。即便是离开故乡、功成名就的诗人们,也常常怀念生养他们的这一方水土。”徐希平说,像李白少时游历蜀中,写下“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等诗句来感叹蜀地自然之美、人文之盛。


东出以后,更是不吝笔墨,“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说不尽的家乡好,写不完的思乡情。


人品重于诗品


徐希平的诗教方法和态度,承自他的老师郑临川,而郑临川又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师承民主斗士、诗人闻一多。他们的共同理念是“人品重于诗品”。


徐希平说,闻一多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非常精深,而他研究的切入点就是唐诗,由此上溯至两汉先秦,未及下溯,便为民主运动舍身殉难。而闻一多的“诗品大于人品”的理念,也曾让他受到“懂不懂旧诗”的争议。


在徐希平为郑临川整理的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录:


1940年夏天,老舍到西南联大讲学,主持人闻一多在开讲前借老舍用“活的语言开创了活的文学”,批评当时在陪都重庆旧诗成风的现象。


“旧诗,就是死文学,对今天求生存的抗日战争不但无用,而且有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你能说这不是好诗?但他能鼓舞士气,赶走日本人吗?”


闻一多甚至还尖锐地批判道:“在今天抗日战争时期,谁还提倡热衷写旧诗,他就是准备作汉奸!”

这番言论让在场师生大为惊愕。有抱反感的学生说:“闻胡子只会写那些豆腐干式的新诗,旧诗是外行,他根本不懂!”


“难道先生真的不懂旧诗么?”郑临川也一脸茫然。然而下午,重新以诗人模样回到课堂的闻一多,让他明白先生对于旧诗的批判,完全是借题发挥、针砭时弊。


郑临川的回忆录中写道:“先生长衫布履,提了一只褪了色的旧布袋,目光炯炯地走进教室,那美髯飘飘的丰姿,恰似一座神采奕奕的绝妙的诗人艺术塑像……讲课时,先生不是照念讲稿,而是像进入了角色的演员,语言是那么精炼、形象而又富于诗意,我们曾称先生这种课堂教学艺术为现身说法教学法。”


闻一多用这种教法讲《春江花月夜》时,深情地念完煞尾“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分析说:“这一片摇情的落月之光,该是诗中游子情绪的升华,也是诗人同情怀抱的象征。他多么希望像落月一样,用最后的光辉,照送天涯游子及早还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徐希平在郑临川门下学习古代文学,郑临川又用同样的“说诗法”把《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上之月、江畔之人,勾勒在徐希平眼前。


杜甫


“杜甫在中年丧子,又贫疾交加的情况下,仍然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甚至愿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诗人不再是诗人,他留下的遗产不仅有诗篇,还有大爱、大情怀。”在杜甫草堂的茅屋前,徐希平又用“说诗法”,把诗教育人的情怀传递给他的学生。


在徐希平看来,杜甫之所以能被称为“诗圣”,是他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人品为重”的传统,即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人动容,催人奋进。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不论是为苍生呐喊“安得广厦千间”的杜甫,还是以“明月照人还家”袒露心胸的闻一多,最终都没能回到自己的家。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一生漂泊的杜甫卒于由湘潭往岳阳的小舟之上,终年五十九岁。


公元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终年四十七岁。


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徐希平整理的闻一多课堂笔记中,有这样的内容,闻一多对学生讲:“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偏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对此,徐希平的理解是,唐代诗歌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形式和内容上,都发展到了无可企及的极点,唐人的诗歌就是生活,唐人的生活就是诗歌。而徐希平的“诗歌实践教学”,便是从这样的观点中发轫。在他看来,学习诗歌,必先感受生活。



徐希平说,西南联大短短数年,却取得了极大成就,根本原因在其“情感教育”和“通才教育”。


当年,投于闻一多门下的郑临川只是一个本科生,而闻一多却不因为自己是大教授而居高临下。1941年寒假,郑临川甚至住到闻一多家中,翻阅闻的图书和资料,撰写论文。临走时,闻一多甚至交给郑临川一摞自己关于唐诗研究的手抄本。


“为什么不在我刚来的时候拿给我呢?”郑临川很纳闷。


而闻一多则告诉他:“我是有意让你经过一番困苦的探索过程,使你知道做学问的艰难,就像你们三湘的‘女儿红’(指湘绣),是成年累月用一针一线辛苦织成的。你懂得做学问的艰难,才会踏实用功,也不至信口批评,随意否定别人的成绩。”“将来你如果研究唐诗,(这些资料)我可以全部拿给你。”


这样的教育方法,让郑临川深受感动,他在内心深处把这些治学箴言铭刻下来。1985年,徐希平研究生毕业到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任教,他还常以“希平弟”抬头写信,询问教学情况,叮嘱要多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把少数民族学生教好。落款则是“临川小兄”。


徐希平也不负嘱托,他在传承人品为重的诗教传统之上,提出诗歌学习要知人论事,即要通过研究文本,对诗人、诗歌有初步了解;其二要以意逆志,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体会诗歌意境,接近诗人的创作意图,以达到与古人的“神契”;


最后他告诫学生,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现在,许多博士生,除了读书,啥也不会。要是书读不出来,还能怎么办呢?”徐希平忧心忡忡,在他的教学中,常让学生以古代文学为主线,广泛涉猎民族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这是当年罗膺中先生为西南联大所作校歌中的一句,概括了抗战烽火中,西南联大师生在边城昆明延续文脉的生活和情怀。而今,弦诵又渡蓉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闻一多的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说新诗还是旧诗
熊盛元诗论02
怎么样推动近体诗改革,让它成为流行诗体?
读闻一多《太阳吟》
由“文”入“质”[1925-39年中国诗歌运动观察]
万龙生:闻一多——中国20世纪的全能型诗歌大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