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摔倒后,只要“站起来”就行了吗?


引子:


新一年开始了,总觉得应该找个新鲜事挑战一下自己,于是开始练滑雪。


练习场的坡度基本都很缓。可是即便很缓,对于初学者也是很大挑战。穿上笨重的雪鞋后,马上就感觉两条腿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套上雪板往下滑的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失控。因此,滑雪练习场上最常见的景象就是:摔倒。


这里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练,亲子互动时风格各异。给我留下印象的有三个情景,正好拿来作为这个话题的引子。


● 情景一:

排队时前面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看上去情绪很低落,旁边应该是爸爸。爸爸教育女儿道:“不用这个样子呀,不就是摔了吗?学滑雪哪有不摔的呀?”


一圈以后,真巧,父女两人又排到我后面。这次爸爸的语气显然有点不耐烦了:“跟你说过多少回了,摔倒了就站起来,接着练!都15岁的人了,摔个跤就哭丧个脸,至于吗?”因为两人在我身后,我看不见女孩的表情,但能猜出个大概。


又一圈以后,我远远看到女孩抱着滑雪板从半山坡走下来。父女俩没有去到队尾,而是朝着出口走去,应该是不滑了。爸爸一边走一边说着什么,一只手不时地在空中不耐烦地挥两下。


● 情景二:

一个6、7岁的男孩,每滑十几米都会摔倒,摔倒后不会马上起来。每次妈妈都会去到他身边。因为离得远,听不见两人说了什么,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妈妈从不主动伸手去拉男孩,而是等男孩伸出手,妈妈才会把他拉起来。


有一次排队时离母子两人比较近,看到男孩兴高采烈地跟妈妈说着什么。显然,他并没有因为多次摔倒而情绪低落。我离开练习场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接着滑呢。


● 情景三:

一个小女孩,应该不到5岁,爸爸跟在她身后。每次女孩摔倒,爸爸也都跟着摔倒,夸张地躺在雪地上四脚朝天。隐约能听到女孩咯咯的笑声。之后,爸爸会坐在地上先帮女孩站起来,女孩站起来后,会伸出手去把爸爸“拉起来”。


摔倒,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景,不仅在滑雪场,而且在每天的生活里。


摔倒后,三个孩子都站起来了,但是显然,对于第一个女孩,整个过程中似乎缺失了某种重要的东西。


应对挫折、适应逆境,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新的概念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到:resilience。这个词含义并不简单,因此在中文里,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词能够准确对应它的意思。


先看看这个词的原始含义。


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引用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个物体受到外力发生变形,当外力撤销后,这个物体能够恢复原状、不会永久性变形的能力,称为resilience。


例如一根弹簧,我们用力把它拉长,然后松手,弹簧就会回弹并恢复原状。在物理上,我们把它称为“弹性”。


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这个概念,例如在生态学中,resilience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发生干扰性事件甚至灾难性事件的时候,能够抵御破坏并快速复原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resilience的概念最早在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米·沃纳(Emmy Werner)提出。沃纳花了四十年时间追踪了698名夏威夷考艾岛的孩子,其中201个孩子的家庭不仅贫困,而且父母都有问题(失业、酗酒、精神疾病等)。


不出所料,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超过2/3,到了青春期后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然而意外的是,仍然有接近1/3的孩子表现良好,似乎成功抵御了早年家庭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干扰。沃纳称这1/3的孩子为resilient children(resilience 的形容词)。


80年代末的另一项研究报告公布了同样的发现。马斯特恩小组的研究对象是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尽管大部分孩子的心理成长都因为母亲的状况而受到了影响,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发展良好。(Masten A, Best K, Garmezy N.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tudy of 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0.)


也就是说,恶劣环境的影响,固然很可能导致不良的结果,但是并不绝对。具备足够的resilience的孩子,可以抵御逆境中的不良影响。


那么,resilience指的是什么呢?是否就是以往所说的“坚持”或者“抗挫折能力”呢?


良好的resilience,体现在哪个环节?


Resilience is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well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rauma, tragedy, threats or significant sources of stress — such as family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or workplace and financial stressors. It means 'bouncing back' from difficult experiences.

——美国心理协会


美国心理协会的解释中,首先概括:resilience指的是面临逆境时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紧接着又用了一个通俗的说法进一步强调:resilience意味着能够从不良经历中“弹回来”。对于“弹回来”的强调,对于准确理解resilience的含义至关重要。


还是用弹簧来打比方:我们用力拉紧一根弹簧(弹簧受到外力),然后松开手(外力解除),弹簧能够回弹恢复原状,说明它具有resilience(弹性)。


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第1个是被拉紧,第2个是回弹、复原。如果没有第2个环节(回弹复原),就谈不上resilience。弹簧只有回弹复原以后,才能更好地承担下一次任务。


同样,心理学意义上的resilience包括同样的两个环节

1. 因遭遇逆境而产生紧张,包括愤怒、恐惧或悲伤等情绪;

2. 放松下来,情绪缓解。美国心理协会所强调的,就是第2个环节的重要性,原因也一样:更好地面对下一个逆境。


过去我们常说的“抗挫折能力”,往往只注重第1个环节,认为能够“扛住”越大的压力,能够“坚持”越长的时间,就说明抗挫能力越强。也就是说,过去我们以为:弹簧拉得越长,绷紧的时间越久,就说明弹性越好。


显然,这个认识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考虑:假如弹簧被拉变形了,无法回弹复原了呢?只有当弹簧完成了第2个环节,回弹恢复原状后,才能体现出它的弹性,也才能为下一次任务做好准备。


摔倒后能够“站起来”,不就是“回弹复原”了吗?


行为表现与心理感受,经常是不一致的。这里所谈的“复原”,指的是心理上的复原,而不是行为上的复原。


那么,什么才算是心理上的复原呢?


简单地说,就是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表现为逐渐放松的眼神、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等。


我们在以前很多文章中都提到,心理活动以及情绪,都是神经系统的工作结果。在遭遇挫折时,大脑中的应激系统会自动紧张起来,让我们产生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压力荷尔蒙水平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个环节就相当于弹簧被拉紧的环节。


而所谓的回弹、复原的环节,就相当于心跳、呼吸、血压恢复平静,压力荷尔蒙回归正常水平。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量血压、测心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神、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中获取信息。


滑雪场的情景中,第二个男孩和第三个女孩,从情绪的表现上看,他们的心理状况基本都复原了。而第一个女孩虽然也站起来了,但是她在心理上并没有复原。下次,如果让她自己选择,她还会再来练滑雪吗?


Resilience,是天生的吗?


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进一步讨论,这里先做一个简单回答:大量研究表明,resilience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的。


关于resilience,哪个中文词更准确呢?


有的地方译为“抗压能力”或者“抗逆力”,优点是能让大家一目了然,但缺点是有可能简单理解为“与压力对抗”,只注重前面所谈的第一个环节。


有的地方把resilience译为“复原力”,好处是重点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环节的重要性,但缺点是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人,需要更多的解释才能理解它的意义。


还有的地方直接译为“心理弹性”,更接近于原意,但同样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我们之前的文章中也谈到过resilience,曾把它译为“适应力”,因为绝大部分英文文献中的定义都把它总结为“对变化、逆境的适应”。但是这个译法的缺点也是没有突出“回弹、复原”的重点所在。


也许,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词会更顺畅。无论怎样,resilience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理解它的作用和意义,肯定需要时间。同时,理解新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原有的旧观念势必需要更新,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逆力: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塑造孩子的逆商与心理复原力
内心强大的6个表现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抗挫力?
“锻炼”孩子到底为什么?
嘟嘟“建房子”:家里的卫生纸,都能当娃学习的道具,附英国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