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执业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第一篇肺系病证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这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 《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明—张介宾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金匮要略》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有专篇论述,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虞抟《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有喉中哮鸣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肺痈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肺痨是由肺虫引起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补虚的两大治5  疗原则。 

¨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病理性质:阴虚并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金匮要略》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炙甘草汤

¨《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胸痹心痛,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 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 《难经·二十难》提出了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丹溪心法·癫狂》篇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了癫狂与

的密切关系,为后世用吐法治疗本病建立了理论基础。 

¨王清任《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开创瘀血学说之先河。 

¨痫病首见于《内经》,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并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 

¨朱丹溪《丹溪心法·痫》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强调痰迷心窍引发。 王清任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否塞否膈等, 

¨ 张仲景提出病名概念,《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又创诸泻心汤, 

¨《丹溪心法》将其与胀满作鉴别: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呕吐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金匮要略》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的反应。 

¨ 《诸病源候论》指出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

¨噎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即包含本病 

¨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 《临证指南医案》创泄木安土之法。 

¨痢疾《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难经》称之为大瘕泄” 

¨ 《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其治疗痢疾的有效方剂白头翁汤 

¨《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代《济生方》正式用痢疾病名

¨《丹溪心法》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明确痢疾可以传染的是金代;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黄疸的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金匮要略》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积聚《金匮要略》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所制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 

¨《金匮要略》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称为“疟母”,鳖甲煎丸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眩晕《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

¨《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风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 《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淋证《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癃闭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载有治小便不通方剂十三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该书中载有用导尿术治小便不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癃闭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素问·痿论》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遗精的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郁证《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

¨《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症《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 痰饮《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立专篇论述,并有广义、狭义之分。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 《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试题
中医内科学教材
中医内科学-本科教材简单整理
总论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