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贵元:现代汉字笔画与部首形成的原则及规律
userphoto

2023.06.07 北京

关注

提 要:现代汉字笔画的性质是书写成分,部首的性质是字群分类标志。现代汉字笔画与部首的形成原则有二:一是书写便捷:二是整字优先。现代汉字笔画与部首的种种变化形态都可以依据这两个原则做出解释。

关键词:汉字  笔画  部首

无论是汉字研究还是汉字教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汉字,也才能事半功倍地进行汉字教学。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汉字,需要搞清楚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形体的性质、形体的形成原则及形体的表现形态。这三个层面是逐级制约的:形体的性质决定了形体的形成原则,而形体的形成原则又导致了形体的表现形态。下面就汉字笔画和部首的三个层面问题进行论述。

笔画与部首的性质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构形的依据是不同的:古文字的构形依据是物象,今文字的构形依据是词的音义。字形直接表示物象、间接表示词的音义时,形体是“物符”;字形直接表示词的音义时,形体是“词符”。汉字由古文字发展到今文字,其核心是汉字形体由表示物象的“物符”转化为表示词的音义的“词符”,这一过程我们称为“词符化”。“词符化”即是汉字由字形表示物象的古文字构形系统向字形表示词的音义的今文字构形系统转换的过程。古今汉字表词方式的演变如图1所示。

图1 古今汉字表词方式的演变

古文字阶段的构形依据是物象,形体是物象的描绘和反映。整字往往表示的是物象整体或物象组合体,构件表示的是物象整体,组成构件形体的点线表示的是物象的局部。如金文“御”写作
,本义是驾车,形体由三个构件组成:左上部是马套和缰绳,表示马,是被御者;右部是坐着的人,表示御者,古代日常生活中驾车者是坐着的;左下部是“彳”,是道路的象形,表示运动。字形整体表示御者驾车行进在路上。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整字还是构件以及组成构件的点线都是物象的描绘,所以古文字构形层级及其功能总结如表
1

表1 古文字构形层级及其功能表


与古文字不同,今文字的构形依据发生了转换,即由依据物象构形转换成了依据词的音义构形。这一转换导致了汉字形体象形性的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表音义的符号,汉字形体经过转换之后不仅形体功能发生了转化,而且形体层级的性质也发生了分化。现代汉字的整字、构件和组成构件的构形成分三级构形成分中,整字表示词的音义,构件表示构音和构义,而组成构件的构形成分既无表词功能,也无构义、构音功能,与古文字一点一线皆表示物象局部不同,它与字形表现对象脱离了直接关系,所以今文字构形层级与功能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今文字构形层级及其功能表

    因此,现代汉字构件的组成成分,即现代汉字笔画的性质是书写成分。
    汉字的部首有两种,一种是汉字构形系统本身具有的部首,另一种是字形编排法的部首。《说文解字》依据“字例之条”,以540个部首统摄9353字,实际上就是顺应汉字构形系统本有的部首体系来编排字形,反映的是汉字构形系统本有的部首。后世的部首排检法更多的是出于查检方便的目的,对汉字构形系统实有的部首体系进行了人为的改造归并,虽然也是依赖汉字构形系统的本有特征而设立,但与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存在差异,是字形编排法的部首。本文研究的只是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
    汉字构形系统的部首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王贵元,2018)。汉字构形的发展经历了个体发展和群组发展两个阶段:个体发展阶段是仅专注于字形个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群组发展阶段是在关注字形个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关照到字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任何文字的发展都存在数量由少到多的过程,汉字发展也不例外,在汉字发展初期,字形以能够反映表现对象为唯一目标,也就是仅关注字形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随着汉字数量的逐渐增多,整个汉字群体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这种状态不利于汉字的识读和书写,也对不利于汉字的进一步发展,还容易造成字形混同。所以汉字数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体现个体字形与表现对象这一层关系的同时,需要体现个体字形与个体字形之间的关系。为此,汉字采取的方法是分组别类,即给予具有共同义类的汉字同一个构件,比如凡是字义与鬼神祭祀有关的字都有“示”这一构件,凡是字义与玉石有关的都有“玉”这一构件,这样整个汉字群体就依据字义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群组,每个群组都有不同的形体标志,如此,部首就产生了。所以,部首是汉字构形群组发展的重要表现。部首就形体而言,是对字形的系统化和类别化,就功能而言,是对字义的系统化和类别化。

    笔画与部首的形成原则

    如前所述,古文字的构件组成成分和今文字的构件组成成分性质不同,古文字的构件组成成分主要是表形成分,今文字的构件组成成分是书写成分,所以我们把古文字的构件组成成分称作“点线”,而把今文字的构件组成成分称作“笔画”。“点线”的成形是受物象支配的,物象形体虽然有时可繁可简,但形态必须符合物象,而“笔画”则不同,它没有了物象支配因素,书写的自主性大大增加,我们可以依据书写的需要进行规划,所以说笔画书写成分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形成原则。
    据我们研究,笔画的形成原则有二:一是书写便捷;二是整字优先。现代汉字笔画的种种形态都可以依据这两个原则做出解释。书写便捷是汉字笔画生成的最主要原则,“便”是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现代汉字单一笔画有右横折“𠃍”而无左横折“
    ”,有左竖折“𠃊”而无右竖折“
    ”,就是因为“
    ”“
    ”需要从右到左书写,不符合生理习惯。
    “捷”是书写快速,“便”也是为了“捷”,因为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写起来就快,不符合的写起来就慢。受书写便捷原则支配而形成的笔画形态如“豆”,篆体作
    ,字形下部由篆体的“
    ”变为现代汉字的“
    ”,为什么会如此变化?因为左笔“
    ”由左上向右下倾斜是为了缩短书写下一笔的距离,快速书写右部笔画。右部笔画“
    ” 由右上向左下倾斜是为了缩短书写下一笔“一”的距离。
    “首”“”“羊”“关”“益”“兑”“并”“酋”“单”“兰”“弟”“兽”“曾”“前”“兹”“兼”“当”“党”“光”“半”“米”“卷”“丧”等字上部笔画的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示”变“礻”、“衣”变“衤”,横画和撇画合一成“
    ”也是由便捷原则决定的。“氵”最后一笔向上是为了快速书写右部偏旁。“心”的回钩是为了快速书写中间的点。“巾”“帀”有钩是为了快速书写中竖,“内”“周”“用”“同”“月”“冈”“丹”“闩”“冉”“闪”“而”“肉”“两”“丙”“丽”“甫”“雨”等有钩都是为了快速书写内部笔画。可以看出,由于笔画是书写成分,所以书写对笔画的形成与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书写的表现是笔顺,笔顺的要素是速度、方向与位置。
    笔画的第二个形成原则为整字优先,主要是整字、构件和笔画三级形体成分中优先考虑整字形体,即保证整字形体的方型布局、结构清晰、美观稳定。例如:有竖弯钩的构件位于左右结构字形的左侧时,如果它的竖弯钩是在构件的右侧或中部的话,竖弯钩须变为竖钩,如果是在左侧,则竖弯钩不变,前者如“元—顽”“宛—剜”“元—刓”“北—邶”“兒—郳”“光—辉”“此—雌”“竞—競”“先—赞”“屯—邨”,竖弯钩变成了竖钩;后者如“包—刨”“仓—创”“仓—戗”“仓—鸧”,竖弯钩不变。这是为了保持合体字整字的结构清晰,如果左旁右侧和中部竖弯钩不变,则必然与右旁构件的笔画形成交合,而左侧竖弯钩则不会形成交合,所以没必要变化。只有极个别字形不符合这一规律,如“剀”,这应该是汉字简化工作的失误,像这种字形是今后汉字整理时必须调整的对象。同一构件的笔画变化还有捺画变点画,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左旁捺画变为点画,如“木—栋”“禾—种”“米—粉”“火—炮”“耒—耘”“矢—矮”等,这一变化同样是为了保持合体字整字的结构清晰。
    整字优先原则也是现代汉字部首形体形成的原则。实际上部首形体的变化和笔画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同一个部首,笔画变了,部首形体自然也就变了。古文字的构件形体不会因为在整字的不同位置而发生变化,只有长短宽窄的区别;而今文字的同一个构件,特别是部首,在整字的不同位置可能发生形变,这主要是由整字方形布局、美观稳定的原则决定的,如部首“心”,“忠”“性”“恭”三字皆以“心”为部首,在小篆字形中“心”只有长短宽窄的区别,从东汉碑刻的今文字阶段开始,笔画逐渐发生了比较大的差异性变化(见表3)。

    部首“心”构字对照表

    性”的“心”旁变为“忄”,是因为如果保持“心”的原形,整字形体太宽,不符合整字方形布局、美观稳定的原则。“恭”的“心”旁的变化,是因为如果保持“心”的原形,整字形体下部会显得拥挤、累赘。
    再如部首“食”,在上下结构字形中的形体与独用时相同,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发生了笔画变化(见表4)。

    表4部首“食”构字对照表

    4中“食”独用和位于上下结构字形下部时的写法与处于左右结构字形的左部时写法不同,前一种写法是多占空间,不使整个字形头重脚轻。后一种写法则相反,少占空间,不与右部构件笔画发生交合。

    笔画与部首的表现形态

    及具体原因

    3.1  提画的产生与形成原因

    提画是在南北朝时期完全形成的(王贵元,2014),它来源于横画,是横画的变写,可视为横画的变体。横画变提画有着严格的规律,即凡是左右结构字形左旁最后一笔是横画的一律变提画,如“马—骥”“土—址”“业—邺”“豆—豇”“立—站”“子—孔”“工—巧”“止—歧”“牛—牝”“车—轨”“至—到”“且—助”“正—政”“鱼—鲍”。位于左右结构字形左侧的部首变体也遵循这一规律,如“糸—继”“玉—理”“手—提”等。在上下结构字形中及作为左右结构字形的右旁时横画不变,如“轮、军、砗”,三字同从“车”,只是作为左右结构字形左旁时最后一笔横画变提画(如“轮”),而在上下结构字形及作为左右结构字形的右旁中横画不变(如“军、砗”)。再如“地、垦、杜”,三字同从“土”,“土”的最后一笔横画在“地”字中变提画,在“垦”“杜”中不变。又如“政、整、征”,情形相同。包括一些在现代汉字中不能或很少独用的构件,其变化也相同,如“颤—擅”“勤—谨”“巯—经”“勃—脖”等,前者左旁最后一笔横画变提画,后者不变。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变,有的不变?这是由书写便捷的原则决定的,依据“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从上到下写完左旁,接着是从上到下写右旁,左旁最后一笔的横画变提画,是为了缩短与右旁第一笔的距离,距离短则快。而在上下结构字形及左右结构字形的右旁中不存在这一因素,所以没必要变化。

    3.2  钩画的产生与形成原因

    钩画也是在南北朝时期完全形成的(王贵元,2014)。现代汉字的竖钩有两个来源。一类是来源于隶书的竖,如“小”,东汉鲜于璜碑作

    ;“示”,东汉夏承碑作
    ;“才”,东汉张迁碑作
    ,皆是竖画。另一类是来源于隶书的左缓弯,如“丁”,东汉孔宙碑作
    ;“于”,东汉景君碑作
    ;“手”,东汉史晨后碑作
    。隶书的竖笔发展到现代汉字后,有的变成了竖钩,有的仍是竖。前者除上举
    3例外,还有“牙”“矛”“东”“乐”“尔”“杀”“杂”“条”“茶”“亲”“寨”“练”等;后者如“干”“个”“千”“午”“牛”“斤”“斗”“平”“甲”“申”“半”“伞”“十”“中”“卒”等。原本都是竖,为什么有的竖发展成了竖钩而有的仍是竖?为什么有的形体变,有的形体不变?我们看笔顺就可以区分开来。依据笔顺,前一类字形写完竖笔后接着是写左边的笔画,钩起来是为了缩短与左边笔画的距离,这是便捷原则支配下出现的形态;而后一类字形的竖笔是最后一笔,没有这种需要,所以没必要变化。

    来源于隶书左缓弯的竖钩属于左缓弯笔画的进一步发展,除上举“丁、于、手”3例外,还有“亏”“予”“了”“事”“寸”“力”“刀”“子”“家”等。这些字形中,后5例表面上看与便捷原则导致的竖变钩相同,实则性质不同,是左缓弯自然发展而成的。

    3.3  点画的形态与形成原因 
    现代汉字的笔画系统是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的:一种是单笔画生成,另一种是笔画组合体生成,我们称其为笔画系统生成的二元途径。单笔画生成是指篆体构形成分分别形成笔画;笔画组合体生成是指以几个笔画组成的固定形体替换篆体的近似构形成分,如现代汉字的“亠”就是以笔画组合体的形式进入现代汉字的,它是多种形近篆体构形成分的替代(见表5)。
      表5 笔画组合体“亠”生成对照表

      由于生成途径不同,在便捷原则的作用下,同一种笔画可能出现不同的形态。点画有从右上到左下的点(一般归为撇画),也有从左上到右下的点。前者如“自”“舟”“鸟”等,顶部的点画形态为从右上到左下;后者如“方”“宁”“庄”等,顶部的点画形态为从左上到右下。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其原因与生成途径和书写便捷原则有关。从右上到左下的点是由便捷原则决定的,如“自”“白”“血”“囱”“囟”等,点画从右上到左下,是为了缩短距离,快速书写下一笔“丨”;“舟”字点画从右上到左下,是为了快速书写下一笔“丿”。“鸟”“乌”等字点画从右上到左下,是为了快速书写下一笔“𠃌”。上述在书写便捷原则支配下形成从右上到左下形态的点画,都是单笔画生成的点画,正是由于它是独立的笔画,书写便捷原则才起了作用。而从左上到右下形态的点画基本是作为笔画组合体的成分生成的,如“方”“卞”“亡”“亢”“主”“市”“立”“玄”“交”“言”“亩”“亦”“高”“六”“充”“帝”“文”“亥”等,其点画不是独立生成,而是作为笔画组合体“亠”的成分一起生成的。再如“宁”“穴”“它”“宇”“守”“安”“宅”“定”等,点画从左上到右下,因为是以笔画组合体“宀”的成分生成的。又如“庄”“庆”“床”“库”“庐”“序”“店”“庙”等,点画从左上到右下,同样是作为笔画组合体“广”的成分生成的。由此可见,虽然这些形体都具有书写便捷的需求,但笔画组合体由于是一个整体,不受书写便捷原则的影响。

      3.4  部首的变形与同形及其形成原因

      现代汉字中部首构字时变形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大多是在左右结构字形中变形,而在上下结构字形中不变形。如“示—祭—祷”,“示”仅在左右结构字形中变为“礻”,“衣—裘—袍”,“衣”仅在左右结构字形中变为“衤”,“犬—臭—狼”,“犬”仅在左右结构字形中变为“犭”。只有极个别部首在上下结构字形中也变形,如“熟”“煮”“烹”等,其中的部首“灬”是“火”的变形。部首变形的原因除了由于常用而简化之外,主要还是整字优先原则导致的,是为了保证整字的方形布局和结构清晰,“灬”就是原形“火”组合成字后,因整字形体太长而逐渐压扁形成的。
      现代汉字有些部首在独用时形体有区别,而在构字时形体相同,如“王”与“玉”都作“王”,“月”与“肉”都作“月”,“阜”与“邑”都作“阝”。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整字优先原则造成的,因为在构字中结构上存在位差,即两个同形部首位置有差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阜”与“邑”:在字形结构中位于左边的“阝”是“阜”,位于右边的“阝”是“邑”,这实际上是通过构形位置的不同对两个部首进行了区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有构形位置的不同,才出现两个同形部首。“王”与“玉”的同形原因也相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王部”共有179个字头,只有1个字从“王”,就是“皇”字,而且与该字结构相同的字形从“玉”者都写作“玉”,有“璧”“玺”“莹”“璺”4字,这实际上也从结构上区分了“王”与“玉”。另外“王部”字的字形绝大多数是左右结构的,这些字形的左旁都是“玉”,形体写作“
      ”,这本身就从结构上说明了“
      ”就是“玉”的变体,凡“
      ”皆是“玉”,与“王”无关。“月”与“肉”的同形只存在于左右结构的字形中,上下结构字形中的“肉”皆写作“
      ”,如“肖”“有”“肓”“育”“肴”“背”“胃”“臂”等,月亮的“月”没有这种写法。《现代汉语词典》(
      1996)“月部”共有247个字头,只有“朦”“胧”“朔”“朗”“望”“期”“朝”7个字是从月亮的“月”,数量极少,也就是说“月”与“肉”构字比例悬殊,其同形也应该是整字优先原则导致的。

      注释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史”(15ZDA12)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王贵元.汉字笔画系统形成的过程与机制[J].语言科学,2014(5):549—560.

      王贵元.汉字部首的形成过程与机制[J].中国语文,2018(4):460—46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原载《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


      来源:汉字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汉字规范的三个标准
      汉字书写要正确规范
      汉字简化
      汉字研究中的一组术语 <一>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基础汉字学教程)
      衤为什么是衣字旁?——汉字笔画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原则丨语言学午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