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遍育儿书,为何还是教不好孩子?

导读:育儿路上光靠十八般武艺,孩子也未必屈服于我们的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讲道理”光靠深情相望温柔念白,孩子的脾气犹如一波波潮水般劈脸扑来,与你“狭路相逢”。采用“放养式”的教育“顺其自然”生长,当看到“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时,又“恨铁不成钢”。于是,我们真真切切进入了一个孜孜不倦学习科学育儿的全盛时期。正因为我们如此重视,手持“科学”为名的宝剑,实操时却步履维艰,不懂进退,无法教好小孩,我们几乎成了歇斯底里的“神经病”。

文:Miss半职妈妈




1



许多妈妈在怀孕前阅读各类育儿书籍,学习相关知识。怀上宝贝后,有关怀孕、早教、幼儿心理的书本都读了个遍。从宝宝降临到上幼儿园,形形式式的实践育儿经、心理讲座都非常热衷。


她们并不是致力于“赢在起跑线上”,也不是“天然去雕饰”,更多的是为了紧握一把金灿灿的钥匙,这钥匙能够开启自己未有意图的教育之门,无限接近高高在上的育儿权威。


记得怀孕时,我被灌输了一个育儿概念:怀孕期间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重要,妈妈应该多听节奏平缓、不带歌词、大自然类的音乐,通过音波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有利于胎儿脑部成长,为开发想象力打下基础。


于是,我一有空就听此类音乐。但是,我发觉自己确实不喜欢听。我明白到,如果不能使我放松开朗,一味强逼自己做一些对孩子“好”,却对自己“不好”的事情,那岂不是活生生的痛苦、沉甸甸的负累?这不正是把个人情绪压抑于“真理”之下吗?


后来我放弃了胎教音乐,选择回自己喜欢的高音悠荡的歌剧。让孩子感受到美好的心理信息,并不是因为被书本“高级化定义”的音乐使他们更加聪明伶俐,而是真切通过妈妈舒心适意、安逸畅快的兴致,化为绕指柔来感染他们,这才是重点。


妈妈要根据自己脾性“出牌”,坚持每个口口声声的热爱,信誓旦旦的喜欢,这样才是给予胎儿最美好的礼物。




2



考研时我认识了刘教授。他和他太太都在大学里教学,育有一女。夫妻俩对女儿的教育尤为重视,阅读许多关于幼儿沟通技巧和心理发展的书,以减少育儿差错。

 

那时女儿五岁,家里请了老师上门教钢琴。学了几个月之后,女儿不愿意学下去了。当老师走进家门时,女儿口里直嚷嚷着:“我不练琴,要出去玩。”甚至连钢琴凳子也不愿坐上去。刘教授和钢琴老师一起商量怎样让孩子坚持练习下去。

 

刘教授想从女儿口中“套出”原因,女儿没有应答他。他们认为是新开的一课对于孩子来说有难度,孩子重复练习还没有达到效果,加上老师严厉,所以孩子受挫而逃避。

 

于是老师改变了“策略”,温柔地不断鼓励她,也把新课暂停,随意让她练练简单的指法。但是这个办法用了两三天就失效了。

 

刘教授看书学到了“奖励法”,让女儿认认真真练琴,连续4次就满足她一个要求,可以去动物园,又或者买一个芭比娃娃。孩子一开始还是有动力的,还没坚持到4次就又放弃了。

 

估计刘教授会想,他在学校教书那么久,碰过不少问题学生,育儿书也念得不少,但一旦遇上问题,挠破头都不知道怎么破解,骂孩子又怕让她失去自信,尊重孩子的决定又怕半途而废。后来还是暂停了钢琴课。

 

过了段日子,有一天晚上,刘太太心血来潮问女儿:“今晚要跟你说故事睡觉吗?”“好呀!就像之前那样,说着说着我就睡了。”但一直以来他们并没有说睡前故事的习惯,刘太太很奇怪,问:“什么时候说故事直到你睡着呀?”“在书房!”

 

刘太太突然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原来,女儿睡房本来跟书房是相通的,只是后来装修用薄薄的墙体隔开而已。女儿睡了,刘教授和她习惯在书房边看书边聊天。那么,很有可能聊天内容都被女儿听到了,所以女儿说“像之前那样,说着说着我就睡了。”他们并没注意到声音传到孩子那边,还以为孩子睡熟了。

 

刘太太再仔细想,这应该与孩子放弃练琴有关,因为他们之前聊天的内容都是关于孩子练琴、学习的,而且是夫妻俩平时不敢直接批评女儿的话,孩子听了这些话感到大压力而排斥练琴了。刘太太越想越觉得他们太大意了。

 

于是,刘教授让钢琴老师过来上了一节课,孩子因为太久没上,也兴冲冲地练了几分钟。当晚女儿睡了后,夫妻在书房“装模作样”聊起天来,特意说了很多称赞她弹琴弹得好的话:“我们小时候都没女儿现在那么坚持。”“是啊,她多不容易。”“老师刚打电话跟我说,女儿弹琴技术进步了。”“我就知道她的努力不会白费的。”隔了几天,老师过来上课,女儿练琴的时间比上次长了,晚上夫妻也“高调”地“一唱一和”。就这样开启了“隔墙有耳”的模式,女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恢复了练琴,尽管老师开偏难的新课,她也没有厌倦放弃。一个月后,夫妻俩不再在书房说话了,说太多无疑就把练琴套上“枷锁”,过犹不及了。女儿也没有再说不练琴的话了。


我们发现,孩子真不会因为父母一厢情愿认定的原因而“买账”,因为他们真正的需求和索取,并不是从书本的硬道理和死概念中读出来的,而是父母透析孩子背后的真相。孩子个体差异极大,生活习性各有千秋,注定家长必须细致入微了解洞察孩子的内心,摸索适合孩子的一套方法。

 

然而,这套方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经历,生活变迁和社交发展,逐渐变得“徒劳无功”。所以,紧跟孩子的步伐,自己同时学习成长,有时甚至要成长得比孩子更快。方法没有一劳永逸,只有在平淡如斯、细水流长的教育理念积累中,不断寻求一种专属的“与孩子俱进”的教育模式。



3



我丈夫的好友是个足球教练。教练的儿子四岁,这位爸爸总认为“虎父无犬子”,觉得自己把运动的轻狂与热血都通通遗传给儿子了。他说:“即使不是遗传,‘言传身教’也会熏陶儿子爱上踢足球。”没错,虽然“大道理”无可口非,“言传身教”也是传世经典,但也不是每场教育的“灵丹妙药”。


教练的儿子就是不喜欢激烈碰撞和集体性运动,尤其足球,爸爸的“望子成龙”变成“菜篮子打水一场空”。后来他了解到每个孩子确实有着自己的气质和特性,就不再勉强,让他尝试学习自主性强的运动,选择了游泳,正是因为适合,儿子在这项运动中表现得特别有潜力。


我们在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后,把所有“灵丹妙药”“锦囊妙计”融入观念和逻辑里,之后请忘掉育儿书上的固有思维、案例框架、错杂细节,这时你会发觉,我们思维已经形成了对应自己孩子独一无二的“招数”了,无人取替,正如我们的孩子一样,无人取替。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岩家庭:我家有个“第二书房”
【湖南】刘书琴《​猜猜我是谁》《​七月的太阳》指导老师:罗利姣
民间故事:借种
残忍的爱:我们今天如何做父亲(中)|嚼白句
好首席不止会拉琴
刘润侠||双琴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