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解密:我们为什么会依赖别人

依附理论是近年来探索爱情关系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这个理论最早来自于婴儿和母亲的互动关系,随着心理学家的研究,渐渐地被带到了成人伴侣世界当中。我将以一系列的文章介绍这个理论,从它最初的样貌到近期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可能可以应用在生活中帮助自己找回安全感的方式。

依附理论最早来自于母亲与婴儿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则拓展到成人伴侣关系之中

关于爱情的研究,有一个长期被重视的理论,就是所谓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关于依附理论近年来的研究,海苔熊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重新拥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恋的研究趋势,可以给大家做为参考。而本文作为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将带领读者简单了解依附理论的起源,以及近年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鲍比:依附理论的始祖

依附理论最早是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根据鲍比的看法,依附是演化上留存下来的产物:小孩子一出生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通常是妈妈),借此保护自己免于受到外在的威胁,并发展出一套自我和外在互动的方式,用来探索这个世界,并学习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来参与社会关系。这就好像小鸭子在出生之后,就会跟着第一眼看到的东西走一样(所谓的铭印现象,imprinting),就是为了要让小鸭子能够追随母亲,让它们能够获得保护。

根据鲍比的理论,依附并不只是影响小孩子和母亲互动的关系,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当人们有需求,需要寻求帮助时,我们就会去依赖身边重要的人(例如家人、朋友、伴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和伴侣的互动──我们期望伴侣在需要时是可得到的(available)、对自己的需求是敏感的(sensitive)、对自己是支持的(supportive);如此一来,让人们能够应付压力情境、维持自尊(self-esteem)、维持情绪稳定(emotional stability)、建立相互满意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当今天你遇到挫折时,无论是打球打输了、考试成绩考不好、社团开会遇到一大堆麻烦,或是在公司里面被老板骂到臭头,你一定很想找你的伴侣听你抱怨一番,告诉你一声「宝贝辛苦了」,因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伴侣是能够在我们有需要时,给予我们正向的支持。

而鲍比把所谓的依附系统称为内在运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我们会从我们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学习,渐渐地形成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知识(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模,schema,一个与社会互动的准则),来做为未来和外界环境互动时的参考。当我们和对我们而言重要的对象互动时,对方总是可获得的、敏感的、支持的时候,我们就会充满安全感,认为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他人也是值得信任的,如此发展出来的内在运作模式就是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正向运作模式;但是当安全感未被满足时,我们会开始担心自己是否是值得被爱的,以及他人是否会爱我们,此时我们就会采取不安全的依附策略(后代学者称为次级依附策略,secondary attachment strategy),也就是所谓的焦虑型依附策略与逃避型依附策略。

安斯沃斯:婴儿与母亲的依附关系

关于鲍比的依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玛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进一步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安斯沃斯与她的同事编制了所谓的「陌生情境测试」(Strange Situation Test),来测试婴儿与母亲的互动关系。

陌生情境测试:幼儿会被带进一个不熟悉的居室当中,居室中摆满了玩具。当母亲在场时,幼儿会被鼓励去探索周遭环境;但在几分钟后,一位陌生人会进来,接着母亲会离开。在经过这次短暂分离之后,母亲又会回到现场。研究人员要观察的是,母亲离开居室以及重回居室时,幼儿的反应如何?根据她们的观察结果,幼儿的反应主要可以分成三种,分别称为:

  •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 不安全依附─回避型(Anxious-Avoidant Insecure Attachment)

  • 不安全依附─焦虑/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 Insecure Attachment)。

其中,安全型依附的幼儿,会在母亲在场时,将母亲做为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心理学家称为安全堡垒(secure base);当母亲离去之后,幼儿会变得很沮丧,但是当母亲返回时,幼儿会去接近母亲并感到很快乐。不安全依附─回避型则会和母亲显得疏远,母亲在场时无视母亲,母亲离开时也不会产生明显失望的情绪,母亲再次回来时也不会去寻求母亲支持。不安全依附─焦虑/矛盾型的小孩,则会在母亲离去时显得相当不安与焦虑,但在母亲回来时,也不会变得特别开心,他们无法轻易的被安抚,同时对母亲抱持着愤怒及抗拒;但在此同时,他们又很渴望和母亲接触。除此之外,读者或许也曾听过有第四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学术名称称为紊乱型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这个类型是由玛莉.安斯沃斯的同事玛丽?缅(Mary Main)所提出,此类型的小孩没有特定的反应模式,而是会根据环境来表现出回避型依附策略或焦虑型依附策略。

哈洛:比物质满足更深层的需求──依附关系

研究灵长类的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做了相关的实验来验证依附的重要性。哈洛以猴子为实验对象,他将幼猴关在一个笼子里,里面摆放着两个人造的猴妈妈,一个是由铁丝做成的,上面绑着奶瓶,另一个则是由布偶做成的,里面摆着会散发温暖的设施。

依照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猴子应当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待在铁丝妈妈身上,因为铁丝妈妈提供了奶水,食物是有助于孩子生长下去的关键,因此猴子应当会被制约在铁丝妈妈身上。然而猴子却将大多的时间都花在布妈妈身上,每天只花三个小时待在铁丝妈妈身上,甚至猴子在吸允铁丝妈妈身上的奶瓶时,仍然紧紧抱着布妈妈。这个实验证实了依附的重要性,即使我们需要食物来喂饱我们,但除了食物之外,我们更需要爱与温暖的感觉。

哈洛又进一步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奇形怪状的玩具丢进笼子里吓猴子,这些猴子毫不犹豫地立刻冲回布妈妈身上寻求保护,很显然的,这些猴子将布妈妈做为他们的安全堡垒(secure base),做为他们探索外界环境的安全基地。

即使是在吸吮奶水的时候,恒河猴依然紧紧抱着布娃娃妈妈不放。

哈珊与薛佛:将依附理论带到成人爱情世界的心理学家

辛蒂.哈珊(Cindy Hazan)与菲利普.薛佛(Phillip Shaver)两位心理学家,则将依附理论拓展到了成人的世界当中,他们认为,大人世界中我们和他人互动的方式,就是婴幼儿时期和父母互动关系的延伸。随着关系的发展,小时候和父母互动关系中的那些关键因素──小孩和父母维持着一定程度的接近性(proximity maintenance)、将父母视为提供自己安全感的安全避风港(safe haven),以及将母亲做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安全堡垒(secure base)等,会逐渐演变成为维持和同侪之间的接近性、以良好的同侪关系做为保存安全感的安全天堂、好的人际关系成了他们愿意去探索世界的基础。而其中约会关系就是成年依附关系的一种展现方式,我们维持着和我们伴侣的接近性,将伴侣的陪伴做为我们安全感的天堂,并依附着伴侣,让彼此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因此,其实成年时期和同侪及伴侣的关系,就是幼儿依附理论的转变,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我们有需求时,我们的好友与伴侣是否能够在我们身边(available)、对我们的需求敏感(sensitive)而支持(supportive)?

近代的依附理论:从类别区分到向度区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成人依附研究,已经和安斯沃斯当时有所不同:根据心理学家凯莉.布伦南(Kelly Brennan)等人的研究发现,依附倾向其实可以分成2 x 2的四个向度,其中一轴是焦虑向度,另一轴则是逃避向度,并依此可以分成四个依附类型:低焦虑低逃避的安全型、低焦虑高逃避的逃避型、高焦虑低逃避的焦虑型,以及高焦虑高逃避的紊乱型。

除此之外,依附风格也会因为不同的依附对象而有差异,我们可能和父母是焦虑型依附,但是和伴侣却是安全型依附,而依附风格也并非不能改变的,例如有一篇从新生婴儿到新婚的纵贯研究就发现了,虽然有96%幼时的安全依附者,长大后仍然维持安全依附,但只有76%的不安全依附者,长大之后仍然维持着不安全依附,有大约三成的不安全依附者,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转为安全依附。

咨询心理学如何帮助人们找回爱情里的安全感。关注我们的微信号:GSK68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交往前,让我们约会吧!三种依附类型怎么做?──依附理论系列(四)
依附理论的十个中心原则
你陷入了哪种恋爱模式?谈attachment theory
幸福的情侣是怎样相处的?
你是哪种依恋类型呢?从依恋类型看亲密关系?
家庭治疗与依恋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