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纲故居地三考

一考:石碑《无锡大李墅新建李氏宗祠记》考证的说明

    一、《无锡大李墅新建李氏宗祠记》石碑是大李墅西村(即今官前头)支祠的实物证据,可以印证“李纲故居地—无锡大李墅”。

    此祠堂虽已拆除,但遗址尚在,而且有众多的原地村人作证。

    先分析碑记文字。石碑残存文字(竖行)三行,原排列如下,

(第一行标题)无锡大李墅新建李氏宗祠记

(第二行顶格起)忠定公世家福建邵武而□考妣于无锡湛岘山□□葬焉其后遂家于锡所居曰大李墅

(第三行靠上,有空白)大李墅支脉

    第一行标题完整 ;第二行字多,记述了重要内容;第三行,表明地名和支脉。据此,获得如下重要信息。

    1,碑记中“忠定公”(李纲)内容与史料符合。

     2,碑记证实了此“新建李氏宗祠”地是无锡大李墅,证实了史料中的地名。此“大李墅”村名,从宋元明清的无锡县志中的“总村”栏中可寻见,且延续不变(解放后才讹为“大利市”),碑记印证了实地所在。

     3,碑记中“□考妣于无锡湛岘山□□葬焉,其后遂家于锡所曰大李墅……”的文字,说明李纲父母被葬在无锡湛岘山,之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将家居在无锡的这个地方称名为大李墅。这说明,大李墅名称,在李纲居住和葬父母之后。这个说法,又与家谱等史料相符。

    二、史料印证

    1,无锡现存的第一部县志,是元代王仁辅《无锡志》(以下简称《县志》)。这部县志是乾隆《四库全书》中仅存的全国三部县志之一。2005年经校勘出版的这部《县志》,更加科学。元《县志》是在继承宋朝《县志》(已佚)的基础上编撰的,保留了宋时原貌。在元《县志》的“总村”栏中,赫然列有“大李墅”村名,寻找“总村”,未见同名,唯此“大李墅”村。而且“大李墅”村与附近一些村排列在一起,与今大李墅和附近村的位置排列情况,查列代县志至当代(1992年)《无锡县志》的行政沿革、地图、村名、方位也一直未变。

     2,无锡首部《锡山李氏世谱》(以下简称《世谱》),是大李墅人、二十三世李兆甲编撰的。他在明崇祯丁丑(1637)写的序中说:“直以宋太保公(李纲祖父李赓)侨居梁溪李墅为始迁祖。盖墅系李者,地因姓著耳。”

    康熙己巳(1689),李兆甲之子李典礼重修《世谱》,翰林院编修严绳孙(举博学鸿儒,纂修《明史》,是著名的秉笔直书的史官)在谱序中说:“自其祖已居吾锡……而县东北隅,有墅名大李者,实由公始。”

    这些记载表明,“大李墅”村名的缘由,实是因李纲而得名,实是从李纲居住后就得名了,指明了李纲与大李墅的直接关系。“县东北隅”,指明了大李墅的方位,与列代县地图相符,也与今实地相符。而且,在《世谱》大李墅人物传中,多有诸如“世居城北大李墅”、“世居吾邑大李墅之西村”等记述,都证明大李墅地理位置未变。

    三、碑记与《世谱·李玉田》所记互为印证,并由原地村人作证。

     2009年在大李墅官前头村河浜打捞出来的石碑记,与《世谱·李玉田》条资料互为印证。资料写道:“玉田,字盘本,号荫嘉,国学生,例封朝议大夫。嘉庆甲戌(1814)助赈,奉宪给匾荣奖。道光壬午(1822)协修世谱,己丑(1829)倡捐建立支祠,族里称贤。”碑记的文字大多磨灭,建祠年月已不见,但从这《世谱》资料可知,支祠建于道光己丑,即1829年,距今180年。又,咸丰乙卯(1855)重修《世谱》时,赐进士出身兵部主事顾凤仞为李玉田写了篇《李君荫嘉传》说:“偶因访友,过大李墅之西村 ……君讳玉田,字荫嘉,国学生……凡建宗祠、修宗谱以及里中善材会,皆首为之倡。”这些资料 ,都印证了李玉田作为实地大李墅人为本村新建支祠的事。

    当今,原地村人,又可为此宗祠作证。笔者多次采访20多位老人,都见证这“李氏宗祠”就是后来的“官前头小学”。

     95岁陈鸿根老人提供《官前头小学校史》。校史记载:“无锡县官前头小学创办于1917年(民国6年)……于1919年(民国8年)迁入官前头村李氏宗祠堂内。”老人说:官前头小学原是李氏祠堂,祠内立有石碑(即今打捞上来的石碑),碑文有宗祠记和捐资人姓名,系道光年间遗物。他还说,他上小学在此祠堂内,小时候就看到有人用白纸在石碑上印字(拓字)。这说明碑记文可能存世。关于年代,1949—1951 年时任官前头小学校长的李晓华(男,85岁,官前头人)特别强调(笔者多次询问年代):碑记内容大多忘了,但“道光”的年代印象特别深刻,他一再声明,肯定是“道光年间”。又采访官前头原任校长和原地老人10多人,都与陈鸿根老人说法相同。都一致肯定:官前头河内出土的《无锡大李墅新建李氏宗祠记》石碑, 是李氏宗祠内原件。

    四、关于李玉田“知本堂”家族的一些资料和传 说,以及祠堂内“长生牌位”。

    在《世谱人物传》中,李玉田家族有:《李君寅宾传》(李玉田父亲)、《李君荫嘉传》(李玉田)、《李公懋斋传》(李玉田之子)以及《贞姑传略》等。除李玉田家族外,在大李墅,还有其他家族的人物传记。《世谱)中有如此众多的大李墅人物传记,可见大李墅在无锡的重要,可见其继承发扬先祖优秀品德的典范性。必要时,可作专题研究。

    “倡捐建立支祠”、“修宗谱”等善事的李玉田家族,堂名“知本堂”,至今在官前头的后裔尚在。后裔李寿良兄弟和其102岁的母亲多次说过:祠堂匾额和“知本堂”匾额均是李玉田亲书。“知本堂”是甲第连云的大李墅西村的第一堂,也是锡北第一堂。官前头村有与知本堂相仿的三个“堂“,此外大巷上、河头上都有类似的“堂”,由此可见,当初大李墅的富有。

    现今尚健在与笔者关系亲密(由官前头嫁至河头村姚家)的百岁老人李爱二,特地给我讲述了关于“知本堂”为村人申冤,与县令理清人命案的故事。由此表明李玉田家族影响之深远。

    出土石碑所记的大李墅李氏宗祠建筑,为五间五进(见示意图),坐北朝南,南边、东边环河,小河曲折通往张塘河。祠堂内第五进最北,正中三间列先祖李纲及大李墅族祖长生牌位,两旁列近世各房族祖位。祠堂及长生牌位建筑都已拆除(见照片),可供证实。

(大李墅新建宗祠示意图)

二考:试从大李墅的地理位置风貌等来探讨

李赓选大李墅为始居地

    李纲祖父李赓由邵武迁居无锡“李墅”。此“李墅”,即无锡大李墅(今属惠山区新城)。对此,已有文章从有关角度进行了论述。本文试从大李墅的地理位置风貌等作进一步探讨。

     一、 李赓迁居无锡的历史背景

    按《宋史》等历史著作记载,宋仁宗“庆历新政”(1042-1443)时,颁发“厚农桑”诏令,鼓励各地开发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按地理环境,福建多山少田,而地处长江下游的无锡地区多沃野湿地。同时,宋仁宗时,沿前法:官绅命官形势之家、大地主、僧道等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李赓享有世家特权,但他不追求官场利禄,而秉持“逸士高风”,独处隐逸,耕读传家。但要实现其愿,就要选择具有两个必要条件的地方:第一,要有较多可开垦利用的田地;第二要有“安全”、“幽静”的地方。那么,在无锡该选什么地方呢?

    二、分析《李赓像赞》

宋代建州(今福建建瓯)长官翁彦约写的《李赓像赞》说:大江之南,锡山之麓;径开幽靓,田园竹菊;不为利回,亦不苟禄;逸士高风,天生使独;至和年间,惟公卜筑;瞻仰仪刑,生刍空谷(在少人的困境之地开垦生息)。

    《像赞》表明:1、“至和年间”即宋仁宗时, 与“厚农桑”诏令的背景相符。2、李赓天生“幽”“独”,不苟利禄,故选此“幽静”偏僻的“空谷”之地。3、“大江之南,锡山之麓”,指明此地方位在长江之南和锡山之间。 4、李赓在“空谷”之地开拓生息。

    这里要搞清“锡山之麓”这一关键词,是指锡山之南,还是指锡山之北?下面试作分析。

    自古以来,无锡因锡山而名。锡山、惠山实为一体,锡山乃惠山之东峰。惠山,以前又称华山、历山、九陇、九龙等。唐代陆羽《惠山寺记》说:“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兴,锡方殚,故创无锡县”。“锡山”,是无锡的代称。“锡山之麓”,其“麓”,不是今天狭义的“锡山山脚”那么一点地方 ,其地理范围较宽。既然说“大江之南,锡山之麓”,所指方位明确,是指锡山之北。

    这里,还要从古人诗文来说明。咏无锡,总要咏惠山、太湖。如:南北朝刘铄诗句“九峰相接连,五渚逆萦浸";宋代苏轼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等等。《像赞》“大江之南,锡山之麓”,为什么不说“大江之南,太湖之畔”?表明较远离太湖,不是指锡山之南,而是指“大江之南”与“锡山之麓”之间。

    再从李赓所选“幽”、“独”安全的条件来分析。无锡邑城及其惠山之南沿太湖带,是当时交通要冲。东起姑苏,经太湖畔惠山和邑城,是过往人员东西要道和栖息之地,早就是繁华之地,也就不“偏僻"不够“安全”。正如宋代《常州无锡县记》所说,“县封密接吴境,唇齿相啮,兵寇荐侵,官室民庐,亟为煨烬”。邑城和锡山之南太湖一带,是湖寇出没之地,喜欢幽独的李赓怎么会选此“要冲”之地?而大李墅四面环水,更有西南大如湖的张塘河(上世纪60年代长安公社游泳比赛测量,宽处达600多米)作为天然屏障;既偏僻安全,又离邑城不远(10多里),是理想的隐逸生息之地。

    三、大李墅优越的农耕地理条件

    李赓“至和年间”在大李墅垦荒筑室,既顺应了“厚农桑”的天时,也看中了大李墅得天独厚的农耕地利。无锡县城所在,自宋真宗乾兴壬戌(1022)经县令李晋卿整治,更具規模,此后地点基本不变(见《县志》、《府志》)。大李墅位于邑之东北隅(见《县志》、《世谱》),离县城不远,但又比较偏僻,正是闹中取静、桃源式的福地!

     查《无锡县志》(含上世纪90年代新编版)资料,并实地考察可知:大李墅中心地型高,总趋势东高西低。周边多低涯芦塘湿地,四面环水,中心土地广阔肥沃,河道多,便于灌溉。大李墅面对西南的锡山惠山。统观其全貌,宛如卧龙。卧龙头枕西南边宽大如湖的张塘河,张塘河与锡北运河等河道相连。由西南口张塘河通向东边村落的多条河滨,蜿蜒曲折,恰似龙须血脉,连络于田野村落之间(“龙身”)。其“龙尾”连绵至东莽莽田墅水道。正乃水陆兼美、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见《大李墅示意图》)

(大李墅示意图)

    四、墓葬地及其“惠山情结”

    李纲父母都葬在湛岘山,“山在崋峲之北,去锡山十余里,即忠定公庐墓处”(《重复湛岘山卫国公墓记》。湛岘山属于惠山(今舜山,古时锡山脉统称为惠山)。读《世谱》知:大李墅先民墓葬散落于大李墅周围,其有实力者,多葬于龙山(惠山),如二十九世孙李玉田“葬龙山”。大李墅至惠山,直径十几里。大李墅抬头见惠山,可向葬于湛岘山的先祖默祷。

    据八九十岁老人回忆,大李墅周围一些年代久远的大坟,如“大王坟”、“高山坟”以及地处官前头村西的大公墓,朝向基本一致,都朝向西南惠山。惠山,似乎是大李墅人心中的吉祥方位。大李墅人有“惠山阵”的观念,夏天雷雨,看惠山风云龙腾,雷雨阵至。这些,似乎有一种历史传承的“惠山情结”。大李墅与惠山紧紧连在一起,似乎是湛岘山墓地与大李墅故居地脉脉相连的传承关系,似乎冥冥之中真有这种联系?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大李墅李赓三十四世孙,累积以上所见所闻所感,欲以佐证先祖迁锡选址之远见卓识,并谨以此就正于方家。

    三考:试从大李墅人传承《锡山李氏世谱》的渊源关系来佐证李纲故居地

    《锡山李氏世谱》(以下简称《世谱》)是记述李纲祖父李赓为始迁祖的无锡李氏家谱。从明崇祯丁丑首部编修到民国三十八年《世谱》,共九次修谱(如果将崇祯年和顺治年分开,则有十次),都有大李墅人参与修谱,特别是从崇祯、顺治到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的六次修谱,大李墅人起了极重要的作用。(详见《世谱》资料)本文试就首部《世谱》来源等有关方面,来佐证大李墅就是李赓迁锡始居地一李纲故居 地,并以此就正于方家。

    一、首部《世谱)来自大李墅

首部《世谱》,由大李墅人李赓二十三世孙李兆甲整理编辑于明崇祯丁丑(1637)。李兆甲写明了首部《世谱》整理编辑的缘由、资料来源及编辑经过。

    李兆甲在《世谱》序中说:忆甲弱冠时,尚从事举子业,每侍先严(父亲)庭训之余,辄谭(谈)及先世事。恒谓族盛不可以无谱;族之自盛而衰,尤不可以无谱。何也?族之盛也,祖功宗德,培元既厚,代有闻人,见知闻知,绵绵继起。 足以征(应验)信于后人者,惟谱是赖(依据)。族之衰也,年湮世远,传信传讹,或失其本原所自出,而支派一紊,名实遂乖(乖谬、违常理),可不惧乎!甲自幼窃有修谱之志,直以蜗角虚名,蹉跎岁月。迨先严谢世,阅十有余年,未尝不兢业于中。思承先志。兹得箧中抄本,系光禄公讳宣所辑。甲翻阅蠹简,溯流寻源。自秦汉以至于唐,迁固始,迁邵武,多历年所,置弗深考,直以宋太保公侨居梁溪李墅为始迁祖。盖墅系以李者,地因姓著耳。阅世而后,子姓日繁。其隶籍于锡者,曰大李墅,曰在邑,曰斗山,曰奚山……”此序,李兆甲写于“崇祯岁次丁丑”,即公元163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

    这段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序文,提示了重要的信息和启示。

     1,李兆甲从小受前辈的教导,为承先志,为还原祖先“其本原所自出”,根据前辈传承下来的资料,“阅十有余年”,溯流寻源,兢业于中。可见其严谨求真的治学风格和对祖宗及后人的负责精神。由这点,也表明《世谱》是可信的。

     2,李兆甲修谱时是德才兼备的读书人(“从事举子业”)。十六世李宜,“字文昭,号止庵,正统己巳岁贡生,授光禄寺署丞”(见《世谱》,也是读书人。十六世李宣到二十三世李兆甲,能传承《世谱》,关键在于他们是既有“德”(抱负、责任),又有才(求真治学之才,卓绝的史才史识)。因他们的“德才”,提高了《世谱》的可信度。

     3,李兆甲根据先祖传承下来的确凿资料,他明确地宣示(或者说,把前人早就成为常识的李赓始居大李墅这件事挑明):“直以太保公侨居梁溪李墅为始迁祖”。这一点,在今天也许有人会问:李墅是指大李墅吗?回答肯定!为什么?第一,李兆甲首修《世谱》是掌握了先祖传承下来的第一手资料。 他抱有神圣的责任心,他是土生土长的大李墅人。当时古人心目中,李墅或大李墅是一个概念,尽人皆知,是一个常识。而且,元明时期,就一个地方(无锡县)来说,村落少,同名的少见(查元代县志,其他村,有同名者)。唯“大李墅”一个村名,“小李墅”与“大李墅”连在一起。李兆甲修谱写序时 ,是站在“世居地”大李墅的景况下或氛围意识中写的。退一万步说,如果当时有悬念或另有“李墅”,治学严谨的李兆甲在序文中不可能不写明。这涉及到古人和“现代人”观念上的区别:古人是纯朴的简约的。没有现代人的繁琐扭曲。李纲祖籍福建,难道李纲就不是无锡人?说“梁溪”,难道仅指梁溪河而不是指无锡?明代邵宝在《胶山祠记》中就为李纲大声疾呼:“(李纲)因薨于福(葬于福州),故自称必以梁溪,又以名其文集”,“公为寓贤耶,为乡先生耶”!为了给李纲正名,邵宝不惜费口舌!第二,李兆甲的第一手资料是十六世李宣积累传承下来的,而李宣也是大李墅人!此事,见下面阐述。

     二、首部《世谱》资料来自世居大李墅的十六世李宣

    《世谱集支大李墅》李宣条下写道:“李宣,字文昭,号止庵。正统己巳(1449)岁贡生,授光禄寺署丞。配吕氏,封孺人。合葬父茔次昭。子一。”

    李宣在“正统己巳岁贡生”时积累资料传至李兆甲“弱冠时”约已历175年。查《世谱》知,十六世李宣,二十三世李兆甲,他们的直系祖是上承李赓下启后代的“世居大李墅”的十四世李兴。李兴长子李荣,《世谱》说:“十五世荣,字仁夫,号乐山,赠承务郎光禄寺署丞,配王氏,合葬大李墅庄东新阡艮山坤向。子三。按公墓坐落杨字一千四百十八号。”李荣的第三子李宜,“合葬父茔次昭”。《世谱》记载表明,李宜是李兆甲的叔祖,李荣、李宣以及李兆甲与其祖父、曾祖都葬在大李墅。

    三,有关传说及大李墅葬地

    关于李荣、李宜父子“光禄寺署丞”之事,在大李墅有一相关的传说。按明代官制,光禄寺属中央机构,负责宫廷膳食、库房等事。与此相关,笔者曾多次走访大李墅十多位70至90多岁的老人,他们提供说:大李墅大巷上南岸,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庙宇,东边称“大王庙”,隔墙西边称“接引庵”、“光禄寺”(中造 、后造一些房屋曾作大队办公室)。 解放前看庵人叫“僧根和尚”,其妻尼姑宝珍。传承最后弟子名桂度。他们的先师叫“光禄和尚”,姓李,是为朝廷烧饭的。“光禄和尚”死后就葬在大李墅庄北的公墓大坟中。

    “光禄寺” ,有人称“接引庵”。《长安镇志大利市(大李墅)》记载:“接引庵建于明代”,“接引庵重修、立碑于清康熙五十九年”,“接引庵旧址石碑:'北去县站二十里为天授乡,地名大李墅’”。

    以上传说及“建于明代”石碑有地名的记载,虽只能作为参考,但似乎与明代李宣“授光禄寺署丞”的史事不无相关,似乎也可间接证明大李墅的实地。

    关于李荣、李宜“葬于大李墅庄东”,笔者和村人都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整地平田”中,河头村(大李墅庄东)东面田野中有“大王坟”、“高山坟”、“杨字下墓”等古墓被平整作粮田。据经历者说,有些很讲究的棺木无人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在大李墅周边,曾有较多大型“公墓”、“古坟”。查《世谱》,从十四世至后,如修谱人李兆甲、李典礼等人都葬在大李墅。这也表明了大李墅的久远。

    四、对“世居大李墅”的说明

《世谱》记述人物世系及迁居,笔法规范有序而严谨简要。如记人物世系,按仪支、宗支、集支、琳支、申支的长幼序排列;每支下又按地方起止先后为序。如果有人迁往异地,则必注明“析居”等子样。如果无变动,则无记;但特别重要的,则有特别注明。《集支大李墅》十四世李兴条下,特注明“世居大李墅”。这“世居”非“始居”,表明李兴上承祖先,下启后代,一直居住在大李墅。 李兴的四弟李官莲条下,则注明“占籍云南”,表明官莲迁居云南。而且官莲的孙子李赐在云南“成化二年任蒙化府教授致仕迁居大理府太和县”。这种记载说明,凡重要迁居的事,《世谱》必记。从李兴溯流寻源往上查《统合世系)》,一世李赓至十四世李兴;其直线世系的地点未见变化,说明都“世居大李墅”。一世李赓以下子孙

,有的迁往异地的,都有注明;有的未见注明的,就一直在大李墅传承下去。这是其一。其二,在集支总纲下,地方以无锡大李墅为起始首地。这样排列,决非随意,可见大李墅是始发地。另外一点,集支大李墅为始发地,集支量大,《世谱》24卷中人物世系22卷,集支占10卷,约占一半。由此可见,大李墅在无锡的重要位置和历史的久远。其直线世系情况,表明大李墅应该是李赓迁锡的始居地。

    综上所述,特别是《世谱》的渊源关系,再现了无锡大李墅的这块风水宝地上,几百年来,演绎着足使后人感奋的世代传承的修谱义举。所有这些,似乎都在昭示着古人早就明确的事实:无锡大李墅就是李纲故居地。

                         2007年至2010年

作者:李叙兴,长安中学退休教师,原语文教研组长,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宋代名相李纲三十二世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梁溪-梁溪河
(古文)忠定公碑志
惠山古镇
明·李孟昭诗词
[无锡文化]惠山—无锡的前世今生 Part 3 注目无锡 东林书院
云起楼,近观二泉远眺龙光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