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探讨 | 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前言





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人们的价值观、认知思维、医患关系、健康理念、诊疗方式、中药处方及运行模式等知识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4]。从经济层面讲,中医药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特征,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具有促进基层经济增长和扶贫的天然优势。建立以促进增收脱贫、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中医药产业扶贫机制,是增加基层收入、调整基层产业结构、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亦是促进基层中医药发展和建设健康新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物质及精神层面讲,当前中医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卫生资源及生态资源[5]。因此,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01

经济产业价值

基层中医药事业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经济来源。中药材来源于基层农业,主要包括动植物药和矿物药,与之相应的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炮制、销售等产业都是基层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亦是基层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6]。②旅游资源。基层乡村分布着许多中医药的文物、遗址等,吸引着广大游客。乡村、深山、森林等区域分布着大量的中药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蕴含着中医药文化,亦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内容。原始生态环境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康养小镇”“森林康养”“移动医疗”等新业态随之产生,会吸引大批游客驻足,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7]。③产业链条。中医药作为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持,可形成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链条。如河南省西峡县的“宛西制药”,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生产好药材,同时带动地方百姓致富;又如2021年湖南省长沙县开慧村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标杆区、文旅融合的样板区,将姜盐芝麻豆子茶等农产品与动人的开慧故事融合,开启了红色文旅产业新路子。



02

医疗保健价值

数千年以来,中医药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为保障中华儿女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支持保护作用。中医的诊病、治病、预防、养生的理论和技术,是经过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发展史中涌现的大量名医,运用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祛除病魔,守护人们健康,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伟大贡献[8]。中医蕴含着“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辨证施治模式,疗效确切、优势明显,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9]。其价值具体体现在:①医疗体系。中医药事业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基层医疗最重要的部分。②健康养生。中医养生学蕴含着颐养身心、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念,对基层人们身心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③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国基层人口众多,群众健康素养有待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偏远地区基层人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10]



03

教育文化价值

中医药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文明相适应,可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医讲究“仁”,主张德艺双馨,其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相同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显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的人文精神,是中医药人的精神信仰。守正中医药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还可帮助中华儿女坚定中医文化自信,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指明方向。在临床实践中,历代中医靠“立医心、修医德、匡医风”来守正中医药人文精神[11]。中医药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融合历代精华,形成了生命科学和人文知识相融合的体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亦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有三大核心,核心价值观即天人合一,核心思维模式即象思维,核心行为准则即谨熟阴阳、以平为期。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开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钥匙,也是国际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枢纽,亦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立中医学科自信,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有利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唯有深刻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12]。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就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亦需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文化教育应从小开始,不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中医药文化能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哲学思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医认为,宇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中,人生活在自然界,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利于帮助民众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层中医药事业存在的问题



01

基层中医药的断层现象

现今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很多青年对中医理论十分陌生,认识药物的能力也较差,口口代代相传作用逐渐消失。近年“民族虚无主义”盛行,对中医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些谣传抹黑中医,导致许多老百姓对中医失去信任,中医药文化传播困难。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中医药优质项目传承无人,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绝技、验方等有独特疗效,却逐渐不被人知,甚至濒临失传。此外,我国乡村医生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短板之一。具有一定医疗服务能力的基层医生相对缺乏,很多地方的村医是“赤脚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不具备相应的诊疗水平,基层百姓常因为基层医生不能解决基本问题而“小病不治”或“小病大治”。对于大病、重病,基层医生或医疗机构一般无力救治,通过尽早诊断、精准转院才能保障大病、重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慢性病及疾病愈后阶段的患者,基层医生不善于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及持续治疗等,难以保障患者拥有较好的生活状态。目前,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较低,远不能满足基层百姓对健康的需求。



02

基层中医药的潜力挖掘不足

国家缺乏专门的人员对基层中医药文化进行研究和开发,村医数量大大减少,乡村缺乏基本的中医服务体系。基层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不足,许多文化遗址得不到及时保护,逐渐消失。基层中医师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较低,尚未系统掌握宏观与微观的内在联系,存在许多证据空白,基层整体中医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全国亦未形成系统的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教育体系,各省市未具备成熟的基层医生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基层医生不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是目前医学教育的短板之一。如何挖掘基层医生的潜力,让基层医生获得高效、保质、低成本、广覆盖的医学教育资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03

报告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不够

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虽然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规划,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①中医地位降低。由于“乡村医师”规范化管理政策的实施,许多中医乡村赤脚医生改行或回归农耕生活,新生中医师力量难以及时补充,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追求疾病快速恢复,倾向于使用西医治病。②“以西律中”的管理模式使得基层中医师执业困难,中医药的特色治疗难以展现,“简、便、验、廉”的技术手段开展不够。基层中医严重缺乏存在感,老百姓心中存在误区,总以为中医疗效慢,殊不知中医既可治急症,亦可治慢病。③中药煎煮麻烦,不便于携带,导致使用中药的患者越来越少。现今基层中医药普遍存在“散、少、无、乱”的发展问题,同时面临着生存、发展、信任和传承危机。面对当前危机,党和国家应高度重视大环境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机遇。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显示,“在全国15~69岁人群中,具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人数超过1.58亿”。可以看出,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普及工作仍需大力推进,人们的中医药文化素养还需提升。为满足基层百姓对中医的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问题,国家应尽早建立健全中医类农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04

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

大力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需要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推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基层中医药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岗位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临床诊疗能力,为我国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原因如下:①人才引进困难。基层中医药人才来源匮乏,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回到基层工作,如今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偏低、职称偏低、能力不强、技术不高、缺乏核心骨干。我国目前有54.20万个行政村共设62.20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人员达144.10万人,而村卫生室人员学历为大专及以上者仅有11.96万人,占8.30%;执业(助理)医师人员占村卫生室人员总数的26.46%,即38.13万人。②人才难用好。基层人员管理难,专业技术人员潜力难以充分挖掘,难以做到人尽其用,造成人才浪费,进而降低中医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医疗服务效果也大打折扣。③人才留不住。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低、社会福利待遇差、日均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不高等种种因素导致基层医疗人才大量流失。同等职业条件的西医从业者,其工资待遇高于中医。老百姓认为急病只能看西医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健康养生意识差。这也加大了中医药在基层发展的困难,一些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也不再坚守“纯中医”阵地,逐渐“西化”。



小结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灵魂,具有文化哲学性且内涵丰富,是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源泉,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亦是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关键所在。中医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且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顽强的生命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其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更是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先锋[13]

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意义重大,笔者有几点建议:①首先进行思路建设,提升对基层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不仅管理层需要提升对中医的认识,更要让老百姓深入了解中医,近距离接触中医。②将中医药纳入城乡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中,做好中医药发展的合理设计和布局。③加强管理,净化中医药发展空间,使其与现代医学知识发生良性互动,鼓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④加强对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及资源的挖掘整合,努力创造一批优秀成果,打造优质中医药文化。⑤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激活人力资源,积极引进人才,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水平和整体医学素养,既要创造更好的“医疗软件”,也要顾全“医疗硬件”,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⑥鼓励医学院校开展基层医生远程教育工作。建设完善的基层医生培训体系,是以培养基层医生为基本目标的医学院校的职责。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帮助乡村医生提高医学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促进基层医生掌握较扎实的临床能力,并打通学科壁垒,培养中西医全科医生,正是加强建设基层医生培训体系的目标所在。基层医生主要具备5个临床能力,包括“无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医学院校的优秀教师开展系统的、针对性的基层医生教育才能实现。

依据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中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加强建设,能够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飞速发展,帮助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推动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大放异彩,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中医药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君平.传承好中医药文化瑰宝[N].人民日报,2019-11-13(009).

[2]李其忠.中医发展需要文化滋养[J].中医药文化,2009,4(6):1.

[3]刘惠敏,谢谨如,彭婷,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路探析[J].考试周刊,2018(16):165-166.

[4]毛嘉陵,康赛赛,王晨,等.中医药科学文化传播的战略分析(二):中医药的未来与传播战略[J].中医药通报,2020,19(2):1-5,67.

[5]王国强.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7-02-24(007).

[6]孟长海,郭德欣,王治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中医药文化的重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0):225-228.

[7]金媛媛,王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1):138-143.

[8]胡永干.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9]曹洪欣.中医药振兴发展70年实现五大重点突破[J].产业创新研究,2020,4(4):86-88.

[10]何清湖.打通健康最后一公里[N].健康报,2021-09-29(005).

[11]王薇,陈小平.中医药人文精神“守正”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12):1581-1584.

[12]何清湖.论坚定中医文化自信[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10):1189-1192.

[13]张宗明.论中医药文化自信[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林:科技赋能健康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中国发布丨刘庆民代表: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
关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021年有关乡村振兴的金句妙语大集合
每日笔记(8月21日)乡村振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