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霞客在云南府
                                          徐霞客在云南府_徐霞客在云南

明代的云南府管辖有昆明县(今盘龙、五华、官渡、西山四区)、宜良县、富民县、嵩明州、晋宁州、昆阳州(今属晋宁县)、呈贡县、归化县(今属呈贡)、安宁州、禄丰县、三泊县(今属安宁)、易门县,是云南的首府。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至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一月曾四次进出昆明,昆明成为了徐霞客云南之行的中转站和大本营,也是徐霞客考察云南的重点地区之一。徐霞客往滇东、滇南、滇西考察后,都重返昆明。徐霞客在云南府考察、逗留的时间前后长达三个月左右。徐霞客经过嵩明州时,考察了嵩明的湖泊、龙潭和梁王山,视察了盘龙江的源头;在昆明县逗留时,遍览了昆明的名胜;到晋宁访友时,与晋宁的名士、乡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途经安宁时游览了曹溪寺,到“天下第一汤”的温泉沐浴;路过富民时,探访过河上洞。

1.盘龙探源

嵩明是昆明的母亲河盘龙江的发源地。盘龙江发源于嵩明的黄龙潭、青龙潭、黑龙潭。三潭之水流入牧羊河、甸尾河(也称邵甸河),两河于小河村附近的高仓汇合后称为盘龙江。徐霞客至少两次经过嵩明,第一次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六月,第二次是同年的九月。

徐霞客第二次经过嵩明时,考察了梁王山和盘龙江的源头。他在九月二十九日的日记里写道:

梁王山,我考查志书并没有这一名称,我上次经过杨林,从西面攀登主峰山梁,询问当地人,听说邵甸(今嵩明县白邑——引者注)东北有梁王山,所以这次我取道邵甸,正是打算弄清梁王山各分支山脉划分、水道源流的情况。而志书虽然没有记载梁王山的名称,但书中则这样注释盘龙江:“源自故邵甸县之东山、西山。”……西边的山脉曲折环抱,是盘龙江的发源地,河水流往滇池……

徐霞客对黑龙潭以及盘龙江上游周边环境的记录就更加翔实、生动了,他在九月二十九日的日记里继续写道:

我来到甸头村后,就顺着东边的山麓往南走,走了一里,见有两个龙潭的水积聚在东边的山脚下。两个龙潭南北并列,中间只有一尺多宽的堤岸横隔着,堤岸的中部开有一个小口子,水从北潭流入南潭中。潭面不到两丈宽,但深不可测,东靠石崖,西临大路。龙潭的南面建有一座祭祀黑龙的神庙。“潭中大鱼三四尺,泛泛其中。潭小而鱼大,且不敢捕,以为神物也。”甸头的河水,从北往南顺大路西边流;龙潭中的水从龙潭里溢出后向南顺大路东边流。不久,大路两边的流水都流到山坞西麓,汇合起来往南流去。大路是沿着山坞东麓,与河流相望而朝南延伸,在山坞中多次经过村落。过了八里路,有条小溪从东边峡谷流出,往西流入西麓的大河里。过小溪,往南走两里,甸尾村横着坐落在山坞南面的山坡上。有条岔道直直往南延伸,走十里就到兔儿关;正路则从甸尾村往西走。走一里多,直接抵达西麓,有座石桥横跨在邵甸河上。过桥,顺着西麓往南走。走了半里,见河水从西南方绕着山谷流进山,道路朝西北越过山岭。一里,登上山头。一里,下到山岭西边的山坞中,路又转朝西南走,邵甸河还在东南边的峡谷中,看不到了。原来山坞东部的主峰山脉,南端起自宜良,经过杨林所西部的山岭后往北延伸,一过兔儿关,其往西延伸出去的山峰耸立为五龙山,于是夹着汇流塘(今名回流湾,在昆明市盘龙区的东北部——引者注)水而延伸到松华坝;再往北延伸,经过甸尾村东部,其峰耸立为祭鬼山,于是夹着邵甸之水往西流入汇流塘。从这里又往西越过山脊,四里,顺着山坞往西下。一里,又有一股水从北边峡谷流来,水上有桥横跨,水势稍微小于甸尾桥下的水。有个村庄坐落在桥西面,这是小河村(在今昆明市盘龙区的东北部——引者注),牧羊河往南流到这里时,与邵甸河汇合,然后流向汇流塘的那条河。过了小河村,我又往西南上山,环绕着山坡走了七里,途中有下洼的小穴。紧接着,山路突然直下峡谷中,有条小河从西北山谷中流来,渡过小河,有个较大的村庄。村庄的南部,邵甸河水和小河水汇合,往西流过峡谷,流到这里又折向南流进峡谷,这就是汇流塘,曲折环绕的形势十分复杂。从这里开始,路从汇流塘西岸顺着水流进入峡谷。这座峡谷很陡,两旁青山耸峙,峡谷中间流过一条河,道路顺着小河延伸。落日的余晖从西边斜照进来,山谷幽深看不见日影。曲曲折折走了四里,有几户人家在河流北岸,这就是三家村。

嵩明黑龙潭大殿

世事沧桑,前些年扩建松华坝水库时,三家村已被迁移到了小河村的东边,即邵甸河与牧羊河汇合处的东岸,徐霞客路过并住宿过的三家村早已被松华坝水库的库水淹没了;盘龙江上游河水清澈、青山耸峙的优美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倒是徐霞客曾驻足的龙神庙犹在。龙神庙也叫黑龙宫,始建于明代,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修(徐霞客看到的龙神庙,就是正德十五年重修的),清嘉庆九年(1804年)又重修。黑龙宫坐东向西,现存正殿三间、厢房三间、南配殿五间、北配殿三间,古戏台一座。正殿为木结构歇山式建筑,供奉龙王塑像,门头正中悬挂有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盘江昭佑”横匾。这块黑底金字的匾额,做工十分精致,中上方有“光绪御笔之宝”四方大印。木匾四周浮雕九龙,造型栩栩如生。殿门楹柱上悬挂有两副对联,一副是陈荣昌题写的“踞盘龙宝象上流为霖为雨,溉金马碧鸡全郡利物利人”。另一副对联则字字带水,颇有意趣:“潭源流灌济江渴溢注滇池,泽润滋渊溉沿河沄灌沧海。”南北两个龙潭也还保护完好,潭水自南潭流出,每昼夜出水高达两万多吨,且不受雨旱两季影响,流出的水也汇入盘龙江上游,再流入松华坝水库。

2.昆明览胜

徐霞客寓居今昆明顺城街期间,除偶尔外出访友外,大部分时间用于寻幽探胜。他登昆明太华山(西山)、棋盘山,下滇池考察金线泉,考察滇中的花木,探海口石城,游城中的土主庙……离开昆明西行时,又顺路游览了昆明西北郊的筇竹寺、海源寺、妙高寺,还探访了沙朗的天生桥。昆明的这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徐霞客在日记里都有引人入胜的描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撰写的《游太华山记》是古人撰写的西山游记中最翔实、最生动的一篇。

徐霞客是从小西门外的篆塘附近坐船到高峣,然后上岸登山的。他在游记中写道:

水中长满了芦苇,小船航行在茂密的芦苇丛中,所以感觉不到滇池的浩渺,更何况这里只是滇池的一隅——草海。芦苇丛中的航道十分狭窄。遥望前边的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耸立,那是罗汉寺(即今三清阁建筑群——引者注)。又往西航行十五里便到达了高峣,于是就下船上岸。高峣是西山中部的低凹处。南部、北部的山都绕向东边伸出去,只有中部往西收缩,水也向西紧逼。岸上有数百家人靠山临水而居,这里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经之地。从高峣往北走可到傅园,从傅园往西上五里为碧鸡关,是通往安宁州的大路。从高峣往南有杨太史祠,从杨太史祠往南可到华亭寺、太华寺,最后到罗汉寺。罗汉寺的位置就是碧鸡山向南突出、山崖重叠的地方。大致碧鸡山从西北横贯东南,进耳等山峰从西南横贯东北,两座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洼处,所以大路从这里经过,官府还在上面设置有关卡,高峣实际上是水陆两用的码头。

我往南边登山走了一里,在杨太史祠里吃了午饭。又往南走过一个村庄,接着便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里,来到了山腰的华亭寺。华亭寺正面朝东,背靠陡峰,前方对着草海。从寺南边的侧门出去,沿着寺南往西上,往南越过分支陇冈进入山谷,一共二里,往东南登山,这就是在华亭寺、太华寺之间向东突出的山岭。往南越过山岭,转西进入山腋会聚处,路上面是陡峭的山脉,路下面是盘绕的深谷,太华寺高高耸立在山谷的东边,和路平行相对。然而必须先走完山谷西侧,然后才能往东转出山谷。山谷中悬挂着两道飞瀑,落到下面的石窟中。山谷幽深、陡峭、艰险、狭窄,不往此路走就体会不到山路的路况。转出峡谷,又往东绕过垭口,一共走了一里,往下看到一座寺院在壑谷中,那就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里,便来到了太华寺。太华寺也是正面朝东,殿前的石阶两旁都是山茶树,靠南的一棵特别高大。我从前廊往南穿过厢房进入一碧万顷阁,阁面对着东边,可以俯瞰滇池。但这里还只能看到近处的草海,如果要观赏烟波浩渺的滇池,必须去到罗汉寺的南面。

我从南边的侧门出寺,往南边下了一个坡,便顺着山坞往西行走。接着转朝东走了一里半,又往南爬上山岭。山岭从西部山峰最高处向东垂下来,有一条大路一直上去,可以登到山的顶峰。横穿大路往东南下坡,再转南,但见山峰嶙峋,往南簇拥。于是我从石峰的北面向东坠下土坑,一共走了一里,又往西走进石林里。走了一里,又往上从山崖边攀登,环绕着山崖往南行走,看见南边的崖上崖下有密密麻麻的建筑,就像蜂房一样,这些密密麻麻的建筑建在峭壁上,就像要坠落似的,这就是罗汉寺的南庵和北庵。穿过石缝往下走一里,便到达北庵,不一会就到文殊岩上,这才走上了正路。从这里往南走下去,就是罗汉寺的正殿;从这里往南攀登,是朝天桥。桥架在断崖之间,上下都是悬崖峭壁。这里的山崖又断裂开,中部下坠。过桥往南走,就到了灵官殿,殿门朝北对着桥。从殿东的侧门走下去,再攀登上悬崖峭壁之间的险峻山道,越往上攀登景观越奇妙,又有楼(供奉纯阳祖师),又有殿(供奉元始天尊),又有阁(供奉玉皇大帝),又有宫(抱一宫),都朝东正对着滇池,镶嵌在悬崖峭壁的山腰。每向上攀登几十丈,便有一块斗大的平台錾凿在崖间,于是便在这狭窄的空间架木建成殿宇,所以各个殿宇都不大,但它们点缀在白云、崖石之间彼此映衬,景致却很壮观。登临到这里,由于视线开阔,可以观览到整个滇池外海的胜境。南崖边有间亭子向前突出,北崖旁有座楼房横列,楼前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柏树,碧绿的枝叶摇曳在云间,宛若置身在仙境。傍楼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悬的船上,感觉不出还有崖石在下面支撑着呢!抱一宫南面陡峭的崖壁上钉有木桩,用木板铺成栈道,穿通石洞,栈道悬在崖上的树木中,石洞穿透崖间的缝隙,都极其艰险峻峭。穿过缝隙,有座小楼像粘在石崖上似的,这座小楼里居然住处、神龛、炊具俱全,北庵的景物到这里才看完。往回走,下朝天桥,到罗汉寺正殿拜佛。殿后的山崖高达百仞,山崖南面的转弯处,有一汪泉水汇聚在崖脚,这是从朝天桥山缝中涌出后流下来的,名叫勺冷泉。往南越过泉水,转身向东南攀登,这里的山崖更加高耸,只有一条像腰带一样窄的小路绕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路边上的佛寺神宇有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依次排列。真武宫之上,山崖愈加耸立奇特,从前梁王在这里避暑,所以又名避暑台,是南庵的尽头,上面是辟石而建的小楼。再往南,则庵尽而崖不尽,悬崖峭壁高耸,白云缭绕,重重的山崖分开后又合拢。南头绝壁下,有猗兰阁旧址。

回到罗汉寺正殿,往东从山门出去,共转八道弯,向下走了二里抵达山麓,有数十家村民居住在这里,都以捕鱼为业。村南是龙王堂,堂前正对滇池外海。从龙王堂背后往南顺着南崖过去,村庄尽头处水波连接山崖,山崖的气势更加雄伟壮观,上面已经过了猗兰阁旧址。南边的石壁更加宽大、陡峭,一直延伸五里,淡黄色的石痕悬挂在崖壁的下部,当地人称为挂榜山。再往南,崖壁曲折环绕,山嘴突出,巨石凌空垒起,嵌入水中,断开裂缝。更往南边的峭壁则忽分忽接,犹如一道道屏风似的,虽然不如前面的石壁峻峭雄伟,但它高耸离奇,又是另外一种景象。走三里,往下俯瞰滇池岸边,船只在石缝中时隐时现,南岸边还建有一些茅草房。我加快脚步从又陡又窄的小路往下走,找到了金线泉。泉水从西山的腹部穿出,外面分为三道门,每道门只有盎那么大,中间是空洞,但全是倾斜的巨石,不能进去。泉水从盎大的门汩汩流出,分别淌入滇池。滇池中有一种细长的小鱼溯流进入洞中,这种鱼被称为金线鱼。金线鱼的大小不超过四寸,肉味鲜美,首尾之间有一缕金线,是滇池的珍稀鱼种。金线泉北面半里之处有一个大石洞,洞口向东俯瞰着滇池的外海,这个石洞就在大路的下面,因石崖倾覆而没有地方可以下去。若要进去,必须绕到洞南才能够迂回进入,那里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缝中时隐时现的地方。洞内的石头玲珑剔透,裂隙和石柱到处都是,由于在亮处看得很清楚。往南深入数丈,洞内就很黑暗了。拿着火把再继续往南走,洞变得更加高大。走进去约一里,有朝东和朝西两个岔洞,往东上去三丈就到底了,往西走则很幽深而无法走到底。我担心火把燃完不敢继续深入而匆匆出洞。

于是上山回到抱一宫。打听去山顶黑龙池的路,必须向北爬到太华山的中部,又往南登山才能达到。而黑龙池其实就在山南金线泉的山顶,因为这里山崖很高,石壁陡峭,不是一般人敢攀登的。我鼓足勇气从陡直的崖壁间踩着裂隙往上爬,崖壁虽然很陡峭,但石缝棱角突出,悬空着往上跳跃,都可以平安到达。崖壁缝隙中有一种花,如同琼花玉茎,千姿百态,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我平素熟悉的只有牡丹,它枝叶散乱,遍布石缝中,而在这里是绝难遇见的。这种花结子下垂,外绿中红,在我的家乡是看不到的。这里的人因为山高路险而不知道采摘观赏,只把它当做是山间的草药,而分不清是什么花。我往上用力攀爬了一里多,就登上了山顶,但见鱼鳞状的石萼就像出水的青莲花,均匀地遍布在地上。踩着峰头侧边的石头往南看,只见西南的一座山峰最高。在峰顶上行走了四里路,登上了最高处——碧鸡山顶峰。山顶南侧的石萼密密麻麻,南边稍低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鸡山顶略低,那是南边尽头处海口的山。从山顶上往东下二里,就已经到达金线泉的上面了,我在高耸的山崖间观看了黑龙池,然后下山。

徐霞客的这篇《游太华山记》,有别于一般文人的游记,也有别于如今的西山旅游指南。它详写太华山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对山下的金线泉、大石洞也描述得较细致,而对山上的寺庙宫观、文物古迹则点到为止,不愧是出自于一个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之手。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徐霞客从昆明到晋宁访友,归来时绕道昆明、安宁。十月二十四日,徐霞客行走到海口时,想起朋友阮玉湾曾对他说过,海口的石城值得一游,便住宿在海口。第二天,徐霞客终于寻找到位于里仁村附近的石城了,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从水潭的西边登上山岭,行走半里,就看到岭头上石峰、石林涌起,有的像锥子似的尖耸,有的像门户夹道,有的像灵芝擎起而形成石台,有的像云朵卧地而状若城郭。我顺着石头之间的缝隙,绕着山坡往上走,顺着壑沟向下行。山顶的中部低洼,石头都环绕洼地状若城墙,东面陡峭的石峰密密麻麻如同森林,西南面被耸立的穹形石壁所覆盖,南面就是我翻过山梁而下的地方,北面则有曲折幽深的石洞。若离若合之间,有一块巨石从空中坠下来正正地挡在关口,巨石下面刚好形成一道门,游人都从这里出入。被石壁围着的洼地之中,底部平坦又不积水,可以盖房子,这就是所说的石城。穿过北边的石门出去,那里的石头更像树木分枝、花萼簇拥,石头全是青色质地,黑色纹彩,棱角分明,边缘锋利,和其他山上的石头完全不一样。有两个牧童带领着我顺山崖往东边转,便又进入了另一列石丛之中,看到了被石壁包围的一大片空间。这一大片空间只有东面像门一样地可以让游人进出,中间有僧徒打坐的石屋、架好床板的床等,这一切都是天然生成的。从石围出去稍稍往南边走,回头便可看见石门旁边还有个深邃的石洞,急忙转过身来钻洞。从石洞中穿出去,又进入了宽敞的石围之中。这时才感觉到从石门进入石围,不如从石洞进入石围那么奇妙。我估计石围的背后,就是石城中往东看去如同森林般的陡峭石林的所在地。从石洞中出来,抬头眺望石洞上面,石峰层层叠叠,高耸入云。又有一位老年

披着兽皮走过来,带着我一起攀登石山。登上去的地方宛若众多的高台错落而立,环绕着中间的洼地而峙立在石城的东部。往东眺望海门村,天空像明镜一样明亮;往西俯瞰洼地的底部,青绿色的石片瓣瓣可数;而隔着山崖看西面的山峰如穹隆覆盖,显得更高大。饱览了山上的美景,我才慢慢下山。以后又越过南面的山梁,绕到西面的山峰。但见穹形的崖壁之上,还有后层山峰分开耸峙,中间却是敞开的峡谷。往东顺陡坑而下,它的后面土山高拥,上面背靠屏风般的山峰,耸立的巨石,有的像顶上覆盖着石板,有的像从中剖成倾斜的窗格。石崖的侧壁上有两个像鼻孔一样的小洞,小洞内有一窝蜜蜂时隐时现,有蜂蜜淋在石洞的下面,小洞是蜜蜂的巢穴。两个牧童说,三个月以前,当地人用火烟熏蜜蜂取蜂蜜,蜜蜂已经被赶跑很长时间了,没想到现在又成为了它们的蜂巢。这两个牧童争着用草去堵塞小洞,洞里的蜜蜂就发出了像铜鼓一样的嗡嗡声。我登高眺望了许久,才从陡坑的北面往东顺着悬崖下山。经过石围东边的石门外,沿途的景致仍然使人一步一回头,不忍离去。我之前从里仁村看这座山,只见峰顶上耸立着一丛石头,觉得还赶不上晋宁州石将军峰的雄伟气势。到达石城后,才看见这里山石闭合曲折、层次丰富、造型玲珑、变化万千,可谓鬼斧神工,集秀美于一身而独具奇异,于是相信仙境的确不能只凭外表来判断。

十月二十八日,徐霞客离开安宁返回昆明,途经昆明赤家鼻(今名车家壁)时,登临了进耳山,之后又上了棋盘山。

关于进耳山,徐霞客在日记里写道:

登上山冈后,往北边行走,有一座门坊建在道路的正中,这就是进耳寺山门外的门坊,这里距山上的进耳寺还隔着一个大坑。顺着门坊往西边看,只见寺院的背后被一座大山环绕,我登上的山冈环绕在寺院的前面,山冈和大山之间夹着很深的大坑。环绕着进坑,就像进入耳朵孔一样,寺院正对着耳孔之上的耳盘边缘,这就是取名“进耳”的含义,若不身临其境,是体会不出名称的贴切之处的。走进门坊,往西顺着大坑往前走半里,有条岔路往西越过大山的山坳,而进寺院的路则顺着大坑朝南转。绕着山崖走了半里,往西进入寺中。寺门向东,登临大殿,很开阔,大殿好像在额头上而不像在耳朵里。

游览了进耳山之后,徐霞客又登临了距进耳山不远的棋盘山。徐霞客第一次经过金马山来昆明时,就远远地看到昆明西边的山脉像屏风一样地横亘耸立,其顶部还有如同铁锅倒扣、高出众山的山。如今徐霞客终于登上了可谓昆明西部山峰之领袖的棋盘山了,他有些激动,在棋盘山上盘桓了很久,仔细考察了棋盘山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观看了镌刻有“玉案晴岚”四个大字的棋盘石,并住宿在棋盘寺里。第二天,徐霞客还去参观了石匠采凿的各种石材。其中经加工而成的石板有方形的、有长条形的,方形大石板每边有五六尺长,长的大石条长达二三丈,都只有一二寸那么厚,石面平整得像锯出来似的,没有丝毫的凹凸。见多识广的徐霞客也感叹这石材“真良材也”。

昆明城内今人民中路华山巷原来有座土主庙,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庙。从前庙内有一株驰名全省的菩提树。据《南诏野史》载:“优昙花:云南府省城土主庙,南诏蒙氏时,有僧菩提巴波一名大又法师,自西天竺来,以所携念珠丸子种左右。树高数丈,枝叶扶疏,每岁四月花开如莲,有十二瓣,遇闰多一瓣。今存西一树,尚茂。”后人因这株优昙花系天竺僧人菩提巴波所种,又称其为“菩提树”。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六日,寓居昆明的徐霞客外出访友路过土主庙,因久闻土主庙菩提树的奇异,便入庙观看。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www.guayunfan.com)

菩提树在正殿台阶和庭院之间的甬道西边,有四五抱粗,树干往上耸而树枝盘绕覆盖下来,树叶有二三寸长,和枇杷树叶相似而没有绒毛。当地人说,菩提树花的颜色是白中带点淡黄色,花瓣的形状像莲花一样,也有二三寸长,每朵花有十二片花瓣,碰到闰年增添一瓣。树上的每一朵小花,竟然能按照自然运行的规律长花瓣,不只是泉水能够和时刻相应和(“州勾漏泉,刻百沸”),而事物竟然能够如此准确地测出天象,也确实神奇啊!当地人每到祭祀土主的日子,便成群结队地来到树下,点燃艾草熏烤树干来代替灸治身上的病痛,说熏烤树干就和灸治身体一样,病痛会随着熏烤树干而消除。这本来是荒唐不合情理的行为,却殃及了珍贵而又无辜的菩提树,使它的树皮遍布疤痕,而无一处幸免。

徐霞客并非杞人忧天,土主庙的这株奇异的菩提树由唐而经五代,又历宋、元、明,寿命近千年。而到清初,终于经受不住香火和燃艾草的长期熏烤和烧灼,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开始枯萎,清康熙五年(1666年)被一阵大风连根拔起,这株千年奇树、镇庙瑰宝终于玉殒香消、命丧黄泉了,而凶手竟是对它敬若神明的香客,这大约也是世上的一切愚夫、愚妇始料不及的。

十一月七日,徐霞客告别了朋友,离开昆明城西行。顺路游览了圆照寺、筇竹寺、海源寺溶洞、妙高寺,还探访了沙朗天生桥下的山洞。

徐霞客在筇竹寺的主要收获是结识了昆明乡贤、著名清官、吏部尚书严清的孙子严似祖以及筇竹寺热情好客的体空方丈。另外,筇竹寺香飘四溢的兰花也给徐霞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3.晋宁访友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徐霞客第一次到达昆明后,结识了昆明、晋宁的许多文人、乡绅、官员,这些人都成为了徐霞客的好友。与这些友人交往的日子,是徐霞客在云南期间最惬意、最难忘的日子。徐霞客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离家开始“万里遐征”,旅途上并不很顺利。在湘江,徐霞客碰到强盗,行李、盘缠被抢劫,还差点丢了性命;在广西南宁崇善寺,徐霞客的旅伴静闻和尚不幸病故……一路上,徐霞客因盘缠用尽,旅伴病故,行途茫茫,前程未卜而忧心忡忡。

然而,徐霞客到达昆明的当天,便寻找到了由陈函辉作书推荐的居住在昆明的吴方生。此后又结识了唐大来、唐元鹤、阮氏叔侄、张调治、张石夫、金公趾、马云客等昆明、晋宁的朋友。这些良友给予了徐霞客很多的精神安慰和物质资助,并为徐霞客的滇南、滇东、滇西之行创造了条件。为了感谢这些朋友的关照和帮助,徐霞客去滇西考察之前,曾于十月初四日晚从昆明南坝乘船前往晋宁回访知州唐元鹤、隐士唐大来等人,并向他们作滇西之行前的告辞。

徐霞客在晋宁的二十天中,被热情好客的唐元鹤、唐大来等人待为贵宾。徐霞客又通过唐元鹤、唐大来等人的介绍,结识了许多晋宁的朋友。在晋宁的头几天,徐霞客连日在州署里下围棋,黄从月、黄沂水、唐大来等人轮换着来州署陪伴徐霞客,每晚一定要饮宴到全醉才肯罢休。在以后几天的日子里,徐霞客还是宴饮不断,收受各种礼物不断,张调治还邀请徐霞客骑马游览天女城、金沙寺。

十月二十三日,即徐霞客离开晋宁的前一天,唐元鹤、唐大来等人送了很多生活用品给徐霞客,有的朋友还赠送给徐霞客盘缠;他们还为徐霞客写介绍信,请他们在云南各地的朋友关照徐霞客。

4.安宁纪行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二十六日,徐霞客从晋宁访友归来经过安宁。安宁的名胜古迹较多,他在安宁盘桓了两天,观看了灵泉、圣泉,游览了虚明洞、云涛洞、曹溪寺等,还专程到温泉沐浴。

灵泉在安宁城内,所谓灵泉,其实是盐井。徐霞客在十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写道:

有座朝东的庙,门额上题写着“灵泉”两个大字,我还以为是三潮圣水所在地,便走了进去。庙门内左面有口巨大的井,井口垒起木头,横架成梁,栏上装设着用来汲水的装置,原来是盐井。井水又咸又苦而且非常浑浊,有人在井旁监督,每天两次汲水熬盐(“安宁一州,每日夜煎盐千五百斤。城内盐井四,城外盐井二十四。每井大者煎六十斤,小者煎四十斤,皆以桶担汲而煎于家”)。

圣泉又名“三潮圣水”,在曹溪寺北约500米处的盘山公路右侧的密林间。此地有一泓涌流而出的冷矿泉,因每日分别以早中晚三次涨潮而得名。明代状元杨升庵在其《重修曹溪寺记》中提到三潮圣水,说其“伏流吐泉,潮信日三”。徐霞客到曹溪寺后,便向人打听圣泉在何处,后来终于在一位姓党的书生的带领下看到了圣泉。当时的圣泉,南边建有一座“问潮亭”,云南巡方使、关中人张凤翮还为亭子写了一篇碑记。徐霞客在十月二十七日的日记里写道:

泉水从山坡上大树根下往南流出,树前用石头砌成月池围住泉水,池方圆有一丈多,积水深五六寸,泉水淙淙向东南坡流去。我来到时正当上午,泉水的早潮已经过去了,午潮还没有到时间,泉水处于收缩期内,尽管如此水流仍不断,可见涨潮时涌出的水流一定很大。

虚明洞位于安宁温泉今昆明市干部疗养院至云涛大酒店之间。这里有一座被江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悬崖陡壁,陡壁的上下有许多石洞,整座陡壁现统称为“环云崖”。徐霞客所看到的“七窍通天”、“虚明洞”、“醒石”、“听泉”等石洞和石刻都分布在这座悬崖陡壁上。

安宁曹溪寺大殿

曹溪寺坐落在安宁温泉西侧的龙山山腰,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寺。曹溪寺大殿前右侧院内有一株与元梅对植的优昙花。这株很古老的优昙岁岁吐芽,花期较长,自五月下旬一直开放到七月上旬。徐霞客游曹溪寺时,已是农历的十月下旬了,没能看到优昙开花,但曹溪寺的优昙仍给徐霞客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在十月二十七日的日记里写道:

这棵优昙树种在大殿前东北角二门外的山坡上,现在已被圈进修筑的围墙内,有三丈多高,一抱粗,而叶子非常大,下面有条条嫩枝从旁边生长出来。听说在六月伏天开花,花的颜色为白中略带淡黄,像莲花一样大而花瓣稍长,香气十分浓烈但不结果实。

安宁温泉是云南境内最著名的温泉之一,该泉为碳酸钙镁泉,水温为42℃~45℃,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符合国家饮浴两用标准的优质地热矿泉水。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安宁温泉就被贬谪云南的四川新都状元杨升庵誉为“天下第一汤”。徐霞客慕名沐浴安宁温泉后,感觉很好,他在十月二十六日的日记里写道:

浴池分布在石崖的下面,东面紧靠着崖石,西面距离螳螂川只有数十步。浴池的南面有三间房屋,北面对着浴池。浴池分为内池和外池,外池的泉水本来已经够清莹的了,内池的泉水更加清澈,沐浴的人大多在外池。内池中有石头,高低参差不齐,全部浸泡在池水中,石头的颜色好似碧玉一般,映衬得池水光艳明亮。我所见到的温泉,滇南最多,这里温泉的水质的确是第一。

5.富民探洞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初六日,徐霞客离开昆明城前往滇西考察。十一月十日,徐霞客进入富民县境内,由于在沙朗时听说富民的河上洞很奇妙,他便决定探访一下。由于没有向导带领,徐霞客在河上洞的后山迷了路,但河上洞的后山环境幽静,道路险峻,景致很好,徐霞客被四周景观所吸引,仍然徘徊着不愿离开,他并不懊恼走了许多冤枉路,竟认为是一次愉快的经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徐霞客终于寻找到山岭北面的河上洞。

河上洞位于富民县城西南约5公里,在螳螂川北岸边,故称之为河上洞。主洞深130米,洞口宽17米,高20米,洞内平均宽15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富民县令刘珍在洞口镌刻有“河上洞天”四个大字。193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斐文中和美籍华人卞美年曾在洞中发掘出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更使河上洞名声斐然。

徐霞客探访了河上洞后,对河上洞的评价较高。他在十一月初十日的日记里写道:

河上洞在脊北峡谷的尽头,洞口向东,与东边的山峰相对,扼控着脚下的螳螂川。洞深陷在峡谷的底部,洞前只有中午时才能看见一缕阳光,洞中的幽暗、艰险就可想而知了。洞内的南半部拱起,显得很空旷,北半部倒卧着的巨石往外突出;卧石的上面有的地方和洞顶相连缀,有的部位和洞顶相分离;卧石的前端又耸立着一根石柱,该石柱从地底下突起,正立于洞的前部,就像从地下涌现出的一座石塔似的,这是洞内左边的概貌。从拱起的地方往里边深入,山洞幽深,顶部高达五六丈,大有回旋舒展的恢宏气势。进去约五丈,往右拐进洞的南部,再进去五丈之后,洞就往西拱起,此处异常深邃、寂静、黑暗,四周什么也分辨不清,这是洞内右边的概貌。我虽然还没有穷尽洞内的奥妙,便已经感到没有哪一个洞比得上河上洞的幽深和神奇,如果将云南各洞排列一下名次,河上洞应与清华洞、清溪洞不相上下,只可惜它地处偏远而不易被人知道。河上洞的周边十分荒凉、隐蔽,桃花流水如世外桃源,白云飘过,青苔留痕,让它自成岁月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一-五
【国学典籍】《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
徐霞客游记游白水河瀑布日记
云南府(昆明)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三百五
盘龙江古桥和昆明城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