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胆汤系列方

方剂名称: 温胆汤
  药物组成: 半夏洗七次 竹茹 枳实 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 茯苓一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病症分析:
  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
  ◇ 方解: 点此观看方解
  ◇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温胆汤
剂型 汤剂 
药物组成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炙)、竹茹、枳实、生姜、红枣。 
加减 
功效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用于治疗精神疾病,阗痫,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脑卒中,冠心病,颅脑损伤,小儿哮喘,阳痿,妊娠反应,白血病化疗胃肠反应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呕吐呃逆、癫痫等病,属寒痰者,不宜使用。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1.美尼尔氏综合征应用本方加减:竹茹30g,枳实12g,制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5g,甘草6g,生姜3片。兼头痛、心烦、耳鸣加栀子10g,黄芩10g。失眠、多梦加远志10g,枣仁15g;呃逆、嗳气加柴胡6g,郁金15g;伤食加神曲12g,焦山楂30g;外感加藿香12g,荆芥9g;伴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血虚者加当归15g,熟地15g;眩晕甚者加天麻10g,赭石15g,痰湿甚者加南星10g,菖蒲12g;胃寒者生姜改干姜,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2-82岁。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共41例;7例好转。疗程最长者30日,最短者6日。
2.癫狂症应用本方加减:竹茹、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日1剂水煎服。治疗癫狂症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4-49岁,其中30岁以下者21例,占70%。结果:近期临床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能坚持全日工作)13例,占43%;显效(主要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能坚持一般轻工作)5例,占17%;有效(部分精神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占27%;无效(主要精神症状无变化)4例,占13%;总有效率87%。
3.老年病应用本方加减:陈皮10-15g,半夏10-15g,云苓20-60g,枳实10g,竹茹10-15g,甘草5-10g,生姜5g。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分服,或水煎200ml,晚顿服。治疗中风、眩晕、头痛、胸痹、咳喘、感冒、癫痫、失眠252例,男172例,女80例。其中中风128例,眩晕、头痛49例,胸痹心悸47例,咳喘13例,感冒3例,癫痫3例,泄泻3例,失眠5例。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显著改善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各项检查指标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死亡者。结果:中风痊愈21例,占16.4%;显效64例,占50%;好转38例,占29.6%;无效5例,占4%;总有效率96%。眩晕、头痛痊愈14例,占28.6%;显效28例,占57.5%;好转7例,占13.9%;总有效率100%。心悸、胸痹痊愈12例,占25.5%;显效27例,占57.5%;好转7例,占14.9%;无效1例,占2.1%;总有效率97.9%。咳喘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失眠治愈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0%。泄泻治愈2例,好转1例。感冒3例全部治愈。癫痫治愈1例,显效2例。
4.阳痿应用本方加减:青陈皮各2g,竹茹8g,枳实6g,半夏3g,土茯苓20g,茯苓15g,蜈蚣9g,蛇床子10g。先用200ml清水浸泡约15分钟,再加水350ml,煎380ml左右,1剂2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每日2剂.治疗时禁房事、烟酒、油腻及辛燥之品。治疗阳痿35例,年龄25-60岁;病程6个月至3年。临床症状主要为房事时阴茎举而不坚,不能进行房事,或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苦干;或胸助胀闷,呕恶苦水,肢倦纳差;或阴囊潮湿瘙痒;舌苔湿腻浊或垢,脉虚弦或滑。以阴茎能自行勃起,房事成功为疗效标准,结果:完全治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者21例,症状好转者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药理作用 主要有祛痰,镇静,抗溃疡和镇吐等作用。
1.祛痰:陈皮、半夏、甘草有祛痰作用。
2.镇静;加味温胆汤有显著的镇静作用;用加味温胆汤小鼠腹腔注射;(1)抑制自发活动,作用与剂量呈线性关系。(2)对抗咖啡因诱发的运动亢进。(3)明显增强催眠药的作用。(4)对戊四唑诱发的小白鼠惊厥无作用,但有延长小鼠死亡时间的倾向。
3.抗溃疡: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对小鼠出血性溃疡有与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减少胃液量,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有明显抑制作用。
4.镇吐:半夏、生姜有一定的镇吐作用。
 
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则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将生姜减量,增加了茯苓、大枣,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的经典方剂。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中,灵活变通,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出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温胆汤类方,广泛用于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凿。现就近年来临床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现状做一概述。

1  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而导致的心脉痹阻不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证。

    医家运用温胆汤为主方治疗胸痹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秋风等认为目前胸痹心痛的病机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临床在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随症加减治疗54例气滞痰阻型胸痹心痛,并与单纯服用消心痛组进行对照,治疗8天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东敏等认为痰瘀同源,痰热必定夹有瘀血,故在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异山梨酯;发作期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丹参、红花、郁金、甘草)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2例,并与32例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2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增高和脂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的“痰”有关,而血脂和脂蛋白的异常又常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又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温胆汤是否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而发挥疗效呢?戴嫣报道运用活血温胆汤(制半夏、橘红、茯苓、姜竹茹、生甘草、炒枳壳、桃仁、水蛭、党参、龙胆草、黄连)治疗冠心病50例,并与单用消心痛组对比,4周后,治疗组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改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江海等采用加味温胆汤(枳实、竹茹、陈皮、法夏、党参、瓜蒌、黄连、丹参、木香、炙甘草)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气滞痰热瘀结型3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外,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沉降率均有显著改善。

    部分医家从其它角度探讨了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杜少辉认为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由下丘脑合成的后垂体肽激素,主要参与对血压、心率、水盐代射的调节,如果功能平衡失调,则易产生中医所指的气滞痰阻病症。他在临床中观察了邓铁涛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枳壳、竹茹、法夏、橘红、云苓、党参、甘草)治疗心气虚乏、痰瘀闭阻型胸痹心痛58例,并与43例单用消心痛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治疗30天后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AVP含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何丽杰等基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冠心病的程度和死亡率成正相关的认识,临床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基础治疗药物上给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赤芍、川芎、水蛭、山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Hcy的改善优于单纯基础治疗组。古学文等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认识,在临床中观察了机体最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他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郁金、法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治疗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病人45例,2周后观察疗效,CRP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

    陈茹琴等基于女性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长的认识,重点观察了温胆汤加减对更年期妇女冠心病的疗效,她将81例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麦味地黄汤合柴胡温胆汤滋补肝肾、益气生津、宣畅三焦、清热化痰治疗,连续观察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它通过球囊成形及支架术,开通闭塞之血脉,相当于活血破瘀之功效。对PCI术后辨证研究发现,术后本虚证以气虚较多,而标实证以血瘀、痰浊居多,因此,益气活血化痰法是PCI围术期中医治疗的原则。杨华伟根据此理论,临床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加味温胆汤(竹茹、半夏、陈皮、五爪龙、党参、茯苓、川芎、瓜蒌皮、丹参)通阳豁痰、活血化瘀治疗30例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连服30天,并与常规西医处理组对比,所选患者在术前、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优于对照组。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为患,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缓慢性心律失常尽管多属于中医的阴证、虚证,治疗上常用麻黄、熟附子、细辛、桂枝、当归等温补的药物,但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亦是其常见病机,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金卓祥基于此认识,临床中不拘泥于大温大补的中医治法,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姜竹茹、大枣、黄芪、远志、石菖蒲)治疗复杂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频发早搏者视病情需要加用盐酸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膏粱厚味、煎炸之物,致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发心悸,本虚多为禀赋素虚、或劳倦、思虑太过伤脾,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浊。基于此认识,刘元梅认为宜采用健脾化痰、泻火安神,佐以振奋心阳的方法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因及胺碘酮治疗)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酸枣仁、茯苓、法半夏、枳实、人参、郁金、陈皮、姜竹茹、桂枝、炙甘草)治疗室性早搏l0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6例比较,4周后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杨小乐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黄连、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甘草)加减治疗室性早搏67例,2周为l疗程,临床总有效率为89.55%。杨玉莲等报道了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属痰火扰心者82例,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7.8%。周旭生采用自拟加味温胆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酸枣仁、党参、熟地、远志、苦参、灵芝)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l03例,对照组用慢心律片,治疗3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庞毓文等¨6。应用生脉饮及黄连温胆汤(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阿胶)加减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84例,患者用中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疗效较好。

    以温胆汤为主方可治疗各种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郭汉卿以温胆汤加减(清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南星、瓜蒌、黄连、苦参、远志、石菖蒲、生龙骨)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60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7%。曹建民引报道了用自拟加味温胆汤(茯苓、枳实、枣仁、竹茹、白蔻仁、大枣、甘草、紫丹参、益母草、法夏、陈皮、生姜、云茯苓)随症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配合适当生脉注射液静滴,但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2.8%。

3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虽以虚证居多,如张景岳言“虚者居其八九”,表现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但多伴有标实证,如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故不可一律以滋补肝肾、镇肝熄风法,对头痛、眩晕,兼体胖,腿沉或轻度浮肿,胸闷或咳嗽多痰,舌苔腻者,为“无痰不作眩”,应以温胆汤理气和胃化痰,方能奏效。
    罗承锋等收集痰浊中阻证的高血压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接受优化的个体化降压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星蒌温胆汤(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胆南星、瓜蒌皮、苍术、石菖蒲、茯苓、丹参、车前子、代赭石),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春玲等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l46例予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黄芪、丹参、泽泻),对照组l32例用开富特和非诺贝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石伟松收集176例I~Ⅱ期高血压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痰热内蕴型患者,予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竹茹、黄连、制军、丹参、天麻、钩藤)治疗90例,西药组按需服用镇静安眠药,共86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心悸”、“怔忡”、“风温”、“胸痹”、“虚劳”等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气虚,复遭风热毒邪侵袭,痰热壅结,停胸壅胆,内舍于心而形成正虚邪实夹杂之证。临床采用温胆汤化裁,以清热化痰为主治疗,每能获效。李毅等从心胆相关出发,采用中医药分阶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28例(先以清化痰火的黄连温胆汤,后予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并与西药对照组76例(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口服辅酶等)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6个月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杨生科应用解毒温胆汤(银花、连翘、板兰根、丹参、瓜蒌、黄芪、黄连、黄芩、姜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远志、枣仁、枳壳、葛根)清热解毒、化痰定悸,随症加减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较佳疗效。

5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郁证”、“不寐”、“汗证”等范畴,该病病机主要是胆虚痰热,痰扰心神,属实中挟虚之证,可采用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宁心而获效。

    沈金玲等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酸枣仁、远志、熟地黄、党参、五味子、炙甘草)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并与采用倍他乐克和舒乐安定治疗的对照组对比,治疗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传杰应用十味温胆汤(人参、茯苓、枳实、五味子、陈皮、半夏、远志、熟地、酸枣仁、甘草、浮小麦)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总有效率92.3%。李福章应用温胆汤(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石菖蒲、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法半夏、炙甘草、黄连、琥珀末)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30天后治愈27例,好转5例。王恺以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菖蒲、枳实、半夏、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0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安定、倍他乐克治疗,l个月后结果显示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改善显著。赵法斌等自拟活血温胆汤(柴胡、枳壳、制半夏、陈皮、竹茹、郁金、茯苓、石菖蒲、远志、丹参、川芎、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9例,3周后总有效率为92.3%。

6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中医学的“痰”、“湿”有密切关系,而伴随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多与中医的“瘀”相关,其病因主要为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不能运湿布津;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聚湿生痰、痰阻血络,血涩难行而成瘀,“痰瘀”是高脂血症的共同病理基础,故治疗多以化痰活血为主。宋春晖等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泽泻、茯苓、陈皮、山楂、大腹皮、竹茹、神曲、甘草)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治疗期问停用其他降脂药物,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董桂芬叫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竹茹、三七、川芎、陈皮、茯苓、泽泻、山楂、何首乌、丹参、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0例,连续3个疗程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比治疗前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结语

    温胆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系各种疾病的治疗,为诊治心系各种常见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可靠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治法,所以温胆汤所治疾病不胜枚举,凡符合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不论病种,皆可在临床各科使用。温胆汤的方证辨识是临证应用的关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其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方证关键为“气郁生涎”,因此伴随情志异常、呕恶15苦、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是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应用时须根据兼夹病机,随症化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获良效。

    目前,分析众多临床研究资料后发现,温胆汤临床研究存在着和大部分中医临床研究同样的问题。首先,文献报道多以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主,研究方案设计不完善,如均没有设安慰剂对照组,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试验;其次,疗效判定多以主观判定标准为主,客观判定标准不统一,以心电图变化多见,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全面;第三,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决定了温胆汤在应用过程中的随症化裁特点,但目前应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方案并不统一,方证亦未标准化、客观化;第四,对于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以冠心病居多,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但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心系其它疾病的治疗机理研究则更少;第五,所见临床研究温胆汤剂型单一,多以汤剂为主,未见其它剂型的报道。中医本身的个体化治疗特点导致了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寻适合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逐步形成统一、全面的各种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客观、标准的方证指标及随症加减的筛选设计研究,适当对其剂型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总之,温胆汤是治疗气郁痰阻型疾病的有效方剂,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
  温胆汤方最早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又加入茯苓、大枣。两方功用均大致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笔者所用为陈氏方,据其方义在临床实践中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如下。
  1美尼尔氏综合征
  患者某,男,45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眩晕、耳鸣、呕吐2年余。起初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短,不治自愈。近半年来发展为每月发作数次,每次发作时问长达3~1Oh,甚则整天卧床不起。经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先后曾于两家医院用西药及中药治疗3个月余,疗效不佳,后来我院治疗。患者就诊时正值其疾病发作阶段,诊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耳鸣,听力减退,手足冰冷,闭目侧卧,恶心并呕吐白色泡沫黏涎,脉细弱,舌质淡,苔白腻,痛苦万分。当即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患名服药2h后,头晕大减,恶心呕吐停止,手足转温,面色红润,精神大有起色,能自己坐起与人交谈。后仍照厉方加减煎服18剂,诸症痊愈,随访3年,未再复发。按: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饮食劳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情志抑郁,心脾受损,气机不畅,痰浊阻闭清阳而致。月溪日:“无痰不作眩。”故以温胆汤清热化痰,理气和中,痰热清而眩晕平。
  2妊娠恶阻
  患者某,女,24岁。2007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停经60天,近1周恶心、呕吐、水食不能进肚,食入即吐,吐净胃内容物仍干呕不止,最后竞吐出胆汁及血性黏液。曾静脉滴注维生素B6等药物,疗效不佳,遂来我院治疗。经查尿妊娠试验(+),诊断为早孕。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灶心土30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

  患者服上方1剂后呕吐即止,能进少许流质饮食,但仍有恶心之感,晨起尤甚。待服完3剂后,恶心呕吐停止。又照原方煎服3剂,饮食如常。后足月产1男婴,随访至今,男孩发育正常,身体健壮。
  按:本病主要是孕后冲脉气盛,胃气不降,冲气上逆为患。多因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辛辣,使脾胃虚衰,湿痰内聚,肝胆之火夹痰上壅,导致呕吐呃逆。以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药证相契,则速奏止吐安胎之功。方中半夏方书中多谓有动胎之说,笔者使用该方多年,治愈妊娠恶阻证近百例,从未见不良反应。
  3  失眠
  患者某,男,56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梦易醒,近日来发展为彻夜不寐,晨起头晕耳鸣,肢倦乏力,竞至难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药归脾汤、补心丹等皆不见效,又服西药眠尔通、舒乐安定等亦未曾见效。诊其舌质淡,舌苔白腻且厚,脉无力而滑,寸部微弱。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枣仁12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即能入睡2h,服完3剂后,每晚能安睡3h左右,后又照此方稍事加减,煎服10剂,睡眠增至每晚6h左右,精神渐佳,诸症皆愈。按:本证因其寸脉微弱,全身乏力,前医多以虚证而治,投以归脾汤、补心丹等均不见效。细思之,气虚则阳不化水,脾失健运,从而聚液成痰,而痰浊中阻则可扰乱心神,导致不寐。《内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用温胆汤加酸枣仁、茯神逐痰和胃,宁心安神,而取捷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指出:“治疗失眠不是单纯地滋补和安神所能收效。”此言确系经验之谈。
  4胆汁反流性胃炎
  患者某,女,17岁。2007年6月18 日初诊。患者2周前出现胃部灼痛、胀满、泛酸、呕吐等症状。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中医科治疗。患者近日胃部烧灼,疼痛加重,且呕吐溶入胆汁的极苦之黄色胃液。饭后或饮水后加重。诊其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2g,砂仁6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呕吐苦水即止,但仍干哕,胃部胀痛。又照原方煎服28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证因患者临近升学考试,学习紧张,休息饮食均无规律,而致胃气失于和降,湿热蕴蒸,痰饮内伏,胃气卜逆而致。取温胆汤清胆和胃,平胃降逆,祛湿化痰之功,取得良好效果。
  5癫痫
  患者某,男,1 1岁。2006年3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与一男孩打架,而后突然发病,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四肢抽搐,项强,头后仰,面唇青紫,小便自遗并咬破口唇,发作约4min始醒。此后,每月发作1~2次,经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患者平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大便略干,小便赤,喜食凉物。舌质红绛,舌苔白腻,表面微黄,脉弦滑。处方如下:半夏8g,陈皮6g,茯苓8g,枳实8g,竹茹8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煎服4剂后,又加入酸枣仁10g,石菖蒲5g,连服18剂。服后观察3个月未发作。2008年10月随访,诉癫痫未再发作,且学习成绩良好。
  按:此证由于患者平素嗜食生冷,伤及脾阳,脾虚生痰,痰聚而阻滞气机,因打架发怒,使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怒引动痰火上升,所谓“火动痰升”,痰蒙清窍而致癫痫发作。言其气者,病必咎之于肝胆,言其痰者,病必咎之于脾胃。《医学心悟》云:“脾为生痰之源”,以温胆汤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故癫痫可愈。
  6梅核气
  患者某,女,35岁。2007年1月10 日初诊。患者5年来,因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不顺心而致情绪不稳,心情忧郁,常自觉咽部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满闷,干呕呃逆,气郁不畅,每因情绪不良而加重。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无力。诊断为梅核气。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厚朴6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诸症减轻,又继服12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此证多见于妇人,以痰气郁结为多。多因七情忧郁,日久不得疏泄,从热化火,炼液成痰,痰聚上焦而致咽喉不利,故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以温胆汤化痰清热理气,则诸症得愈。
  小结:《三因方》日:“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症。”可见气郁与痰涎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病机。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痰蒙清窍则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在胃脘则痞满呕恶,在经络则发为癫痫抽搐,在咽喉则发为梅核气,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胆汤治以走泄之法,总以化解痰气为根本,这也是异病同治的基础。

黄煌教授治头晕及精神分裂症医案

 黄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名中医,是中医教育界知名学者和经方家,在经方医学和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颇多建树。笔者有幸随师门诊,现将其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1],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2]。《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3]。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 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4]161,或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4]194。后世医家常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甚广。黄煌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更强调患者体质类型以及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加减有法有度。

  1.1 辨体质用药黄煌教授认为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辨别某种药证方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5]。而体质判断要保持客观性。体质由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两大块组成。外观特征包含体型、皮肤(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紧、行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态和软紧、舌苔、脉象等;好发症状是指患者过去一定时期内容易或经常发生的症状[6]。其中望诊很重要,一般从患者进入医者视线就已开始,观察内容包括形体、肌肉、肢体动作、表情、面色、唇色、衣着、谈吐等。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为:中青年多见;营养状况较好,体型中等偏胖;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平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黏痰、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忧虑、抑郁、多梦、晕车、恐高、害怕小动物等。

  1.2 主治疾病谱疾病的病名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但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范畴,不能太笼统,必须有临床指导意义。只有明确疾病诊断,才能区别用药,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方药的主治疾病谱,然后通过临床检验,不断对疾病谱进行修正和评价。这种疾病谱的确立便于医生间的交流,能让医生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的常见疾病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幻听、临界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抽动症、近视、弱视、失眠、眩晕、头痛、胃炎等。

  1.3 加减有法有度常规的加减法:加黄连,适用于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朴汤,用于伴有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伴有口干、胸闷、焦虑、腹胀者;合酸枣仁汤,用于伴有精神恍惚、失眠而脉不滑、舌不红者,该类患者多为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妇女;加麻黄,用于伴有乏力、精神萎靡、脉缓者。

  2 病案举例

  案例1:张某,女,34岁。2008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40 d前意外流产,就诊时诉头晕,纳谷不香,眠差,梦多惊恶,常有恶心感和乏力感,舌红苔薄,脉弦。有眩晕发作史。诊断:头晕(证属痰饮内停而上扰)。处方:姜半夏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3 g,枳壳15 g,竹茹6 g,干姜6 g,红枣20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4剂后复诊,诉头晕消失,余症明显改善。

  按:本病案体现了辨体质用药的重要性。笔者详细记录了患者就诊时的情形:中等偏胖,皮肤白晰而有光泽,两眼圆而光亮,眼神和表情透出抑郁和冷漠。其父代诉病情,间中能恰当地补充,语声低柔。由此提示患者身体素质尚好,注重形象,谨慎细心,情感丰富。其体型、皮肤、好发症状、行为特征、精神特征都符合温胆汤体质,故用温胆汤治之可取效。

  案例2:王某,男,15岁,2008年5月24日初诊。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已2年,就诊时见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嗜睡,易疲,多汗,流涎,手足颤,舌颤,易烦躁,易激动,夜鼾,舌淡润苔白,脉滑数。实验室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偏高。察其面色较暗,体形肥胖。诊断:精神分裂症(证属经气不利,痰饮内停,清阳不升)。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生麻黄10 g,制附片20 g(先煎1 h),北细辛10 g,干姜12 g,生甘草10 g,红枣20 g。服14剂。2008年6月28日二诊:觉药味麻辣,主症改善,唯有嗜睡和腰酸痛。前方加葛根30 g,肉桂6 g,续服7剂。2008年8月30日复诊:自诉一直服用前方,诸症渐解,但近日反复。药后恶心呕吐,懒言,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差,食欲佳,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疑本病由手淫引起),多疑,便干,舌淡红舌体大苔白腻,脉滑略数。改用温胆汤为主。处方: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竹茹10 g,干姜10 g,红枣20 g。15剂。2008年10月14日复诊,药效显著,自感如常人,不久前成绩排班级第1名。但停药后症状稍反复,舌红苔薄白,复查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正常。采用上方药量调整善后。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温胆汤均为黄煌教授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剂。本病案先期治疗着眼于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嗜睡、易疲等症状,且肥胖而面色较暗,用前方以振奋患者身体机能,病情有所好转。此后病情反复,且表现多疑,自觉本病由手淫引起,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提示其精神症状突出,其他症状均符合温胆汤体质要求,且精神分裂症在温胆汤主治疾病谱内,遂改用温胆汤,效果显著。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加味不多,但姜半夏、茯苓、枳壳用量宜较大。
 
  案例3: 孙某,男,33岁,2008年3月17日初诊。便秘多年,约1年半前加重,曾服莫沙比利、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稍效。就诊时诉大便5~6日一行。精神萎靡,性欲下降,眠差,易烦躁,易疲劳,汗出偏少,下肢乏力,稍多食则腹胀,心下悸,自觉眼胀,舌淡胖苔薄,舌面有两条唾液线,脉缓。患者体形偏胖,眼泡肿大,腿毛较多。诊断:便秘(证属脾胃运化不足,痰湿内生,气机郁滞)。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0 g,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干姜10 g,竹茹6 g,红枣20 g。服14剂。2008年4月12日复诊,大便通畅,1~2日一行,面色转润,精神转佳,身体较前轻巧,眼胀感减轻,时有心慌,电话铃后紧张,小便次数较前多,舌暗胖苔薄。处方同上,用量稍调整。

  按:黄煌教授针对体质处温胆汤方,该患者的表现精神特征尤为明显。因患者精神萎靡、性欲下降、汗出偏少、脉缓、眼泡肿大、乏力而加麻黄,且麻黄能改善腰和盆腔部位机能,有助排便。

  3 体会

  黄煌教授以“方证相应”理论为基础,认为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方证是以方为名的证,是用方的指征与证据。有是证,用是方,方与证的关系,是相对应的,两者浑然一体[7]。黄煌教授的方证相应思想体现在 “方证三角”,即“方—病—人”方证模型上,处何“方”是根据具体的“人”和其所患的“病”两方面来决定。一方面考察“人”是否属于温胆汤体质,另一方面考察患者的“病”是否属于温胆汤的主治疾病谱,是能否正确运用温胆汤的关键。这种临床思维在审证治病时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突出辨证论治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值得同道借鉴。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现谨录崔应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

刨根探底寻所出

加减化裁尽其途

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其后温胆汤又见于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生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胆汤。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失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脑虚痰瘀作中风

小小温胆建奇功

《删减方》谓:“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脑为髓海,髓虚即为脑虚,即脑之正气不足也,故应治腑,即胆也。不难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故温胆汤能治疗脑之正气不足。

案例:脑梗后遗症,康某,男,59岁,2009年6月2日来诊。脑梗病史2年,现症见右肢不遂,眠差,烦躁,语言不利,大便不成形,舌体胖,质紫,苔白稍厚,脉沉细滑。中诊:中风。西诊:脑梗后遗症。中风之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于外。此处当辨为风痰瘀阻脉络。处方:炒白术15g,姜黄15g,桑枝30g,天麻15g,桂枝15g,制香附15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壳12g,竹茹12g,丹参15g,郁金10g,三七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 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7服。并用水蛭、全虫各300g。分别装胶囊,分别日三次,每次3粒。

主方温胆汤化痰解郁通络。治疗疾病先以辨主证为要,再对具体症状而用药,如肢体不遂,加姜黄、桑枝、天麻、桂枝、鸡血藤、豨莶草等活血通络;眠差,用焦栀子、夏枯草、薏苡仁、川牛膝等以清痰火;脑萎缩,加全虫、水蛭、蜈蚣、地龙或入煎剂或装胶囊等以活血通窍;语言不利,苦笑失常,加远志、莲心、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因中风后遗症实乃瘀血阻络,故需加大活血化瘀之力度,常加石菖蒲、郁金、丹参、三七等活血开窍之品。如此用药,效如桴鼓。

气短眩晕心惶惶

黄连温胆效如彰

心悸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慌、眩晕等症。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崔应珉论其意有二:一者心与胆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医学入门》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张景岳云:“少阳属木,木以生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二者痰瘀交阻于心。胆为清净之府,心中有神明所藏,亦喜清净,不能为痰瘀之浊相扰。

案例:岳某,女,63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突发头晕,肢体活动不遂2天,患者体胖,平素气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肿,口干,纳差,时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心肌缺血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苔腻稍黄,脉略弦。中诊:心悸,眩晕。此为痰瘀互阻。处方: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杏仁10g, 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术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7服。

方以黄连温胆汤清胆和胃,化痰通络;丹参、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扰,蒙蔽清窍发头晕耳鸣,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桂枝温通心阳;川芎解郁。患者自诉服上药头晕,耳鸣,纳食明显改善,以原方为主,视症状稍作调整,治疗一月,诸症状消失。

顽固失眠多恼人

柴芩温胆情最真

临证顽固失眠颇为棘手,崔应珉认为情志抑郁或胆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外台秘要》明言温胆汤用于“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见胆胃不和之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胆胃和,气机畅,眠自安。

案例:孙某,女,26岁,2009年7月28号来诊,平素脾气急躁,两周前因与其同父异母之弟打架,变得情绪易激动,不能自控,现苦于入睡困难,易醒,烦躁,记忆力减退,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处以柴芩温胆汤加上珍珠母、郁金、香附、炒柏枣仁等,另嘱其愉悦心情,放宽心胸。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睡眠有明显好转,但情绪仍易激动,按上方基础上加减,依旧嘱畅情志。如此调治月余而愈。

癫痫多为痰瘀扰

导痰加味用之妙

崔应珉认为癫痫多属痰瘀之证。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临床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胆南星、石菖蒲(即导痰汤)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虫、蜈蚣、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络止痉。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岁,海南省文昌市人,2009年1月出诊。患者自诉患癫痫10余年,面色萎黄,形瘦,大便泄泻,疲乏无力,咯白色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10g,地龙15g,生龙牡各30g,蝉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蚕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当归10g,生黄芪30g,另外全虫、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装入空心胶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两次,09年2月22号,电话来述癫痫发作已减少,但大便仍泄泻,效不更方,但改炒白术30g,生南星25g,加炒山药30g,白扁豆15g,天竺黄15g,以健脾益气化痰,嘱其坚持治疗,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减而获效。

结语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该方要牢牢抓住主证及其辨证要点,崔应珉认为,该方有三大主证:一是精神情志病证,如惊悸或胆怯、眩晕、头痛、失眠、健忘等;二是脾胃病证,如纳差、厌食、痰涎不化、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不爽或干结便秘等;三是脉象弦或滑或弦滑,舌苔腻滞。临证时,若上述某一病证出见或诸证兼见,皆可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该方。否则不宜用该方。
王安康临证运用温胆汤经验介绍
    王安康教授潜心中医临床与教学相结合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经方运用得心应手,临床用于治疗疑难杂证,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王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温胆汤治疗因痰热所致诸多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眩晕
    案例1:患者,女,50岁,干部。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0余年。此次因劳累过度再发,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目不欲睁,伴脘腹痞硬,恶心呕吐,口干苦不欲饮,二便尚调,舌苔黄腻,脉滑数。查:心肺(一),BP 105/67 ITlI『l Hg,其余理化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症。中医辨证为痰热中阻,上蒙清窍。治拟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药用:陈皮10 gJ竹茹10 g,黄连3 g,泽泻15 g,白术lO g。枳实10 g,姜半夏10 g,茯苓15 g,甘草3 g,藿香6 g。每日1剂。服1剂呕止晕减,服3剂后眩晕止,复如常人,后多年未再复发。
    2胃脘痛
    案例2:患者,男,30岁,营业员。主诉:胃脘痛10余年,反复发作,近因情志不遂发病半月余,自觉胃脘偏右处疼痛明显,两胁胀满,口渴不欲饮,纳差,口苦,呕吐酸水。曾钡餐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中西药无明显好转。舌苔薄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肝胃不和,痰热中阻。治拟温胆汤合左金丸化裁:陈皮10 g,半夏lO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吴茱萸3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g,川楝子10 g,延胡索lO g,鸡内金lO g,代代花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诸症减轻。加减继服15剂而愈,钡餐复查龛影消失。                                                           3不寐
    案例3:患者,男,40岁,干部。主诉:患神经衰弱多年,病情常因情绪变化而反复。近1周来,通宵达旦不能入寐,头昏,纳谷不香,口苦吐痰涎,胃脘痞满,易发怒,自觉喉中有物梗阻,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胆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治拟清胆和胃、化痰宁神。方用温胆汤加减:陈皮lO g,半夏10 g,朱茯神2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3 g,远声10 g,珍珠母(先煎)30 g,生龙齿(先煎)15 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后,病情明显改善,睡眠好转,不吐痰涎。嘱再服原方5剂,夜能安眠,精神渐佳。
    4郁证
    案例4:患者,女,14岁,学生。病史:半月前因父母责之数语后,闷乐不言,两目上视,不食不寐,常用双手揉胸部,曾在某院诊治,经检查无阳性体征,在精神病院治疗,服用镇静剂无明显疗效,故来本院就诊。现见患者两目上视,呆滞不言,闻之喉间有痰鸣音,问其家属知患者数日未解大便,舌苔黄腐腻,滑数。辨证为痰热内扰,腑气不通。治拟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方用温胆汤合大承气汤加减:陈皮10 g,半夏10 g,茯神20 g,枳实10g竹茹10 g,胆南星10 g,全瓜蒌30 g,郁金10 g,熟大黄10 g,远志lO g,石菖蒲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痰量减少,胸闷减轻,能少量进食,精神略见好转,大便虽解但干结量少;苔渐退,脉稍有缓和。守方以生大黄易熟大黄。加芒硝(冲服)15 g,继服5剂,大便已通畅,精神好转,能正常回答问题,夜能安寐。再服5剂,病情日渐好转,再以健脾和胃之剂调之。其后家长告知小孩完全恢复正常,已上学。                      5胸痹
    案例5:患者,女,38岁,工人。主诉:心悸胸闷6年余,加重1个月。6年前,不明原因心悸、胸闷、气短,在某院求治,诊断为“二尖瓣脱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治未愈,后常反复发作。现患者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呃气频作,口苦,纳差欲呕。查:BP 100/70mmg,心率65次/min,二尖瓣听诊可闻及ⅡI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受损。先以归脾汤补养心脾,药后心悸气短略有好转,仍口苦,呃气,欲呕,不思饮食,再拟温胆汤治之。药用: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10 g,桂枝6 g,黄连3 g,黄芩6 g,沙参lO g,炙枇杷叶10 g。每日1剂。服10剂,诸症大减。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大致正常心电图。再以养心益气和胃之方调之,随访多年未复发.
    6呕吐   
    案例6:患者,女,28岁,本院职工家属。主诉:患者妊娠3个月而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纳谷不香,少腹悸动,口干苦不欲饮,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滑。辨证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治拟温胆汤加减:陈皮10 g,姜半夏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实10 g,黄芩6 g,黄连3 g,炙枇杷叶10 g,芦根15 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诸症消失。

    7小结
    王师在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指针是:头晕目眩,虚烦不眠,遇事惊悸,胸闷,喉间有痰或口苦纳差或恶心欲呕,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或滑数等。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上述所举案例虽病种不同,但其机理均为胆胃不和、痰热为患。王师强调,临证只要具有基本指针中之一二项,再抓住胆热、痰热这一矛盾,通过辨证施治,立法遣方,其效自彰。另外,痰之为病,临床上除具有相关共同特征外,还因其停留或侵犯的部位不同而主证又各异,在同一治疗原则下,再根据临床上的不同特点精确辨证,随证化裁,自可收效。

温胆汤治疗小儿心系病证临床体会
【摘要】  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心病治胆,异病同治,异曲同工,值得探究。

【关键词】  小儿心系病证;温胆汤;治疗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组成,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诸证,如惊悸、失眠、呕吐、呃逆等。笔者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夜啼、嗜睡、泄泻等症,疗效满意。

    1  夜啼证

    王某,男,2岁,2007年3月22日初诊。家长诉小儿1月前因受惊吓后,出现间断性夜卧不宁,入睡困难,睡中易醒,醒后哭闹不休,或如惊吓状,或似做噩梦状,紧偎母怀,伴烦闷痰多,神疲乏力,食纳不振,面色萎黄,形体偏胖,舌淡、苔白微黄腻,脉弦滑。病症合参,证属痰热内扰、心神失养。治宜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拟温胆汤加味:半夏5 g、陈皮6 g、茯苓10 g、竹茹3 g、枳壳3 g、远志3 g、炒酸枣仁5 g、五味子6 g、灯心草3 g、炙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频服。服药3剂,睡眠状态有所改善,入睡虽困难,但醒后即睡,余症未减,上方加钩藤5 g、石菖蒲2 g,又进6剂。睡眠状态明显改善,但仍有乏力、厌食、痰多,加炒白术6 g、太子参6 g调理2周,诸症尽愈。

    按: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惊则气乱,胖儿多痰,痰之为物,在人身随之升降,无所不至,内扰心神而致本病。以温胆汤化痰安神,远志入心开窍,酸枣仁、灯心草、五味子养心安神,加四君子健脾助运而收全功。

    2嗜睡证

    罗某,男,8岁,2003年9月24日初诊。患儿半年来时时欲睡,静时尤甚,每于上课时酣然入睡,下课后即醒,伴神疲乏力,健忘,心烦头晕,食纳不振,平素喜甜食,舌体胖大、苔白偏黄腻,脉沉弦。行脑电图、颅脑CT及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均无异常提示。经多方治疗罔效。近3月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诸症明显加重,遂来就诊。中医辨证为痰火内阻、蒙闭清窍。治宜清火化痰、开窍醒神。温胆汤加味:陈皮9 g、半夏6 g、茯苓12 g、竹茹5 g、枳壳5 g、黄连5 g、柴胡5 g、黄芩5 g、石菖蒲3 g、炙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频服。服6剂后,上症有所缓解,上方加麦芽10 g、浙贝母9 g、钩藤5 g,继服6剂。诸症明显改善,患儿已能正常上课。为巩固疗效,上方加党参6 g制成胶囊,调理1月而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小儿肝常有余,木郁化火,火即无形之痰,痰为有形之火,痰火相伍,风痰相合,互根互源,上冲头目,内扰心神而发本病。温胆汤化痰安神,黄连入心经泻心火,柴胡、黄芩调和肝气,钩藤祛风平肝。火清肝平痰祛则病自安。

    3痫证

    张某,女,12岁,2003年10月15日初诊。患儿癫痫病史4年,曾经外院给予抗癫痫药及对症治疗,病情时止时作,甚时1日2次,轻时1周2次,每次发作时间2 min左右,每因情志不遂、劳累诱发或加重。近日因生气后猝然昏倒、两目直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持续2 min。患儿自觉乏力、恍如梦境,因常服抗癫痫、镇静之剂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较迟钝,头晕乏力,口苦纳呆,查舌体胖大、舌边尖红、苔白滑腻、脉弦滑。辨证:风火痰相结,内扰心神。治宜清火化痰、熄风定痫,佐以理气。温胆汤加味:半夏10 g、茯苓12 g、陈皮9 g、竹茹9 g、枳壳6 g、龙骨12 g、牡蛎12 g、胆南星6 g、石菖蒲6 g、川芎5 g、炒酸枣仁10 g、僵蚕9 g、蝉蜕9 g、生甘草6 g、大枣3枚。患儿服药半月,诸证减轻,小发作2次,加枸杞子10 g、炒白芍6 g以补肝肾。每遇月经来潮时配伍养血补血之品以调经,服药半年,神清志安,记忆力、思维能力及反应性皆有所改善,其后每月内服3剂中药以资巩固,并同服天王补心丹调理善后。3年后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胖儿多痰,气郁化火,风火痰相因,上蒙清窍,内扰心神,风为阳邪,走窜四肢,而发本病。温胆汤化痰清火,龙骨、牡蛎镇心肝、安神魄、降逆气,僵蚕、蝉蜕入络祛风平肝,余药理气开窍安神。火清痰降风平,诸症悉除。

    4心悸证

    张某,女,13岁,学生,2001年9月23日就诊。主诉:心悸健忘,眩晕耳鸣,神倦乏力10月,甚则怔忡,动则加重,心烦少寐梦多,口唇干燥,大便干结,查舌淡红体胖大、苔薄白乏津、脉虚弦略滑。西医诊断:预激综合征。中医辨证:痰郁互结、心虚胆怯、气阴双虚。投温胆汤加味以化痰理气、益气养阴、安神定志。处方:陈皮9 g、半夏12 g、茯苓12 g、竹茹9 g、枳实5 g、酸枣仁15 g、熟地黄12 g、党参15 g、远志6 g、五味子6 g、麦冬6 g、生姜3 g、大枣3枚、甘草6 g,水煎服。6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更方,连服上方20余剂。患儿来诊,其母述病已去半,再以枳壳易枳实服之。3月后随访,临床痊愈。

    按: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阴)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布痰停,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取温胆汤化痰理气以解郁;生脉饮合熟地黄益气滋阴;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以定志。诸药配合,使痰化郁散,且虚实同治,患儿自能安枕稳睡无惊悸。

    5讨论

    笔者以温胆汤为主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如夜啼、嗜睡、癫痫、心悸等,何以心病治胆?因为胆气通于心,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又《灵枢·经别篇》云:“足少阳之经……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功能上二者相辅相成,盖心者总司君火,位尊居上,主宰精神活动,胆内寄相火,寓少阳升发之气,主情志活动,君相相辅,疏泄平调,经气相泄,胆心同降,阴阳相交。胆与心不仅生理上有其内在联系,而且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小儿内含少阳升发之气,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胆寄附于肝,又与肝相表里,胆为甲木,其象应春,土得木而达,因木郁而不达,土不达则痰涎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夜啼、嗜睡、痫证、心悸等症。温胆汤以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为其独到之处,胆虚痰热为本方内涵,故用二陈、竹茹、枳实化痰开郁、和胃清肝,余药随症加减变化,收效满意。此乃异症同因,异病同治。


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100例
【摘要】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咳嗽患儿100例,应用辨证论治思维,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6 d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67例,占67 %;有效31例,占31 %;无效2例,占2 %。总有效率98 %。结论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小儿咳嗽;温胆汤;临床观察

 小儿咳嗽与成人不同,笔者临证及跟师发现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有很好的疗效。现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100例咳嗽患儿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儿全部为门诊咳嗽病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6月~12岁,其中6月至3岁43例,4~6岁35例,7~12岁22例。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症前来就诊,伴不思饮食、不同程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2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竹茹、枳壳、法半夏、陈皮、桔梗、杏仁、紫菀、百部、茯苓、山楂、炙甘草。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加减。服药方法:水煎服,小于3岁患儿1剂服2 d,1 d可频服数次;大于3岁患儿1剂服1 d,分3次服用,忌食辛辣、冷饮、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临床加减:若有风寒表证者加用辛温解表之药,如荆芥、防风、细辛、辛夷等;风热表证者选加辛凉解表之药,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咽喉红肿者选用牛蒡子、射干、蝉蜕、木蝴蝶,以达清热利咽之目的;痰盛者加用浙贝母、天竺黄、竹沥等;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者加制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制大黄通腑泄热而不峻猛,且肠腑得清,则肺气宣肃有常;有发热、烦渴引饮者合用白虎汤清解气分之热;咳嗽剧烈者加用代赭石、僵蚕清肝豁痰止咳;鼻衄者重用白茅根清热泄火、凉血止血;胸胁痞闷者加用瓜蒌、薤白宽中理气;纳呆明显者加用焦麦芽、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汗多者加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白术固表止汗;咽干口渴者加用玄参滋阴利咽。治疗6 d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自拟)

    显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舌苔薄白。有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苔厚腻。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消失。

    3.2  治疗结果

    显效67例,占67 %;有效31例,占31 %;无效2例,占2 %。总有效率98 %。

    4  典型病例

    案例1李某,男,6岁,2008年1月7日就诊。1周前始见咳嗽、发热,经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咳嗽不已,以夜间为甚,痰多不易咳出,纳呆,舌红苔白润。此乃痰湿壅肺、肺失宣肃,治当燥湿化痰、肃肺止咳。温胆汤加减:法半夏、陈皮、桔梗、僵蚕各6 g,杏仁、紫菀、百部各10 g,茯苓、焦山楂各15 g,炙甘草3 g。服2剂后咳嗽大减,续服2剂以化痰,用药后咳止、胃纳增。

    按: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知自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咳嗽多见于肺脾同病。方中陈皮、半夏顺气导痰;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胃后天之本;配伍桔梗、杏仁,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与紫菀、百部相配,化痰止咳;僵蚕化痰平肝;焦山楂消食化积。本方从发病的机理出发,标本兼顾,使温胆汤由原来的单纯化痰方演变为肃肺止咳、健脾化痰的良方。

    案例2苏某,女,3岁,2007年11月28日就诊。发热(体温39.2 ℃左右),鼻流浊涕、咳嗽、咳声重浊、大便秘结、咽部疼痛、咽部充血明显,舌尖红、苔白厚腻。此乃食积化火,上攻咽喉,复感风邪。用温胆汤加减:青蒿、黄芩、茯苓、知母、桑白皮、杏仁、牛蒡子、半夏、滑石(包)各10 g,陈皮、竹茹、青黛(包)、桔梗、制大黄各6 g,生石膏(先煎)3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1剂后热退咳减,大便调;2剂后,咽部疼痛得除,咳嗽已停;3剂后,食欲振,舌淡红、苔薄白;4剂后,疾病获愈。

    按:小儿若伤于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不调而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土不生金,肺卫受损,则易感外邪。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或咳嗽、不欲饮食、手心发热、夜卧不安、咽红,舌红、苔腻、指纹紫滞等。温胆汤清泄胆火;桑白皮、青蒿、黄芩清热化痰;石膏、知母清热泄肺。

    案例3李某,男,3岁,2008年1月9日就诊。患儿于2月前出现咳嗽,经多方诊治,仍咳嗽,以晨起及运动后加重,痰少,遂来我院诊治。刻诊:咳嗽,以晨起、睡前稍重,稍流清涕,伴纳差、睡眠不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白稍腻。辨证为胆胃不和、脾肺两虚之咳嗽。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止咳。处方: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各6 g,炙甘草3 g,茯苓、太子参各15 g,白芍、乌梅各10 g。服3剂后,咳嗽明显减轻。上方加五味子6 g、麦冬10 g、杏仁10 g,再服3剂而愈。

    按:上述咳嗽亦称“过敏性咳嗽”,以久咳为临床特征。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除烦化痰;枳实泻三焦之痰涎;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扶正驱邪。诸药合之,热清痰除则疾病自愈。

    5  讨论

    咳嗽是小儿肺系病证中的主要症状,因小儿腠理疏松,卫表功能未固,外邪易于侵袭而发。首先,肺为娇脏,又为清虚之体,易于受邪,而不耐寒热,即在病理上具有“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的特点。其次,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小儿脾常不足,故而肺气不足,肺脾两虚,则易生痰成嗽。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肝气乘脾侮肺,则进一步加重咳嗽。温胆汤健脾和胃燥湿而治生痰之源,理气祛痰止咳而治贮痰之器,扶土佐金而能调肝,肺、脾、肝三脏同调,且温燥而不伤津,理气而不耗正,祛中有补,散中有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治疗多种小儿肺系疾患可获良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温胆汤可有效缓解考生紧张性头痛等症状
  “紧张性头痛”每当临近高考时,一些学生会因压力增大、精神焦虑而出现“紧张性头痛”(通常头部双侧呈紧束样、压迫性疼痛)。头痛发生时,如酌情选用中药温胆汤加减饮服,可以有效治疗或缓解头痛症状。取半夏、竹茹、陈皮、川芎、石菖蒲各9g,枳实、天竺黄、郁金各6g,茯苓、柴胡各10g,黄连4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

  长期紧张可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易化热生痰,痰热互结会上蒙清窍、清阳不展,进而引发头痛。治宜清热化痰、通络止痛。方中半夏、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化痰、安神;黄连清利湿热;柴胡、川芎疏肝通络,引药上行而止痛;郁金行气活血,解肝之郁热,石菖蒲可化湿豁痰,和胃宁神;配甘草能缓急止痛。诸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开窍止痛之效。此方治疗紧张性头痛有效,尤其对痰热郁阻型之头痛效果更佳。痰热郁阻的主要表现有胸闷痰多、眩晕头重、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等。

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阐述痰的生成及痰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并结合临床体会,总结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动症、抽动症、癫痫、脑损伤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总结,认为黄连温胆汤切合病机,在临床应用中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白茯苓、生姜、大枣、乌梅,功效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六因条辨》中去大枣加一味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凡“痰热”所致之各种疾病,均可通过本方加减变化以应用。现结合临床实践,就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1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注意力涣散、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及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本病中医学无专门记载,与古籍中的“脏躁”“躁动”“失聪”“健忘”等证相似,病属脏腑阴阳失调,心火亢盛。本病发病与痰、火关系密切。因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扰乱心神;或因肾虚不足以制心火、滋肝木,脾虚肝旺,肝郁化火,脾虚生痰,而痰火互结,扰乱心神。临床见静谧不足,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不能自制,多动难静,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中烦热,懊恼不眠,纳少,尿赤,口渴,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宁心,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茹、胆南星、瓜蒌、枳实、黄连、石菖蒲、珍珠母等。若痰火壅盛加瓜蒌皮、青礞石;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柴胡、黄芩、栀子、当归、炒白芍、夏枯草等;心脾气虚者可加甘麦大枣汤;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鹿角霜。

    案例1苏某,男,8岁,2006年8月27日初诊。患儿2年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过多,学习困难,易扰乱课堂影响他人,急躁易怒,烦躁不宁,冲动任性,喜咬指甲,纳少溺赤,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滑数。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查体:指鼻试验(+),翻手试验(+),快速轮替运动显得笨拙。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辨证为痰热内蕴、扰乱心神。治当清热利湿、化痰宁心,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10 g、半夏6 g、茯神15 g、竹茹10 g、胆南星10 g、全瓜蒌10 g、枳实10 g、黄连6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远志10 g、珍珠母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6年9月4日复诊,服上方后,烦躁减轻,小动作稍有减少,纳食较好,大便通畅。上方去全瓜蒌,加夏枯草15 g,继服7付。2006年9月13日三诊时烦躁明显好转,小动作明显减少,但仍爱发脾气,痰热之象已去大半,原方去黄连、郁金,加柴胡、生龙牡、丹参,继服20余剂,诸症消失。嘱其家长正确引导,切勿打骂。

    2多发性抽动症

    多发性抽动症表现为慢性、波动性的运动肌不自主地抽动,伴有不自主地发声抽动。具体表现为:摇头、挤眉、眨眼、耸鼻、撅嘴、耸肩、肢体抽动、腹肌抽动、清嗓子、重者口出秽语等。据其症状特征,中医将其归纳在“慢惊风”“抽搐”“瘛疭”等病证范畴,属小儿的疑难杂证。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发病。风痰合邪横串经络,可使气阻窍闭而发秽语;蒙蔽心窍,心神失主,或痰火扰神,则头面、躯干、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甚或骂人,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不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治疗清热涤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黄芩、制大黄、黄连、竹茹、菖蒲、郁金、钩藤、天竺黄、青礞石、沉香末等。若头面部症状明显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畅气机;肝风明显者加天麻、钩藤、白芍、全蝎平肝熄风化痰以制动;咽充血明显者加连翘、薄荷、牛蒡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蜈蚣;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程长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

    案例2刘某,男,7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频繁清嗓8月,伴挤眼及嘴角抽动,间断有手足抽动,按“咽炎”予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及西药消炎药间断治疗,效果不显。时见频繁清嗓子,喉中“吭吭”作响,自诉喉间有痰,伴肢体抖动,偶挤眼,急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多发性抽动症,证属痰火扰乱心神,治当清热涤痰,熄风通络。药用半夏9 g、陈皮9 g、云茯苓20 g、枳实9 g、竹茹15 g、黄芩9 g、黄连6 g、瓜蒌9 g、胆南星9 g、石菖蒲15 g、远志9 g、青礞石15 g、沉香1 g(冲服)、天麻9 g、全蝎5 g、炙甘草3 g。服药7剂后诸症明显减轻,上方去青礞石、瓜蒌、沉香,加僵蚕9 g。继服2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后又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1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癫痫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动、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亦如常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发作性疾病。属中医“痫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外伤、劳累过度或罹患他病之后。沈金鳌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幼科释迷·痫痉》)此外,还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医学入门·痫证》指出“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饮食不节,脾虚不运,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七情失调,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肝肾阴虚,阳亢烁液为痰;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成痰。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病[1]。

    此型多突然发作,表现为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脚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心烦懊怒,咳痰黄稠,大便干结,坐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礞石等。抽搐甚者加钩藤、代赭石;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瓜蒌;风重者加天麻、蜈蚣、全蝎、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僵蚕;瘀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火盛者加栀子、薄荷、黄连。

    案例3王某,男,15岁,2003年3月3日初诊。患儿反复抽搐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仆倒,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小便自遗,持续约1 min自行缓解,醒后头晕,倦怠乏力。至当地医院做脑电图,示有癫痫波发放,诊断为癫痫。予卡马西平片口服,抽搐控制不佳,约半月发作1次,且出现头晕,走路不稳,欲求中医治疗。平时睡眠不安,易醒,大便干,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辨证为痰热内蕴,闭窍动风。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枳实10 g、瓜蒌15 g、黄连9 g、胆南星10 g、菖蒲18 g、郁金10 g、石决明20 g、天麻12 g、全蝎9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甘草6 g。上方加减服用半年余,逐渐减掉西药抗癫痫药,头晕、抽搐消失,走路稳。后制成水丸继服2年以巩固疗效,未再发作。

    4脑损伤后遗症

    脑损伤如脑炎、脑膜炎、缺血缺氧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病后期,除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以外,智力低下、精神障碍也较常见。属中医“痴呆”“白痴”“癫”“狂”范畴,病机多与痰浊瘀血阻滞心窍有关。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蒙蔽清窍使心脑神明失主;或热毒未外解内清,余热未尽,痰热互结,扰乱心神,则出现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失灵;若痰浊瘀血阻滞心经脑络,也可使元神无主,心窍昏塞,神识不明而失聪[2]。

    此型多见于中毒性脑病后遗症、脑炎恢复期及先天性脑缺陷。表现为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不自主动作,或肢体强硬,或行动不便,或吞咽困难,或口流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或虚烦不眠,咽干口渴,舌质绛红,舌苔黄糙,脉象滑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石菖蒲、远志、甘草。智力落后明显者酌加生熟地黄、山茱萸、鹿角霜、益智仁;狂躁明显者可加礞石滚痰丸;痰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痰多胸闷者加天竺黄、胆南星;并发癫痫者适加天麻、钩藤、全蝎。

    案例4李某,女,12岁,2005年7月2日初诊。病毒性脑炎后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碍1月余。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抽搐、昏迷,急入当地医院行腰穿,诊为“病毒性脑炎”,经抢救1周后脱险,但遗留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肢体强硬,不能活动,口角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此为温病后期,痰浊阻滞,蒙蔽清窍。治宜涤痰开窍、醒神通络,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茯神3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石菖蒲18 g、远志10 g、丝瓜络15 g、鸡血藤24 g、全蝎6 g、地龙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头皮针及康复训练。2005年7月10日复诊,叫其名字有反应,喉间痰少,肢体僵硬略减轻。药中病机,上方加冰片0.1 g(水冲服),继服7剂,意识稍清,喉间痰消,肢体可稍活动。原方去黄连、竹茹,并随症加减,连服30余剂,配合康复治疗,患儿意识清,语言尚可,行走时姿势稍显不协调。

    5讨论

    温胆汤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而成。其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气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加黄连以加强清热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中之效。经后世医家发展,凡“胆郁痰热”所致之神经系统疾病,均可通过加减变化以应用。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虚,而心肝常有余,加之现代社会患儿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溺爱,而致患儿任性冲动,所愿不遂,肝郁气滞,易生痰化火动风。痰热互结,扰乱心神或痰气交阻,痰蒙清窍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根据这一病机特点,治以清热化痰解郁,开窍宁神,黄连温胆汤切合这一病机,可随证加减用之。

【参考文献】
  [1]黄斌.癫痫中西医论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5.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52.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36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将71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热阻络型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测定。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疗效可靠,降低致残率,毒副作用小。

【关键词】  温胆汤;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在世界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中风病的危害性亦必日益突出,本文是笔者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的住院患者,经中医主治医师职称的2位医师辨证为痰热阻络证,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8.03)岁;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0.63±7.98)岁。两组患者在入选时在年龄、性别、并有疾病、病情程度(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衡性较好。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辨证分型及制定中医证候积分最高分为36分,最低分为0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ZHSS)最高分为31分,最低为0分,所有病例经CT证实,并排除伴意识障碍者。

    2  方法

    2.1  基础治疗  全部患者均采用一般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道营养,吸氧,防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病人除采用基础治疗外,均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 。 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竹茹12g, 枳实12g,菖蒲10g,胆南星6g,远志10g,全瓜蒌10g,生大黄5g,每日1剂,每剂200ml,分2次温服,连服2周,2周后进行评分登记,做治疗前后比较。

    2.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之间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治疗组比较,△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NZHSS评分比较  两组之间治疗前NZ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NIHSS评分有显著差别(P<0.01),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NZHSS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P<0.01

    4  讨论

    温胆汤首见于《姚氏僧坦集验方》,曰其能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 、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化痰经典方剂,临床疗效确凿,备受古今医家推崇。温胆汤作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临床应用广泛。中风病起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少部分病人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标实为主的证候中,风、火、痰、瘀互见。风邪作为中风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是病机的核心问题,但在脑脉痹阻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热、疲之象渐显。痰热重者,阻在中焦,浊邪不降,腑气不通。临床研究提示,约有40%~50%的病人表现出痰热证。痰热阻滞、脉络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1]。在中风病急性期,只要出现痰热证。治疗要重在通腑化痰,痰热渐化,经气得通,浊邪卜行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胃气得降,脾气得升,中焦转输顺畅,气机运化有度,有助于中风病人脏腑功能、经脉气血运行的恢复。使诸症得减[2],温胆汤为清热涤痰之代表方。故以该方加减治疗痰热阻络型中风。方用半夏为君,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理气化痰;胆南星熄风化痰清热;配全瓜蒌清热化痰。去中焦之浊邪;生大黄煎时后下,峻下热结,荡涤肠胃,通腑化浊。数药相配,化痰热、通腑气、势宏力专。能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以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P< 0. 01)。表明以温胆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具有较好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度过急性期和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邹忆怀,王永炎.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4(22):12-13.

  2 许济群.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6.

  作者单位: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内二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胆汤还是清胆汤
像神一样存在的温胆汤,看看泡过的人怎么说.....
搞定痰湿、寒湿,温胆汤泡脚就很好啊。。。
化痰不用总吃药,一个孙思邈的化痰方,泡一泡脚,可祛体内痰湿
温胆汤很简单,只有寥寥六味药,这六味分别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安神温胆汤》竹茹、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枙子、香附、郁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