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明心学的核心——“四句教”
userphoto

2023.03.02 内蒙古

关注

今天我们不聊法律,聊一下阳明心学中的“四句教”,读懂了“四句教”,也就懂了阳明心学的核心。

天泉证道是王阳明在浙江会稽天泉桥上与弟子钱德洪、王畿所形成的对话。王阳明将其心学宗旨概括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之辨

四句教中,句句不离“善”、“恶”。那么,何为“善”与“恶”?

如果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理解,那么无疑是要出现悖论的,这四句无法在逻辑上自洽。

伦理道德上“为善去恶”,明显是除恶扬善,善恶立场分明的,似乎很难解释“心之体”是“无善无恶”的。在“为善去恶”之下,岂非“有善无恶”才是心之体?而且,“知善知恶”的“良知”恐怕也不是中立的,它变成了有立场的,这时所谓“知善知恶”也就少了公允。

更何况,单纯从道德伦理角度去理解“善”、“恶”,似乎也将阳明心学的维度拉低了。道德伦理虽然重要,但是却也远非代表一切。

我认为,四句教中的“善”、“恶”应当参考《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去进行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样看来,四句教中的“善”“恶”应该是代指任何两个相对的概念,而不局限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善良与邪恶的描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某一概念出现,即会出现另一个与之相对的概念,所以《道德经》中才做出了上述的表达。这种角度去解读,“善恶”则脱离了道德伦理,而进入了哲学的范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善恶”在理解上的分歧的情况呢?

一方面是因为东方的文字本身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其正面你可以称之为微言大义,其负面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表述不明确,这两种特点往往是兼具的。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受时代所限,古人所能够采用的概念,显然不如现在更为全面,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概念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准确,但是也越来越繁杂。

有的人尊古到了极点,一旦批判古代、古人就急眼甚至拍桌子,那么他不必学什么阳明心学,更不必尊什么国学,而是应该尊崇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或者至少是氏族部落时代,甚至更干脆些,以非洲大陆上人类老祖母lucy(目前所探索到的人类共同祖先)的生活方式为准才好,那时还没有文化的出现。

无善无恶心之体

对善恶的概念进行论证之后,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阳明四句教中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是不受任何一对相对概念束缚的,也可理解为,心体是纯客观的,是无主观色彩加诸其上的。

“心之体”在理解时可譬如薛定谔的猫,当你的意识不作用于其上时,猫是非生非死的,也即不受生死这一概念的束缚。而当你的意识作用于其上时,其才出现了或生或死的状态,必取其一。

所以四句教的第一句是在说心体的本然状态是不受概念束缚的。这有点像佛家偏近于禅宗的学问,因为禅宗也主张人们去突破理性,不受理性的束缚,因为人的种种苦难,大部分正是因为理性而导致的,以至于郑板桥说“难得糊涂”,难得糊涂者,难得非理性也,不受理性所带来的各种观念、眼光、枷锁的束缚,从而解脱于烦恼之中。

有善有恶意之动

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于是容易理解了,人之所以身为人,必然念头丛生,且每个人的念头,同一人不同时间的念头都是各有不同的。一念起必然有善有恶(本文此后的善恶请均勿以道德伦理上的善恶进行理解),非此即彼,也即有了某一相对概念之分。更何况,人之念头,纷纷扰扰,数目繁多,扰乱前行之路,左右初心本来面目,从这个角度看,阳明心学中也有教人灭杂念,惟专一的功夫在内。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可见,杂念丛生,妄念起,这也是不得解脱,不得中庸,困于各种社会、人情等枷锁的原因。

而阳明心学讲究“事上练”,于是,凡意动时,即是有善有恶,有相对概念之时,也正是磨练致良知功夫之时。这时,阳明对苦难枷锁赋予意义了,不必逃避,也不可视而不见,正视面对,作为修炼的道场,历练的机会。

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无善无恶,无相对概念的一种超然状态,它好比是零刻度,非正非负,但是零刻度自然而然分清正数与负数。

那么究竟何为善,何为恶?

为了便于理解,引入“熵增理论”以使之更加了然。就如刚才所说,现在的新产生的概念远比古人的概念丰富得多,通过现在新的概念作为工具更容易理解古人无法表达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思想。实际上,不管是新的概念还是古人的思想都只是工具,没有必要特意去区分古今,因为工具永远不是目的,用什么工具不重要,能否达到甚至更快更好地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以负熵为食,熵增本身是趋向于寂灭或死亡的,熵减则是趋向于更高级秩序的,更高阶能量的。同时,熵增好比水流自上而下倾泻,顺流而下,一泻千里,自然而然,人之本能与之类似,趋向于最低能量之处,符合“能量最低原理”。熵减则是减少混乱,需要人花费更大的精力,做更大的功,犹如西西弗斯将巨石推上高山,可谓与天为敌。

所以简单而言,顺流而下,安于舒适区,封闭自身,是恶也;与天(本能)为敌,刻意练习,开放边界以获得能量,精进成长,是善也。以上表述,以类比表述,无法完全覆盖全部意思,能够理解即可。

这样看来,简单粗暴但不甚精确地说:做毫不费力的耽于安逸的事情,是放纵私欲,是恶;做费力劳神的向上成长的事情,要克服私欲,是善。本能上倾向于做的,形成路径依赖的事情,可冠之为恶;本能上排斥去做的,惮于费心劳力的开拓进取之事,可冠之为善。以上论述虽不甚精确,但善恶分明,至善知恶,不必过分自我精神内耗去分析论证,已是一目了然。

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善知恶之后,则是为善去恶。

此处显现出儒家与佛家的不同之处,以六祖慧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之比较,儒家此处更趋向于佛家所谓不甚究竟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善去恶,譬如炼金,将杂质与金质杂糅之矿,千锤百炼,重新整理其秩序,炼为十足赤金。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个“红皇后理论”可以参考以便理解:你必须拼命奔跑,以保持在原地(故事中是“逗留原地”),否则就会掉队,落后的个体会被淘汰、消亡、灭绝。

阳明心学认为善恶必然产生,所以必然要为善去恶,而非“由来无一物”,可见阳明四句教是“顿悟”与“渐悟”相结合的。个人认为,阳明心学在此更胜一筹,可以与现在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或当代哲学中的“肉身哲学”相统一。再者,在此也应批判将阳明心学沦为清谈,只作为学问,恰恰是与阳明心学背道而驰的。须知,阳明心学是功夫而非学问,且是自百死千难中得来的知行合一的功夫。

另外,儒家一直说“格物致知”,在“格物致知”中,阳明与朱熹也有不同,朱熹所认为的物是具体的事或物,阳明则认为物是私欲,格物致知即为善去恶而致良知。

由此进一步说明阳明心学是入世的功夫,是内外合一,内圣外王的路径,是一直在路上的状态,心学在事上练,在为善去恶中致良知,一时致良知,如不保持精进,境界也自退转。

致良知的功夫若简单理解,其实与《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谓一脉相承也。但若不解释清楚一些理论,却又形不成信仰,然而若耽于理论,恐怕又与阳明心学背道而驰了,阳明心学门徒当慎思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王阳明“四句教”到修身原则
怎么理解《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度阴山《知行合一 王阳明2》连载发布,读书有奖答题正式上线……
什么是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都说了些什么?看完超受益!
人生三境界,普通人能达到吗?学会王明阳的“四句教”便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