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蒲扇、电扇与空调

蒲扇、电扇与空调

      原来北京那会儿,冬天比夏天好熬,冬天屋里有煤火炉子,最冷的时候也就往家里一糗。可是夏天就难捱了,尤其是三伏天,没着没落的,就是一丝不挂地泡在凉水里面也不解热。那会儿降温主要靠的就是“风”,有钱人家有吊扇扇风,穷人家用扇子扇风。那会儿扇子也是身份的象征,斯文点的拿把折扇,腼腆点的来把绢扇,掌柜的来把羽扇,大老粗拿把大蒲扇。

       那会儿常见的大多是蒲扇,蒲扇指的是芭蕉扇,也就是蒲葵树叶子做成的扇子。将葵树叶子拿回来晾干,经过修剪、洗扇、熏烤压平,最后再剪成圆形,用布条把毛边包住缝好,一把蒲扇就做成了。这种扇子挺实风大,摇起来要用点力气,时间长了干燥掉叶,包边的地方容易劈碎,最后布条离骨掉落,就像济公和尚手里拿的破扇子一样,没了形状。

      另外一种桃形编制的蒲扇,是由棕叶编制而成的。棕叶拿回家,用开水煮后晾干,然后,用棕叶编织成棕扇,再用晒干的青藤缠把儿,一把棕扇就形成。编织的蒲扇柔软耐用,虽然价格是芭蕉扇的四五倍,但可以用上几年之久,摇起来也不费力,虽然风小但是风力柔和,不占地方适合老人携带,妈妈有一把编织的蒲扇,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一直用了几十年。

      那会儿一到晚上吃饭以后,各家各户就把凉席拿出来铺在胡同马路上,一个个横七竖八地躺在凉席上乘凉。那会儿的凉席大都是草席,草席时间长了最容易破的地方就是布边,由于线缝上的只是草根头儿,草根一咧开,缝线的地方就开绽了。晚上躺在席子上自己玩的时候,总喜欢做两件事,一个是抠凉席开绽的地方,一个是抠蒲扇的布边。

      小时候在胡同里乘凉,不管多热妈妈都要给我肚子上盖条澡巾,妈妈告诉我身上哪都可以不盖,但是必须盖上肚子,多热的天也要把肚子盖上。妈妈说中国人的习惯是从小系个兜兜,兜兜的作用就是护住肚子。有一次煤铺后院的一个老奶奶家里来了客人,暂借我家住两天,半夜里老奶奶起来解手,正好我也想尿尿,就看见奶奶系了一个红兜兜。

      后来我跟妈妈说,我看见奶奶穿红兜兜了,妈妈说肚子不能着凉是中国人的传统,虽然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这个习惯至今仍然保留着。没有兜兜就穿个跨栏背心,穿背心的好处是,既可以护住肚子,又可防止后背出汗被凉席粘住。草凉席还好些,就是那竹条编的凉席,粘住了肉再一碾,生疼生疼的。

      经常在外面睡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天屋里要熏蚊子,那会儿因为六十年代的“除四害”,北京的蚊子不多,晚上就是在马路上睡着了也不会咬上几个包。那会儿驱蚊的方法很简单,用水擦身子之前在脸盆里滴两滴“十滴水”,味虽然有点怪怪的,但是比花露水管用,再加上妈妈摇蒲扇降暑驱蚊,身上一个包都叮不着。

      八十年代家里买了电风扇,虽然不像蒲扇那样柔和,但是起码省去了人力。因为轿子胡同住的地方,只有妈妈住的南边旯房子有个后窗户,我和媳妇住的北边旯这间是死个堂儿的,巴掌大的地方电扇只能放在门口的桌子上,有风也不往里边走。后来买了一个微型吊扇,拴在了床上边,风力柔和又省电,就是安全性有点差,没有任何防护。

      一到三伏天,电扇二十四小时开着,累得电扇都摇不动头了,风吹到身上没有了凉意,感觉全是热风,吹得身上都是粘粘糊糊的。后来想过各种方法让风变凉一点,常用的都是把一盆凉水放在电扇后面,也有往电风扇上面搭湿毛巾的,有的时候跟同事那里淘换到一两块冰块,那就烧高香了,放电扇后面送出的都是凉风。

      说到冰块就想起了小的时候去北海公园玩,因为经常爬墙过去,所以老是路过“冰窝子”,站在冰窝子前面就感觉一股股凉气真舒服。有的时候也能捡到一两块碎冰,那都是拉冰的板车没有拴好,滑下来摔碎的。捡来碎冰块大家都砸碎了分了,每个人手里都能捧上一两块边走边嘬,这可能也是小时候最暇意的事了。

      到了九十年代初,本来想在家装个窗式空调,朋友说一步到位装个分体的吧,我说分体的往哪装,连个放的地方都没有,朋友说到我家看看,能装就给装上,装不了就原封不动拉走。我家的平房有点特殊,三面借人家墙,一面都是窗户。安装在窗户上肯定不行,结实不结实不说,就是这机器的噪音就不行,装房顶上吧,房顶上都是斜的,也没有地方固定。

      后来妈妈那间房借了人家的墙安装室外机,我这边就临时把室外机放在了窗户外面的煤池子上,因为室内机安装在了最里面,所有的铜管都加长了。安装上空调没有两天,媳妇就说受不了了,因为空调正好对着睡觉的床上边,你说开吧对着吹,你说不开吧装空调干嘛?最后我想了个办法,用一块布单子把空调上下都围起来,让冷风从两边吹出来。

      搬到楼房以后,媳妇不知道是从哪个养生专家那里听到的,这一年四季是大自然的安排,这夏天就应该出汗,目的就是把身体里的毒素排出来。得,这下好了,空调也白装了成了摆设,又回到了以前“熬”的日子,三伏天的就这么干“蒸”着,唯一不同的就是不再去马路上铺凉席了,也没有人摇着蒲扇讲故事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语文高考记叙文满分佳作评析11: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蒲扇(散文)
【温泉假日杯征文选】邓训晶||妈妈的蒲扇
文学作品 | 麻清珍:有扇在手
一把老蒲扇
“老德州杯”“我和我的祖国”征文丨赵彦峰:“凉友”变更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