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塘=白塘? 桂北全州人杰地灵白塘村

  赵忠东 赵忠恒

  白塘村是桂北全州县绍水镇松川村委属下的一个自然村。《白塘赵氏宗谱》记载,“北宋魏王赵光美之后,缘王十三世孙新平侯古源游江西白塘故居。南渡时,宦粤来全,卜居圭山之下,心不忘本乃仍其故,亦曰白塘。”[①)]据此可知,白塘村之名蕴含着祖辈“饮水思源”、“心怀故乡”之情。根据百度地图查询,现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金田乡确有名为白塘之村庄,是否为我村之古源,尚无人考据。

  白塘村始建于南宋时期,从古源公至今,前后共历经30代,有900多年历史。明崇祯年间,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曾探幽寻秘至白塘村。据《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出两山峡口,有坝堰水甚巨,曰上官坝。坝外一望平畴,直南抵里山隅。出峡,水东南入湘,路随峡右西南下。行平畴中又一里,抵赵塘,其聚族俱赵,巨姓也。村后一石山峙立,曰西钟山,下俱青石峭削,上有平窝,土人方斥石叠路,建五谷大仙殿。其东峭崖上有洞可深入。时以开道伐木,反隘其路,不得攀缘而渡。又西南〔渡〕一溪桥,共四里,过弃鸡岭。”[②]从徐霞客的游览路线来看,此处所称之“赵塘”应为“白塘”,“西钟山”应为“圭山”。并且徐霞客的记述与事实存在一致性:如圭山之东确有峭崖,村民称可深入之洞穴为“北峰岩”;圭山确有人造石阶可上,石阶修筑时间相近;山顶确有“平窝”,山顶曾经也确有庙宇;游记所称之“五谷大仙殿”应为下关山边的“西城庙”,此庙确为供奉五谷大仙之所。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盛赞我村,并因不能攀渡圭山石洞而扼腕叹息,为白塘村增添了几分历史韵味。

  


  (图一:圭山鸟瞰)

  白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祖辈事业有成,兴建了一批祠堂古宅。现存有“南石祠”、“颐轩祠”、“东田祠”、“莲塘祠”、“六家堂屋”等古祠堂或古民宅,坐落在圭山之下、藕塘之滨,集聚成为气势恢宏、规模较为宏大的古建筑群。村落中间排水沟渠与扣石板路交错纵横,斑驳的古墙昭示着村庄久远的历史。建村以来,能人辈出,藕塘埂上所立高矮不一之甲石(又称“旗杆石”)多达12对。另据村人叙述,一些甲石在特定时期内被抬去架桥铺路了,所以甲石总数可能多达30多对。能人之中,或学而优则仕,如赵公献素,经科举考试,平步青云,官至吏部侍郎;或擅长习武,如赵公翼通,经行伍而官至云南总兵,精忠报国,战死沙场;或从善积德,如赵公均豫,以石易木,福泽邻里。

  白塘村祖辈舞文弄墨堪称一流,圭山残留之“文昌殿”以及《白塘赵氏宗谱·第九册》所记载的百余首艺文诗词就是明证。我村文人墨客为地区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全州志》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白塘村名人赵光轩等扩建清湘书院。均豫公创学田支持族人考取功名,大大增长了村里的学风,并保持了十余代之久。

  白塘古村落群

  白塘村位于越城岭下,距绍水镇六公里,离全州县城三十公里,交通便捷,有多条公路与外界相连,向北可至庙山、大惠进而沟通资源县城,向东可达全州县城以沟通湘鄂,向南直抵322国道连接桂林,古代为湘桂沟通的必经之路。全村现有人口1400余人,汉族,赵姓为主,兼有唐、闫、肖等姓氏。产业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木材加工业。改革开放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至东部广东务工。外出务工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而得以在村东西两头加盖新房,故村庄范围向东西两边扩展,村庄呈现中部古建筑集群、东西两头为新房的基本样貌。

  


  (图2:古建筑分布图)

  白塘古村落坐北朝南,北倚圭山,南临藕塘,东有下关山,西有良田万顷。村庄选址可谓依山傍水,地灵且人杰。村落北高南低,依地形而建,鳞次栉比;村落排水沟渠纵横,尽地势之利,汇聚于藕塘而后东流。村民说:“集村庄之雨露,汇于藕塘,乃聚财之象,寓团结之意。”藕塘呈新月形向南弯曲,酷似弯弓。塘边立有碑帖记载:“大藕塘合计壹拾叁工半。”相当于现在的十一亩田左右,由南石公、莲塘公、东田公、昆南公等人共同出田修建,其中南石公一人出田最多,达到十工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藕塘如今造福子孙后代:夏日不仅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更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情趣;冬日,当塘水干涸,更有“采藕圭山下”的怡然自得。随着交通便捷和人民空闲时间的增多,藕塘也成为邻近村庄的村民的参观旅游、闲暇拍照的好去处。

  


  (图3:藕塘一景)

  


  (图3-1:藕塘埂上的精美甲石)

  白塘村古建筑聚于藕塘北侧,在圭山与藕塘所形成的狭长区域或横或纵,星罗棋布。由东向西,分别为南石祠、颐轩祠、莲塘祠。东田祠位于南石祠西北侧,建筑已破败,但残垣犹存,屋内古碑完好。六家堂屋位于南石祠东北侧,临村中小溪而建,由高墙围成的天井、圆拱门和宽敞的堂屋、房舍依然能透析出当年的恢弘气势。白塘村古建筑风格各异,或气势宏伟,如南石祠、东田祠;或小巧玲珑,如颐轩祠、新老书房。古建筑间由“扣砖”小路相连贯通,路边由大理石块头尾相接,路面干爽,无论晴雨皆可通行无碍且鞋裤干净未湿。

  古村落所倚之圭山,拔地而起,高约140余米,东西长约500米,由南向北倾斜。圭山之阴,壁立千仞,不可通行,为村民建房取石之地;圭山之阳,怪石嶙峋,有一条人造石路通往山顶,极目远眺,视野极为广阔。圭山之夏,藤蔓滋长,山色翠绿,虫鸟燕雀纷飞;圭山之秋,藤蔓褪尽,灰石尽显,山色昏暗凝重。山顶曾有庙宇,名曰“文昌殿”。抗日战争时期,圭山上为日军据点,村民在圭山也有拾得弹壳。据村民介绍,文昌殿就在此时被毁,但残垣犹存。至今,邻里村庄仍有闻其名而朝圣于此贡献香火者。祖辈赵公献素,寄情于景,作《圭山记》,记曰:“此山丰隆严重,中虚而体刚,特立而不倚,静秀苍华,古色晬盎,望之儼然有道气象也。麓流清浅,有小蠙间孕珠,素髫拾一颗焉,圆润微红,其大半於明视之,尤姪孙清润,谓厥弟清流,亦曾拾得,形色畧同山之胎靈育珍,尤足異矣。我辈聚族托處於兹,取精食气,豈其不蠙珠若素也。”[③]

  白塘村东北侧为面积超百亩的原生树林,东西长约千米,南北宽约300米,村民称之为“下关山”。下关山林木茂盛,以“米珠树”为主,兼有枫树、桂花树等树种,树龄或达百年。下关山不仅是县内保护较好的生态林,也是白塘村的风水林:一方面,下关山是阻隔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下关山是村人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首选之地。

  古建筑

  白塘村古建筑以土、木、石、瓦为原材料,建于圭山、下关山、藕塘所形成的狭长地带之中,现保存较好的古祠堂、古民宅近百座。规模较大且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颐轩祠、均豫祠、南石祠、莲塘祠、刘家堂屋,东田公厅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另外,圭山上的文昌殿、村子座水口的关帝庙、石拱桥、上马石戏台、新书房、老书房都是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建筑。现主要介绍南石祠和颐轩祠等建筑物,望能以点带面、管中窥豹地了解白塘村古建筑的详况。

  (一)南石祠详介

  赵公献素子嗣为纪念赵献素之丰功伟绩而建立南石祠(赵献素,号“南石”)。南石祠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宽11米,深40.83米,建筑面积达449.13平方米。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巳未年(1775)年,至今已有两个半世纪的历史。南石祠分有上、中两进厅堂,上、下两处庭院,每个庭院各有一处天井。东、西、北三面外墙由土、石筑成,表面有白色涂料粉饰并有纹案美化,其做功精细,非现代建筑所能仿造也。其中,上庭在东西两侧分别设有直径为2米的圆拱门,下庭西墙设有高2米、宽1米的长方形门。祠堂南面为大门,面向藕塘开放。

  祠堂门前有三级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门庭”(村民也有称之为“下厅”)。门庭宽11米,深3米,由两根梁柱隔成三间,左右两间设有栅栏,中间形似月亮,可通行,村民称之为“月亮门”。门上高悬匾额,上书“翰林院大學士”五个大字。左右梁柱均有封头,封头上雕刻有花鸟纹案的镂空浮雕,历数百年,仍保存完好且栩栩如生。通过门庭就是大门,由左、中、右三条门组成。其中中门最大,高约4米,宽约2.5米。中门左右两端均设有抱鼓石,因形状酷似石狮抱着石鼓,故村民称之为“狮抱鼓石”。左面石鼓左面雕“喜鹊登梅”,下面刻有梅花鹿,代表福禄,寓意喜上眉梢福禄同春;右面雕“鲤鱼跳龙门”,寓意家族兴旺飞黄腾达;右面石鼓左面雕“凤穿牡丹”,寓意富贵吉祥;右面雕“鹭鸶青莲”,寓意一路清廉。其做功精细,表面光滑细腻,而为村中顽童经常骑玩之所。中门两侧门壁均书有朱红色大字门联,左书“贻厥孙谋”,右书“绳其祖武”,字迹历经百年依然熠熠生辉,警醒后人发愤图强。中门上方有四个门砣,分雕“積厚流光”四个大字。据传,中门上曾竖立匾额七块,分别为“太僕寺卿”、“驃騎將軍”、“吏部侍郎”、“監察禦史”、“戶部郎中”、“工部員外郎”、“山西以法道”。门庭梁柱可谓雕龙附凤,左边“猫儿拱”雕扇形、粉红色梅花镶边“鲤鱼跃龙门”,背面“芙蓉吐艳”;右边猫儿拱前方图案岁寒三友图,雕刻上均有鎏金迹象,光芒尽显。门头气势恢宏、雕饰华丽,虽历经风雨、沧海桑田,稍显残败但风貌犹存,现代工匠纵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复当年景象之万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仅南石祠门前景象也足以向我辈后人昭示:先辈创业艰辛,能人辈出,我辈当如何?

  


  (图3-2:傲立的南石祠外墙)

  推开中门,伴随着厚重的“梆梆梆”的声音,迈过门槛就进入了下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屏风,有四柱,内两柱为正方体础石,外两柱为倒盆形础石,屏风上挂有“進士”匾额,背面挂有“思孝”匾额。中间有门槛,可通行;两边为雕花镂空式屏风。下堂两边为过廊,过廊共四柱三段,每段都装有转角式网状镂空护栏。廊柱下端有柱垫石,为一尺二寸高的长方体走线棱形础石;廊柱终端挂有条形匾额样式楹联;廊柱上端有封头,封头向天井伸出,上面均刻有浮雕,或为花草植物,或为狮象动物,更有刀剑兵器图案。其中,最为精妙的封头上面刻有正襟危坐的“天官”,下方刻有赤身之壮年,其寓意应当是“天官赐福”。封头两廊中间是天井,天井宽约六米,长约10米,中间有青石板铺就的长条石板路,沟通下堂与中庭。天井四周均有承接屋檐水的排水沟渠,均用上好的青石铺就,取材应当来自圭山后山。

  


  (图4:南石祠下庭)

  


  (图4-1:大门口仰视的南石祠全景)

  步行过下庭,迈上三级台阶,便到了中厅。中厅为四柱三间抬梁式,每边四根梁柱,三条抬梁。梁柱均有础石为支撑,靠近下堂的两根梁柱础石下面是八面形、每面均刻有动物、花草图案;靠近上庭的梁柱为倒盆形。每边四根梁柱各将空间分为三间,下间只有一条抬梁,抬梁为扇形结构,左侧抬梁上刻有浮雕“百花争艳”,右侧抬梁上刻有浮雕“神龙戏水”,抬梁以红色为底色、图案均为金色。抬梁向下庭有延伸,延伸面为正方形,左侧刻有“二月梅花”,右侧刻有“三月兰花”。中间最为高大宽敞,有抬梁三条,下抬梁为下间抬梁的延伸,无图案雕刻;中抬梁左右两端有金色金属装饰,其状如祥云;上抬梁较为窄小,故无图案予以修饰。抬梁之间均以动物图腾模型装点,每层为两个,每边共四个。左边第一层为大象(左)、麒麟(右),大象为金身,背有鞍垫,象鼻向上弯曲,象耳耷拉,线条粗犷,尽显肌肉力量,寓太平有象之意;麒麟身为红色,背负观音莲花宝座,嘴微张,头朝外,颈系铃铛,细条粗细间,尽显麒麟温和祥瑞之气。左边第二层为红色不明动物,左边酷似骏马,但耳朵直立且嘴有獠牙,笔者猜测其为“建马”。据《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抬梁上动物雕像应均为“无毛者”,而下方已有“麒麟”、“大象”,往上应较麒麟更高一级为妥,故笔者猜测其为“建马”。为保持对称,左边神兽摆放顺序与右边一致。村民有戏言:“左边为公兽,右边为母兽。”权当玩笑罢了。中庭地面为窗格纹案的硬质地面,据村人介绍,该地面材质是用石灰、糯米、蛋清、黄泥和白泥组合而成的“五合泥”,地面纹案历久弥新,至今依稀可见,惜其工艺在民间已经失传。中庭前坊两边挂有“文魁”、“选拨”两块匾额,后坊中间挂有“奉直大夫”、“中議大夫”两块匾额,两边分别挂有“進士”、“文魁”匾额。中庭两边后壁各由四块上有镂空网格窗花、下有双面壁花拆卸式花门组成。

  


  (图5:抬梁上惟妙惟肖的动物雕刻)

  


  (图6:抬梁上的花雕)

  步行过中厅,迈过门槛,继续向上就到了上庭。上庭中间为天井,全部由青色大理石铺就,地面皎洁平坦。天井四周依然是承接屋檐水的排水沟渠,均由大块大理石铺就。左右两边为通行房廊,房廊每边各有两根梁柱,每边各有两处三级台阶。每根梁柱依然有封头,但为与下庭相区别,上庭梁柱封头均为悬空式浮雕,其做功更为细腻、技艺更加精湛。房廊中部每边均向外开有圆拱门,因形状似满月,故村民称之为“月亮门”。

  迈过中庭的六级台阶,就到了上厅,这是南石祠的最上端,也是南石祠最为浓墨重彩的地方。上厅为六柱三间抬梁式结构,上厅梁柱较中厅梁柱为高。每边三根梁柱,将上庭分为三间,姑且将靠南空间称为下间,靠北空间称为上间,中部空间称为中间。下间有抬梁一条,左边抬梁上刻有“太狮少狮”,寓意“子嗣昌盛,世世代代,高官俸禄之意”;右边抬梁刻蜜蜂、猴子、鹿和鹰,寓意封侯挂印、鹿鸣鹰扬之意。金黄色狮身均采用鎏金工艺,至今保存极为完好,狮毛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与中厅抬梁相比,其做工更为精细、含金量更大。中间有抬梁三条,抬梁之间均有神兽两只,与中厅神兽相比,其式样更为复杂,不仅雕刻有神兽,为了衬托神兽威武形象,每个神兽雕像均有基座并且刻有花草树木作为映衬。神兽或以花草为背景,昂头向天;或藏匿于花草之中,悠闲自得。左边抬梁两只神兽形象均似鹿,村民称之为“神鹿”,左边神鹿口叼藤蔓,眼睛明亮如镜;右边神鹿口叼令箭,后腿跪坐高抬头颅。左边抬梁均为雄狮,后腿高高站立,头往下倾,洞察整个上厅。上间中部设有神龛,神龛上下左右均用栅板隔开,空间较为封闭,只留一面向南敞开并有高一米的雕花护栏将其围住。该雕花护栏甚为精美,上端为纯手工木质雕花葫芦,下端为正方形鎏金雕花木板。神龛雕工也甚为精美大方,上面供有历代祖先牌位,壁上为红底金字的“百寿图”,是桂林保存完好的二块百寿图之一。中间挂有南石公之父赵良器(字“斗山”)的黑底金子“仰斗瞻山”的巨大匾额。左右分挂“文魁”、“進士”匾额。中厅和上厅梁柱上均挂有长条槽形楹联,幸有清光绪进士、户部尚书翁同龢所书“荒政一策監政一書治譜即為家譜,營平在漢則平在宋後賢毋讓前賢”,更有清末翰林院大学士、监察御史赵炳麟于太原撰书“叔先祖明末登朝恨貂禍之彌天血淚至今尤化碧,予小子山西寄跡過雁門而懷舊家聲亘古自流芳”。此两幅楹联堪称桂林对联之精品,翁同龢的对联也载入民国版《全县志》。

  


  (图6-1:镀金的太狮少狮花板)

  


  (图7:神龛上的百寿图和仰斗瞻山牌匾)

  


  (图8:复杂精美的手工花雕)

  南石祠是白塘村古建筑群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宽、气势最为宏伟的建筑。在整个绍水镇乃至全州县,包括南石公姪儿赵炳麟之故居,与之相比,也稍逊几分。南石祠共有梁柱24根,从南向北逐进逐高。门庭、中厅和上厅,东西排列,似“玉”之三横,下庭过廊与上庭过廊呈南北方向贯通上、中、下厅,似“玉”字一竖。以此可见,南石祠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贯穿古今的雄伟气魄。观我等晚辈,均尽享祖辈创业之恩泽,当饮水思源,不忘祖辈“绳其祖武”之遗训,更应兢兢业业、戒奢以俭、发愤图强,以复祖辈之光辉岁月。如此,则不负祖宗英灵与现代之大好时代。

  南石祠现已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由村集体老年协会具体管理。现已经打造成为村文化娱乐中心,或讨论村中重大事务、或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或送去年迈故去的长辈,均会在南石祠举行盛大的仪式。期间,或鸣礼炮三响,并伴随有喇叭唢呐、洋鼓洋号,如仪式重要,更有村中妇女的欢歌艳舞。为进行保护,去年国家文物单位对其进行了局部修缮,笔者仔细考察后发现,修缮并非原样修复,且修缮较为粗制滥造,并用腻子粉“粉饰一新”。此种维护淹没了古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底蕴,让古建筑成为“现代建筑”的作法实不可取,并且极易对南石祠进行二次破坏,应当慎重。

  (二)老公厅详介

  颐轩祠,又称老公厅,为纪念颐轩公而建。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文物管理部门从建筑风格、取材和工艺等各方面考察推断,该公祠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老公厅是白塘村最古老的祠堂,坐落在月牙莲池边,解放前门前有三对甲石,右边一对是明敕授骠骑将军赵馼的,中间一对是云南总兵官骠骑将军荣禄大夫赵翼通的,左边一对是明吏部侍郎赵献素的,右边和中间两对异常高大。两对骠骑将军甲石解放后村民抬去关口堰塘砌了堰坝,吏部侍郎赵献素一对甲石90年代尚存在,被村民拉钢筋和上牛圈毁坏了,残品尚存。

  祠堂为一进八柱三间式抬梁单斗拱建筑,宽14.9米,深12.2米,高约8.5米,建筑面积181.78平方米,柱子为上下二头小中间大的鼓形柱子围径为0.93米,1.17米,1.23米,抬梁硕大粗实,房坊为三层木相叠,抬梁的构件雕工精美,寓言深刻,有鹿街灵芝寓意“千年寿考”,水牛图案比喻“勤劳踏实”;龙生九子中的鳌鱼为雕刻寄托村民的美好祈愿,希望祠堂永远平安免遭火灾;尚有蝙蝠、鲤鱼雕刻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和富贵有余。门口猫耳拱上方分别雕刻有龙、虎等动物,右边封头雕刻着仙鹤灵芝,左边图案已失,大拱上的小斗拱两边都有雕刻着鹭鸶连科图案,背面是喜鹊石榴等图案,这些雕刻的图案寄托了先人多少美好朴实的愿望,不由感叹一座老祠堂村子半部史。

  据本村老人口口相传本祠堂建于宋,下基脚之初是两个师傅承建,但两个师傅互不相服。每人承建一个“山头”,打好基础后,砌左边的师傅因事回家,承建右边的山头师傅使心计连夜把右山头基脚加长了一个火砖的长度,待墙体砌好上房坊,左边的师傅的山头短了一个砖的长度,怎么都上不好,这才明白右边的师傅使心计让自己出丑,左边的师傅连夜请木匠师傅用木头做成长木钉,把木钉一头嵌进山头墙体,一头在外,在山头处增砌一个单头砖上顶以达到两边长度一样。两边山头装饰风格各异,左边山头绘的暗八仙图案,右边山头是凤纹,山头翘檐下,右边是水波纹左边是花草。

  公元2016年政府出资维修,在拆墙体过程中验证了这个流传几百年的传说,在左山头拆出了单砖和长木钉补砌的单墙体,几百年来用单砖和长木钉所砌的单砖墙一直稳如泰山维护左边山头师傅的尊严,可见当时师傅的技艺精湛,一直让村民叹服几百年,可惜墙体拆后重建时没有恢复墙上精美的花饰.批灰工艺及单砖墙体痕迹,让人惋惜。

  村谱系和名人

  始祖古源公自宋南渡宦游来全,原有字派传至起夔公,另列行辈三十字,为“起芳元全震,思惟赵赵仲,良献翼(冀)清时,正(贞)端立大节,世守存忠孝,书田懋恒业”,后增修行辈20字,为“仁义本同敦,言行方有则,英才毓序庠,隆绪光家国”。[④]现村里最大的辈分应为“世”字辈,最小的辈分为“田”字辈。从古源公算起,白塘赵氏宗族前后历经28代,前后约八百年历史。这段历史是赵氏白塘的兴旺发展史,是人才辈出的历史。根据对《白塘赵氏宗谱》不完全统计,白塘村历史上共有廪生18人,其中廪监生2人;庠生89人,武庠生2人,国学生19人,贡生6人,增生6人;文举人9人,武举人1人;封为骠骑将军的,约有6人;考试及第的,约有12人。其中,最为有名的人物当属赵公献素,官至吏部侍郎。以下将对白塘村名人进行详细叙述:

  (一)去利怀仁之赵公献素

  赵公献素,字丹甫,号南石。[⑤]由举人于天启二年初任广西平乐府修仁县儒学教谕,供职六年,叨薦四次,应聘云南同考试官。崇祯元年,皇上登基,恩内陞除,授国子监助教,历事此部春曹。崇祯三年,进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崇祯五年,擢户部清吏司郎中。是年十月,请假归籍葬父。崇祯七年九月,官复原职。崇祯九年,总理山西粮储稽核兵马监督雁门关大壩草场兼管屯种监法。崇祯十年,加敕分守宁武道;崇祯十一年五月,赵公献素以监政救荒一事冒死上言,幸睿鉴嘉纳,皇上不惟不加罪责,反而温旨赞赏。因此,赵公献素擢任太僕寺卿。时因奴警筹饷正急,遂谕赵公献素带新衔仍留山西办事。后酋匪既败,地方稍宁,总督上奏时将赵公献素列为首功,一年内九次升迁并加赐绿蟒犀带以表其廉,“奇千载一时而无对者也”[⑥]后因患病,年未逾六旬即请休回家。顺治十二年,卒,时年七十三岁。

  赵公献素乃我辈楷模,不仅因为其高官俸禄,更因其为人处世之道。其在《述叙学》一文中,开篇就说:“性无不统,心无不宰,气无不充,人以是而生,故才无不全矣。其或不全,赋质之驳,俗习之汙,学术之差,非才之罪也。”而后认为,求学之要在于立本,“本立则可以征乎用”。而在《圭山记》中,赵公献素寄情于景,认为立本在于“去利怀仁”四字。而今改革开放近40年,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已然成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利益社会。私认为,追求私利确为人之本性、天性,并且改革开放的成果已经证实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人情淡漠、各自为政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人活着,不仅要有“吃喝拉撒”,更需要有“仁义礼智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欲达到此种社会状态,赵公献素所言之“去利怀仁”就极具现实意义,值得我辈悉心揣摩学习。

  


  (图9:南石公赵献素石像)

  (二)精忠报国之赵公翼通

  赵公翼通,字行生,赵公献勳次子。行入原任云南总兵,诰授荣禄大夫。生名万历三十八年庚戊五月初十日午时,于崇祯十六年癸未张献忠陷长沙,督师吕大器会公出讨,郡始反正;寇复至,公战殁场,循其遗衣归葬青木岗。[⑦]赵公翼通自幼有武略,“少时儀状雄伟喜谈兵,甫壮即以偏裨起价,累官至云南总兵官,善抚士卒,纪律尤严,所至秋毫无扰,永宁士司奢崇明及水西土目安邦彦等之乱,共具在事。剿平有功,威名聿振。诸苗蛮见公车麾,罔不震慑。崇祯癸未流贼张献忠寇长沙总兵孔全斌等,兵溃城遂陷。兵部侍郎吕大器奉命督师讨贼,檄公会剿,大战破贼,献忠负重创遁长沙以復。贼忿甚,召集大股復至,兵多他调,公奉令守城。兵单饷匮,势不能支,遂巷战死。贼退后,家人覔其屍骸不得,乃勳其遗衣具棺招魂,归白塘葬焉。”[⑧]

  赵公翼通勇担重任于大厦之将倾,临危受命,与兵部侍郎吕大器共同讨伐张献忠。虽首战告捷,收复长沙。并且公明知寡不敌众,但仍然坚守城防,终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时任京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族孙炳麟于宣统二年仲夏撰挽联缅怀赵公翼通,对联如下:“嶺海衍宗支永保家聲為節義,星沙傳戰蹟長留正氣壯山河。” [⑨]该匾额悬挂于东田公祠堂,至今仍保存着半联木质匾额。

  (三)以石易木之赵公均豫

  据谱书记载,赵公均豫是侍御颐轩的六世孙,生于元至正五年乙酉二月二十四日,殁明正统二年丁巳十月二十九日卯时,享寿93岁。[⑩]洪武时为诸生孝友,品行为乡人榜样。为资助支系后人学习并考取功名,赵公均豫立学田5处,共26工田。家族后嗣为追思赵公均豫之重视教育之远见,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孟冬立石碑以求千古流芳。《学田碑记》曰:“从来大家巨族,莫不有学田以鼓励后嗣,即莫不有碑记以昭垂后世,此固事之相因于理宜尔也。独吾人世祖均豫公创立学田竟不自为记,乃其书香继美,且十余代中间,凭借进身领乡薦贡成均等仕籍者,两朝相望,实有其人。”[11]可见,这一举措不仅为族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大大激发了支系后人考取功名的积极性,使得均豫公一支成为书香门第,考取功名者不计其数。反观现代之教育,从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到村人的教育理念,实有从均豫公之创举中吸取经验之必要。

  为繁荣整个家族,均豫公还出资设公田12处,共33工田,约20多亩,其地租主要用于本族后嗣各种杂役费用之需。家族后嗣为追思赵公均豫之创举,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孟冬立石碑以求千古流芳。《均豫公公田碑记》记载:“业有必不可废且不敢废者,学田之外莫如公田。盖以公田祖父善后惠泽,于是乎存;子孙当差用费,于是乎出。而其事关久远,固非若个人己创可以淡漠视之,不妨任其去留者也。然则吾均豫公于学田之外又立公田,其为后世计不深且悉哉。” 世祖均豫公立公田之举,实可为国家之社保政策、村民之养老、医疗、扶贫之借鉴。

  均豫公不仅为村人、族人顾及长远,也积极造福地方百姓。位于梅塘村与水头村之间的白沙广济桥原为木头桥,每年春夏暴雨时节,河水暴涨,广济桥常被冲毁,阻碍乡人通行。[12]赵公均豫发起倡议,带头捐金,以石易木,重修广济桥。石桥更能抵御洪水冲刷,做到一劳永逸,惠泽临近村庄和过往行人。该桥至今仍在,是否重修尚未考证。

  时任京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族孙炳麟于宣统三年辛亥孟秋月撰写对联,对联如下:“垂訓有義方清白家聲追一鶴,明禮傳後代芬芳世胄比三魚” [13]赵炳麟该对联似有褒扬均豫公之意。均豫公事事为族人生计考虑,事事为家族乃至乡人的长远考虑,其内心存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人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向和气魄,从立公田和学田以及以石易木三件事可见一斑。

  致谢:本文由赵忠东主笔,由于哥哥赵忠恒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写作指导,故列为第二作者。本文能够写就,特别感谢赵存曙、刘艳秀、赵丽霞、赵忠群、唐丽娟等至亲至爱的不断提醒和督促。本文获得以下乡贤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排序不分先后):赵存银、赵存河、赵存军、赵存均、赵忠宏、赵忠璇、赵湘桂。

  [①] 《白塘赵氏宗谱·修谱统系·赵均豫公传》。

  [②] [明]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③] 《白塘赵氏宗谱·第九册·艺文诗词》。

  [④] 《白塘赵氏宗谱·修谱统系·白塘赵氏行辈录》。

  [⑤] 《南石公墓誌》

  [⑥] 《白塘赵氏宗谱·第九册·艺文诗词·乞休书》。

  [⑦] 《白塘赵氏宗谱·第一册·修谱统系》。

  [⑧] 《白塘赵氏宗谱·第九册··艺文诗词·明故云南镇总兵官赵公传》。

  [⑨] 《白塘赵氏宗谱·第一册·修谱统系》

  [⑩] 《白塘赵氏宗谱·第七册·墓碑墓誌·明庠彦均豫公墓碑文》

  [11] 《白塘赵氏宗谱·第七册·墓碑墓誌》。

  [12] 蒋钦挥、宾恩信:《寻觅先贤——全州古人掠影》,广西人民出版社第176页。

  [13] 《白塘赵氏宗谱·第一册·修谱统系》

  作品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标注作者姓名,未经作者授权的,需同时注明转自本平台。否则会追究侵权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桂北古村落(22)山屏水绕文博 三奇古村白塘
陆丰南塘上宅村西公做功德
【求助】会稽商氏宗谱
慈溪罗氏源流考
聘仲之先:鲁塘何氏聘仲公支系探源
寻访“最美庭院”(南塘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