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早徐志摩350多年,他也曾在离别时写诗:不带走一片山水

浮洲书院:刘应麒曾在此求学


在江西鄱阳县城水光潋滟的东湖之中,在葱郁苍翠的树林之间,浮洲书院如同一艘帆船,遨游在学海中,远离喧嚣。清蒋仕铨有《秋日过浮洲寺》诗云∶“秋云漠漠雨绵绵,一夜湖东水拍天,隔岸红衣摇尽落,浪花堆满寺门前。”一代廉吏刘应麒少年时便求学于此。


刘应麒,字道征,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出生在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儿时的刘应麒与父母居住在离浮洲书院不远处的古宅里,每当清晨来临,刘应麒便推开房门,心驰神往地聆听着书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在家规家训润物无声地熏陶之下,刘应麒渐渐长大,一心向学。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将他送到浮洲书院就读。

凡子弟须当训诲,毋容放荡,如资质可造者,延明师教以经业,熏陶涵养,以期成材。其有家贫不堪者,亲房量力资补。或不能通经者,随材造就。

——《刘氏家规十二款》第三款


【译文】

凡子弟都应当教导,不允许任意妄为,如果有素质可造者,要延请贤明的老师,教以儒家经书,熏陶涵养,以期成长为人才。谁家贫穷,其他人就要量力资助。有的无法读通经书的子弟,则要按不同的标准因人制宜培养成才。


勤奋刻苦的刘应麒,初冠后便学有所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刘应麒乡试中举。明隆庆二年(1568年),刘应麒以第三甲成绩考中进士,由此开始了他忠贞报国的历程。无论是在礼部任职,还是出任地方,刘应麒都竭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尽责尽职,忠贞无私。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初夏,时任四川参政的刘应麒所分守的酉阳州彭水县(今重庆市酉阳县),发生了特大洪灾。肆虐的江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奔泻而下,冲击着屋舍和篱笆,时刻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安全。刘应麒临危不惧,亲临抗洪救灾第一线,现场指挥民众撤离,并积极筹措粮款,赈济和安顿灾民。连日劳累奔忙,刘应麒病倒了。但是第二天,病尚未愈的刘应麒又出现在救灾第一线,令人敬佩。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当地官员、乡绅纷纷捐资捐物,使满目疮痍的彭水灾区出现了新的生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刘应麒临危受命,出任应天巡抚,遵旨推行“按田亩面积计征赋税和徭役”的举措。然而苏州一带以戎政尚书凌云翼家族为代表的豪绅势力,不仅大肆兼并农民土地,而且隐瞒田产,逃避赋税。农民失去了土地不说,还得交纳已被掠夺的土地的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按亩征税,举步维艰。刘应麒亲自登门造访凌云翼,直言不讳,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凌云翼最后补交了赋税。其他豪绅见尚书大人都屈服了,便纷纷上官府缴纳赋税。刘应麒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让豪绅们胆战心惊,老百姓则拍手称快。

 

在应天巡抚任上,刘应麒还参赞抗倭后勤事务,考察了沿海及岛屿,绘测海图,为抗倭提供军事参考。


刘应麒的政绩和为人为官品格当时就被广受赞誉,人称“匡山威凤,鄱水神龙”“玉壶风露之清,雅推气韵;金薤琳琅之贵,有斐文章”。刘应麒的家庭也广受表彰,其祖父刘文桂,受封为通议大夫,南大理寺卿等职;父亲刘济众则累封为中宪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等职。因此,当地百姓报请官府批准,特为其祖孙三人竖立“三世九卿”牌坊,以彰显其清正廉明的质朴气节。


厚积而薄发,鄱阳刘氏成为当地望族,正源于长久以来家风家训的教化。刘氏家规家训,由《刘氏垂规凡例二十三条》《刘氏家规十二款》和《家训八条》等部分组成。它从修身、齐家、治国三方面提纲挈领地告诉子孙为人处世需遵循的准则,要求族人子弟皆应敦孝悌、勤生业、事俭朴,并强调:“务宜修身畜(通“蓄”)德,取法圣贤,积功累仁,博涉经史,秉忠信、循礼义、尚廉耻”,这是刘氏族人世代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这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坚固基石。

为子弟者,务宜修身畜德,取法圣贤,积功累仁,博涉经史,秉忠信、循礼义、尚廉耻,作宇宙内第一种人,匪惟无忝前列,而且有功名教矣。

——《刘氏垂规凡例二十三则》第十二则

 

【译文】

作为本族子弟,务必要修养身心,效法圣贤,积善行、求善果,广泛涉猎经史,秉持忠信、遵循礼义、崇尚廉耻,立志做杰出的一流人才,这样才能不仅无愧于先辈,而且对维护礼仪教化有功劳。


因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隆冬,时任应天巡抚的刘应麒,结束了他二十余年忠贞报国、勤政爱民的官宦生涯,辞官回乡。


为了不惊动乡邻,刘应麒午夜起身,焚香以示与乡绅百姓作别。当他作完揖后,环顾这肃穆森严的巡抚大堂,想起郡内的平民百姓,满是离愁,诗兴勃发。他急步来到卧房,拿起笔墨,奋笔疾书:

来时行李去时装,

午夜青天一炷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

不将山水带还乡


辞官归里后,刘应麒杜门谢客,专心学问。由他主持修撰的《鄱阳县志》,被称为方志中的经典,并著有诗文《芝阳集》。同时,刘应麒留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奔走疾呼,先后上书《条议南北兑》《请免吴家坊水田丁差疏》等,减轻了百姓的苦痛,被后人赞为“皆百世之利”。


刘应麒,一位有着士大夫品格的清廉官吏,离任时不带走一片山水、一片云彩,把鞠躬尽瘁的忠诚留在了任上,把仁爱为民的情怀留给了百姓,把清正廉明的品格留在了人间。


山川静好,岁月轮回,四百多年过去了,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的经典诗篇,依然弘扬正气,荡气回肠。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刘媛 | 资料提供:江西省鄱阳县纪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一百零六:江西鄱阳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
汉里堂家训八条
每日一景丨长汀:汀州刘氏家庙(醉美汀州旅游景点)
左宗棠: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金华刘氏名人与家训
一代名相刘墉的家训传承:轿子无帷 修院无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