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多都城,“五京制”中东南中西北京分别有哪些城市?(中)

古代多都城,“五京制”中东南中西北京分别有哪些城市?(中)

文:枯木


(续上)

五、秦汉三国时期都城变迁

1、秦汉都城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政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建立第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主流认为是第一个封建王朝,事实上周朝才是)。秦朝二世而亡,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后项刘争霸四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项羽自杀,刘邦在定陶正式称皇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

公元8年,王莽废除孺子婴太子之位,西汉灭亡。王莽建立新朝,建都常安(今陕西西安)。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于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后定都于雒阳(今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2、东汉始有两都(京)制


东汉虽然定都洛阳,然而由于是西汉的血脉延续,汉室宗庙都在长安,因而东汉历朝皇帝常常前往祭祀宗庙,于是长安地位仅次于洛阳,诸如长安地方官为京兆尹,洛阳则为河南尹,可以说洛阳是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是宗法中心。于是在东汉开始有了两都制,称洛阳为东都或东京,长安为西都或西京,这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就是明证。

3、汉末三国都城鼎立


汉末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皇室衰微。汉献帝成了傀儡,公元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公元196年,又被曹操裹挟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今南京),国号“吴”,史称“东吴”,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六、两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变迁

1、两晋都城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各国都城不一,而且多不被史家认为是正统,这里就不一一介绍)。西晋灭亡后,时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于317年三月在建邺(今南京)称帝,改建邺为建康,史称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2、南北朝都城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定都于建康(今南京);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建立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都邺(今河南安阳至河北临漳)。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建都邺城,又《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都长安。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七、隋唐国都变迁,正式出现“五京制”

1、隋代都城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582年隋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重新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新长安城,取名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继位,营建并迁都东都(今河南洛阳)。由于隋炀帝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社会动荡,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2、唐代正式出现五京(都)制


虽然东汉就有两都(京)制,然而到了唐代,却出现了“五京制”,这在《新唐书》有详细记载,有些百科资料没有仔细查找,为了让诸位更清晰的了解,我们转录如下:

《新唐书·志·卷二十七·地理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742年)曰西京,至德二载(757年)曰中京,上元二年(761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761年)曰上都。”

《新唐书·志·卷二十七·地理一》:“凤翔府扶凤郡,赤上辅。本岐州,至德元载(756年)更郡曰凤翔,二载(757年)复郡故名,号西京,为府。”

《新唐书·志·卷二十八·地理二》:“东都,隋置,武德四年(621年)废。贞观六年号洛阳宫,显庆二年(657年)曰东都,光宅元年(684年)曰神都,神龙元年(705年)复曰东都,天宝元年(742年)曰东京,上元二年(761年)罢京,肃宗元年(761年)复为东都。”

《新唐书·志·卷二十九·地理三》:“北都,天授元年(690年)置,神龙元年罢,开元十一年(722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曰北京,上元二年(761年)罢,肃宗元年(761年)复为北都。”

《新唐书·志·卷三十·地理四》:“江陵府江陵郡,本荆州南郡,天宝元年(742年)更郡名。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号南都,为府。二年罢都,是年(761年)又号南都寻罢都。”

《新唐书·志·卷三十二·地理六》:“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载(757年)曰南京,为府,上元元年(760年)罢京。”


从上面史料可以看出,唐初立长安为京城,废置洛阳东都叫法;然后在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设立陪都,恢复洛阳为东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建立“大周”,把李唐起兵根据地以及自己老家太原升为北都。756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向西南逃窜,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形成拱卫局势,因而提高了几个重要城市的地位,从而在至德二载(757年)下诏设置了“五京制”,分别有长安为中京,凤翔为西京,太原为北京,洛阳为东京,成都为南京。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乱进入尾声,成都的地位不再重要,而山南节度使李璘的“叛乱”虽然失败,可是江东的重要性突显,需要安抚。于是,在此年罢“五京制”,第二年变为“五都制”这样,顺利地把成都的“南京”地位拿下,把原本山南道的江陵府(今荆州)上升,变为“南都”,而其他四“”城市和方位不变,名称则变为“”,分别为长安为上都,凤翔为西都,太原为北都,洛阳为东都,江陵为南都。不过很快又撤销掉江陵和凤翔的都城称号,只保留了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三个都城

五京制在唐代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不过,对后世朝代在首都建置制度上影响深远,前后历经唐(含渤海)、辽、金、元时期,多个朝代都设置多都制以利于中央集权。

3、渤海国五京制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四·北狄·渤海传》记载,唐代以靺鞨族为主体的藩国渤海国,就派人学习唐朝京都制度,“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不过《新唐书》没有具体年代,大致为唐中期设置,其中五京为: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西京鸭渌府(今吉林临江)。

(限于篇幅,关于后代都城变迁,下文详谈,未完待续)

2021/11/20榆木斋

主要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水经注》

《三国志》

《晋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惊!历史上竟然有过11个北京10个南京11个西京9个东京5个中京!
探究|中国现在有北京、南京,那么东京、西京呢?
唐朝西京长安,东京是洛阳,其他几京在哪里?
洛阳是唐朝的国都吗?难道不是长安吗?
驱马过西京,除了西安,还有这六个城市曾被称为西京
历代的陪都有哪些已成为现在的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