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北魏 童子角抵

本文作者:王大方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自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作者原文

【内 容 提 要】

本文根据198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北魏遗址出土的一件童子角抵瓦当,结合中国古代有关角抵的文物与文献资料,论述了起源于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角抵运动的历史情况。

【关键词】 内蒙古 北魏 角抵瓦当

     角抵又称摔跤,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十分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

      1988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文管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北魏遗址的地层中,采集到一件童子角抵瓦当(图一),为研究中国古代角抵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件童子角抵瓦当为灰色陶质,呈圆形(有残损),直径为13厘米。瓦当的周边,外侧为忍冬纹,内侧为连珠纹,中间底部为网格纹,在瓦当的正中间浮雕有两个胖胖的童子,他们正在进行角抵游戏。其中,右侧的童子用力把左边童子的头抱住向下压,而左边被压的童子则弯腰抱住对方的一条腿,两个童子正处在难分胜负的相持之中。

      仔细观察,可见两个童子均为短发,上身穿着露臂的小褂,下身穿小短裤,其形象与中国古代佛教净土变中的化生童子略似。这件浮雕式的童子角抵瓦当,在内蒙古地区尚为首次发现。

      我国古代文献一般将摔跤称为角抵或角力。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经常为各国来宾表演百戏 角抵。《汉书·张骞传》记载说:“是时,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赏赐,厚具饶给之,以览视汉富厚焉。大殽(角)抵,出奔戏诸怪物,多聚观者。”

图一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北魏童子角抵瓦当

      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摔跤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体育运动。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的“那达慕”(意为游艺)大会上,蒙古族同胞仍把摔跤、射箭、赛马三项运动称为“男儿三艺”,吸引着许多健儿前来参加比赛。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我国最早的角抵图像资料,是在陕西长安客省庄K140号墓中出土的角抵青铜饰牌①(图二)。铜牌表现的是匈奴人在树林中举行摔跤比赛的情景:两位摔跤者头披长发,上身赤裸,下身穿长裤,足蹬短靴。只见双方扭在一起,左边的人用右手搂住对方的腰部,左手紧抓对方的后胯。而右边的人则用双手分别抱住对方的腰部和左腿。这种风格的铜牌被认为是北方古代游牧民族的青铜牌饰,属于匈奴民族的文物。

图二  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

匈奴角抵青铜饰牌线图

     在我国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精彩的乐舞百戏图,但保存有角抵图的并不多见。北魏石窟中也有不少壁画和石刻,但角抵图也很少。因此,和林格尔土城子北魏遗址出土的童子角抵瓦当应为首次发现。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的北魏遗址中,曾经采集到一件浮雕式的北魏莲花化生童子瓦当(图三),其时代约为云冈第三期(494—524)笔者认为它与和林格尔出土的童子角抵瓦当的时代应当是一致的。而且,它们均为使用在当地的佛教寺院建筑之上的瓦当。

      由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结束了中国北方的长期战乱,推动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拓跋鲜卑本身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骑射与角抵是鲜卑人所擅长的技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出土的这件北魏时期的寺院建筑物童子角抵瓦当,应当反映了在拓跋鲜卑人中普遍存在角抵游戏的情况。

      在中国北方地区,到了金、元、清时期,角抵又被不同民族赋予了不同的称谓。在女真人所建的金朝,角抵被称为“跋里速”;在蒙古人 所建立的元朝,角抵被称为“享可”(今或称“搏克”);到了清朝,角抵又被称为“布库”。而在契丹人所建的辽朝,角抵仍然被称为“角抵”。《辽史·太祖本纪》记述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建国之初,平定契丹旧贵族叛乱之事,当此次平叛战争结束后,共有300多名旧贵族被判死刑。太祖认为人命至重,死不复生,于是对这批人 “赐宴一日,随其生平之好,使为之。酒酣,或歌、或舞,或戏射、角抵,各极其意”。由此可见,角抵在契丹贵族中也是比较普及的。

图三  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故城出土

北魏莲花化生童子瓦当

      1931年,辽东京遗址(今辽宁省辽阳市)出土了一件八角形的辽白瓷罐,上绘有一组契丹童子角抵的画面(图四)。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据此写 了《契丹之角抵》一文②,对瓷罐上图像解释为:

图四  辽东京遗址出土

辽代白瓷八枝罐上的童子角抵线图

      第一面:画两个契丹童子对面蹲着等待比赛。在他们的胸部穿有类似肚兜之物。

      第二面:画两个契丹童子,各自举手并且活动身体,作赛前准备。

      第三面:画比赛开始,两个童子对持回旋,伺机攻击对方,右边有两个童子手持荷花注视比赛,他们应当是裁判。

      第四面:画出两个童子开始角抵,左边的正以两手揪住对方,并用一脚用力绊倒对方。

      这些绘在瓷罐上的图像虽然描绘的是童子们的角抵活动,但也已把契丹人角抵比赛的场面,以及运动员、裁判员的表现都刻画出来。

      1991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娘 娘庙辽墓中,发现一幅角抵壁画(图五),其上绘有两名契丹男子,均赤上身,挥动双臂作搏击状,在他们身后绘有草原和牛马等。娘娘庙辽墓壁画中的角抵图,其背景具有浓郁的草原特色,尽管画幅已经残破,但仍然是难得的中国古代体育史实物资料③。

图五  内蒙古敖汉旗娘娘庙

辽墓壁画中契丹角抵线图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基本上把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角抵活动的几个历史时期的形象资料排列清楚,其竞技情况与现今的中国式摔跤较为相似。在中国式摔跤比赛中,选手相持时间较长,但一方倒地即结束比赛。可是,也有在赛事中因为选手势均力敌而相持很久。在蒙古式摔跤中,甚至有因为赛手势均力敌而相持终日的情况。但是,相扑比赛则不同,一旦比赛开始,就要求速战速决,双方只要扭在一起几乎可以立见胜负。因此,早在唐朝的相扑比赛中,就有身手敏捷的高手被称为“某某急快”的。据考证,相扑在明朝以后已在我国绝迹,保留至今在日本流行的相扑,大约是唐朝传入日本的。

      我国已故的民族史专家金启琮教授在《中国式摔跤源于契丹、蒙古考》文中④,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和民族学材料的对比,得出了中国式摔跤应当源自于契丹和蒙古族。而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因为角抵深受人们的喜爱,故将其刻画在器物之上。从最早的陕西客省庄匈奴角抵青铜牌,到内蒙古和林格尔鲜卑童子角抵瓦当,再到辽宁辽东京契丹童子角抵图和内蒙古敖汉旗娘娘庙的契丹角抵壁画等等就是证明。

参考文献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洋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662年。

② 鸟居龙藏:《契丹之角塾》,《燕京学报》第29 期。

③ 邵国田:《敖汉旗娘娘庙辽代壁画墓》,《内蒙 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

④ 金启琮:《中国式摔跤源出契丹、蒙古考》, 《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1979 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嘎拉哈
东胡人种考
中原与蒙古高原文化大事年表对比
【文化内蒙古】连载第8期│晓克 主编《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八、古城遗址
内蒙古历史溯源
第1006篇  辽代的民族及其分布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